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憶四十多年前境外的游覽參觀</p> <p class="ql-block">01 前言</p><p class="ql-block">在過去四十多年中,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東方,祖國猶如一位巨人已經崛起。在西方,日趨式微的美國,為了維持世界的霸權地位,使盡全身架勢,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撫今追昔。1978年12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實施改革開放政策。197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接著,中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派遣一批批人員赴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和深造。美西方企業高管則紛至沓來,進行考察和投資興業。中國急需的各種先進設備不斷從發達國家引進,同時,為使用這些設備而需要接受培訓的人員也成群結隊走出國門。公費留學生和自費留學生也開始踏上日本和歐美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彼時,鑒于中蘇關系的惡化和破裂,美國從戰略上采取聯華反蘇的策略。我國則巧妙地利用乒乓外交成功啟動中美外交破冰之策。中美之間建立正常外交關系后,兩國幾乎處于“蜜月”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有幸于1981年到1983年在美國進修。我深深感受到美國人民對我們訪問學者的熱情、友好、親人般的交往相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此,簡述我的進修經歷和點滴收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先,處于“不惑之年”與“知天命之年”之間的我,重“演”學生角色。我和本科生或研究生坐在一起,旁聽一系列課程:《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圖形學)》、《Microprocessor (微形處理器)》、《Data Structure (數據結構)》、《Programming Language Pascal (編程語言Pascal)》等課程。課后,獨立完成相關課程的課外作業,提交給老師批閱。我還參加指導老師和研究生的Independent Study 討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次,在進修的中后期,我和合作者進行著有關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課題研究。我們經常在計算機終端房內為實現解題算法而上機編程和商討。最忙碌時,我們到下半夜才回寓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回國后,為研究生開設了新課程《計算機圖形學與CAD技術》。不久欣悉,作為我與合作者(中國訪問學者吳成柯及指導老師R·Bajcsy)的研究成果,《Acquiring 3D Data from an Object》一文,在國際學術月刊《Computer Vision,Graphics,and Image Processing 》1984年10月號上發表。1987年,我和中國科學院二位同行徐心平和趙經倫將《Computer Vision》一書譯成中文版《計算機視覺》,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我編著的教科書《計算機圖形學與CAD技術》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對于接受祖國人民重托和國家重點培養的我,牢記報效祖國和人民的責任義不容辭,已做的一切實屬微不足道。我只能說,我已盡力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憶在進修期間,我并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我認為,我既然身在美國,就應該了解美國這個國家,了解它的社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要與美國人民交朋友。因此,在進修之余,盡管我并沒有獨自一人外出旅游,但我積極參加了美國友人組織和安排的旅游和參觀活動。這類活動主要有兩次:第一次,1981年10月,美國友人駕車帶領我們訪問學者赴紐約旅游;第二次,同年12月底,他們驅車陪同我們去首都華盛頓參觀游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由于我進修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坐落于美國第四大城市的費城,而費城是《獨立宣言》和美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地。近水樓臺先得月,我與其他中國訪問學者在一起,參觀了獨立宮和藝術博物館,察看了自由鐘,在獨立日游覽了市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彈指一揮間,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前的中美關系已經跌入低谷。但我相信,只要中美兩國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處埋好兩國關系,則中美兩國一定有燦爛、美好的未來,兩國人民必將從中受益。我衷心感謝四十多年前美國友人給予的關心、關懷和幫助!我也將永遠銘記和珍惜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愿中美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交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作品中難免有錯誤和疏漏,誠望親朋好友指正。