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i>10月18日,山西之旅一路向北來到了我神往已久的云岡石窟。</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i>酈道元《水經注》:“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描繪的就是云岡石窟,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i></b></p> <p class="ql-block"> <b><i>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最終形成了現存的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的壯觀景象。</i></b></p> <p class="ql-block"> <b><i>云岡石窟作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石窟中的佛像造型端莊、慈祥,菩薩形象婀娜多姿、飄逸靈動,飛天則輕盈飄逸、栩栩如生。這些石刻造像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i></b></p> <p class="ql-block"> <b><i>我們邊聽導游的精彩詳細的講解邊跟隨著導游循著1到20窟的順序認真觀賞。這些窟中的佛像,壁畫,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林林總總,神態各異;形象栩栩如生,精美絕倫。讓人過目難忘,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有:</i></b></p> <p class="ql-block"><b><i> 第3窟的倚坐佛像,高約10米,肉髻高聳,面相圓潤,五官端正,眼大耳闊,兩眉間白毫鮮明,身姿挺拔,比例協調,通肩式袈裟緊貼身軀,厚實圓潤的雙手作無畏、與愿印。左右兩側脅侍菩薩高6米,頭頂發髻高聳,發絲根根有序;頭發成縷,散披兩肩;寶冠雕刻精細入微,顯示了嚴謹的設計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藝。</i></b></p> <p class="ql-block"><b><i> 第5窟的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岡的第一大佛。這尊云岡的最高佛像,從頭到腳均敷泥施彩,面部與胸部貼金,螺發與長眉紺藍。大衣兩裾由雙肩垂直落下,飄逸自然,裹腹褲腰中央對稱皺褶,齊整美觀。服裝寬大合體,下垂感強,似以質地優良的絲綢布料做就,體現了高超的泥塑水平。</i></b></p> <p class="ql-block"><b><i> 第7窟讓人難忘的是飛天的雕像。門拱頂正中,中心一朵團蓮,四周飛天起舞。飛天衣裙裹足,飄帶飛動,臉型潤豐滿,體態雍容,裙帶線條流暢,輕盈飄曳。整體雕刻飛動飄逸,栩栩如生,表現了佛國世界的美妙。這些飛天的雕像,不僅展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藝,更寄托了人們對自由和安寧的向往。</i></b></p> <p class="ql-block"> <b><i>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第12窟。因前室出現大量演奏樂器的造像而得名“音樂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為佛殿窟,洞窟設計規整,雕飾華麗。此窟內外的設計體現出皇家宮殿式建筑格局的規范性和完整性。前室雕刻的各類手持不同樂器的音樂伎特別引人入勝。前室北壁最上層的天宮樂伎,是一個以壁面通欄形式塑造的由十四個圓拱聯龕排列組成的樂伎形式。十四位樂伎各占一個圓拱龕,龕間并用立柱、緊密相聯,聯龕間上隅的童子像平添了更多的朝氣與活潑。樂伎從東到西分別以擔鼓、塤、義觜笛、細腰鼓、琴、箜篌、篳篥、琵琶、箏、橫笛、琵琶、排簫、齊鼓、吹指等樂器作演奏狀,結構宏大、形式侈麗、場面壯觀。</i></b></p> <p class="ql-block"> <b><i>進入第13洞窟,一尊高約13.6米的交腳菩薩端坐其中,他頭戴寶冠,頸部戴懸鈴項圈及瓔珞,胸佩蛇飾,口中銜珠,腳踏蓮花,巨大的身軀占據了整座橢圓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間。盡管千年的風化剝蝕致使菩薩形體殘破,但其高大偉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驚嘆。</i></b></p> <p class="ql-block"> <b><i>由于主像體型龐大,第13窟菩薩舉起右手作無畏手印的圓雕手臂不可懸空,于是云岡匠師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來托舉巨臂。這一設計簡直妙不可言,在穩妥解決了巨大手臂的支撐問題之余,將彌勒菩薩的偉岸與護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張表現,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i></b></p> <p class="ql-block"><i> </i><b><i>……</i></b></p><p class="ql-block"><b><i> 作為曇曜五窟之一的主尊露天大佛,高約13.7米,端坐于石臺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圓面相,廣額豐頤,眉眼細長,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間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須。眼中瞳孔為琉璃鑲嵌,大約是在遼代安裝。佛身挺拔壯碩,兩肩寬厚,著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質地厚重,衣褶自然流暢,具有犍陀羅造像遺風。大佛內衣輕薄貼體,整體疏密得當,雕刻工藝精湛。大佛神情莊嚴,慈祥泰然,結跏趺坐,雙手于腹間相會疊加,呈禪定手印。可惜手部與雙腿風雨侵蝕,雕飾全無。但是大佛姿態雄偉,氣宇軒昂,生氣勃勃,融合東西方雕塑藝術于一體,是兼備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造像珍品。</i></b></p> <p class="ql-block"> <b><i>云岡石窟中的佛像、菩薩、飛天等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卓越智慧。同時,云岡石窟也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等,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i></b></p> <p class="ql-block"> <b><i>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的云岡石窟,不僅是我國石窟藝術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鞍山市|
安丘市|
广汉市|
嘉兴市|
鲜城|
巫溪县|
浦江县|
祁东县|
延边|
瑞昌市|
华容县|
万盛区|
呼图壁县|
馆陶县|
无极县|
邯郸县|
托克逊县|
图木舒克市|
民和|
收藏|
精河县|
西和县|
武功县|
麻江县|
龙门县|
虞城县|
太仓市|
襄汾县|
邯郸县|
南部县|
兴山县|
辉南县|
屏东县|
青川县|
霍林郭勒市|
高阳县|
曲水县|
新邵县|
尼勒克县|
承德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