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萬山之宗,江河之源,探秘三江源-2【玉樹州·長江瀾滄江源】

一溪云?隨心筆記

<p class="ql-block">位于玉樹州北部,昆侖山南麓,通天河北岸的<b>曲麻萊縣</b>,意為“紅色的河,寬闊的灘”,這里也是三江源的腹地,黃河發源于麻多鄉郭洋村境內各姿各雅山東麓;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均發源于曲麻萊縣。</p><p class="ql-block">而最重要的是,這里離神山尕朵覺悟只須2個多小時車程,于是在這里停留一晚</p> <p class="ql-block">尕朵覺悟,是藏區四大神山最低調的存在。在4200米的高原上,翻山越嶺,用一天的時間從背面轉到正面,不同角度仰望神山。</p> <p class="ql-block">從曲麻萊縣出發,沿著308省道,翻過海拔4812米的龍甲山埡口,過東風鄉行駛44公里,就來到了比較熱鬧的巴干鄉,然后繼續前行翻過4690米的邦陽山埡口,過扎朵鎮,來到賽康寺,山間水泥路的盡頭即是神山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尕朵覺悟,由主峰及幾十座環繞的山峰組成,它的主峰海拔并不高只有5395米,卻是藏區的四大神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尕朵覺悟(也做尕朵覺沃),藏語又稱“覺悟夏尕”,意為“白圣客”,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其周圍28座山峰分別是他的7位戰將,7位神醫,7位鑄劍師,7位裁縫師,還有他的奶奶、子女等山峰。</p> <p class="ql-block">賽康寺,是尕朵覺沃神山腳下的重要寺院,藏語稱“賽嘎日茸洛拉頂貢”,意為“白光自宗永固寺”,寺東有賽念日山,寺西是尕朵覺沃神山,西北為賽嘎達則山,寺處三山交界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賽康寺還是稱多縣境內規模最大、影響面最廣的格魯派寺院,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在朝覲尕覺悟神山時,都將所帶寶物贈予該寺,大門明清時期該寺是藏族聚居區收藏珍寶最多的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賽康寺未停留,若有時間建議可參觀)</p> <p class="ql-block">從賽康寺返回巴干鄉,過代曲河橋,沿著這條路就能前往尕朵覺悟景區,這里是神山的正面,過大門再開山間小路不遠有兩個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尕朵覺沃</p><p class="ql-block">又稱覺卿頓日,與沃德貢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瑪卿伯姆熱(即阿尼瑪卿)、岡巴拉杰、雪拉居保、西烏卡日,并稱藏地九大創世之神,曾受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虔敬供奉。</p><p class="ql-block">它還是長江流域眾多神山之王,是造福玉樹地區的非凡神山,據傳還是英雄格薩爾王祭妃的神靈,主峰呈大將軍形象,寓意智勇雙全的大將軍統率眾神,捍衛疆域,庇佑人畜興旺,安居樂業。</p><p class="ql-block">尕朵覺沃神山山勢巍峨、險峻,具陽剛粗獷之美。它很“高”,迄今無人可以登頂;它很“陡”,如刀削斧劈;它很“險”,令人不敢呼吸;它很“柔”,可見百川蜿蜒;它很“威”,無私無畏。</p> <p class="ql-block">尕朵覺沃意為“上康區主神”,它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供奉的藏區神山之一,是長江流域眾多神山之王,是造福玉樹地區的非凡神山,也是傳說中的英雄格薩爾王祭妃的神靈。傳說,“尕朵覺沃”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軍,他統率著將士們捍衛美麗富饒的“多堆”,使人們安居樂業,人畜兩旺。</p> <p class="ql-block">神山尖峭挺拔的山形卻使任何一個接近他的人望而卻步,心生畏念。他是保佑玉樹藏民的千古神山。</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神山的背面還是正面,這里的游客極其稀少,神山在藍天下屹立,鄉間人們默默耕作,煨桑煙霧裊裊,天地無言有大愛....</p> <p class="ql-block">萬里長江第一縣~治多</p><p class="ql-block">沱沱河向東,當曲向北,最終在治多縣的囊極巴隴相遇并交匯。從此,它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的名字——通天河。