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東海明珠”寧波踞守浙江的東北角,古稱明州。早在漢代即為最大的開埠港口;元代,寧波已成為南北貨物集散地和全國最重要港口之一。寧波背倚寧紹平原、面朝浩淼東海—— 擁天然大港通達天下,挽舟山群島漁獲富足;從2009年至今舟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已連續十五年位居全球首位!寧波有上千年置州建城史,既以“書藏古今”聞名于世,還因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而彪炳史冊。如今它是浙江“杭甬雙城”的精典布局、舉足輕重的經濟大盤,更是長三角城市群中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一顆明星!</p><p class="ql-block"> 當你置身于寧波,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才會知道 “阿拉寧波” 不簡單!</p> <p class="ql-block"> 寧波鼓樓是歷經千年的古建筑,融合中西風格,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鼓樓始建于唐長慶元年(821年),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是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標志,更是寧波僅存的一座古城樓遺址,每塊磚石都仿佛在訴說古老寧波的傳奇 ——</p> <p class="ql-block"> “譙樓鼓角曉連營”~元代詩人陳孚的詩句,說的就是寧波鼓樓。古時鼓樓設有報時的刻漏和更鼓,日常擊鼓報時、戰時偵察瞭望,還負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筑城之時必建譙樓,這是漢代遺風。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鎮遷到寧波“三江口”,以現中山廣場至鼓樓這一帶為城市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柵為城。后來再以大塊磚石壘筑城墻,史稱子城。“門上為樓,以望曰譙”,寧波城的歷史就從鼓樓的第一塊磚開始,而子城的南城門就是現在的鼓樓。</p>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新上任的鄞縣縣令王安石特為鼓樓作《新刻漏銘》。其文曰 “自古在昔,挈壺有職。匪器則弊,人亡政息!其政謂何?勿棘勿遲,君子小人,興息維時……” 這位11世紀著名改革家、文學家站在鼓樓上以這篇革弊維新的誓言書警醒為官者:要以刻漏報時的精神,“勿棘勿遲”處理政事,造福民眾。</p> <p class="ql-block"> 宋朝金兵入侵中原,小康王趙構為逃避金兵,從杭州一路落難逃到寧波,見高臺聳立的鼓樓急忙躲入樓臺。這時天象大變,云霧中出現為抗擊安碌山叛軍而殉國的張巡、許遠等五將軍身著戎裝、騰云駕霧前來救駕,趙構這才幸免于難。之后,他成為宋高宗時,下詔追封鼓樓為 “奉國軍樓神祠”,在祠中為五位救命恩人塑像祭祀。</p><p class="ql-block"> 民國年間,寧波警察廳因鼓樓雄踞城中、高可瞭遠而懸掛警鐘。那時沒有電話,更沒有119、120,城內發生火災唯一的報警聲就是敲響銅鐘。1930年救火聯合會呈請市政府撥租全部房屋為會所,并在鼓樓三層的木結構建筑中心,建造了鋼筋水泥的正方形瞭望臺,并置標準鐘一座,既方便市民計時,更可消防報警。</p> <p class="ql-block"> 游人登樓,可以看到這臺自鳴鐘。巨幅鐘面、醒目的指針,走時很準。舊時,寧波民眾習慣以自鳴鐘的時刻對表。如今立樓臺雉堞舉目四望,可一覽寧波城的寬街窄巷、綠樹花園,高樓大廈熙攘人流都盡收眼底。附近的公園路一帶,已修復浙江督學行署、永豐庫遺址、東西兩端的古石牌坊;古街兩側小青瓦雙坡屋面、風火馬頭墻+外墻木裝飾,成為市民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 永豐庫遺址的前身為南宋“常平倉”,是元代寧波的衙署倉儲區。人們在遺址發現了磚砌甬道、庭院、水井、排水明溝、河道護坡等。