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旅游區位于廣州市番禺東部,距離廣州地鐵四號線、京廣澳(京珠)高速、南沙港快線、蓮花港等僅幾分鐘車程。<br> 300多年前的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篇中,稱蓮花山為“牂牁(zāng kē)大洋之捍門,南越封疆之華表,一郡風水之所系。”近年來,蓮花山旅游區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是訪古、賞花、度假之首選。門票全票54元/人。<br> <p class="ql-block"><b>南天門</b></p><p class="ql-block"> 18世紀末,歐洲的著名畫家托馬斯?丹尼爾畫出了驚世名作《蓮花塔及南天門》,這幅畫現在保存在香港藝術館。畫中的景物,現在依然保存完好,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南天門,跟“八仙過海”中的“八仙”關系密切。傳說蓮花山見觀音的故事以后,八仙也慕名來拜會觀音菩薩。上山路上,卻被一塊巨大的石頭擋住了要道,八仙無法通過。這時候,呂洞賓抽出無所不能的七尺青鋒,像剁豆腐一樣,片刻功夫便將眼前巨石前后像切糕一樣切成一堵巨墻。鐵拐李則用鐵拐杖輕輕一點,說時遲那時快,拐杖如風飛轉,石墻鼓起大量石粉,鐵拐李又祭出葫蘆吹出急風,那石墻鉆出的石粉如云急向空中飛去。這堵石墻即時就變成似一堵石造牌樓。從此,蓮花山就有了“南天門”一景。八仙每年云游四方時,如要聚集都必在這南天門互相等候。</p> <b>蓮花石</b><div> 蓮花石是南粵先民的采石遺存,形似七個碩大花瓣組成的一朵巨型蓮花,高約15米,直徑約21米,古樸秀麗,石色紅潤,酷似盛開的蓮花。<br> 相傳蓮花山最早的時候并不是叫這個名字的。那時候,這個山崗有一個粗獷的名字,叫“石礪崗”。這里的石頭石質堅硬,顏色赤紅吉祥,多被用于宮殿、皇陵、廟宇的建造。明末清初,在這附近居住的村落“鹿步司”村民們很郁悶:鄰村的青年才俊參加科舉都可考中功名,唯獨這個地方的人許多年來都考不上。這時候,一位非常有名氣的風水先生來此,給村民們指引:鹿步一司能進士,除非石礪見蓮花。村民們更為郁悶了,石礪崗上石頭堅硬,莫說要長出草木,要長出蓮花就是登天難事呀!忽然,村民見到石礪崗各石礦場采石崗下的未采石堆,有的象獅子,有的象靈猴,有的似石臺,有的似石塔,奇形怪狀,各有不同。一位姓鐘的鄉紳,靈機一動,馬上找到幾位正在采石的石工,要求他們在現在的“南天門”景點旁的一大塊遺下采不了的石塊略加修飾,鑿成蓮花狀。由于酷似蓮花,人們便叫它蓮花石,或石蓮花。自從石礪崗的蓮花石出名后,鹿步司去京赴考的人增加了許多,每年誕生的進士舉人不計其數,還出了狀元和探花。“石礪崗見蓮花”的事情更是風靡全國,至此“蓮花山”這個名字也就落在了石礪崗上,數百年未變。<br></div> <b>古采石場遺址</b><br> 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番禺(廣州)2200多年人文歷史的見證者,是歷代南越先民開山劈石、建設城鄉、實干興邦的鐵證,令人贊嘆,催人奮進。<br> 據史料記載及考古鑒定,秦漢時期的南越王宮、南越王墓等建筑石料出自蓮花山,直至明、清時期,屢采屢禁、屢禁屢采;石料分布于珠三角多地官衙、城墻、古村落中的祠堂、廟宇、民居等建筑物中;大量開山采石形成逶迤數千米的“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有“營城之源”之美譽。