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拔魁厝風火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嵩陽私學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千年古鎮的文脈傳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科舉教育盛行。地方除縣學、州學、府學等官學外,更廣泛存在的是私學,即私人舉辦的學校。私學以私塾為主要形式,間或有名儒、鄉賢創辦的書院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私塾從辦學主體來看,可分為家塾、村塾、族塾以及名師自辦的門館、教館、學館或書屋等;從施教對象來看,又可分為從事啟蒙教育的蒙館和從事科舉教育的經館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口歷史上文風頗盛,科甲蟬聯。北宋時,月洲張氏創造出“父子六進士,五子同朝,祖孫三代十八條官帶”的科舉輝煌;南宋時,石龍盧氏演繹出“六代九進士,三知兩尚書”的科舉佳話;清代時,嵩陽林氏也曾書寫下兄弟“同宴瓊林”的科舉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舉的興盛與教育的重視密切相關。嵩口自古有崇文重教的傳統。古時各大鄉村和家族間大多設有私塾,并延請名師碩儒傳道、授業、解惑。名門望族往往還會專門設置“書燈租”,即劃出一塊“學田”,以學田的田租收入獎勵每年考試成績優異的家族子弟,以鼓勵他們努力拼搏,考取功名。因此,崇文向學,蔚然成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中山村巷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古代嵩口著名的私塾有月洲村的“寒光閣”、月闕村的“達觀樓”、中山村的“龍口書齋”、道南村的“嵩山書屋”和玉湖村的“陶苑私塾”等。此外,還有介于私學和官學之間,比私塾規模更大、制度更完善的書院教育機構——“道南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光閣,矗立于月洲桃花溪畔,山嵐氤氳,筆峰遙對,既富含浪漫的詩情,又帶著神秘的色彩,儼然成為古代月洲學子的精神圖騰。遙想當年,月洲顯宦張肩孟課子讀書于閣上,那一番書聲瑯瑯、弦誦不絕的場景,定格在北宋歷史的天空,書寫著不朽的科舉傳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肩孟,字醇叟,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進士,授程鄉縣尉、歙州通判,官終朝散郎,以子貴贈“少師”,謚號“文靖”。相傳,張肩孟曾夜臥寒光閣上,夢見神人告曰:“君看翌日拿龍手,盡是寒光閣上人。”遂以“寒光閣”額之。后五子俱登第,名動朝野。長子勵,官至中奉大夫、集賢殿修撰,知福州、 廣州和建州;次子勔,官至朝奉郎,知建州;三子勣,官至太學博士;四子勸,官至工部尚書、大中大夫;五子動,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左中大夫。五子登科,彰顯殊榮。時人贊曰:“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建后的月洲寒光閣)</span></p> <p class="ql-block"> 達觀樓,位于月闕村下池塘旁,系明代嵩陽名士林子春為家族子弟讀書所建的家塾。林子春,字震卿,號二水,歲貢生,任沙縣教諭。其父林鵬,字萬里,號仰山,邑庠生,入太學,授廣東省永安縣知縣、惠州府分府,誥授諫政大夫,乃嵩陽家喻戶曉的鄉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鵬公肇建園林式大宅第——六莊(俗稱“下塘厝”),嵩陽林氏族譜載其:“構大廈于官塘,鑿大池以蓄地脈。”子春公繼承父志,續建六莊,其墓志銘有載:“大宏堂構,鑿池于左,建達觀樓、冰壺亭,課子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春公知書達理,尤為尊師重教。他花費重金,擴建六莊,為子孫后代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六莊內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花草樹木,蓊郁扶疏;假山魚池,盎然成趣,一派江南園林的獨特韻味。達觀樓和冰壺亭的取名也頗具深意。達觀指心胸開朗、見解通達,出自《書·召誥》:“ 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冰壺指盛冰的玉壺,比喻品德清白廉潔。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語。二者不僅表達了子春公開闊通達的胸襟和冰清玉潔的節操,同時也對子孫后代寄予了殷切的厚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子春公還敦親睦鄰,慷慨大義。墓志銘載其:“急人之困厄”、“分篋中金予之,不望其報”。他晚年辭官歸里,侍母至孝。“棄官娛母”之美德在嵩口民間流傳一段不朽的佳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口書齋,位于中山村龍口厝,系龍口鄭氏先祖為子孫后代讀書而建造的族塾。