</p> <p class="ql-block">02 相片集</p><p class="ql-block">021 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華盛頓,是美國開國元勛的名字,也是美國首都和一個州的名字。訪問美國首都,是從未踏上美國大陸的每個人的美好愿望。我們訪問學者能夠早早地訪問它,美國友人Dorm·Peg 女士功不可沒。回憶起我初到美國,除了首先認識我的賓大指導老師Bajcsy和在赴美前給我面試的賓大教授Prywes以外,我最早認識了晚上教英語的Peg女士。她采取一對二的教學方式,即同時教授2人,另一位“學生”是中國訪問學者吳成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和12月先后參訪紐約和華盛頓,都由Peg親自組織安排,并身體力行,也駕車載人。美國友人們不收我們一分錢,如同接待親戚那樣周到、熱情、友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華盛頓特區,我們參觀了白宮、國會大廈、天主教大教堂、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塔、宇航博物館等,還邊走邊觀賞國會圖書館、最高法院等建筑的特異外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在此度過了兩日一夜美好而難忘的時光。首日當夜,我們食宿于我國駐美大使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個月多以后,1982年3月24日,我陪同事林慎機又來到這里。他正在匹茲堡大學進修。我們倆僅逗留不到一整天時間,走馬觀花般速覽各處國家機構的建筑,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圖1 美國簡明地圖</p> <p class="ql-block">圖2 美國地圖,選自文獻(1)。</p> <p class="ql-block">圖3 白宮(White House),攝于1982.3.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宮,是美國總統和第一家庭的居住地,也是美國政府的辦公地。白宮始建于1792年,最初是一座灰色砂巖建筑,但于1814年在英美戰爭中被英軍焚毀后重建時被漆成白色,以掩飾火燒痕跡,由此得名“白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宮主要由主樓和東西兩翼組成。東翼為宴會活動廳,西翼為行政辦公樓和總統辦公室。主樓外觀為三層,實際為六層,共有132間客房,占地總面積達7.3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宮的安全措施極為嚴密。外部有三層防御系統:第一層是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負責防空;第二層是華盛頓陸軍基地,駐扎陸軍儀仗隊;第三層是由約2800名特勤局特工直接守衛。如今的白宮周圍布滿了高科技設備,包括靈敏的報警器和監視器,以確保總統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792年以來,白宮一直是美國總統的住所。新總統上任,安排一筆裝修費修,如10萬美元,進行裝修。總統的飲食由專門團隊負責。該團隊同時也為總統家人服務,還承擔白宮舉行各類宴請的菜品設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宮中設有保齡球館、巧克力店、健身房、網球場、游泳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觀白宮是我們這次旅游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下午,白宮外已排著長長的隊伍,我們趕快接上去。我感到絲絲寒意襲來,衣服穿得太少。在隊列中,我們耐心等待,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前面隊伍依然紋絲不動,…約半小時后,我們終于踏入白宮。我跟隨大家一起走動,好奇地慢走細看,想把所見一切收藏在我的腦海中,因為在白宮內不允許拍照。</p> <p class="ql-block">圖4 白官出口處留影,攝于1981.12.29。</p> <p class="ql-block">圖5 我國駐美大使館臥室</p> <p class="ql-block">圖6 中國駐美大使館</p> <p class="ql-block">圖7 美國國家宇航博物館,作者和中國留學生劉爾寧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8 宇航博物館,作者、Peg和美籍華人Emily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9 國會圖書館后,作者、Emily和中國訪問學者熊秉群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圖書館,建于1800年,坐落于國會山(Capitol Hill)上,占地面積35英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寶庫。據最近的統計,它藏有7500萬件作品,僅合訂本就有1800萬冊,超過三分之二的書籍是以多媒體形式存放的。書架總長度達848千米。收藏品中有很多稀有圖書、特色收藏品、世界上最大的地圖、電影膠片、電視片等。</p> <p class="ql-block">圖10 國會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圖11 國家藝術中心</p> <p class="ql-block">圖12 國家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圖13 國會大廈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大廈(Capitol或Congress Building),于1793年9月18日由喬治·華盛頓奠基,1800年啟用。