</p><p class="ql-block">通天河流經的治多縣,不僅是長江西、南兩源的交匯處,同時也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的發源地。</p><p class="ql-block">擁有多條江源的治多縣,在藏語里就是長江源頭的意思。正因如此,治多縣也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縣”。</p> <p class="ql-block">治多,藏語意為“長江源區”,素有長江之源、動物王國、中華水塔、嘉洛寶地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古為羌地。</p><p class="ql-block">魏晉南北朝時期屬蘇毗女國地。</p><p class="ql-block">唐、宋時為吐蕃地。</p><p class="ql-block">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轄地。</p><p class="ql-block">明屬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碩特蒙古政權冊封的囊謙王族節制,后隸“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衙門”。</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屬青海辦事長官和西寧鎮總兵管轄。民國六年(1917年)屬玉樹理事。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玉樹縣管轄。</p><p class="ql-block">1953年,由玉樹縣、移多縣析置優秀縣。</p><p class="ql-block">1954年,更名為治多縣, 隸玉樹藏族自治區(州)。</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治多的西北部是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區的結合部。這里也是中國三大無人區的可可西里。雖然人跡罕至,但卻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園和樂土。</p><p class="ql-block">這里有萬山之宗昆侖山、百川之祖通天河、絕世美人嘉洛珠姆、動物王國可可西里。這里還有長江源高原地質奇觀、嘎嘉洛游牧文化、帕玉秀山水文化、通天河流域歷史文化遺跡以及長江源野生動物群觀賞 “嘎嘉洛十景”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資源,充滿了神秘性和傳奇性。</p> <p class="ql-block">位于430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吉阿尼噶寶山坡上</span>的貢薩寺是治多縣境內惟一一座寺院,現有300余名僧人。</p><p class="ql-block">該寺12世紀由噶舉派的創始人拔達瑪旺秀的心傳弟子秋杰次成幫巴創建,由此產生秋杰轉世系統。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擴建寺院并改宗為直貢噶舉派。</p> <p class="ql-block">公元15世紀,五世昂旺洛楹嘉措又將該寺改宗為格魯派寺院。寺內存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不計其數,壁畫唐卡更是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出了治多縣城門,沿著215國道走不久,就遠遠地看到遠方碧綠的山體上有著幾個白色大字:“萬里長江第一灣——葉青村”。</p> <p class="ql-block">再之后,轉接上822縣道,過立新鄉,翻越一段崎嶇的山路,下了山就能看到一個玉樹州特有的路口指示牌,左邊1公里的上山路前往的是貢薩寺遺址,右邊是夏日寺,距離6公里。</p><p class="ql-block">開車上山,行到路的盡頭,能看見右手邊的半山坡上還殘缺著一些地基和少量斷壁,像是半坡氏族的遺址,又帶著秘魯馬丘比丘的莊嚴和神秘,就這么安安靜靜,悄無聲息。</p><p class="ql-block">貢薩寺始建于十二世紀末,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創建者是仲·秋吉次成邦巴,即貢薩寺第一世住持活佛秋吉仁波切。</p><p class="ql-block">治多縣建政后,于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寺院被毀,僧侶還俗返鄉,寺院財產被沒收,所藏經卷和珍貴文物大多被焚燒和不慎遺失,寺院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寺院曾再度開放</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畔的貢薩寺舊址是全國重點文保。