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千進士冠華夏,十萬工農下吉安。</p><p class="ql-block"> 往北看長安三萬里,往南看吉安二萬里。(楊萬里,江萬里) </p><p class="ql-block"> 一一酈波</p><p class="ql-block"> 吉安,古稱廬陵,您知道是誰帶火了這名字嗎?一千多年前的文壇巨匠在.與賓朋宴飲后,寫下了干古名篇《醉翁亭記》“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讓廬陵這個地名在千年前的大宋聞名于世,如果追溯自己的文化血脈,你一定能追溯到吉安。歐母畫獲,陶母封壇退鲊,周忱愛民如子,江浙建有紀念他的生祠。劉過的唐多令,劉辰翁的詞牌。千百年來大放異彩。</p><p class="ql-block"> 廬陵文化崇文,執禮,守正,秉忠,懷義等特點,內容涵蓋,名人,科舉,書院,青銅,建筑,農耕技術,江右商幫,移民遷徒,民俗文化等……</p><p class="ql-block"> 白鷺洲書院大儒云集,白鷺洲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并稱江西三大書院。南宋諄祐元年(1241年),江萬里任江西提舉兼吉州知州,他見贛江中流的白鷺洲綠樹點點,白羽飛飛,真是讀書澄明心境的好地方,于是在洲上構筑精舍,創辦書院。請吉安永和的大儒歐陽守道出任山長(校長)。民族英雄文天祥亦在此讀書,當元軍押解他過了梅關上了囚船,路過自己的母校白鷺洲書院時發出感嘆:“青山重回首,故人無復見”,宋理宗御筆親題“白鷺洲書院”的匾額以示褒獎。</p><p class="ql-block"> 儒家理學大師王陽明,任廬陵知縣時常與安福鄒守益,泰和羅欽順,歐陽德,永新顏鈞,吉水羅洪先,永豐聶豹,何心隱等與他學術相近,相似的讀書人,到青原山去大講“良知之學”。</p><p class="ql-block"> 唐開元年間,吉州通判劉慶霖在其治所創建了篁寮書院,開吉州書院講學之先河,人謂“茅屋底下出公卿”。</p><p class="ql-block"> 峽江玉笥山,是“太秀,法樂”之洞天,又是“郁末”之福地,“兼有洞天福地之重”。歷代在此修道的人士很多,有秦朝的孔丘明,漢朝的梅子真,唐朝的羅子房,羅公遠等。玉笥山承天觀里道士多時達500余人。北宋天衰八年(1030年),玉笥山道人朱旦以醫術受到仁宗召見,并賜其號為:“濟處士”。</p><p class="ql-block"> 建于唐神龍元年(705年)的青原山安隱寺,在開唐二年(714年)迎來了出生于安福的行思和尚,他遵從師囑,回到吉安故土,入住安隱寺,弘揚禪宗心傳的“頓法”,把佛教從單純的學問修行引入到道德修行,主張洞察本質,直指人心,我心即佛,別向他求。行思禪師成為了禪宗南宗青原行思系創立人。行思圓寂后不久,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于唐永泰二年(776年)被貶為吉州司馬,游青原山時題寫“祖關”二字。唐天寶八年(749年)楊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第5次東渡日本受阻,從廣東折回,到青原山拜謁七祖祖庭。宋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題“凈居寺”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又稱東昌窯,永和窯,永和原屬泰和,泰和謂西昌,故永和古稱東昌。南宋時,吉州窯燒制的紫黑釉瓷別具特色,其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此時的代表作至今被日本等國收藏為國寶。因此就有“先有永和鎮,后有景德鎮〞這一說法。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早己名揚海內外。同樣有名的永和豆腐因其鮮嫩,口感豐富譽得好評,引無數游客來永和逛窯子,吃豆腐,一葉情(桑葉裹面粉炸)。吉州窯始于唐五代,盛于南北宋,衰于元末。</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1126年一1204年),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廬陵四忠”之一。官至吏部尚書,左丞相。宋徽宗宣和年間,曾在廬陵任職。現永和鎮上修有周必大紀念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吉安,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一座山,一面旗幟,一座雕像一種精神。星星之火從這里燎原,中國革命在這里永放光芒。這里是紅軍的故鄉,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當紅軍,是中央蘇區的奠基石。是著名的抗美援朝“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對印反擊戰“喜馬拉雅”戰神張國華等……的故鄉。這里集古色,紅色,綠色為一身。徘徊永和古鎮上,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你,穿越時空與故人對話。這里的紅,紅的熱烈驚艷,是無數先輩用鮮血染紅。這里的綠綠得醉人,狗估腦的清香回甘綿長,引得您流連忘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石河子市|
竹山县|
龙口市|
新河县|
永修县|
株洲市|
湄潭县|
新建县|
景泰县|
伊金霍洛旗|
贺兰县|
丰原市|
滦南县|
藁城市|
于都县|
上犹县|
余江县|
海安县|
科尔|
广平县|
西城区|
正定县|
金塔县|
民勤县|
紫金县|
栾川县|
马鞍山市|
铁力市|
新河县|
武隆县|
白玉县|
阳朔县|
潜山县|
汾西县|
张掖市|
永州市|
旌德县|
大埔区|
丰顺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