1814年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被英軍焚燒,部分建筑被毀,后來多次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其中央白色大圓頂已成為美國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經典背景。1863年,自由女神銅像被安裝在圓頂上,象征美國的自由和獨立。</p> <p class="ql-block">圖14 國會大廈參觀紀念卡</p> <p class="ql-block">圖15 作者和同事林慎機,攝于1982.3.24。 </p> <p class="ql-block">圖16 華盛頓紀念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華盛頓紀念塔(Washington Monument),是為了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的。該塔的建造歷時36年,1848年動工,期間由于資金的提供中斷和南北戰爭的影響,建造工程一度停頓,最終于1884年竣工。塔高169米,是世界上最高石結構建筑物之一,也是華盛頓特區的地標性建筑。華盛頓紀念塔象征著國家獨立和甶的精神,也體現了后代人對首任總統華盛頓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塔外形酷似火箭,底部粗,頂部細。塔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既無窗戶,也無雕刻。因而顯得簡單而圣潔。塔內有898級鐵梯和一部電梯,游客可乘電梯或爬梯拾級而上。到達頂部后,可從四周的小窗眺望華盛頓全市各處風景。我在塔頂部從小窗向外眺望四周,并拍照。四周是大草坪,南側是杰斐遜總統紀念堂,西側是林肯總統紀念堂。</p> <p class="ql-block">圖17 在華盛頓塔上遙望林肯紀念堂</p> <p class="ql-block">圖18 林肯紀念堂</p> <p class="ql-block">圖19 美國最高法院</p> <p class="ql-block">022 在弗吉尼亞州(Virginia State)</p><p class="ql-block">Peg 女士的父親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去世后,安葬在弗吉尼亞國家公墓。Peg等美國友人們帶領我們赴首都華盛頓途中,在該處作短暫停留。我們和她一起瞻仰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貢獻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圖1 阿靈頓國家公墓(Arington National Cemetery)攝于1981.12.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公墓位于弗吉亞州阿靈頓縣,是美國最著名的國家公墓之一,面積2.5平方千米,埋葬了逾22萬人,包括戰爭中陣亡的士兵、政治家、殉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對國家有杰出貢獻的人士。公墓還有已故總統肯尼迪之墓,占地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圖2</p> <p class="ql-block">圖3 Peg瞻仰父親之墓。</p> <p class="ql-block">圖4 在長明火旁</p><p class="ql-block">西方國家通常在國家重要的墓地設有長明火,象佂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生生不息,更是對歷史和英雄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023 在紐約市(New York City)</p><p class="ql-block">紐約市是美國第一大城市,是全球在經濟、金融、商業、貿易、文化和傳媒等領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我曾在此逗留三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首次踏上美國國土。北京時間1981年4月15日上午11點,我們中國進修人員一行搭乘中國民航981航班在北京首都機場起飛,中途先后在上海機場和舊金山機場停留,最終于當地時間4月15日晚上7點半抵達紐約肯尼迪機場。當晚,我們于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開始食宿,直至18日上午離開,分赴各人的進修目的地。我則乘火車去位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所在地費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81年10月24日,美國友人驅車組織并帶領我們在賓大的部分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赴紐約“一日游”。我們參觀了自甶女神像,游覽了世界貿易中心及其周邊街區以及紐約中央公園等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1983年4月15日,在賓大學習的中國研究生雷天祜駕車送我去紐約肯尼迪機場,讓我順利地乘中國航班回國。在此,我由衷感謝雷天祜的關愛和幫助。</p> <p class="ql-block">圖1 聯合國參觀券,1981.4.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16日上午,我們訪問學者十余人自行結隊,步行約三刻鐘,到達聯合國總部,入內進行參觀。那時,我們都還沒有買新的照相機。17日上午,我們參觀世界貿中心大樓,乘電梯從第一層直達最高第107層,遺憾的是上面的Observation Deck(觀察臺)沒有開放。雖然這兩日的參觀無照片“進賬”,但所見印象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是一個各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核心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及進行國際合作,是一個最具普遍性、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國際組織。