</p><p class="ql-block">貢薩寺應該是通天河南岸看到的第一座寺院。寺院坐西向東,依山而建,背靠諾布旺杰山,足踏通天大江,三面環山,在千山萬壑的重重包圍中靜靜面對匆匆而逝的歲月。</p><p class="ql-block">第一世秋吉活佛約生于12世紀,是衛藏人,法名慈成邦巴。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噶舉派四大支派——拔絨噶舉派創始人拔絨·達瑪旺秀的親近弟子,因此又名仲·秋吉慈成邦巴。“仲”有親近弟子之意。他聽從上師的囑咐,沿著佛祖預言的方向,一路向東,來到康巴地區。這是吐蕃贊普朗達瑪發動滅佛運動 200年后的事。此時,藏傳佛教界已經出現了寧瑪、薩迦和噶舉三大教派,但是還未創立活佛轉世制度。</p> <p class="ql-block">貢薩寺院背后的這座山,叫貢薩日措山,是聳立于通天河旁的三座兄弟山的兄長。傳說夏日日贊山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向往印度圣地。成年后,三兄弟背著父親打算前往印度拜佛求學。兩位兄長已經南渡通天河了,但三弟被父親發現后,被父親用一條鐵鏈拴住了手腳。兩兄長最終舍不得丟下兄弟,于是就日夜守望在通天河旁。三兄弟隔河相望,就這樣默默佇立了不知多少年,終于盼來了佛祖的訊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叫慈成邦巴的佛陀弟子,懷揣一尊佛祖青銅像,騎著一支神奇的鹿角,從衛藏一路向東,飛越千山萬水,命定地降落在百年前格薩爾王曾經伏藏過海螺的山口。</p><p class="ql-block">海螺,尤其是右旋海螺,在藏傳佛教界有一種神秘而無法割舍的海螺情結。在長江源頭最早出現的三座佛寺,即貢薩寺、夏日寺和江壤寺,其歷史的開篇都與海螺有著神奇的淵源。居然,慈成邦巴大師來到康巴地區,遇到的第一件吉祥神物便是那穿越千年時空,成為貢薩寺鎮寺之寶的“吉祥老海螺”。右旋海螺在藏傳佛教象征佛教的聲譽,是“吉祥八寶”之一,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樂器,其聲音穿透力很強。</p><p class="ql-block">傳說公元1100年前,慈成邦巴的雙足剛剛落到江源這片神奇的土地,他的耳旁就傳來一曲穿透心靈的海螺聲。此聲由遠而近,他漸漸能夠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從美妙的樂聲中分明聽到《圣妙吉祥真實名經》中的“吉祥之中最吉祥,吉祥名稱善名稱”等句。隨著樂聲的臨近,一個還夾帶著泥土氣息的右旋海螺飄落到他的手中,致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大歡喜。懷著感恩大師三寶的大虔心,淚眼汪汪地為眾生求平安,佛教昌盛發了大慈悲,慈成邦巴做了大發愿。吉祥即扎西,由此,當地人稱其山口為“扎西拉山口”。</p><p class="ql-block">而在慈成邦巴大師足踏此地的100年前,格薩爾王曾經在降服北方巨魔,路經此地時,看到這里妖魔成群、嗜殺成性的悲慘情景,流下了慈悲的眼淚。他立誓宏愿,征服了七妖女,伏藏了一副海螺,發愿這片土地佛光普照,眾生安樂。當時稱此地為“哭泣拉山口”。</p><p class="ql-block">仲·秋吉慈成邦巴滿懷希望和憧憬,翻過“扎西拉山口”,繼續向東走去。來到通天河畔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他被這里的景色所吸引。環顧四周,北邊的通天河緩緩向東流進峽谷,從河畔拔地而起的日措山,自東南盤繞到西邊,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這里。滿山是千年古柏樹,其間牛羊遍布,牧歌悠揚,一副富饒美麗的田園牧場圖映人他的眼簾。他停下遠行的腳步,放下行李,與當時名滿通天河源的玉樹·阿加貢保王做了短暫的交流,便在日措半山腰建起了通天河南岸的第一座寺院,這也是江源南岸最早的一座房子,世稱“則寢宮”(意為:山頂寢宮。是第一世秋吉活佛到第十九世秋吉活佛的故居,時間跨越800多年)。</p><p class="ql-block">他在此停留了幾年,膜拜他的人越來越多了,寺院規模也漸漸大了。于是他把那只海螺放在寺里,背上行囊,騎著他的神奇鹿角北渡通天河,毫無掛礙,飄然而去。</p> <p class="ql-block">萬山叢中一凈土,夏日寺</p><p class="ql-block">從貢薩寺沿著通天河順流而下,在約5公里處有古老的皮筏渡口。從這里北渡通天河,就來到夏日日贊神山的腳下,夏日寺面對這乾坤灣。</p><p class="ql-block">夏日日神山雄巍挺拔,氣度不凡。傳說此山掌管著貢薩寺和夏日寺周遭的平安。