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旅行無非是“略略非日常性的日常”,有一些生動新鮮的記憶,但大多還是”去了一趟那里“的感覺,即使那里是飄洋過海很遠很遠的遠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D5——9月21日晴 塞維利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晚一場勁暴火辣,張力十足的弗拉明戈舞,足以讓人對塞維利亞有很多的期待。今天的塞維利亞,還能留給我哪些值得用心記憶的片段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瓜塔基維河畔的黃金塔,是摩爾阿拉伯統治時期,于1220年為防進犯河港的船只和基督徒的攻擊而建的一座軍事瞭望塔,十二邊形的塔身,每個面代表一個方位,一條大型鐵鏈從塔底水中拉開,可以封鎖河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黃金塔之所以到十六世紀有了金子之塔的稱謂,那是因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源源不斷從美洲帶回來的黃金,都要停在這座塔前完成登記、收稅及轉運的手續。</span></h1><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黃金塔就像這個城市的一位守護者,和這條穿城而過的瓜達基維河一樣,它們不但見證了塞維利亞的滄桑巨變,還見證了西班牙的榮辱興衰。曾經的大海航時代,就是這條河,在來往船只上,載滿了野心家和探險家;就是這條河,流淌著數不清掠奪來的真金和白銀;曾經,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一定也是隨著這條河,在默默奔向大西洋的路上,滿腹屈辱,走進了西班牙皇室貴族的廳堂。</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維利亞大教堂——原本也是在被夷為平地的清真寺上修建的一座天主教堂。十四世紀的一場地震后,塞維利亞人決定:“我們要建一座宏偉漂亮的教堂,讓所有見到的人都認為我們瘋了?!?00多年后,宏愿實現,最終變身為世界級的大教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果真大的像一座城池,足足占地兩萬平方米,大半條街都是它的身影?,F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僅次于羅馬的圣保羅大教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維利亞大教堂四個立面上竟然有十五扇門之多,這個是教堂的正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主門或假設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最為遺憾,教堂里有活動不能入內參觀,我們只能站在鐵柵欄外隨手拍了幾張照片。</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聽圣歌在大殿回響,不得不離開時,再看一眼這些充滿神性和美感的彩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主教堂為什么喜歡使用彩色玻璃窗?一是,隨著中世紀歐洲建筑風格的改變,原來大量繪制壁畫的墻面被彩色玻璃所取代,二是,當時大多教徒都是文盲,教會通過拼接成一幅幅由圣經故事構成的彩窗,能簡潔直觀地為民眾傳播教義。下圖這兩幅長形的窗戶稱為柳葉窗,一般鑲嵌在教堂正立面圓形的窗戶則為玫瑰窗,玫瑰窗被看作是天堂的象征和神的居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費爾南多國王就安葬在塞維利亞大教堂,哥倫布的遺骸幾經輾轉,最終也長眠在此。哥倫布的墓很特別,在靈柩石棺上方有四個化身武士身披盔甲帶著冠冕抬著棺槨的雕塑,他們是代表西班牙統一之前的四個古國國王。這位充滿爭議的大冒險家,身后最終享受了“四王抬棺”的國葬禮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導游發的一張四王抬棺的照片)</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屬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與科爾多瓦、格拉那達并稱為安達盧西亞地區的三顆珍珠。它們雖同是文化名城,但塞維利亞尤為突出的繁盛景象,把它定義為一座因水而發達的商業都市則更為準確。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塞維利亞作為西班牙唯一內河港口的城市,這里曾設有印度群島(即美洲)交易之家,幾乎壟斷了整個西班牙的海外貿易,一躍成為當時全歐洲的財富中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維利亞大廣場——這座大約直徑有200米的半月形廣場,是1929年為美洲博覽會而建。位于中央的是主塔,兩端各有一座副塔,塔樓之間由長廊連接,長廊前是圍繞廣場的人工護城河。橫跨護城河,架有四座白藍相間的陶瓷護欄的拱橋。滿眼望去,廣場中心還有一個漂亮的噴泉水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我們游歷過的五個城市中,最為奢華恢宏氣派的西班牙廣場。就像那座龐大的教堂一樣,從內而外.無論在宏大的敘事和細節的刻畫上,它都完美的無可挑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說龍達、馬拉加到處洋溢是多情、浪漫的小資氣息,那么,同為熱帶風情的都市,塞維利亞則無處不彰顯著高貴典雅的貴族風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橫跨護城河的拱橋</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連廊墻壁由58個精致的陶瓷拼貼畫構成,每一幀代表西班牙原58個省份的歷史形象。</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這樣一座古老而時尚,多彩又繁華的廣場,沒有誰會把它與血腥、殘酷聯系在一起。1492年西班牙開始設立宗教法庭以來,就在這座廣場上,據記載,有三萬五千人被活活地燒死,被罰做苦役和流放的人數更高達五十萬。