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穿越千年時光,見證華夏文明—游都江堰有感

周寧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這個古老而神密的名字,自古以來就在中華大地上廣為留傳。金秋十月,來到成都參加同學聚會,也終于有機會第一次來到了都江堰,探尋它的歷史脈絡,感受那些源遠流長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一個集灌溉、防洪、供水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左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最長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也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這個工程系統有效地利用當地地理條件,實現了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了著名的“天府之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以其獨特的工程設計和悠久的歷史背景吸引了無數游客游都江堰。走進都江堰景區,心隨景動,感受著千年的韻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橋是都江堰景區正門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原名“普濟橋”,后改名為“南橋”。?南橋長約133米,4排5孔,橋身集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于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橋最初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四川總督丁寶楨和灌縣縣令陸葆德主持修建,取名“普濟橋”,意為普濟眾生。南橋在歷史上多次損毀并重建,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鋼筋混凝土與木結構結合的古廊橋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橋不僅是一座實用的交通建筑,更是一座充滿文化內涵的藝術長廊。橋身的各種彩繪、雕梁畫棟、民間彩塑和書法楹聯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南橋還見證了都江堰的歷史變遷,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身后的是都江堰的景點-臥鐵,這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臥鐵,作為都江堰歲修淘灘的標尺,確保每年枯水期清淤深度適中,保障成都平原灌溉與防洪,是都江堰治水智慧的重要體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為了紀念這些治水先賢,都江堰人修建了這條長150米、寬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了從秦漢時期到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堰功道上的12尊人像分別是:文翁、諸葛亮、章仇兼瓊、高儉、劉熙古、趙不憂、吉當普、盧翊、施千祥、阿爾泰、強望泰、丁寶楨。?這些雕像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興修水利的專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翁(公元前187-前110年),名黨,字仲翁,是西漢時期的?蜀郡守。文翁不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治水專家,他解決了當地的旱澇問題,對四川的水利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發明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首設都江堰管理官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章仇兼瓊復姓章仇,今山東嘉祥縣人。唐朝玄宗時期重臣。在蜀地任職八年,文治武功多有建樹,政績斐然。在蜀地大興水利,整修都江堰等,使天府之國延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富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儉?(576年-647年),字士廉,今河北省景縣人,唐朝時期的重要大臣。他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高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修養,為人儉樸、為官廉潔,深受當時公卿百官的尊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劉熙古(公元903 - 公元976年),字義淳,今河南寧陵縣人。唐朝名臣劉仁軌十一世孫。五代十國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史學家。在后晉、后周、后唐均有任官。宋太祖統管宋州時,劉熙古任節度判官,戶部尚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趙不憂,字仁仲,是宋朝宗室,嗣濮王趙宗暉的曾孫。他在擔任永州通判期間,親自監督都江堰的歲修工程,嚴懲了貪污款項、中飽私囊的官員,確保了水利工程的質量,有效減少了水災的發生,受到了百姓的贊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吉當普,元朝官員,一名吉達布,蒙古族,元朝官員。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出任僉四川肅政廉訪司事,在任時主持重修都江堰。他第一個將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對后世治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盧翊,字鳳翀,晚自號玉渠。江蘇常熟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授新喻令,有政績。正德年間,任四川接察司簽事,提督水利。盧翊在四川時就以治水聞名,他深知靠天吃飯的農民對水的依賴,因而十分留心水利建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施千祥字子吉,號半峰,今福建省福清市龍田鎮上一村人。嘉靖乙未年(1535)進士,曾任禮部主事,歷典客、祠祭二司,江西、四川等地僉都御使,后出任廣西參政。他在都江堰實施“以鐵治堰”之法,是水利史上的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爾泰,滿洲正黃旗人,是清朝乾隆時期的重要將領和官員。乾隆年間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四川總督和武英殿大學士。他作為四川總督,積極參與都江堰水利工程歲修和管理,確保了這一重要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強望泰?(1793-1844)?,字萼圃,陜西韓城人,是清代著名的水利專家和官員。道光七年(1827)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期間,先后八次出任成都水利同知,專門負責修治和管理都江堰,是清代任期最長的都江堰管堰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祖籍江西臨川,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他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官員,他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對都江堰進行了重要的整修和改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堰功道上的雕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水利文化的傳承。