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華山之約</p><p class="ql-block"> 下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健康在你的腳下,風景在路上,舊的光陰老去,新的歲月便會隨之來臨。 </p><p class="ql-block"> 生活有太多的無奈,但行走于我而言是一種樂趣。在匆匆的腳步中,我領略著一季又一季的風景,一山又一山的秀色。 </p><p class="ql-block"> 又一個周末,朋友三兩人相約去龍華山。龍華山是鶴慶的名山,龍華山的聞名源于歷史上龍華十八寺。現龍華十八寺都在文革時期破四舊時被破壞得差不多,而如今只留下幾處平坦的幾丈見方的遺址,隱約可見當時繁華勝景,但也有妙明居、南北剎等保存完好的寺廟。 </p><p class="ql-block"> 從龍華山腳下的停車場沿60度的石階拾級而上,寬闊的石階兩邊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古樹。蒼翠的葉片,蓊蓊郁郁的枝干,仿佛一把把巨大的遮陽傘。六七月正是法國刺桐(又名鸚哥花)生長的旺季。大片大片的心形葉片,長而略帶猩紅的葉柄和葉脈,在光的作用下紋理清晰,蓬勃的生命力釋放著充足的氧氣,在山風的輕拂下,清新的空氣拂過你的身心,讓人全身心處于心曠神怡的涼意里,這時候感覺每一個毛孔都在舒張著,都在歡唱著。我挺好奇,法國刺桐,為什么叫鸚哥花,查了一下,度娘說,其花形奇特,花如象牙,又似一彎明月,或似鸚鵡的嘴而名鸚哥花。鸚哥花分布于印度、尼泊爾、緬甸和中國;在中國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貴州等地的海拔450一2100米的山溝中或草坡上。</p><p class="ql-block"> 記起去年夏末秋初,恰好是陰雨天氣,也是與友人去龍華山。橘紅色的鸚哥花在沙沙的雨聲里簌簌落下,帶著雨絲的溫潤,隨之抖落的是一兩聲清脆的鳥鳴。紛繁的落花或新鮮的紅或萎靡的桔紅, 宛若晴朗的夜空中漫天的星光點點滴滴落在石板上,臺階上,泥地上,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讓你仿佛覺得將腳踏上去也是多么的于心不忍。若有 閑心可到鸚哥樹下的南北剎小憩,瀏覽一下古香古色的寺廟里的紅墻黛瓦,飛檐走壁上的蟲魚鳥獸。 聽聽寺廟里舒緩的梵音,洗去心靈的塵埃。也有信徒會到此地拜拜佛,磕個頭,許個愿,一切皆可隨心。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既不信仰什么,也沒有刻意的去信仰什么。或許所謂的信仰不過心有所求,所謂神佛也不過是心有所期罷了。心有所期,生活便有了陽光;心有所求,生活便有了希望。 佛教講究慈悲為懷,所謂的神佛,或許皆是善緣。所以捐贈其實無所謂信與不信,而只是對一種宗教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各寺廟里的師傅的一種供養。捐贈不外乎是一種施舍,一種行善,那既是一種善念也是一種善行。生活,每一天都要努力的經營,腳踏實地,恪盡職守。不愧于心,不愧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p><p class="ql-block"> 從南北剎沿彎彎曲曲的山路斗折蛇行,蜿蜒而上,山路在腳下畫出了九曲十八彎。沿路的風景,一路上不同品種的古樹在不斷的更疊,走過鸚哥花道,間或分布有幾顆黃蓮木。7月,黃蓮木綠葉蔥蘢,生機盎然。 若是10月底11月初去,黃蓮木的葉片在秋霜的浸潤下暈染出一樹樹燦然的紅,在風的拂動下那種紅是流動的,宛若早晨和傍晚天空燃燒的云霞,讓人驚嘆于這美的同時,總是不由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 松樹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遍布于道路兩旁,密密叢叢。