這片堪稱寧波歷史上規模豐碩的城市考古發掘現場,已建成一個公園,就在鼓樓腳下。</p> <p class="ql-block"> 在鬧市區的天一廣場邊,有座 “寧波湯團” 的主題雕塑:一柄比人還高的白色瓷勺,正攪動碗里的湯團;油亮亮的黑芝麻餡兒淌出來,饞得人垂涎 ……。這座造型簡單卻又構思奇妙的雕塑,一下子把煙火繚繞、甜美溫馨的寧波推到你面前!</p> <p class="ql-block"> 到酒店放下行李,就向服務員打聽美食街。哈哈,沒想到最有名的中華老字號 “缸鴨狗” 寧波湯團名小吃店就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 1926年,海曙人江定法小名阿狗,在寧波老城隍廟擺攤賣湯圓,生意紅火,坊間口口皆傳,之后擴大經營開設了店面。有店必要取名,可憐阿狗年少清貧、目不識丁,便靈機一動以自己小名的寧波話諧音 “缸鴨狗” 作為店名。還將一口缸、一只麻鴨和一條狗作為店招~這來歷有趣又令人心酸的 LOGO ,到如今已近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 跨進鬧市區的這座二層小樓,只見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小小一只湯團,用東北黑土地出產的晚糯米做主要食材,精工細作,占全了 “香甜鮮糯滑”五個字;除了湯團店里還經營湯包、燒麥、青團、麻糬……,而且湯團的餡料也有七八種特色;品嘗時剛咬一個小口,油香四溢、濃郁甜美的滋味就醉了心脾!</p> <p class="ql-block"> 寧波城里有條“藥行街”,街名古色古香。連綿長達數里的老街,曾經有50多家藥行、藥店、國醫診所在此經營,承載著老寧波人的生活日常和長久記憶。寧波藥商還在國內東南西北收購地道藥材,貿易進口海外新藥奇藥,成為全國藥業的領頭羊。</p> <p class="ql-block"> 走進大門是一座庭院式風格的國醫館 —— 圓洞門、石拱橋、中藥房、藥皇大殿,移步換景。名老中醫在獨立診室望聞問切,待診的患者不慌不忙在庭院飲茶小憩。給人感覺這不是就診取藥的醫院,而是看望老友、咨詢醫囑的 “鄰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庭院深處是藥皇圣帝殿,環繞四周是展示寧波中醫藥史、介紹名醫專家、養身調理體驗,以及同業聚會議事的會所。這樣溫馨舒適、飄散著藥香的國醫大堂真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寧波致力于重振 “百年藥行街,中醫藥硅谷” 雄風,不斷升級研學、養身體驗。宋氏婦科、張氏內科、陸氏傷科等非遺傳承人和名老中醫的診堂,就開在百年古跡的原址,讓看中醫變成一件格外雅致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寧波城以別樣的秀美展示它的魅力。江船游弋在三江口,你舉目四望,只見霓虹璀璨、波光搖曳;江岸的堤防、高樓的輪廓都被燈帶纏繞,五彩光影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 幽暗的路燈下,一塊石碑描畫了 “唐宋明州港海上航線示意圖”,記載三江口碼頭漢代時句章(寧波)港就是著名海港。唐代明州至日本航線開通,貞元二十一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從明州入唐學佛,回國時隨身帶回茶樹茶籽,種植在日本近江(今滋賀縣)這是中國茶從寧波向海外傳播的最早記錄。</p> <p class="ql-block"> 碼頭舊址新建“海上茶路啟航地”紀念公園。四艘茶葉形船體記載了宋神宗元豐元年(1087),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由朝廷命明州府打造的安濟、順濟、康濟、道濟四艘“萬斛神舟”,先后從三江口碼頭出使高麗,抵達后“萬民歡呼出迎”的一段佳話。</p><p class="ql-block"> “茶為國飲,發乎神農;甬上茶事,源遠流長。……茶輸海外綿綿不絕,起碇江廈史論鑿鑿。唐有日僧最澄之移種;宋有榮西之司茶承道,著有《吃茶養生記》奉為日本茶祖 ……。并茶而行者,還有越窯青瓷茶具。海上茶路,道習雙傳,其文化蔚為而大觀者也。”</p> <p class="ql-block"> 寧波老外灘,座落在奉化江、余姚江與甬江匯聚的“三江口”,千百年來都是進入寧波府的門戶。