在夏日寺經堂的門神中被繪成騎著白馬,全副武裝的勇士形象。世紀老人,現年86歲的夏日寺秋松臥色活佛說,他7歲那年曾經攀登過夏日日贊神山。到了山頂視野非常開闊,能夠飽覽通天河的六道大灣。</p><p class="ql-block">當年,仲·秋吉慈成邦巴大師來到日贊神山腳下,路遇一位牧羊老阿奶,就想試探吉兇,問起山名、人名,她回答此山名為干山谷,她叫干熱。接連兩個“干”(缺水之意)字,使大師不由地推想此地可能缺水,發愿建道場的信心有些低落。來到今夏日寺所在地時,他的那支神奇鹿角坐騎,一頭扎進大地,怎么也拔不出來。他認為這是一種啟示,就索性停下遠行的腳步,發大愿,建道場。</p><p class="ql-block">開始時每到佛教重大節日,隱居通天河深山古柏間的世外高人們從各自的閉關處集聚到此地誦經祈福,講經布道,高談闊論,求真本源。歲月經年,無意間成了一方高僧云集的神圣道場。其間曾經出現過許多名震江源的佛門大德。</p><p class="ql-block">慈成邦巴大師那支神奇鹿角鉆入土地的地方,因大師愿力所致,一位名叫更確扎巴的高僧修建了一座經堂,名曰“溫保嘎登”。據說經堂柱子離地懸空三十厘米。因建在那支鹿角鉆地處,故稱寺名為“夏日寺”,意為“鹿角寺”。尊稱慈成邦巴為“夏日哇”,即“鹿角大師”。</p> <p class="ql-block">沿途,有三個萬里長江第一灣可觀景</p><p class="ql-block">1、立新鄉的萬里長江第一灣</p><p class="ql-block">2、夏日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p><p class="ql-block">3、江榮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在貢薩寺舊址,無人機升空俯瞰</p> <p class="ql-block">從貢薩寺舊址返回治多縣前往雜多縣,我們選擇了224省道,這是整個行程中最驚喜和驚艷的一段旅程</p> <p class="ql-block">從治多出發不久,平緩的柏油路開始變得崎嶇坎坷不平,路面上鋪滿著小碎石,隔一段路政的車輛在維修著路面,或許將來這里也會成坦途,這里美好的風景也會展現于世間</p> <p class="ql-block">日阿東拉埡口,海拔5002米。這是環州線路上最高海拔的埡口,沒有一絲人煙的蒼涼和壯闊....</p> <p class="ql-block">荒蕪人煙的廣闊天地里,是動物的天堂樂園</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處凡塵遠</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行路的天險,更是美景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北麓的雜多縣,除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江的正源、當曲的源頭所在地之外,也是</span>瀾滄江—湄公河的發源地。</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像雜多一樣的地方能同時誕生出兩條世界大江。</p><p class="ql-block">雜多縣擁有著“瀾滄江源第一縣”、“長江南源第一縣”、“中國蟲草第一縣”、“中國雪豹之鄉”、“最美星空攝影地”、“雪域牦牛文化發祥地”、“白堊紀丹霞地質景觀”......的諸多美譽,但這里依然不是熱門的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設立,讓雜多成為“地球上最美的高原之一”,而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瀾滄江園區全域都在雜多縣境內,海拔4100多米的扎青鄉在雜多縣的西北部,這里是探索瀾滄江源頭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p><p class="ql-block">瀾滄江的干流在右岸支流昂曲(解曲)匯口以上稱扎曲,又作雜曲,系藏語音譯,意為“從山巖中流出的河”。</p> <p class="ql-block">東南亞第一長河、亞洲第四長河、世界第九長河的瀾滄江發源于雜多縣西北邊,源頭海拔5200米,主干流總長度2139千米,一路高山河谷,氣勢如虹,經藏東昌都,過鹽井入云南德欽后,流向漸轉向南,出境后稱為湄公河。</p><p class="ql-block">瀾滄江源區水系包括扎阿曲水系、扎那曲水系,認定扎阿曲河為扎曲的正源,也就是瀾滄江-湄公河正源。</p><p class="ql-block">扎阿曲的上源谷涌曲源頭為瀾滄江的源頭,它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賽東部,行政隸屬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瀾滄江(湄公河)源頭位于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的谷涌曲。