<p class="ql-block"> 禧街雅會 </p><p class="ql-block"> 楊鄉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懷古韻情綿綿,</p><p class="ql-block"> 嘉木蔥蘢映碧天。</p><p class="ql-block"> 場外清風拂面過,</p><p class="ql-block"> 寺中鐘鼓伴客眠。</p><p class="ql-block"> 前塵往事云煙散,</p><p class="ql-block"> 街巷猶存燈火傳。</p><p class="ql-block"> 開市繁華商賈聚,</p><p class="ql-block"> 禧街雅會樂無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高氣爽,金菊飄香。10月30日上午,羅山絮語群來自鹿城和龍灣的14位群友和親朋,喜逛了剛修繕一新開街不久的龍灣寺前古街,中餐品嘗了美味的海鮮和當地特色菜,歡度了喜樂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凌晨六七點鐘,家住鹿城的10位群友和親朋早早起床,分乘9、48或49路公交車,于9點半抵達龍灣區寺前街,當地4位群友已在護寺橋堍迎候。接著,在寺前街出生的張少波先生引導下開始逛街,先向南逛至南頭灣,然后折回向北游至北頭橋。沿途先后參觀了溫州方言館(鄭張尚芳紀念館)、永嘉場八禧館、寺前街街史館、復燕堂國醫館、鹽文化廣場等。</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800年古街,狹狹的青石板街路,兩側店鋪林立,多是兩三層的磚木舊屋,粉墻黛瓦,風檐溫婉,格局依然不變,面貌煥然一新。全街239間店鋪,三十六行俱全。既有傳統的特色小吃,也有新潮的奶茶咖啡,更多的是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街頭顧客游人很少,三三兩兩,稀稀落落。逛著逛著,時而驚喜地發現不少早年的店名字跡,如永強旅館、永強郵政所、十八踏菜館、怡和醬香作坊、永中副食品商店、永中供銷社百貨經營部、永中供銷合作社地方國營漁網業合營商店等,遺有昔日古街一點點的痕跡。有一座現開古茗店的三間三層小樓的頂部,上嵌“毛主席萬歲”五個浮雕大字,是筆者當年仿林副統帥字跡書寫的。半個多世紀前,筆者在永強中學工作時,寺前街附近墻頭上的“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壽無疆”等標語是筆者書寫的,據說現在永中劇院的戲臺上、五顯殿對面饅頭店門上還留有遺跡。</p> <p class="ql-block"> 北頭橋向右拐進是北頭橋東巷。這條小巷沒有改變,往前走100多米就是名聞遐邇的寺前街學林餛飩店,是青山人婁學林始創于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譽稱“百年餛飩店”,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店選料考究,廚藝精湛,保持祖傳用面粉蛋清手工打餛飩皮,晶瑩透亮,質感優異。用當天宰殺的豬后腿瘦肉制餡,一碗八只餛飩,四大四小,一碗一碗地煮,一鍋湯只煮一碗,從不馬虎。在清亮的秘制骨頭湯里,餛飩皮薄如蟬翼地綻開,綴以嫩黃的蛋絲、鮮紅的肉松、杏黃的蝦干、紫褐的肉碎、黑色的紫菜、碧綠的菠菜以及榨菜絲、青蔥花,湯清味美,皮薄肉鮮,滑爽可口。此店老板不開分店,不搞連鎖,婉拒合作,從不擴張經營,生意極其興隆。有人賦詩《贊學林餛飩》:“百年老店蘊涵長,金字招牌美譽揚。皮薄餡多滋味足,湯清肉脆口緣香。名聞甌越傳千里,客至門庭贊四方。歲月深深常念想,餛飩小吃暖心房。”餛飩店的斜對面,有一座朝南的三間三層舊樓房,是群友張少波先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離北頭橋不遠的街東有座老屋,是溫州方言館。臺門兩邊貼了一副紅色楹聯:“甌風宋韻,古語方言。”該館由溫州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的故居改造而成,2022年5月12日開館,其中展示了鄭張尚芳先生關于溫州方言研究的相關史料與故事,設置了許多互動裝置吸引市民游客互動體驗。藏書主體為鄭張尚芳一萬余冊圖書,是全國首個方言學術資料專題館,也是鄭張尚芳文庫,故又稱鄭張尚芳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鄭張尚芳(1933-2018),本姓鄭,原名鄭祥芳,筆名尚芳、方翔,浙江溫州人,研究員,語言學家。高中畢業后,先后做過地質物探員、民辦教師、工人等。自學成才,寫成《溫州音系》等論文,獲得了語言學大家呂叔湘、王力等的賞識。