這些雕像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勇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通過雕像的展示,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和文化內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同時,順道游覽堰功道,欣賞這些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感受古代治水先賢的智慧和勇氣。這種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游覽方式,也讓人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領略都江堰獨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飛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激流而下,會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飛沙堰的設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規律和人工智慧,通過彎道環流原理,將岷江中的泥沙和多余的水量排出,確保成都平原免受水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飛沙堰不僅在水利工程上有著重要的功能,體現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藝,來此的游客還可以近距離觀察泄洪排砂的過程,感受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時欣賞都江堰景區的美麗風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飛沙堰不僅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一處集文化、娛樂與景觀于一體的獨特景點,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三項工程,結構嚴謹,布局完善,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形成有機整體,收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效益。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農產豐饒,成為“天府之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來都江堰就可看到座落在玉壘山制高點的玉壘閣,它不僅是一座壯觀的建筑,更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寶庫。遠眺其主體建筑雄渾巍峨、金碧輝煌,也是都江堰風景區重要標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伏龍觀,是都江堰離堆北端古典建筑群,在都江堰工程引水點寶瓶口的上方。伏龍觀相傳為二郎神降服孽龍之處,孽龍就被鎖在離堆下面的深潭里,這便是伏龍觀的來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伏龍觀也是灌陽十景之一“寒潭臥伏龍”的所在地。伏龍觀屬于建筑與設施中人文景觀綜合體類的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為道教建筑,是紀念李冰的廟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瀾索橋,又名“評事橋”“珠浦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位于中國都江堰景區境內,跨越岷江,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被茅以升譽為中國五大名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瀾索橋在唐代已然屹立;最早的歷史可考于宋淳化元年(990年);明朝末年索橋被戰火燒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塾師何光德夫婦相繼修橋;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確定現址;1982年作為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瀾索橋東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全長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橋長142.5米,同時可容納300-400人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瀾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橋身,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或鋼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或鋼纜為欄。遠遠望去,安瀾索橋猶如一道奇特的凌空高懸的雨后彩虹,十分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安瀾索橋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勇氣的結晶。它的存在不僅見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輝煌歷史,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位于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是紀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廟,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據文獻記載,二王廟原為望帝祠,百姓所緬懷和敬仰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所以定名為“二王廟”并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國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災后募資重建。二王廟順應山勢,建筑主軸線呈現西南東北走向,為合院式布局。同時,設計者集巧思,轉換山門前序院落空間,偏置入口,形成了極有特色的“山門院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二王廟古建筑群災后搶救保護工程獲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優秀文物保護工程特別獎”。修復工程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國家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示范工程”等獎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全國像二王廟這種紀念有功于人民的歷史人物的廟宇并不少見,但像二王廟這樣有兩千多年歷史,但從未中斷過鼎盛香火的廟宇卻為數不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冰是四川人民心目中的神,在二王廟里,與之相關的塑像、碑刻、銘文、器物不計其數。