如此嚴酷的刑法,不僅僅處罰的對象是猶太人和摩爾人,更多只因他們是基督徒的異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歷史的煙云,從大教堂的檔案館開始出發,經過王宮、瑪利亞路易莎公園,圍繞著圣十字區,再回到大廣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45歐50分鐘的乘馬車巡游,沐浴著艷陽,看一切景致都像一雙秀眼透出的灼灼韶華。伴著噠噠的馬蹄聲,熙熙攘攘的市集,行行色色的俊男靚女,精雕細琢的古跡寶藏,令人目不暇接,只覺到處都是流動的盛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大教堂對面紅色被封的宮門上面,很明顯是阿拉伯建制的城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塞維利亞大廣場,一個很容易看到歷史,并看到自己身影的地方,一個逃離于瑣碎煙火能匡正生活的理想所在。在這里,可以有沉浸于一隅的迷醉,可以有眺望遠方的遐想。如果有機會,我愿再駐足于此,從黎明到黃昏,從黃昏到明月升起,伴著星光,看暗夜一點一點吞噬它耀眼的光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告別塞維利亞,再說說西班牙這個歐洲的異類,一則它多是丘陵地帶,土地干涸貧瘠,二則由于它與法國隔著一座比利牛斯山,翻過山后又是非洲,所以呢,歐洲的文明是到法國就為止了。加之有摩爾人統治近800年的這段歷史的浸潤,造就了他雜糅多元的宗教文化,以及多民族長期交匯融合的不斷演化,自然而然它與傳統意義上被西臘文明和羅馬文明雙重影響的歐洲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看看我們這位馬車夫,辨識度是不是極其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歐盟國與國之間沒有界碑,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南歐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從塞維利亞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一根感應電子桿,起落之間,我們就到葡萄牙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埃武拉之前,先介紹一下西葡兩國的淵源。與西班牙同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原本就與西班牙同宗同源,它最早就是從西班牙前身的四個古王國之一的卡斯蒂利亞獨立出來的。當時的卡斯蒂利亞國王是將這塊領地作為陪嫁贈予女兒的。后女兒的夫婿逝世,兒子雖被立王,但年齡太小,等兒子長大,母親卻遲遲不肯放權,兒子就開始鬧獨立,他趁著卡斯蒂利亞王國與穆斯林廝殺的時機,發起反抗自封為王,于1139年建立了葡萄牙國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世紀末光復運動結束,兩牙都致力于海外殖民,年輕未婚的葡萄牙國王在一次出征摩洛哥的戰役中不幸身亡,葡萄牙陷入繼承危機,西班牙國王憑借自己的母親有葡萄牙王室的血統,開始爭取繼承權,葡萄牙雖極力反對,但經過一場戰爭,西班牙以完勝的姿態,就此呑并了葡萄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班牙對葡萄牙長達60年的統治里,葡萄牙人一直在不停地抗爭,并借著西班牙被英國打擊的時候,發動了獨立戰爭。最終在英國的大力支持下,葡萄牙于1640年再次獨立。</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埃武拉——葡萄牙與西班牙從公元一世紀起,近一仟多年的外族侵略史基本類同。埃武拉這座被譽為“博物館城市”的邊境小城,到處都能看到古羅馬的遺跡。</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埃武拉堅固高大的城墻,在公元三世紀,葡萄牙做為古羅馬的一個行省就有了。</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這座教堂也是一座天主教堂,我們要參觀的人骨教堂,僅是這座大教堂的一個西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主教視死亡為神圣之事,在人骨教堂的大門橫梁上,赫然刻著一行字“我等埋骨處,等您骨歸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大廳,從墻壁到柱子再到每一盞燈的裝飾,全由人骨的各個部分堆疊而成。當年,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流行,各個教堂的墓地和墳場嚴重不足,所以才把已故的僧侶骨骼收集在這里集體安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和五年前我花1.5歐參觀的哈爾施塔特小鎮上的骸骨教堂有些類似,只是,哈爾施塔特并不是因瘟疫的流行逝者太多的緣故,而是由于小鎮風景優美如畫,土地非常金貴,加之教堂很小,才將每入土十年以上逝者的頭骨,轉移至骸骨教堂。至今小鎮還延續著這種喪葬文化。 </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爾施塔特骸骨教堂里,每個頭骨上,不但標注有逝者的生卒年月,還繪有葉桂草、橡樹葉以及玫瑰花等祈福寓意的藝術圖案。)</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追憶哈爾施塔特——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埃武拉人骨教堂,給我觸動最大的是禮拜堂的天頂上,還有一句出自《拉丁文圣經》的諺語“比出生更好的是死亡的日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的先圣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的哲人卻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東西方的生死觀竟如此不同!在我膚淺的認知里,我們的出生無法做選擇,我們的死亡也很難自己掌控,但一個人若認真思考過死亡,并讓自己習慣死的概念,無論從中是否能獲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至少你好像把人生的邊界考察了一番,至少大限來臨時,你做不到坦然赴死,但不至于太過恐懼。