</p> <p class="ql-block">在雜多縣雇請向導可以往瀾滄江的源頭探秘</p> <p class="ql-block">雜多縣昂賽鄉,瀾滄江在這里畫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形成了風景壯麗的昂賽大峽谷。峽谷兩邊層巒疊嶂,丹霞地貌奇美無比。</p> <p class="ql-block">昂賽大峽谷。這里保留了青藏高原發育最為完整的白堊紀丹霞地質景觀,連綿起伏300多平方千米,石墻、石峰、石柱、陡崖等千姿百態。</p> <p class="ql-block">昂賽鄉位于雜多縣東部,離縣城有45公里。這里是一份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原生態景區,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這樣的美景奇觀,藍天白云,雪山峽谷,蔥郁的崖柏,如染的高山草場,形態迥異的丹霞地貌。完全是出乎意料的美。走進昂賽,處處遇到驚喜。一眼望去,簡直就是一幅壯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是貓科動物的“大本營”,雪豹、猞猁、兔猻等往來穿梭,又因雪豹的觀察目擊率極高,有著“中國雪豹之鄉”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離天最近的地方,瀾滄江從這里流向遠方.....</p><p class="ql-block">據傳這里過去是一個大湖,奇怪的山石,就是從浪里打出來的。剛開始時,這里的山不是紅色。這里曾出了一個叫桑阿賽的國王,是一個半人半神的怪人,他的頭發像綠松石,衣服是紅珊瑚做的,靴子像彩虹,有點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會七十二變。桑阿賽國王住在乃崩山,格薩爾王變太陽,他就變草,讓格薩爾王非常生氣,便讓手下大將代瑪用箭去射殺桑阿賽,射中了他的大腿。桑阿賽感到自己不是代瑪的對手,逃跑時流了很多血,昂賽獨特的紅山就是桑阿賽的血變成的。</p> <p class="ql-block">可惜因非越野車輛,未深入谷內</p> <p class="ql-block">秘境囊謙</p><p class="ql-block">離人遠,距天近</p> <p class="ql-block">“囊謙”意為“內大相”,是吐蕃時期的職官名稱。據《囊謙王世系譜》記載:珠氏家族的后裔直哇阿路攜其家眷及部分屬民由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帶遷入玉樹南部,據說其祖先吉乎·祜隆榮布曾擔任過內地某王朝的內大臣,為紀念祖先的榮耀,遂以“囊謙”作為部落名稱。</p> <p class="ql-block">囊謙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南接橫斷山脈,北臨高原主體,境內大小山脈縱橫交錯,峰巒重疊。唐古拉山四條并列的支脈以西北向東南的走向構成了總體傾斜的地形骨架。西北部高而平緩,一般海拔4500-5000米,屬山原地貌。</p> <p class="ql-block">在囊謙到尕爾寺約76公里的路途上,集中了高山草場、古老的曬鹽池、原始森林、林間溪流,最為難得的是這一段有青藏高原少見的峽谷森林景觀。</p> <p class="ql-block">青海自古產鹽。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柯柯鹽湖,這些都是青海湖鹽的代表。</p><p class="ql-block">遠在千里之外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囊謙縣地處我國著名的“ 三江成礦帶”則盛產另外一種鹽——泉鹽。囊謙的千年古鹽田——<b>白扎鹽場</b>。</p> <p class="ql-block">白扎鹽場坐落于白扎鄉白扎村的達納河畔,距離囊謙縣城45公里,占地面積約4公頃。</p><p class="ql-block">是 囊謙 縣建場時間最早、泉鹵品質最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鹽場。如今,這些鹽場的制鹽技術依然保持著傳統工藝。</p><p class="ql-block">站在從白扎村通往鹽場的小橋上,向左右兩側望去,巍巍雪山下,整整齊齊的鹽田形如水田,一眼望不到邊;沿著小路向山上走,大小不一的鹽田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鋪滿了山麓的緩坡。</p> <p class="ql-block">白扎鹽場,在藏語中為“白扎擦卡”,意思為猴子的鹽場。傳說很久以前,白扎村周圍森林中的猴子經常聚集一處,舔食泉水后離開。人們品嘗后發現泉水有咸味,兌食物食用時味道鮮美,便發現了此處有鹽。</p><p class="ql-block">看似離奇的傳說,卻有著科學依據。