凡愛好和平、接受《聯合國憲章》義務的國家,均可成為會員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聯合國前身是國際聯盟。1941年6月12日,《同盟國宣言》在英國倫敦簽署。此舉是促成聯合國誕生的第一步。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宣言》被簽署。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批準書后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截止2024年,聯合國共有會員國193個,另有2個觀察員國。聯合國主要機構有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及祕書處等共45個。共有5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正式語言共有6種: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p> <p class="ql-block">圖2 自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位于紐約市自由島上。這座雕像由法國雕塑家弗·奧·巴托爾迪設計,并在巴黎完成雕塑工作。自由女神像高46米,包括基座則高達93米,重約204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像的右手高舉著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則捧著一塊銘牌,上面刻著“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雕像的腳下是打碎的手銬和腳鐐,象征著掙脫暴政的自由。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10月28日正式揭幕,是法國作為禮物贈送給美國,以慶祝美國建國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不僅是美國的文化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象征著自由和民主,成為無數移民進入美國的象征。它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前來參觀,是紐約乃至美國最著名的地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參觀自由女神像過程中,我在自由女神像的“肚子”內,沿著螺旋形的階梯往上爬,直至見到女神手舉的火炬才止步。不虛此游,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圖3 在駛往自由女神像的游艇上,左起為:劉德修、葉明、吳成柯、王東泉、劉永華。</p> <p class="ql-block">圖4 在世貿中心背后,左起為:沈淑瑜、吳成柯、傅小燕、謝維信、Jean Hopper、Peg、葉明、王東泉、劉永華、潘吉星、陳耀全。</p> <p class="ql-block">圖5 在世界貿易中心旁,作者和吳成柯合影。</p> <p class="ql-block">024 觀賞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十幾位訪問學者通過加拿大駐費城領事館辦理好赴加拿大一日游簽證后,于1982年6月12日,先去尼亞加拉瀑布美國紐約州一側,觀察瀑布。然后,我們所乘的灰狗(Grey Hung)大巴司通過美加邊境橋,進入加拿大一側,觀賞到與美國瀑布大相徑庭的壯觀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亞加拉瀑布是北美洲最大的瀑布群之一。其源頭為尼亞加拉河,其河水從海拔174米的伊利湖流出,經過99米的落差,注入海拔75米的安大略湖。尼亞加拉河的水流在不足2公里的河段以每小時35.4千米的速度跌宕而下15.8米落差,就形成了世界上最瘋野的漩渦急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亞加拉瀑布由三個主要的瀑布組成:</p><p class="ql-block">①馬蹄形瀑布(Horse shoe Falls);</p><p class="ql-block">②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p><p class="ql-block">③新娘面紗形瀑布(Bridal Veil Falls)。</p><p class="ql-block">其中,馬蹄形瀑布最大。其高度約為51米,寬度約為1200米。其水流量是其它兩個瀑布水流量之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亞加拉瀑布以其壯觀的水勢和獨特的雙瀑布景觀聞名于世。它每年吸引著世界上無數的旅客前往觀嘗大自然的奇特景觀。我們身穿雨衣,從河岸上走下,近距離觀察馬蹄形瀑布的巨大自然之力,耳聞水聲轟隆,目睹水氣茫茫,讓人沉浸在極度震撼的感覺中。我不禁感嘆大自然強大無比的威力。在它面前,我個人顯得多么渺小!</p> <p class="ql-block">0241 美國一側的尼亞加拉瀑布景觀</p> <p class="ql-block">圖1 在美國一側看瀑布。</p> <p class="ql-block">圖2 精彩奪目的美國瀑布,選自參考文獻(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瀑布圖片系美國旅行家和游記作家E·B·Bolles所攝。他說,在美國一側沿尼亞加拉河走到一座通向山羊島的步行橋上,即可近距離欣賞尼亞加拉瀑布,他認為這地點是最佳觀景點,詳見他的著作《The Beauty of America》。</p> <p class="ql-block">圖3 作者和中國訪問學者馬世馴合影。