拐過幾道彎,腳步變得越來越沉重,人有些微醺的時候,便到了一碗水,所謂的一碗水,其實是從山上洇下來一點點的水源在此小小的山谷中匯聚, 聚集成一個小小的小水塘,也或許因其小,所以謂之一碗水。若爬山不帶水,到了此處可稍稍歇息一下,喘口氣,用手掬一捧水,用清涼的山泉水來解解乏。清涼甘甜的山泉水,讓你瞬間變得神清氣爽。 龍華山步道修建者因地制宜的在一碗水修建了幾個長石凳,便于登山愛好者在此小憩片刻。 </p><p class="ql-block"> 沿路有許多高山栲,有些都有兩三百年的樹齡,粗壯的枝干高聳入云,一年四季郁郁蔥蔥,讓人對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充滿著無限的崇敬。夏季,粗糙的樹皮上長滿了青翠欲滴的青苔,那些青苔都有著細細密密的厚實感,摸上去綿軟而溫潤,在那種潮濕的環境中,青苔上甚至還長出了各種各樣的不知名的野生菌,有棵樹上的野生菌恰巧亭亭的立于碧綠的苔蘚之上,像纖纖的女子的裙裾 。 </p><p class="ql-block"> 有幾個寺廟的遺址上都有一些古老的清香木。 虬曲的枝干蒼翠欲滴,整齊有序的羽狀復葉,葉片厚實,叢叢簇簇,散發著馥郁的清香。清香木的葉片和枝干是一些老人燒香的重要的原材料。 記得小時候奶奶健在時也燒香,上山把清香樹的葉子和一些細枝條割回來,用干凈的簸箕曬干。當葉片和枝條在烈日下完全脫水,干透的樹葉一抖便落時,把葉子放到石臼里舂碎成均勻的粉末,把它放在干凈的笸籮里備下。燒香時拿點干的艾葉搓成長條并點燃,在香爐里放上柏樹枝或者清香木劈成的拇指長短的柴塊, 放上點燃的艾葉條,在上面放兩勺清香木的粉末,香廬里的煙裊裊升騰飄散,飄散又升騰,空氣中彌漫著艾草和清香木的芬芳,奶奶虔誠的祈禱和心愿也隨煙霧一起升騰,那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那是一種生活的祥和與安寧。 </p> <p class="ql-block"> 山上更多的其實是松樹,高低錯落的松樹林,在山風的吹拂下發出嘩嘩的松濤聲,風為弦樹為琴,那是大自然為登山愛好者奏響的最美妙的樂曲。在這樣的林子里,只需靜靜的聽聽松濤,看看藍天,就是人生最美的享受。有松鼠拖著長長的尾巴在林子里竄來竄去,時而趴在枝干上,回頭滴溜著黑亮亮的眼睛,調皮的窺視著來人,萌萌的,可愛極了。七八月的林中有很多的野生菌,若有閑情,也可以去林中的草叢里、落葉下尋一尋野生菌,尋到或尋不到都是一種樂趣,就像釣魚,有時釣的僅僅是一種閑情,無關乎結果。</p><p class="ql-block"> 在一個寺廟遺址旁邊有潺潺的溪水緩緩流下。那里地形開闊,并有兩個小水塘。 這應該是當時龍華十八寺中某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寺廟的遺址。在這個荒敗的遺址上,還有石臼、石獅、石板……依稀可見當年的繁盛情景。步入林子深處,有泉水從灌木叢中的草地上洇出來,潮濕的草地上長了幾株報春花,開著紫色的小花序,其間有蝴蝶翩翩飛舞,正是唐代詩人杜甫詩里所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p><p class="ql-block"> 離妙明居不到五六百米遠,有一個觀景臺,整個鶴慶壩子的風光盡收眼底。放眼望去,一片片的農田或綠或黃散布于鶴慶壩子間,白墻黛瓦的村莊鱗次櫛比,農田瓦舍,阡陌縱橫。</p> <p class="ql-block"> 朱墻黛瓦的妙明居掩蓋在層巒疊嶂的古老柏樹間,顯得莊嚴肅穆。松濤陣陣,空谷回響,百鳥爭鳴。 寺前是高聳入云的圓柏樹,周圍是一大片的松樹林,還種了不少的竹子,緊挨著寺廟,是一塊很開闊的菜地。師傅在那里種了許多蔬菜,有大白豆、蘿卜、青花菜等,健康而生態,自給有余。