并能警醒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少犯錯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埃武拉教堂紀念品商店,有一幅這樣的徽縮景觀,是否是基督徒們心中天堂的樣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D7——9月22日 多云(里斯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識里斯本,單單城市面貌和景區管理就比西班牙好了很多。第一道路好,植被好,景區設施完善,第二有免費公廁上啊。即使收費的公廁,也是秩序井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挺拔莊重的黑人管理員,站在入廁口,彬彬有禮,每每舉手示意,好像在友情提示:“不要慌,不要慌,現在可以投幣了(0.5歐)”,哈哈,很公道,五年前就這個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上午三個景點,都在貝倫區,離得非常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貝倫塔——位于特茹河畔的貝倫塔,建于16世紀初,它外形酷似一只巨靴,實則更像一座小型的碉堡。駐守在河岸邊,是葡萄牙最紅的打卡點。歷史上,曾是船舶海關管制站和電報服務站,也曾利用貯藏室改造成地牢作為監獄。大航海時代,去往世界各地的船只都會經過這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大西洋邊上的葡萄牙軍事館</span></h1> <h1> 距里斯本大約40公里的羅卡角,位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點。發現者紀念碑就位于羅卡角。</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發現者紀念碑——這個船形紀念碑,是1960年為紀念葡萄牙航海家恩里克逝世500周年而建。船頭手托小帆船的便是大航海奠基人恩里克王子,緊隨其后的是發現歐洲至印度航線的達伽馬,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排在第4位,其他人都是葡萄牙的航海家、傳教士和科學家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紀念碑腳下,是南非贈送的大發現地圖。上面刻有葡萄牙登陸各大陸的日期:佛得角、印度、巴西……還有我國的澳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距離燈塔不遠處,矗立著一塊巖石,上面刻有羅盤,羅盤的下方葡語“羅卡”是巖石的意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羅卡角山崖上,面向大西洋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白色的石碑上以葡語刻著有葡萄牙著名詩人卡蒙斯的詩句“陸止于此,海始于斯?!?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緯38°47'西經9°30',正是我現在站立的地方,正是歐洲大陸的終點與大西洋的起點相逢的地方。陸地的盡頭是海洋,海洋的盡頭終究還得回歸至陸地。吹著大西洋的海風,眺望蒼茫的大海,讓我想起海明威的一句話:“你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但你還是你?!奔词沟诌_天涯海角,你還是沒辦法從自己身體里逃離出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熱羅尼莫斯修道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55年里斯本的一場大地震,幾乎摧毀了所有的建筑,只有貝倫塔和圣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全城僅存的兩棟歷史建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于1502年的圣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皇室人員御用修道院,在葡萄牙家喻戶曉。當年的探險者離港前,都要在這里取圣餐,得到主教的祝福再出海遠航,進港的船也要在此鳴笛三聲,向教堂致意。</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以前很多西點都是修女研習出來的。我們在游覽的時候,導游已提前買好了蛋撻。隔著一條馬路,教堂前網紅葡式蛋撻店還排著長龍。不知道,我們吃的蛋撻,是不是出自修女之手?</span></div>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修道院的大噴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加萊拉莊園——1892年一位百萬富翁從一個叫雷加萊拉男爵的手里買下了一塊辛特小鎮丘陵上的地。于二十世紀初,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并建造的一座莊園,整個莊園由宮殿、教堂和公園三部分組成。</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特拉小鎮緊鄰大西洋,因植被茂密,氣候宜人,許多富豪都扎堆在此興建私宅和莊園。</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教堂、宮殿都被超級豪華的公園環抱其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公園內最用心之處,是園內建造的一座深27米的涸井,巖洞盡頭的出口恰好是井的中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巖洞入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的周圍環繞著螺旋樓梯,共有九個旋層,象征著但丁描寫的天堂、地獄、煉獄的9重循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進入口,走一段幽暗的洞穴,再沿著旋轉樓梯從井底走至出口。曲徑蜿蜒處,忽見氣象萬千,假山環繞的一片湖泊,四面青苔綠癬遍布,仰頭一汪汪珠線似的細小噴泉滴滴答答匯入青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啟蒙井的陽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抬眼是繁復,低頭是神秘,遠望是濃的化不開的幽古。