<br> 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現有大型礦坑16座,孤峰丹壁、石門奇洞、鬼斧神工、宏偉瑰麗:有直指云天的石柱,有出類拔萃的石筍,有巋然而出的石屏風,氣勢險峻,層次跌宕;蓮花石、獅子石、白象山等是大智大慧、幸福美好的載體;宏船猶如巍巍巨輪,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燕子巖宏大險峻,南天一柱直指蒼穹;燕崖洞天洞內有洞、天外有天;劍門關口無斯險麗,錦廊迂回各自高華;飛鷹崖內石柱林立,古道通幽碧海連天……<br> <b>燕子巖</b><br> 仰望燕子巖,絕壁對峙,奇峰突屹。面對石壁,讀到了史詩;透過石門,發現了奇跡。“春壘棲香”,2200年沉香,穿越宋唐,香飄漢秦。<br> 1983年,時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鼐先生慕名而來,稱古采石場的開采歷史“不遲于宋”,并欣然題字“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1991年,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對蓮花山巖石、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展開碳14同位素檢測等科學比對、考證,結論將古采石場的開采史推前至秦漢時期!<br> 莫訝巨靈揮巨斧,應歌群匠鑿群工!飛瀑上方有“大拇指”象形石,下方有筆直挺拔的“南天一柱”,猶如豎立在天地之間的大拇指、千年第一的贊與歌!<br> <b>燕崖洞天</b><br> 莫道洞天唯仙界,呢喃春燕奇石間。從燕子巖的棧道往北:廣闊的天空被縮成一方方天井,巨石橫空形似萬福,左側石門似“老子”李聃講經布道。金色的陽光穿越而來,灑在累累釬痕之上,照亮的是千年文明與智慧。 <br> 有云:洞天石門,訇然中開,三重門戶,赫然屹立。穿過石門,光影重重,舉頭仰望,天井朗朗。十步之遙,天井三方,巨石橫空,形似萬福。回望石門,巨像現身,老子李聃,道德萬年。水映倒影,天地互換,身在深淵,如夢如幻。<br> <b>百福圖</b><br> 百福圖,一個福字,101種寫法(標題中一個正楷福,其余一百個篆書福),百福具臻。幸福文化源遠流長,文字書法博大精深;創造幸福亙古不變,傳承文明世代流傳。這是眾多游客的網紅拍照點!<br> 穿越古采石場,置身百福摹崖,“實干興邦”、“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金石良言,意蘊深遠!<br> <b>飛鷹崖</b><br> 飛鷹崖棧道上方為二級海蝕崖遺跡,海拔高度30至60米,約在9000多年前因海浪沖刷形成。飛鷹古道是古采石場中部通向北部的唯一通道,隧道長約200米,有隧道向上到絕壁之上,形成空中觀景臺。奇峰突兀,千姿百態:有直指云天的石柱,有出類拔萃的石筍,有巋然而出的石屏風。<br> 著名雕塑家尹積昌雕塑作品《拓巖》位于其東,南越先民開山劈石、肩挑背扛、揮汗如雨、齊心協力的勞作場景一一展現。<br> <b>浴仙池</b><br>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浴仙池,三方池塘,兩門相連,池水澄澈,在肌膚如雪、體態婀娜的仙女右后方的石門、池塘即為其一。相傳何仙姑在赴蟠桃盛會之前在此沐浴更衣,池內左側平臺,則是浴后小憩之所,后方天井,正是飛天赴會的專用通道。<br> <b>獅子石</b><br> 獅子石高逾13米,長10米,酷似一頭威武雄獅。蓮花山古地名稱石獅山,東側珠江段自古名為獅子洋,皆因該石獅而得名。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載“石礪山四周裹海,磅礴中流。外即牂牁大洋,中有石壁,蹲踞狀如獅子。獅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飛泉百丈,為虎門捍山。”