囊謙地處中國著名的“三江成礦帶”,因為地質結構比較特別,擁有非常優質的土鹽。據資料顯示,囊謙縣鹽泉的礦化度均非常高,介于150~294g/L,平均可達228.3g/L,是目前自然界中發現濃度最高的鹽泉。</p><p class="ql-block">“先把鹵水引入鹽田,待其蒸發只剩下一層薄薄的粗鹽后,繼續引入鹵水蒸發,不停地重復,直到雨季來臨前才收鹽。收鹽時,鹽田里的鹽厚度大概有四五十厘米。”土丁達杰說,白扎鹽場是囊謙縣建場時間最早、泉鹵品質最高,也是眼下最具代表性的鹽場,至今仍然保持著古老的制鹽工藝。</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尕爾寺,在白扎鄉的巴麥村,和西藏交界的地方,距囊謙縣城76公里,尕爾寺全稱尕爾菩提洲。</p><p class="ql-block">尕爾寺是一座“鑲嵌”在懸崖上的藏傳佛教寺廟,海拔3700米。</p><p class="ql-block">尕爾寺屬于直貢噶舉派寺院。1180年,尕爾家族的直貢巴出生,寺院也以他的名字而聞名。</p><p class="ql-block">公元1200年左右,遵照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創始人覺哇久丁桑貢的旨意,由著名高僧噶爾當巴秋登在此創建了尕爾寺。</p><p class="ql-block">尕爾寺擁有著名的經輪加南瑪,青梅多杰石上腳印一塊,蓮花生自然像和舊唐卡及自熱身跡等文物。</p><p class="ql-block">尕爾寺有將近1000年的歷史,傳說公元700多年前,蓮花生大師曾在此鎮修行。鎮寺之寶是一對奇特的轉經輪,傳說為文成公主進藏嫁給松贊干布時帶的嫁妝。在這漫長時光,安置于尕爾寺上寺的這對轉經輪,晝夜不停地由喇嘛兩人一班地值班轉動。常轉不息的經輪,伴隨著高原深處的藏民們度過千秋風雨。</p> <p class="ql-block">尕爾寺周圍的山峰形狀各異,千姿百態,有的像球,有的若柱,有的如門,有的似墻,也有一些山石狀若各類動物。山頂上整體顯得樹木較少,偶爾碰上幾株,也足以讓人稱奇。這些飽經風霜的勁松古柏,一棵形狀獨特,姿勢優美,枝葉蒼勁,性格剛強,在奇石的狹縫中頑強的生存著,充分展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美。更有那迎風飛舞的五彩經幡,滿山披掛,到處纏繞,接連不斷,直至山巔。從尕爾寺的上寺向四下張望,只見群山變低,萬木覺遠,路若蛇舞,房似盒形,水如明鏡,云如流煙,親臨其境,自生百感。  </p><p class="ql-block">在尕爾寺的山腳下有一個天池,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最深處約30米,是一個十分精美的高山袖珍湖泊。</p> <p class="ql-block">囊謙瀾滄江最美灣——尕丁寺與瀾滄江的結合</p><p class="ql-block">如果說玉樹州囊謙縣是康巴秘境,被瀾滄江環抱的尕丁寺就是秘境中的秘境。</p><p class="ql-block">尕丁寺位于青海省玉樹縣小蘇莽鄉與囊謙縣毛莊鄉相隔的瀾滄江上游的子曲河邊,尕丁寺的地理位置很奇妙,寺前的河水是瀾滄江支流曲河,河水彎彎,在寺廟前畫了一個完美S形的大拐彎。從囊謙縣城往北約十公里的坎達村往東進入峽谷小路,翻越埡口后往南再走二三十公里能看到一座橋,過橋后再走二三公里即到。</p> <p class="ql-block">沿著806縣道,彎彎曲曲的孜曲河在這里奔騰而過,它的兩岸是壯麗、富饒的,它穿過被稱為“女兒國”的囊謙縣毛莊鄉,浩浩湯湯,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這一刻</p><p class="ql-block">云</p><p class="ql-block">狂放不羈</p><p class="ql-block">這里是高原囊謙</p> <p class="ql-block">“玉樹“系藏文音譯,意為“遺址”。</p><p class="ql-block">是州轄縣級市,在青海省的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境內平均海拔4493.4米,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通天河、扎曲、巴曲在玉樹市境內流過。</p><p class="ql-block">據《玉樹縣志》記載,玉樹古為羌地。</p><p class="ql-block">魏晉南北朝時,屬蘇毗王國。隋、唐,稱之為“女國”“東女國”,唐屬吐蕃轄地。南宋,屬囊謙部落頭人管轄。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轄地。明,屬朵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受囊謙王族節制,后隸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衙門,仍受囊謙王族管轄。