</p> <p class="ql-block">0242 加拿大一側的瀑布景觀</p> <p class="ql-block">圖1 馬蹄形瀑布景觀</p> <p class="ql-block">圖2 </p> <p class="ql-block">圖3 加拿大國家電視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拿大國家電視塔(Canada National Television Tower,簡稱CN Tower),位于多倫多,始建于1976年。塔高553.33米。自落成后,它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物,直至被阿聯酋迪拜的哈利法塔以828米超越。CN 電視塔內設有全透明觀光電梯,不到1分鐘即可抵達346米高的觀光平臺。在此,游客可俯瞰安大略湖、尼亞加拉瀑布和多倫多市全景。塔內還有餐廳、紀念品商店、小電影院和兒童樂園等設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346米高的觀景臺上,見到大瀑布如此壯觀,便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連拍幾張地域相鄰的照片?然后拼接成一幅長條形照片。圖4,圖5,圖6,圖7,便是此想法付諸實施的“產物”。結果并不如愿以償,見圖8。前3張拼接的產物如圖9,還算可以嗎?難在對相機的把控,即難以做到精準定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4 在大瀑布近旁,左起為:林果為、王東泉、朱豫、余安泰、鄭沛樞。</p> <p class="ql-block">圖5</p> <p class="ql-block">圖6</p> <p class="ql-block">圖7</p> <p class="ql-block">圖8</p> <p class="ql-block">圖9 4張照片的拼接圖</p> <p class="ql-block">圖10 3張照片的拼接圖</p> <p class="ql-block">025 在馬里蘭州(Maryland Stat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在赴華盛頓途中,在馬里蘭州的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停留,進行參觀。</p> <p class="ql-block">圖1 作者在農業研究中心辦公樓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2 養牛(食用牛)場</p> <p class="ql-block">026 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 State)</p> <p class="ql-block">圖1 摘草莓,攝于1982.6.6。</p> <p class="ql-block">圖2 在</p><p class="ql-block">Great Adventure 樂園,攝于1982.8.8。</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包含有特殊運動體驗場、野生動物場、海豚表演場的綜合性主題樂園。美籍華人曾先生和夫人帶領我和周波在此參觀游覽和體驗。我人生第一次坐上空中大轉盤,冒險啦!只有一個感受:頭暈目眩。</p> <p class="ql-block">圖3 </p> <p class="ql-block">圖4 </p> <p class="ql-block">圖5 </p> <p class="ql-block">圖6 </p> <p class="ql-block">027 在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18日,我和幾位訪問學者一起乘免費專車赴大西洋城游覽,那里大賭場眾多,都集中在大西洋西岸畔。</p> <p class="ql-block">圖1</p> <p class="ql-block">圖2</p> <p class="ql-block">028 在費城(Philadelphia City)</p><p class="ql-block">費城位于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面積3700平方千米,是賓州最大城市。費城曾是僅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美國的“古老”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獨立戰爭期間,在此召開了兩次大陸會議和制憲會議。它是1790~1800年間的首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藝術和旅游上,費城藝術博物館是著名景點,費城交響樂團馳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圖1 獨立宮,攝于 1982.7.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獨立宮是著名歷史建筑,建于1732~1753年,原為賓夕凡尼亞州的議會大廈。1776年7月2日,13個英屬美洲殖民地代表組成的大陸會議在此召開,7月4日通過了由杰克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建立“自由獨立的合眾國”。獨立宮是美國獨立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圖2 獨立宮,選自參考文獻(2)。</p> <p class="ql-block">圖3 從南廣場觀看獨立宮</p> <p class="ql-block">圖4 獨立宮南向外貌,選自參考文獻(2)。</p> <p class="ql-block">圖5 獨立鐘,1982.7.21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鐘(Liberty Bell)位于美國費城的獨立國家歷史公園內,是費城的象征,也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征。它由倫敦的Whitechape鐘廠于1752年鑄造,重943千克。鐘面刻有《圣經》上的名句:“向世界所有人們宣告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人見到鐘上有裂紋,這裂紋還有一段故事。這巨鐘從英國裝運到費城后,第一次敲響時,就裂開了。