早在漢代此地叫句章港;到唐代位列中國四大港,并成為鑒真東渡的起點;南宋時期,三江口已躋身中國三大港之一,朝廷在此設市舶司(相當于現在的海關)專職負責對外貿易。</p> <p class="ql-block">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兩年后的1842年8月《南京條約》簽定。寧波與廣州、廈門、福州、上海一并成為“五口通商”的貿易口岸,被迫準予外資外商和外國傳教士進入,還允許外國商船在五港停泊并進行貿易活動。寧波1842年1月1日正式開埠。</p> <p class="ql-block"> 開埠后,寧波的對外交流以迥異于前的方式迅速展開。大量的外資外商進入,西方殖民者得寸進尺在三江口一帶建立教堂、醫院、領事館和印刷廠;還在江北沿岸設立了中國最早的外灘(比上海外灘整整早了20年,連“阿拉”這個詞都是寧波人帶到上海的)。清同治元年(1862)美國旗昌輪船公司還在寧波建造碼頭,開通滬甬航線班輪,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促進了寧波的近代化。</p> <p class="ql-block"> “寧波商幫”的代表人物葉澄忠、虞洽卿、紅幫裁縫等,都曾是老外灘實力雄厚、呼風喚雨的大佬,三江口是他們的發跡地。“寧波商幫”轉戰上海、經營擴張之后不忘熱心反哺家鄉,葉澄忠創辦的葉氏中興學堂,吸納大量學童入學讀書,并培養出邵逸夫、包玉剛、趙安中等一批杰出校友,為寧波、中國乃至東南亞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甬江之濱的江廈橋頭,現已建成大片新區。明月當空時,香格里拉酒店和剛落成的購物中心高低相搭、錯落有致,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燈光景致,散發出不一樣的浪漫氣質。</p> <p class="ql-block"> 購物中心里辟有寬闊的藝術長廊和展廳,一些年輕藝術家正在展出自己的作品。不論抽象還是具體,不論標題還是無題~作品色彩斑斕的構思與意境,都讓觀眾感受到他們保護環境、珍惜生命、熱愛地球家園的熾熱情懷。</p> <p class="ql-block"> 有“旅游特種兵”在網上發布最緊湊的“寧波城旅游路線圖”。我截圖保留,第二天便按圖索驥自由行動,這樣打卡的點更多,旅游內容更豐富。</p> <p class="ql-block"> 城隍廟是古代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神廟之一,也是中國民間歷來供奉“守護城池之神”的專祠。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城隍神大多由地方民眾崇拜信仰的英雄充當,他們生前對地方有顯著貢獻,死后被封神祭祀。如杭州供奉周新,會稽供奉龐王,蘇州供奉戰國名將黃歇,北京供奉文天祥和楊椒山 ……。</p> <p class="ql-block"> 寧波府城隍廟也稱郡廟、老廟,是浙東地區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府城隍廟,用以供奉威靈公紀信。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將各地城隍廟分為“都、府、州、縣”四級。洪武二年(1369)春城隍廟毀于火災。知府張琪傾力組織重建。洪武十四年(1381)明州易名“寧波”,城隍廟就正式定名“寧波府城隍廟”延用至今。千余年來,屢遭災禍,卻歷劫不亡。</p> <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寧波府城隍廟,結束了歷時兩年多的建筑修繕、重新開廟。廟址占地6000平米,沿南北縱軸線依次分布照壁、門廳、儀門、前戲臺、大殿、后戲臺和后殿,兩側分設廂房,二樓還設置了非遺文化陳列館。“一廟護一城,一城伴一廟”,古樸莊嚴、氣勢恢宏的建筑群見證了古今寧波的發展變遷,是最有生命力的一處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大殿金碧輝煌,正中位置是城隍爺紀信持如意牌的神像。采用傳統漆線盤繪、貼金等填色工藝,呈“國泰民安”字樣,寓意傾聽民聲民怨、護佑城市繁榮。神龕也稱“暖閣”,采用浮雕、圓雕、鏤空雕刻等手法,用上千個榫卯構件組裝完成,體現了寧波頂級工匠的非遺水平。