鄭氏先祖勤儉創業,耕讀傳家,在事業興旺之后仍十分重視子孫教育,乃秉承“學則揚名”的祖訓,在龍口厝鶴形路路口建造寬敞明亮的書齋,并延請名師傳道授業。為勉勵家族子弟勤奮學習,考取功名,鄭氏先祖還專門劃出一塊良田,以田租收入獎勵成績優異的學子,同時還為子孫后代定下“春華開景運,榮學振功名”的十字排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鄭氏先祖詩禮傳家,子孫后代克紹箕裘,故而數百年來,家族才人輩出,代有功名。龍口書齋,弦誦不輟;鶴形路上,鶴鳴悠揚。這向仁向上的美好情景,正預示著龍口鄭氏家族生生不息,興旺不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龍口書齋)</span></p> <p class="ql-block"> 嵩山書屋,位于道南村,乃清代舉人葉青先生致仕歸鄉后設帳授徒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青,字伯輝,梧桐坂埕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府學中式,選授海澄(今漳州龍海一帶)教諭。他教授生徒,循循善誘;獎掖后學,孜孜不倦。他曾作《嵩山書屋》一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水鐘靈,人文迭起;嵩山挺秀,才藪尤興。鐘沘環流,沨沨書聲。下上屏峰翠拱,行行玉案珠璣。獅子巖前涉想,皆雕龍妙技;德星樓右觸目,盡射斗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余北謝風塵,生涯依舊;南培桃李,渴望日新。所愧魯斤未嫻,漫運斤而代斵。唯期董帷自下,尚刺骨而高吟。展卷流連,會意可當面命;聞雞起舞,關心何啻耳提。雪壓松窗,休怕更闌夜冷;日侵竹逕,莫貪風弄肌涼。種墨鋤經,端勤脩于爾室;磨沙琢玉,亦攻錯于他山。善相勸,過相規,方成益友;疑共析,奇共賞,乃是良朋。矢志觀摩,期升堂而入室;潛心體認,要追圣而軼賢。萬里鵬程,豈讓異人托足;千層雁塔,族看我輩題名。則才藪彬彬,庶遠追乎三狀,人文濟濟耳,咸萃于一堂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酣暢淋漓地描述了清代嵩口文風鼎盛、才藪勃興的場景,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對嵩陽學子們精進學業、競躍龍門的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苑私塾,位于玉湖村,系玉湖金氏先祖于清乾隆年間搬遷玉湖后建造,占地面積五百多平方米,為二層樓閣,一層為學堂,二層供奉孔子神像。每日清晨,學子們在祭拜孔圣后,便開始了經典誦讀、吟詩作對與研學會文等,或朗朗上口,或抑揚頓挫;或鏗鏘有力,或清脆悅耳;或聲情并茂,或娓娓動聽。瑯瑯的書聲,承載著家族的希望,回蕩在玉湖的上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氏先祖克勤克儉,亦耕亦讀;尊師重教,詩禮傳家。從金氏祖厝的楹聯可以看出,如瑞山堂的:“入座衣冠禮樂,舉頭云漢文章。”珠琳厝的:“春暖觀龍變,秋高聽鹿鳴。”、“地以棲鸞勝,門因結駟高。”恭恩厝的:“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上路,惟讀惟耕。"而金氏祖厝瑞山堂門前豎立的八對旗桿碣則印證著玉湖金氏的人才輩出,激勵后人的同時,也彰顯著家族的榮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玉湖村陶苑私塾)</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私塾外,清末嵩口還有介于私學與官學之間,比私塾規模更大、制度更完善的教育機構——道南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南書院位于壽春寺之南、雙鳳坂山麓(今嵩口中心小學校園內)。“道南”之名,源于紀念宋代閩學鼻祖、理學大師楊時,因此道南書院成為研習和傳播程朱理學的場所。故老相傳,當年理學宗師朱熹游歷閩中時,曾在此設帳講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口鄉志》有載:“清末光緒十八年(1892年),林星煌(即林耀秋)、林爾杰、劉觀潮、張培勛、楊士屏、林秀培等倡建‘道南書院’。”另據著名鄉賢林耀秋在其手記中記錄:“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己,予旋重建‘道南書院’。”而民國版《永泰縣志》亦載時任漈門司巡檢的李慕荊:“鳩資購地,建立‘道南書院’,捐廉為紳富倡。甫成講堂數楹,上峰殊其才,以卓異召見。”由此可知,道南書院系1892年前后,由當時的開明鄉紳與地方政府一同籌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南書院占地千余平方,形制規整,古樸典雅,集講學、研習、交流、藏書和供祀等功能于一體。書院內門廳、講堂、齋舍、祭樓和藏書室等建筑一應俱全,尤其是書院內的藏書室,稱作“嵩麓書屋”,內存歷代嵩陽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手寫策論、詩集、傳記和朱熹的對聯真跡等,彌足珍貴。可是在197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這些珍貴的文獻化為灰燼,痛哉!