就這樣,人民把恩澤廣施的李冰記在了心里,供在了廟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建筑群坐落于山地環境中,坡度合適,直面岷江,正對著都江堰渠首工程,風景,視線優越,與周圍古樹林木融為一體,隱于幽深的環境之中。人工建筑和自然環境互相融合,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建筑群最突出的風格是不強調中軸對稱。廟宇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環境,上下重疊交錯建設,建筑上下高差達50米左右,形成廟臺疊起、曲廊連環的建筑風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從下往上看,登臨一層,上面還有建筑;從上往下看,殿宇重重,錯落有致。二王廟的入口為東西方向的長形院落,與岷江河道同一方向,是松茂古道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從正山門樂樓起,二王廟有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規模宏大。殿宇布局不受中軸線束縛,而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高低錯落,起伏有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二王廟內的治水圖,主要展示了古代治水的智慧和方法。這些治水圖不僅描繪了都江堰工程的布局和原理,還體現了李冰父子在治水過程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至今仍對都江堰的維護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官殿是二王廟建筑的組成部分,供奉著天地水三官。三官實際是堯、舜、禹的化身。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三官大帝”分別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校定世人禍福之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觀殿廟墻上篆刻著成都府知文煥對原《三字經》作的修改,重刻于石壁上。兩面還有“具灣截角,逢正抽心”條文被認為是飽含哲理的治水真諦,至今廣為傳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上臺階,壁間雕刻著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字句精練,含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在這里留影的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的建筑風格獨特,依山而建,山門前有一個合院,左側門楣題“玉壘仙都”。牌匾上的“玉壘仙都”四個字,體現了二王廟作為祭祀李冰父子的圣地,其建筑風格和歷史背景使其成為傳頌千年的“玉壘仙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金堤重鎮”牌匾位于二王廟大門右側楣題,是一塊黑色匾額,上面書寫著金色的文字,這塊牌匾的樣式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江縣,因此得名“都安堰”,又稱“金堤”?。金堤重鎮牌匾不僅是對都江堰工程重要性的象征,也是對歷代治水功績的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在戰國時期,很多治水格言就被鐫刻在都江堰旁的山體上,讓當地的百姓能世代遵循,保護、維修都江堰。二王廟的主殿由李冰殿和二郎殿組成,一前一后,建筑屋檐上都寫滿治水名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傳說歷史上的李冰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后人給李冰杜撰了一個兒子。由于的李冰治水之舉感動上蒼。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楊戩下界化身為“二郎”,作為李冰的兒子,協助李冰興修水利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宋以來,直至清代,歷代對李冰和二郎皆有“王”的封賜,并立廟以祀之。雖然是兒子,但他是神,因此1000多年來長期雄踞主殿,二王廟歷史上曾叫二郎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有正殿(大殿)和二殿,現在正殿中供奉的是李冰的兒子__三只眼的二郎神,殿前有銅制的哮天犬。在“利濟斯民”“利濟全川”的匾的大殿中間,是“二郎神”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殿供奉李冰夫婦神像。道教為多神教,凡有功于人民之偉人,皆奉敬為神,立廟以祀之,以便人民瞻仰和懷念。“奕世戴德”匾和“功垂不朽”錦幡下端坐的是“李冰夫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李冰為周秦時人,曾任蜀州郡守。因蜀中常洪水泛濫,率眾大興水利,分岷水,筑離堆,分九河,造七橋,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豐功偉績,造福人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與正殿一樣,在橫檐上懸掛著很多題字匾,斗大的金字,恭恭敬敬。二王廟的牌匾不僅是對中國道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弘揚,更是對李冰父子功績的紀念。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和重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王廟的這些牌匾不僅裝飾了二王廟,更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重要展示窗口。二王廟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古代建筑群,更是一座承載著深厚治水文化和民間信仰的圣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著歷史的氣息。我漫步在古堰之上,聽著江水潺潺,心中涌動著對歲月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期許。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見證著千年的滄桑與變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江堰之行,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感受千年古跡的魅力,令人贊嘆不已。都江堰不僅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整個景區也領略到了自然風光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完美結合</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安化县| 盈江县| 正蓝旗| 马鞍山市| 扶余县| 罗山县| 札达县| 铜陵市| 沅陵县| 甘泉县| 灌云县| 淅川县| 九寨沟县| 宜兰县| 临安市| 九江县| 夏邑县| 望奎县| 张家港市| 大余县| 公主岭市| 法库县| 台安县| 华亭县| 榆林市| 安西县| 米易县| 枣阳市| 横峰县| 监利县| 定南县| 精河县| 盐边县| 依兰县| 皋兰县| 屏南县| 介休市| 格尔木市| 青川县|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