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山路西口西北行,有一條蜿蜒曲折、一里來長的石板路,沿路緩緩上行,走到頭便來至香山公園北門和碧云寺山門。看似不起眼的小路名叫“煤廠街”,歷史頗為悠久。</p> <p class="ql-block"> 這一帶明代稱煤廠村。正統二年(1437)春,河西涼州部平章哈喇公庫春內附朝廷,不久病逝于京師。其妻王氏入宮服侍內廷,歷事英宗、代宗、憲宗三帝,弘治六年(1493)去世。大臣羅玘為夫婦所作《合壙》記二人“<b>葬于都城西香山鄉煤廠村之原</b>”。</p> <p class="ql-block"> 明萬歷時期,沈榜在《宛署雜記》記有:“<b>壽安寺,在煤廠村,唐建,名兜率,三易其名。宣德、正統年,高僧廣霖募諸中貴重修,敕賜今名。內有石臥佛一、銅臥佛一,俱長丈有八尺,因相傳為臥佛寺。成化間,敕于門前修延壽塔一,賜田若干,見莊第下。正德、嘉靖俱臨幸。萬歷年兩幸其地,賜藏經,出內帑重修。兩宮賜有臥佛錦被二,長覆佛首足。</b>” 可見著名的臥佛寺當時亦屬煤廠村管轄。</p> <p class="ql-block"> “煤廠街”的得名,學者安全山在《穿越永定河的古道》一文中介紹:</p> <p class="ql-block"><b> 民間有“明修廟,清修道”之說。在石景山區北部,有一條清代運煤道。清康熙三十二年(1691),皇帝頒旨,將于公寺(今香山碧云寺)前山嶺削平修成通道。當時,經北京“煤門”阜成門進城的煤已不敷需求,只能將“水門”西直門也用上,今香山碧云寺前由巨石鋪成的道路仍有保留且整齊光潔,而且煤廠街的地名亦延續使用。</b></p> <p class="ql-block"> 學者袁長平則提供另一種說法:清末民初,有人在碧云寺后開窯,并將煤運至寺的道路兩側,使寺廟前如同煤場,就連入寺前的路也因此而得名了“煤廠街”。據說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煤廠街兩側仍有多家從事煤業的店鋪。</p> <p class="ql-block"> 在筆者看來,無論該街形成于何時,“煤廠”之名必是沿襲了明中期以降一貫叫法。</p> <p class="ql-block"> 該街離北京植物園內的曹雪芹故居很近。紅學家樊志斌談及曹氏當年在西山一帶生活軌跡時提及:</p> <p class="ql-block"><b> 京西三鎮以外,當時還有幾個地方比較繁華,這涉及到曹雪芹的生活狀態。一個是門頭村,門頭溝的煤進入北京城的第一站。另一個地方,是已經拆掉的四王府,以及香山煤廠街。因為旗營里是不準許經商的,所以商業都在這些村子里發展。</b></p> <p class="ql-block"> 據文獻記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4月2日其靈柩移往香山碧云寺;1929年5月26日靈柩移往南京中山陵安葬,煤廠街二次見證了這些歷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煤廠街值得一說的還有位于27號院的“熊希齡墓園”。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湘西鳳凰縣。光緒二十年(1894),高中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1913年7月,熊希齡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一年后辭職。退出政壇后,其致力于慈善教育事業,創辦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赴香港為抗戰籌款時突發腦溢血去世。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1992年5月17日,其遺骨從香港遷葬于該街的熊氏家族陵園。</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詩曰:“霜降香山葉染霞”,如您赴香山賞紅葉,不妨來煤廠街一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源县|
锡林郭勒盟|
武鸣县|
萨迦县|
钦州市|
阿拉善左旗|
济宁市|
新宾|
雷山县|
壶关县|
台前县|
错那县|
千阳县|
临江市|
遂平县|
聂拉木县|
桦甸市|
宜君县|
湄潭县|
宽城|
务川|
凉城县|
台州市|
通许县|
冕宁县|
桑日县|
海原县|
油尖旺区|
化隆|
黎城县|
都匀市|
丽江市|
麻江县|
德安县|
龙海市|
兖州市|
海宁市|
杨浦区|
巴林右旗|
博野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