后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出版了《上古音系》《溫州方言志》等,成為漢語方言學、上古漢語、漢藏語言比較研究專家,是國內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權威。</p> <p class="ql-block"> 溫州方言館附近的永嘉場八禧館,也設在一座古屋里,臺門兩邊的紅色楹聯是溫籍書家何元龍書寫的“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館內詳細地介紹了當地人生八禧的習俗,陳列了涉及慶賀八禧所需的物件,用圖文形象地展示了當地相關的禮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八禧,是指溫州人的一生要經歷的“八大喜事”:慶生、入泮、弱冠、登仕、冠婚、置業、壽慶、善終。入泮,就是入學。這八個生活儀禮階段,合稱“人生八禧”。八禧,是特定時期的人生主題,從祈福納吉、功名利祿、延年益壽、交合化育、招財納福諸方面體現“五福”,表達心中追求幸福的意愿。現在,當地結婚儀式已簡化流程,但仍然保留著古代“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每一個步驟都不能省。寺前街,自古是永嘉場一帶商貿活動的核心區域,也是當地百姓置辦人生八禧慶賀之物的主要場所。就是說八禧儀式所需的相關物件,在寺前街都能買到,故俗稱禧街。</p> <p class="ql-block"> 穿過西邊一條短短的小巷,跨過一座小橋,來到了原住民何茂順老宅前,偌大的風棟墻上書“千年市廛,中國禧街”八個大字。廛,冷僻字,一時難住了大家。有群友說普通話讀“Chán”。那么溫州話念什么?群主鄭樸先生馬上打開手機里的《溫州話辭典有聲版》,立即查知溫州話的讀音。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后泛指民居、市宅。市廛,集市。群友們在這垛墻下再次合影留念。寺前街街史館就設在這座老宅里。走進館內,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實物展示,游客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到這條古街的前世今生和滄桑輝煌。</p> <p class="ql-block"> 復燕堂國醫館,有“百年老字號”美譽。清末民初,一代名醫、扶陽派大師謝子靜在長沙、重慶等地行醫,常義診贈藥,名揚湘渝。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立復燕堂。2016年,復燕堂第五代傳承人張賢林、朱仙芝在溫州鹿城開設復燕堂國醫館,第四代傳人謝亞蘇醫師坐診,現有公園館、世紀館、廣化館和綠景館四家分館。</p> <p class="ql-block"> 鹽文化廣場,有供觀賞的鹽場和雕塑。這是寺前街改造的配套設施,占地面積約95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4844平方米,用實景體驗的方式還原古時制鹽、曬鹽等場景,兼具文化與商業功能,成為周邊居民及各地游客的休閑娛樂新去處。寺前街所處的永強地方,舊稱永嘉場。永嘉場是永嘉鹽場簡稱,又叫永嘉監,是唐宋時代全國十大鹽場之一。唐大歷六年至九年(771-774),顧況曾任永嘉監鹽官。宋代,與瑞安雙穗鹽場(今場橋)、平陽天富鹽場(今蘆浦)和樂清長林鹽場(今塔頭)并稱“溫州四大鹽場”。</p> <p class="ql-block"> 寺前街,宋代始建,明清興盛,因地處永強唐代著名乾元寺前而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曾是永嘉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完整保留的一處街坊文化遺產。寺前街,南起南頭灣,北至北頭橋,全長384米,寬四五米,東西橫貫著十幾條小巷。古街依水而建,因河成街,街西家家面街背河,舟楫通達。街東面街背宅,建有小院,一派江南古鎮漕運沿岸“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寺前街自古是永嘉場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來商賈云集,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三年前,該街區開始改造提升,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葺了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物,梳理改造提升老舊商鋪民宅,新建了寺前街街史館、溫州方言館、永嘉場八禧館,以傳承弘揚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現寺前街涵蓋文化創意、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民宿小院、非遺工坊等多種業態,開設各類潮流店鋪150余家,全力打造成一條特色鮮明的“中國禧街”和浙東南濱海·古運河水埠商貿文化歷史名街。