</p> <p class="ql-block"> 漢朝大將軍紀信,楚國人,曾護送劉邦赴“鴻門宴”。漢王三年(前208)項羽圍攻劉邦于滎陽,形勢危急。紀信身形樣貌酷似劉邦,于是著主公服、騎主公馬偽裝成漢王,出了城門假意投降楚軍,以此分散項羽的注意力,劉邦因而得以安全逃生。紀信被俘之后剛正不屈,最終被項羽活活燒死。劉邦立業后,下令大漢各地建城隍廟祭祀舍身救主的威靈公紀信。</p> <p class="ql-block"> 大殿里城隍爺東側是文判官魏征,他是唐太宗時期的忠臣賢士,以敢于對皇帝直言相諫著稱。造像身穿紅色官服,執筆拿善簿,負責賞善。</p> <p class="ql-block"> 城隍爺神像西側是武判官鐘馗,藍袍怒目,威風凜凜,手執“懲惡”牌,呈剛正不阿的一身正氣。立柱楹聯是:“憫貧拯危原人生本色,欺小媚高非吾輩行為”。</p> <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儀門里,有一幅精美絕倫的木雕畫《甬城風情圖》。作品構思奇巧、刀筆細膩,刻畫了古明州的亭臺樓閣街巷鄰里、風俗流變世俗人情 ……。當地人說,這就是寧波的“清明上河圖”。</p> <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儀門前東廂房內的“懷棠祠”,是城隍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設置,用以緬懷當地歷代惠政代表人物。“懷”是懷念之意,“棠”則出自《詩經 . 召南 .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祠內八大陪祀神,包括建寧波子城的刺史韓察、修筑第一座靈橋的刺史應彪、建成它山堰的縣令王元暐、北宋鄞縣知縣王安石等等。祠外柱子上一副黑底金字的楹聯昭告天下:“八度棠蔭芳?昭史,兩間蓮氣雅道貫今”。</p> <p class="ql-block"> 月湖初辟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和七年(833)引它山堰水入日月二湖。北宋元祐年間,知州劉淑劉珵大修月湖,形成“十洲”勝境。元豐元年(1078)著名文人曾鞏任職明州,組織民眾疏浚月湖,使其成為學術中心。南宋 “甬上淳熙四先生” 楊簡、袁燮、舒璘、沈煥在月湖講授陸九淵的心學,形成本土的“四明學派”。</p> <p class="ql-block"> “一部寧波史,半部在月湖”。月湖是寧波人的母親湖,更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縮影。最讓人驚嘆和欽佩的是,歷朝歷代星移斗轉,居然讓它的精氣文脈傳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鄞縣學者王應麟一生著書700余卷,除代表作《通鑒地理通釋》外,他撰寫的《三字經》也在此誕生并流傳千古。被歷代中國人奉為 “人人背誦,畢生踐行” 的蒙學經典。</p> <p class="ql-block"> “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城名勝半城湖”。月湖水域面積9公頃,亦稱鑒真湖,歷為文人雅士薈萃之地。不同于其他景點人潮涌動,這里寧靜古樸。湖畔一座座書院、畫坊和老宅子,或開門迎客或掩扉留窗,都在無聲敘說煙雨江南的故事。孩子們蹦蹦跳跳,在柳汀、松島、菊花洲之間穿梭往來,與天光一色的湖面相映成趣 ……</p> <p class="ql-block"> 這天早晨,我在人稱“小曼哈頓”的鄞州CBD的綠地中央,注視寧波博物館時,第一感覺是它造型古怪、色澤灰土,外墻七扭八歪窗戶大小不一,與周邊各種新穎建筑格格不入,似乎比西村大院還要破爛。然而,建筑師王澍卻因這座建筑榮獲了普利茨克建筑大獎,除美籍華裔貝律銘先生外,這是中國建筑師第一次獲得相當于“建筑界的諾貝爾獎”。</p> <p class="ql-block"> 頒獎詞說:“不僅照片上看令人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動。這座建筑將力量、實用及情感凝結在一起,曾經非常有爭議,但它獲得廣大市民的首肯與喜愛;體現了一座獨立的、植根于本地歷史傳統的建筑有強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2004年在德國GMP、法國AREP、清華大學、北京建院、浙江大學等七家設計單位的兩輪激烈競賽中,王澍的方案脫穎而出,主因是他新穎獨特的設計理念。