一年后,當地的鑄造工重新鑄造了新鐘,但在1835年慶祝喬治·華盛頓生日時,這口鐘被幾個孩子又敲出了一英尺長的裂痕,此后不再修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鐘在美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后,自由鐘被敲響,宣告美國的獨立。從此以后,每逢7月4日美國國慶日(又叫獨立日,Independent Day),這口鐘都會被敲響。</p> <p class="ql-block">圖6 自由鐘,選自參考文獻(2)。</p> <p class="ql-block">圖7 費城藝術博物館,攝于1981.9.13。</p> <p class="ql-block">圖8 費城藝術博物館,選自參考文獻(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號稱全美第三大美術館。這是一幢古希臘神廟式建筑,于1928年峻工。館內收藏的藝術品達30多萬件,其中法國印象派作品最著名,且其數量位居全美美術館之首。館內展出的有著名油畫家凡高的《向日葵》、雷諾阿的《沐浴者》、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師》。展品還有許多美國的家具、雕刻、手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圖9 賓夕凡尼亞大學莫爾學院</p><p class="ql-block">,攝于1982.1.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爾學院是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地。該學院墻上設有標志牌。</p> <p class="ql-block">圖10 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p><p class="ql-block">莫爾學院內還陳列著占原世界首臺計算機重量1/5的組件。</p> <p class="ql-block">圖11 美國獨立日,攝于1982.7.4。</p><p class="ql-block">獨立日,我和徐虹、周波、熊秉群去市中心游覽。節日氣氛很濃,Franklin Parkway 道路兩側掛滿各國國旗,顯得五彩繽紛…1982.7.4攝。</p> <p class="ql-block">圖13 四人合影</p><p class="ql-block">從左起:王東泉、徐虹、熊秉群、周波。</p> <p class="ql-block">圖14 費城動物園內的白虎,攝于1983.2。</p><p class="ql-block">費城動物園,建于1859年,是北美地區第一家動物園。它占地42英畝,擁有約1300種動物,其中還有許多罕見或瀕危物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國友人Ricky 帶領周波和我參觀。在這里,我第一次見到白虎,感到很稀奇。</p> <p class="ql-block">圖15 四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029 在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 State)</p> <p class="ql-block">圖1 Pocono景區宣傳卡片</p><p class="ql-block">Pocono 景區是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一個令人放松的理想的度假勝地,擁有壯麗的波科諾山脈,非常適合自然愛好者和戶外活動愛好者。這里為徒步、野營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p> <p class="ql-block">圖2 三人合影,攝于1982.8.14。</p><p class="ql-block">此照由周波拍攝。旁邊是Ricky和母親在Pocono的私房,以此作為假期休養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友誼花絮</p><p class="ql-block">友誼,給人以心靈上甜蜜的溫暖,又給人以生活和事業上前行的動力。友誼,值得經常回味。千萬牢記給你創造和加深友誼的人,銘記他或她的美好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1 美國友人Ricky(瑞奇)</p><p class="ql-block">一天,周波對我談起美國的Host Family。他說,他知曉費城有一個家庭是Host Family。他較簡略地介紹了這個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家,母女兩人相依為命。女兒叫Ricky,是一名營養師。她的父親在青年時代,就獨自離開奧地利奔赴美國。初來乍到,舉目無親,在生活、求學和就業等方方面面遇到重重困難。在一位好心人幫助下,他努力學習,后來出色地工作,成為一位工程師,并成家立業。他生前諄諄教導女兒,要關注初來美國的外國留學生,要幫助、關懷他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波征求我的意見,我們是否在一起參加她家安排的活動?我欣然表示同意。此前,我對Host Family的概念完全是一片空白。從此,他一有相關活動信息就及時告訴我。然后,我們倆一起前往參加。我們是室友,相互聯系十分方便。后來,若有活動,Ricky則分別通知我們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欣逢感恩節,Ricky家親朋滿座,周波和我也應邀作客。此外,她還帶領和陪同我們倆參觀費城動物園。最讓我更感動的是,她驅車帶周波和我去Pocono景區,住在她們的私房,度過了數日美好的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和我們會面時,常詢問我們進修的情況。在我回國前,她贈我一本介紹美國著名風景地的精美畫冊。在我退休前,她與我一直保持著通信互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由衷感謝她給予我和周波的關心和慈愛。