經過多渠道籌集善款,妙明居在原有基礎上屢次修繕而成,整個寺廟一片金碧輝煌。無論周末還是平時,無數信徒和登山愛好者絡繹不絕。幽居于此的 阿勝師傅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出家和尚,他是鶴慶縣朵美鄉的本土居士, 慈眉善目,和藹可親,大約是在這樣清靜的山中修行的緣故,七十有余仍精神矍鑠,上山下山如履平地。 </p><p class="ql-block"> 妙明居這些年陸陸續續一直在搞建設,很多建筑已經逐步修復。入院,大殿左側,住持為游人香客準備了桌凳,提供了茶水,登山者困了累了可以在此品茶小憩,隨意侃侃白話,侃人生百態,談人情事故,沒有更多復雜的內容,只有生活的放松和隨意,若有需要還可在妙明居跟師傅品嘗素齋。 </p><p class="ql-block"> 北廂房東西墻上嵌有兩塊石碑,分別是《常住碑記》和《妙明居碑記》。石碑不但記錄了從明代開始妙明居的修建和興衰,也描述了龍華山寺廟建筑群的自然美景。 </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前的院子中那株有300余年樹齡的松子殼茶花已如花甲老人潸然逝去,殘留一截未朽盡的枯樹樁,依稀讓人回想起冬春時節百朵山茶映襯著瓦藍瓦藍的天空粲然綻放的綽約風姿。茶樹前的院里,百年以上的橙子樹虬曲的枝干愈顯其風燭殘年。雖說一些東西必將老去,歷史的車輪留不住時光的風燭殘年,可每每看到一些逝去的物事,總讓人心里莫名的感傷。</p> <p class="ql-block"> 身處妙明居的幽靜之中,蒼松、翠柏、古寺、清風,還有高大的林木間抖落的各色鳥兒的鳴叫,令人心曠神怡,久居鬧市的浮躁的心也得以安撫。在這靜謚清幽的山寺中,我們暫別了車水馬龍的喧囂,物欲橫流的鬧市,世事的紛擾,心無限地安寧與放松。 </p><p class="ql-block"> 舒緩的佛教音樂在寺里寺外的幽靜中誦唱著,余音裊裊繚繞在林間、在耳畔。妙明居或新或舊的建筑和油光水滑的古老的石板石碑,無聲地訴說著龍華山或盛或衰的漫長而滄桑的歷史。看龍華山石級上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游人,看妙明居裊裊的香煙,看住持阿勝師傅迎來送往的客人,可以想見歷史上這龍華十八寺最繁榮的歷史時期,該是鐘聲回蕩,誦經聲朗朗的佛國勝景吧。 </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在廟中小憩了半個時辰,天南海北閑聊了一會兒,又起身返程。下山的路畢竟比上山輕松多了,不多久就到了山下。上上下下幾公里的行程,雖說一身大汗,卻鍛煉了身體,增強了抵抗力,有益于身心。或許,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有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在匆匆忙忙的人生路上,緩一緩我們前行的腳步吧,讓時光慢下來,盡享行走的樂趣。 </p><p class="ql-block"> 2023 年7月28日</p><p class="ql-block">(此文已在云南《大理文化》刊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金门县|
富顺县|
来安县|
白朗县|
侯马市|
阆中市|
垫江县|
通榆县|
铜川市|
东至县|
高雄县|
呼和浩特市|
台中县|
阳信县|
禹城市|
收藏|
东阿县|
昭平县|
蒙自县|
潼关县|
温泉县|
渭源县|
新兴县|
武城县|
格尔木市|
庆城县|
那坡县|
丹江口市|
泰宁县|
吴桥县|
扶风县|
凌海市|
海晏县|
临湘市|
黑龙江省|
威宁|
东兴市|
兴化市|
张掖市|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