</p><p class="ql-block">玉樹市東臨川西山地,南接橫斷山脈北段,西近高原主體,北靠通天河。縱跨長江與瀾滄江水系,地勢高聳,地形復雜。由唐古拉山的余脈格群嘎牙一格拉山構成地形骨干,從東向西橫貫縣境中部,蜿蜓曲折,形成樹枝形山地,是兩大流城的分水嶺。總的地形西北和中部最高,東南和東北最低。最高山峰保峻色海拔5752米,最東部正達海拔3350米,平均海拔4493.4米。境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951座,大部分終年積雪。</p> <p class="ql-block">玉樹市 的“當代山觀景臺”是鳥瞰結古鎮全貌最佳的地方,當代山觀景臺是 玉樹 地震以后的重要重建工程,嶄新的風景一覽無余,群山環繞下小鎮熠熠生輝,對面就是結古寺。</p> <p class="ql-block">結古寺</p><p class="ql-block">位于結古鎮東,以建筑宏偉、寺僧眾多、文物豐富、多名僧高徒在 中國 藏區聞名遐邇。藏語稱“結古頓珠鑼”,意即“結古義成洲”。位于 玉樹市 結古鎮北木它梅瑪山,為當地原扎武部落的 薩迦 派寺院</p><p class="ql-block">據傳,這里很久以前有一座本教寺院,到元末,本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兩座屬噶瑪噶舉派的小寺(其中一座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頭人的紅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薩迦派大喇嘛當欽哇·嘉昂喜饒堅贊(1376——?)來此傳教,得到扎武頭人的支持,原有噶舉派二寺僧尼被迫遷往別處,當欽哇在屈來建筑的基礎上建成結古寺。較出名的如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羅蜜多釋》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當代玉樹名醫;喇嘛日霍,擅長歷史,著有&lt;&lt;大日如來佛堂志&gt;&gt;及〈〈藏區文物志〉〉等。</p><p class="ql-block">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遠望似多層樓閣聳立,主體建筑“都文桑舟嘉措”經堂系由薩邊寺大堪布巴德秋君和嘉那活佛第一世多項松卻帕文設計。</p><p class="ql-block">經堂和殿堂內主供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吉祥天女、寶帳怙主、旃檀木雕度母和西藏薩迦五祖等各類銅制餾金和優質木雕佛像3400多尊。珍藏有《甘珠爾》和《丹珠爾》等各種經典近萬卷。另有八思巴所贈釋迦牟尼唐卡、旃檀度母像及傳為扎武百戶祖傳寶刀等許多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廟和禪古寺是探索勒巴溝巖畫的入口</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又名貝大日如來佛石窟寺。相傳系唐代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而建。位于玉樹市巴塘鄉貝達社境內,距州府結古鎮20千米處。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歷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本寺由文成公主選址,大譯師伊西央的支持下,唐蕃工匠于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左右開鑿,唐永徽4年(653年)竣工。唐景云元年(710年),金城公主與吐蕃贊普赤代祖丹聯姻,在勒巴溝巖石上鑿刻主要以佛教內容為主的摩崖,貝大日如來佛石窟摩崖由大日如來佛及八大菩薩立像(浮雕),佛殿左右藏、漢刻文,章岡及卓拉摩崖組成,面積約350平方米。內容有大日如來佛八大菩薩浮雕、古藏文刻文“所、依能依頌”、“祝辭”、“具摩崖簡志”、漢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章岡的十方佛和古藏文《普賢菩薩行愿王經》石刻。</p><p class="ql-block">禪古寺</p><p class="ql-block">因修建和管護文成公主廟而享有聲譽,該寺位于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南4千米處的禪古村。距文成公主廟16千米,始建于公元12世紀,海拔3700多米,分上下兩寺,相距約70米,初有下寺,后建上寺,放下寺為母寺。</p><p class="ql-block">“禪古”,直譯為“花石頭”,得名于下寺附近一塊花色磐石。