</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宮殿內的私人寢室,大到衣柜小到門把手每一個細節都極盡豪奢。</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還只是富翁的一個夏宮,有錢人的世界我們確實缺乏想像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聽歌聲縹緲,鼓點飛揚,一對青年男女把莊園的一處亭閣當做舞臺,全程松馳的演繹,空靈遼遠。沒有比一段美妙的弦律結束今天的行程,更能讓我踏實入眠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辛特拉小鎮鱗次櫛比的紀念品商店</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D8——9月23日 晴 奧比斯多小鎮(婚禮之城)</span></h1> <h1>裝飾墻面的紅色天竺花</h1> <h1>點綴墻面的紫色葉子花</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歐洲再窄的街巷,再紅的打卡地,只要道路允許,任何車輛都可自由通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花房花巷花窗,一座綻放在秋日的歲月畫卷,沒有一段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與之相匹,豈不辜負了它“愛神之都”的美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奧比多斯古城,公元前308年就已存在。相傳,年輕的葡萄牙王子阿方索二世出游時,在小鎮的波爾塔門邂逅了美麗的卡斯蒂利亞公主,并對她一見傾心。回宮后,念念不忘公主迷人的模樣,他一次又一次在小鎮的波爾塔門前和公主相約,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婚前,阿方索二世為表達自己的衷愛之意,便將小鎮作為禮物贈給了心愛的王后。</span></h1> <h1>天主教堂</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婚禮之城,遇一老年合唱團。如閉上眼睛聽她們優美的歌聲,想像不出她們都是年逾古稀的老婦!每個人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陽光,好像與服飾無關,與經歷無關,與花白的頭發,蒼老的面容更無關。給她們拍合照時,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這應該關乎內心的豐盈,對生活永葆的熱愛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好的城墻、城堡、民居小巷,古老寧靜、原汁原味。雖步履匆匆,但偶有片刻的暇想,每一個角落都值得細細品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薩雷斯盾徽之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十分,我們回到西班牙的邊境小城卡薩雷斯城,這里依然屬于安達盧西亞地區。這座被中世紀的城墻所環繞的古城,遍布古老的教堂、宮殿和府邸,它們大多墻壁厚重,梁脊高大,尤為醒目的是聳立云天的塔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西班牙宗教光復運動時期,許多勇士在金錢、土地和貴族頭銜的誘惑下,不惜流血犧牲與摩爾軍隊奮力廝殺,國王作為對勇武者的一種獎勵,將城內的宅邸和城外的牧場分封給這些勇猛的將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新貴,為顯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地位,會把自己的盾徽刻在老宅外墻最顯眼的位置,以彰顯家族的榮耀,一個醒目而有故事的盾徽對每個家族來說格外重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世紀末,卡塞雷斯古城已達到繁榮的頂峰。從此,它再沒有改變過。</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卡薩雷斯城有“一千零一盾徽之城”的稱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城最優雅的地方圣霍爾豪廣場上,白顴搭巢的塔樓特別顯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蕩在古羅馬人遺留下來的青石板路上,繞至古城的小廣場時,團友驚呼:“呀,又回到這地兒了!”她這一嗓子,撞向石頭的迷宮中,恐怕時間在這里都會迷了路?每一個精雕細刻的盾徽,每一座有白鸛搭巢的塔樓,每一條不知通向何處的小巷,都保留著中世紀的模樣?;秀遍g,時光靜止,唯有天光從青白、淺藍至湛藍的變幻,告訴我,歲月它依然一點一點在游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宿卡塞雷斯一座天主教修道院改造的酒店</span></h1> <h1>大堂天頂竟然是簡易的蓬布。</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浴室墻壁上主教的浮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墻壁、擺件……浴室、門廊到處都有修道院的烙印。</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酒店前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住在上千年前的修道院中,客房里到處彌漫著神秘的宗教色彩。迷迷糊糊被圣歌、禱告聲,修女的腳步聲圍攻,我強迫自己試著向上帝寄托一份虔誠的祈盼。后果很簡單,一夜無眠。似乎“強迫”于上帝是無效的行為,我承認,干不過上帝!</span></h1><h1>(未完待續)</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吴桥县|
赣榆县|
呈贡县|
大方县|
锡林郭勒盟|
富锦市|
永胜县|
吉木乃县|
新竹市|
鹤庆县|
清水河县|
临安市|
杂多县|
伊川县|
屯留县|
慈利县|
桑日县|
宿州市|
大兴区|
宁国市|
桂东县|
策勒县|
汨罗市|
吴川市|
三门县|
三门峡市|
万宁市|
塘沽区|
葫芦岛市|
读书|
寻甸|
呼图壁县|
清镇市|
邻水|
太和县|
山西省|
金昌市|
信丰县|
荔波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