今年,她滿84足歲,愿她還健在,遙祝她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圖1 Ricky贈予作者的送別禮品(封面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本精美畫冊,另見參考文獻(1)。</p> <p class="ql-block">圖2 Ricky 在禮品上的贈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March 20,1983 </p><p class="ql-block">Dear Mr Wang,</p><p class="ql-block">This is to help you to remember America.</p><p class="ql-block">It has been a pleasure to know you and to be your host family.</p><p class="ql-block"> Sincerely,</p><p class="ql-block">Ricky and Elizabeth K·Heinze</p><p class="ql-block">譯文</p><p class="ql-block">親愛的王先生:</p><p class="ql-block">這是為了幫助您銘記美國。很高興與您相識并成為您的寄宿型家庭。</p><p class="ql-block"> 瑞奇 伊麗莎白·海因策</p> <p class="ql-block">032 哥倫比亞留學生Ethel(埃塞爾)</p><p class="ql-block">我作為賓大的訪問學者,有與他人合用的辦公室。辦公室三人合用。其他二人是:Ethel,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的研究生;Julia,也是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時,我們三人各自忙于自己的學業。我大部分時間在教室聽課和在計算機房編程。我們三人同時待在一起的情況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中午休息時間,我們三人都在辦公室。她們倆在一起竊竊私語,而我在隨意翻閱英文小報吧。當聽到她們談論到這一天是Ethel的生日以后,我就萌生了一個主意:送她一塊從國內帶來的有精美包裝的手帕。我迅即去寓所取手帕后,又氣喘吁吁回到辦公室。幸好,她們還在繼續交談呢。我把手帕恭恭敬敬地示給Ethel,并說:Happy birthday to you。這時,她非常激動,竟請我吻吻她,同時擺出接受接吻的姿態。這突如其來的互動讓我也異常興奮,就親了一下她的上額。這一幕的美好印象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中,也許她們倆也是,Ethel 尤甚吧。</p><p class="ql-block">在我即將回國前,Ethel特地安排在她租住的套房內聚餐,熱情招待我和她的學友。我們歡聚一堂,歡聲笑語,洋溢著一片歡樂氣氛。</p><p class="ql-block">后來,在我們的辦公室,她贈送我一本精美的畫冊。我又一次領悟到友誼的真諦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圖1 Ethel的送別禮品(封面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本精美畫冊,見參考文獻(2)。</p> <p class="ql-block">圖2 Ethel在禮品上的贈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April 1983</p><p class="ql-block">To Mr Wang,</p><p class="ql-block">I hope the book will bring you good memories of your day life .</p><p class="ql-block">Best of luck .</p><p class="ql-block"> Ethel S</p><p class="ql-block">譯文</p><p class="ql-block">致王先生:</p><p class="ql-block">我希望該書將帶給您對往昔歲月的美好回憶。祝好運!</p><p class="ql-block"> 埃塞爾 舒</p> <p class="ql-block">圖3 Ethel 在她的租房設餐款待作者和眾學友,攝于1983.3。</p><p class="ql-block">照片人物:坐地上者為Ethel的男友Haim;中排三位坐者中,左一為Ethel Shuster,中 為Julia,右為Julia 的丈夫Dan Hershburg;后排自左起為Steve,Nancy,Nancy的男友Joh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聚餐過程中,我教他們如何包餛飩,并操勺烹調中式菜肴。聚會又聚餐,熱烈而自由的交流互動令大家感到既輕松又愉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 E·B·Bolles and W·Cronkite,The Beauty of America,Mandaring Publishers Ltd,Hong Kong ,1980.</p><p class="ql-block">(2) T·Smart,D·Gibbon and B·Harris,Philadelphia,Mayflower Books Ltd,New York,197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END一一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川市|
咸宁市|
商洛市|
灌云县|
东乡县|
凤山县|
达日县|
石楼县|
京山县|
天水市|
怀安县|
盐津县|
上虞市|
泰安市|
柘城县|
黄梅县|
南平市|
太湖县|
顺昌县|
三河市|
冀州市|
延长县|
德昌县|
石屏县|
彭山县|
崇州市|
信宜市|
厦门市|
大田县|
苗栗县|
绥德县|
盐边县|
鄂尔多斯市|
高青县|
浑源县|
府谷县|
景德镇市|
云和县|
永和县|
富蕴县|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