</p> <p class="ql-block"> 王澍認為,山和水是中國古今人生哲學的核心。設計師正是從古人《萬壑松風圖》等一系列畫作中,汲取了“山峰交錯,山體相疊”的啟發,他“以山造型”~室外長長的臺階象山谷間的登山石梯;室內七轉八拐迷宮般的人群動線,則有“上山觀景”的深刻寓意。更重要的是,設計師讓施工方回收地塊上所有民居的磚瓦殘片,采用浙東“瓦爿墻”的古老技術,把當地人祖祖輩輩的生活記憶嵌入了新的建筑。……新館落成時,每天上萬人前來參觀。老居民們從外墻就找到了當年的記憶,讓建筑本身成為“有體溫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我仔細參觀館內兩個大型的歷史陳列。《東方神舟》追溯寧波的歷史至河姆渡文化,迄今已有7000年。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始建句章城。秦朝時寧波屬會稽縣。到六朝佛教傳入寧波影響深遠。唐朝稱寧波為明州,市域范圍逐漸形成。五代時寧波屬吳越國。吳越王錢繆的富民政策大大發展了寧波經濟。</p> <p class="ql-block"> 宋代,以王安石為代表的一批大學者使寧波形成“耕讀傳家,商儒并生”的歷史傳統,本土“四明學派”出現。南宋時人口南遷,更使寧波在農業生產與文化繁榮中皆有長足進步,對外貿易又推進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地。</p><p class="ql-block"> 元代寧波已是南北貨物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倭寇進犯和海禁政策令航運業衰敗,而寧波商幫恰在此時迅速崛起。</p><p class="ql-block"> 清代,寧波出現了影響全國的著名學派“浙東史學”,與東亞、南亞及歐美西方的交流日漸頻繁。接著就是“五口通商”與近代化 ……。</p> <p class="ql-block"> 《阿拉寧波 ——傳統民俗陳列》則是鏗鏘寧波話,裊裊煙火氣。偌大的展廳里,以聲光電形等各種形式,將古明州以來的民俗風韻、市井人文鋪展開來,生動而詼諧,博大又細致~讓人記憶深刻。</p> <p class="ql-block"> “十里紅妝”是浙東地區的傳統婚俗。大喜日子里一擔擔、一杠杠,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吉祥喜慶的隊伍里,萬工轎是最亮眼的那一抹。傳說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被金兵追擊,逃到寧波一村莊,得村姑相救。后來高宗傳旨遍尋“救駕”的村姑未果,于是下旨特許寧紹平原女子出嫁時“享半副鸞駕、半副鳳儀”,即乘坐四抬花轎,轎廂可雕鸞畫鳳。</p> <p class="ql-block"> 這乘花轎集寧波朱金木雕工藝之大成,正頂躍立魁星點斗,四周裝飾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300余人物瑞獸千姿百態,間綴襯大量繡片、珠翠、流蘇、鏡片等,金碧輝煌喜慶洋溢。因造這乘花轎耗時萬工,故稱 “萬工轎”。</p> <p class="ql-block"> 天一閣位于月湖之濱。閣名天一,取自《易經》“天一生水”之意,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于嘉靖年間(1561~1566)所建,樓上一通間,樓下分六閣。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范欽取名“天一閣”是想以水制火,還特別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意外。</p> <p class="ql-block"> “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道出了 “天一閣之奇”:1. 奇在龐大的藏書數量,珍本充實、縹緗盈棟;四庫七閣、慕名仿效。2. 最堪稱奇的是它傳承十三代,歷經四百年,范氏家族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功德無量,彪炳史冊。</p> <p class="ql-block"> 范欽晚年給兩個兒子分家產,先將一般家產分為二份,另外再拿出一萬兩白銀,與天一閣藏書一并供兩房選擇。