惜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龍口書齋內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科舉時代,嵩口的教育均為私塾教育。進入民國時代,雖于1914年在道南書院的基礎上開辦了新式學校——“南鎮公立兩等學校”(后改為道南小學),成為嵩口公立學校的開端,但私塾教育仍占一定優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嵩口著名的塾師有林占梅、林小秋、張銘雙、林雅卿、張石泉、張富能、林濟盤和陳亞波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占梅,月闕村人,前清秀才,宣統年間至民國十年在月闕村國書厝美裕書齋設塾授徒,日常在學者有三四十人,前后培育學生數百人,為當時嵩口首屈一指的著名塾師。民國時期,嵩口街許多亦儒亦商的知名人物,如陳寶三、鄭榮楷、楊傳基和陳國藩等,均出自林師之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小秋,號肇新,中山村耀秋厝人,工詩文,長書法,宣統年間至民國七八年間,設齋于嵩陽林氏宗祠內,經常入齋受業者三十余人。其書法精湛,遒勁有力。作品多見于嵩口商店招牌、寺廟題刻和民居廳堂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銘雙,道南村人,前清秀才,民國初年,在張家祖厝設塾收徒,前后五六年,有不少生徒出自他的門下。民國十五年(1926年),其受聘于道南小學,乃改為小學教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雅卿,尤溪中仙安定村人,民國八年(1919年)為避匪亂遷居嵩口,在嵩陽林氏宗祠接替林小秋任教,經常教授生徒三十余人,先后在嵩口執教十余年,為嵩口地方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span style="font-size:18px;">亦為當時嵩口著名的塾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石泉,號心畧,道南村銘銘居人,在關帝廟街人壽店址設齋授徒,學生三十人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烊能,道南村人,民國十二年(1923年)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嵩口張氏宗祠內設帳授徒,日常學生三十人左右。陳永照、楊壽仁等均出自張師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富能,字心晃,號馥蘭,道南村瑞文居人,民國七年(1918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瑞文居左邊下書院設帳講學,先后受業者百余人,為當時頗具名氣的塾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世能,道南村人,設齋于瑞文居右邊書齋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夢松,赤水村金潭人,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中山村龍口厝龍口書齋設齋,學生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濟盤,中山村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鄒湖村五顯樓設齋,學生二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鄭耀南,月闕村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鄒湖村五顯樓設齋,學生三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亞波,東坡村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嵩口興安會館設齋,招收小學畢業和程度較高的男女學生三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私學已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私學貫穿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與官學相輔相成,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存在知識面窄、教材老套、思想僵化等局限性,但在漫長的封建時期,為培養人才和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興安會館)</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龙州县|
富锦市|
万盛区|
航空|
泗水县|
南召县|
通山县|
广丰县|
巴彦淖尔市|
舟曲县|
天祝|
华宁县|
上林县|
云和县|
张家口市|
安西县|
易门县|
内乡县|
扎兰屯市|
威信县|
祁门县|
迭部县|
上饶市|
焉耆|
永平县|
上栗县|
台南市|
沁阳市|
台南县|
蒙阴县|
津南区|
永新县|
东乡|
辉县市|
基隆市|
绥棱县|
五华县|
治多县|
齐齐哈尔市|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