</p><p class="ql-block"> 周青先生陪夫人在外地療養,沒有參加本次雅聚,感到很遺憾。他發來《寺前老街開街有懷》詩:“榕茂根攀護寺橋,苔鮮斑駁涌心潮。繁榮鹽業史悠久,興旺禧街名遠昭。醬味怡和香氣溢,人生品雅笑聲嬌。今朝重顧故鄉宅,斟酒輕吟喜酌謠。”</p><p class="ql-block"> 楊鄉智先生作《開街有禧》兩首,其一:“永強禧街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金鼓喧天。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國慶開業共享嘉年。”其二:“永嘉場古韻風姿,寺前街開業志禧。南頭灣祥云落碧,北頭橋瑞氣霏彌。一條街店鋪林立,八百年星轉斗移。舊面貌翻天覆地,新模式切合時宜。”</p><p class="ql-block"> 張振鹒先生撰并書《一幅對聯寫寺前街》:“羅山古韻繞寺前,六百載風華浙南首,人杰輩出名遠播;東海浩渺迎繁華,數幾里長街商賈喧,盛世新編續今朝。”</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永強阿六大酒店聚餐。點了泥蒜凍、芒種皮、油炸籽鱭、扣肉茭筍、沙蒜炒年糕、水蟾煮粉干、紅燒鯔魚、泥蒜墨魚、椒鹽蝦蛄、銀魚雞蛋、酒扒軟殼蝤蛑、臧魚花煲文蛤、鐵板芋頭、鴿蛋燉酒、地紐炒白銀豆、廣東芥菜心等海鮮和當地特色菜。我們要求的野生斕鰗和望潮,到海鮮市場里也采購不到。菜品食材質量尚可,但烹飪技藝一般,酒扒軟殼蝤蛑里聞不到濃郁的加飯酒香。</p><p class="ql-block"> 地紐,俗稱地蠶、地母、地牯牛、地茄子、螺螄菜、寶塔菜等,學名甘露子,戲稱土蟲草。藥食兩用,除鮮食生炒煲湯外,可制醬菜、泡菜等。入藥性平、味甘、微辛,功能祛風利濕、活血散瘀、潤肺益腎、清熱去火、保健美容,治肺炎、風熱感冒、風濕咳嗽、跌打損傷、白帶遺精等。</p> <p class="ql-block"> 本次雅聚原定參觀九山河畔的教育史館和松臺別業,后因寺前街于國慶開街,遂改為逛街,以延續第九次雅集遺韻。本次雅聚在群主鄭樸先生的策劃領導下,由趙文輝和張永壩兩群友具體牽頭。特別要感謝永強本地陳寶迪、張少波、張立樸和朱嬋娟四位群友精心的安排和幫助,勘察路線、迎送接待、引導參觀、落實酒店、預訂松糕等等。本地四群友專門陪同,周到服務,令人十分感動。尤其是陳寶迪先生年近九旬高齡,張立樸先生放棄了溫州中學同學聚會。張立虎先生和朱維亮伉儷早早地積極報名了,后來分別因有重要家事和貴體有恙而未能參加,深感遺憾。</p><p class="ql-block"> 感謝張立虎先生提供美篇配樂《羅山村歌》。此歌系馮強生作詞,張立虎譜曲,林小佳、徐杰演唱。</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的照片,除群友及親朋拍攝和提供外,少量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最后,盼群友們倍加珍重,后會有期!</p><p class="ql-block"> 祝大家喜樂安康,闔家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張永壩</p><p class="ql-block">攝影;張少波 張永壩 趙文輝 </p><p class="ql-block"> 朱嬋娟 </p><p class="ql-block">配樂:《羅山村歌》</p><p class="ql-block"> 馮強生 詞</p><p class="ql-block"> 張立虎 曲</p><p class="ql-block"> 林小佳 徐杰 演唱</p><p class="ql-block">制作:張永壩</p><p class="ql-block">時間:2024.11.0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灯塔市|
金塔县|
界首市|
济阳县|
肃宁县|
获嘉县|
伊金霍洛旗|
新巴尔虎左旗|
阜阳市|
韶山市|
治县。|
寻甸|
文水县|
阳泉市|
石台县|
九江县|
禹城市|
绥芬河市|
新沂市|
上饶县|
鄯善县|
崇信县|
苏尼特左旗|
仁化县|
肃南|
扶沟县|
成武县|
灯塔市|
绵竹市|
广州市|
峡江县|
文安县|
汉川市|
育儿|
建水县|
日照市|
哈密市|
富裕县|
景洪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