大兒子范大沖接受了藏書,二房則接受了萬兩白銀。這個“代不分書”的故事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 出“天一閣”步行半小時,便來到蓮橋文化街區。這里以唐宋時期“一塔兩寺”遺存為核心,保留了20多處歷史建筑。其中有始建于明朝的毛家大院,“紅色資本家”盧緒章舊居,新中國第一代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故居,誕生三代寧波幫巨子的蓮橋李宅;還有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物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居住過的老院子。</p> <p class="ql-block"> 孫傳哲(1915~1995)浙江寧波人,新中國郵票設計事業的開拓者和設計家。他參與設計的 “開國大典” 郵票,獨立設計的《中國古代科學家》《梅蘭芳舞臺藝術》《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年》《黃山風景》《金魚》《蘇州園林》《臺灣風光》等,為世界郵壇所矚目,也是新中國幾代集郵愛好者收藏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先生,出生在寧波,青少年時期在蓮橋區塔影路讀書生活。小院清幽寧靜,有一尊她少女年紀的坐姿塑像;還特意種植了幾叢帶給人類健康的蔥郁青蒿,讓人們觀賞。</p> <p class="ql-block"> 小院的回廊里,是一個中國現當代醫學、藥學等自然科學成就的展覽,煌煌巨子、恢宏業績令人肅然起敬;特別是連排成列的寧波籍 “兩院院士” 逐一介紹,更打動人心。</p><p class="ql-block"> 回顧歷史,古往今來寧波都人才輩出,如群星璀璨 ——</p><p class="ql-block"> 虞喜:古代天文學家,首次記錄了恒星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唐代書法家,“一代書宗”</p><p class="ql-block"> 史 浩:南宋大臣,詩人。</p><p class="ql-block"> 張可久:元代散曲家。</p><p class="ql-block"> 方孝孺:明代大臣。</p><p class="ql-block"> 全祖望:清代大學者,成就斐然。</p><p class="ql-block"> 潘天壽:現代著名國畫家。</p><p class="ql-block"> 林漢南:教育家文學家歷史學家。</p><p class="ql-block"> 殷夫、柔石、蘇青:“五四”著名作家</p><p class="ql-block"> 蔣夢麟:任職時間最長的北大校長</p><p class="ql-block"> 蕭 珊:女作家,巴金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邵逸夫、包玉剛:著名華人企業家,1980年代積極支持改革開放,在內地大量投資興辦企業、支助教育。創辦了寧波大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要離開寧波了。推開緊臨三江口大橋的酒店樓窗,我向每天與之對視、英姿颯爽的寧波行注目禮 ——</p><p class="ql-block"> 回憶在寧波的日子,梳理在寧波的思緒,驀然想起博物館的《東方神舟》展廳里有句話,就當作我的贊美詞吧:</p><p class="ql-block"> “代代風云聚天海,</p><p class="ql-block"> 半城才子半城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怀柔区|
广饶县|
沽源县|
刚察县|
开平市|
平泉县|
玉屏|
都昌县|
仙居县|
安乡县|
兴义市|
苏州市|
布尔津县|
莎车县|
康定县|
班玛县|
临猗县|
石屏县|
什邡市|
东至县|
晋中市|
玛曲县|
乌海市|
石门县|
兴宁市|
民和|
秀山|
海伦市|
珲春市|
云和县|
东港市|
宿州市|
桑植县|
香河县|
通山县|
泾源县|
南和县|
龙南县|
伊春市|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