</p><p class="ql-block">禪古寺屬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修持本派“大手印法”。寺內存有經卷3萬余卷,大小佛像3000余尊。大經堂內辟有寧瑪、噶舉、薩迦和格魯四大教派的佛殿,供奉著各自的開派社師或傳承上師。禪古寺公元十二世紀創時建于玉樹地區的“吉然圣地”,這里迄今還有“吉然紅塔”遺址和“吉然自顯白塔”等文物古跡。后因教派之爭而漸趨衰微。14世紀末在七世噶瑪巴秋扎嘉措的關照下恢復了禪古寺,寺內建有大經堂、佛塔、僧舍、佛殿和講經院等。</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千年唐蕃古道一段</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畔的勒巴溝巖畫</p><p class="ql-block">藏語意為“美麗溝”。這里自然風光神奇迷人,溝口是歷史文化古跡文成公主廟,溝內有十多處巖畫,勒巴溝巖畫主要以佛像、菩薩、香客、瑞獸等為主。</p><p class="ql-block">勒巴溝巖畫位于玉樹州境內的通天河畔。沿著通天河畔的一條山徑來到這里,會使你同時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通天河的喧囂、壯闊和勒巴溝巖畫的靜謐、神圣。勒巴溝巖畫面江而鑿,處于勒巴溝溝口。勒巴溝內蓊郁的草木,也難以掩蓋住由巖畫和不可勝數、遍布溝內的嘛呢石刻散發出來的神秘氣氛。從溝口唐末釋迦像到現今打制的嘛尼石,你可以看到整個藏族宗教石刻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青海境內發現的巖畫多以動物個體形象為主,只有玉樹勒巴溝巖畫散發出濃郁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從溝口唐末釋迦像到現今打制的嘛尼石,可以感受整個藏族宗教石刻的歷史。它們主要以佛像、菩薩、香客、瑞獸等個體形象為主。</p><p class="ql-block">佛像、供養人像、香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到處可以看到《無量壽佛經》、《般若經》、《懺悔經》、《行愿經》和《六字真言經》的石刻經文。這些精美的巖畫帶有濃厚的唐代漢族佛教造型藝術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巴唐草原的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三江源紀念碑</p><p class="ql-block">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積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碑名,背面是用漢、藏文雕刻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p><p class="ql-block">紀念碑高大挺拔,氣勢雄偉,聳立于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通天河,古稱“牦牛河”,流貫玉樹草原,長1000千米,因輯入《西游記》而名聞天下。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河中亂石穿空,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濤聲震耳。古渡口處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名“曬經石”,石旁古柏群上掛滿經幡。傳為當年唐僧師徒取經歸來,渡通天河時,因負老龜囑托,被掀翻落水。唐僧師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曬被水浸濕的經卷,雖是神話傳說,然石上字痕猶存,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畔的三座金橋</p><p class="ql-block">承載玉樹發展“幸福”“生命”“騰飛”</p> <p class="ql-block">直門達村,巴塘河匯入通天河,“涇渭分明”,從此通天河成為金沙江奔騰而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米脂县| 蚌埠市| 隆安县| 潼南县| 玉田县| 阿合奇县| 来凤县| 土默特左旗| 曲靖市| 习水县| 凤阳县| 蓝田县| 祁连县| 将乐县| 巧家县| 平定县| 潞西市| 桦南县| 宁远县| 南召县| 玛多县| 界首市| 寿光市| 海南省| 金秀| 象山县| 汶川县| 凤翔县| 新营市| 建平县| 武宣县| 张家界市| 枝江市| 义马市| 沁阳市| 天全县| 山阳县| 固原市| 西城区|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