石獅抬頭望東,日夜守護身后的蓮花山和眼前的獅子洋。據傳,出海捕魚的漁船和出入廣州港的貿易航船,在經過獅子石前的洋面時,都會減速慢行,禮拜獅子石,祈愿航船順風順水、滿載而歸。<br> 獅子石海拔高度達35米,波浪刻痕而成的凹槽、沖溝、海蝕洞等深深淺淺,清晰可辯,是極為典型而稀有的古海蝕崖地貌,是古海岸線地質變遷的親歷者。據地質學家分析,約8000年前,蓮花山仍是一座小島,獅子石尚是海岸線上的一塊礁石,歷經數以萬年計海浪、海風的沖刷、侵蝕,自然的偉力將其雕琢成狀如獅子的石獅。<br> 我國傳統文化中,石獅是吉祥、平安的守護者。獅子石右后方石壁上一幅手書對聯,道盡蓮花山在近代國防、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獅子石所特有的文化意義:上聯“踞獅子石瞰獅子洋孰為獅子”,下聯“眺虎門關談虎門事邊固虎門”,橫批“觀滄海”。<br> 在獅子石后方100多米的高臺上,望海觀音寶像矗立其上。在傳統文化中,文殊菩薩的坐騎即為獅子,獅子表示智慧威猛之意。<br> <b>白象山</b><br> 白象山,位于蓮花山東南側山麓,前端象頭肥碩飽滿,象鼻向左似在輕輕吸水,象腿粗壯似緩緩前行,象身圓潤豐腴與山體融為一體。<br> 象,五行屬金,善吸水;力大無窮,性情溫順,篤行不怠。在傳統文化中,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表示堅韌大行之意。<br> 《說文解字》注“象,南越大獸,獸之最大者,而出南越”。白象山,正是南越先民在艱辛的采石勞動中,贈予我們“篤行不怠”的厚禮。<br> <b>宏船</b><br> 宏船,紅色宏偉之船:船頭向東,船體渾厚,船身堅實,乘風破浪,奮楫向前。<br> 宏船對面即白象山,傳統文化中,白象為普賢菩薩的坐騎。蓮花山古采石場臨海,石料通過船泊水運到達各地,遍及珠三角地區的官府、街市、宗祠、古村落等。因船體單薄,風高浪急,時有船只沉沒。相傳,普賢菩薩云游至此,點石成船;有了這艘船后,運石的航船從此運力倍增,順風順水,平穩安全。<br> <b>望海觀音</b><br> 蓮花山望海觀音寶像是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鏵先生倡議,何賢社會福利基金會率先捐資,各方善者襄助建造的,于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世音菩薩的立像。觀音寶像正對東南18度,她莊嚴而又慈祥地望著浩瀚的獅子洋,望著珠三角大地,她日夜佑護著這方土地和百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br> <b>蓮花塔</b><br> 蓮花塔,原名文昌塔,又稱石獅塔、獅子塔、石礪塔等,有“省會華表”之美譽,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點。<br> 塔高50米,外觀9層,內11層;塔呈八面形,取“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卦之意。塔內青磚砌筑,設門、窗或龕,塔層夾壁,磚砌梯級,可盤旋而上,頂層有孔子石雕像,是典型的中國式樓閣磚塔。每層外檐角均掛有銅鈴,72個銅鈴風中搖曳,清脆的銅鈴聲仿佛歡快的交響曲。<br> 據乾隆《番禺縣志》、光緒《廣州府志》等載:明朝中后期,南粵“瘟疫流行,人文罹厄,災難頻仍”,“波羅對面有石礪山,下捍虎門,上衛羊城,合省風水,倚為重鎮,開鑿傾之使陷,致傷風水”。舉人李惟鳳、劉如性、林彥樞、崔知性、梁瑛等鄉紳聯呈督府藩司稱“石礪山采石無度,傷及龍脈,勒碑封禁,建塔鎮邪”。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呈蒙督府兩院批縣親勘,本山關系省會地脈,勘建文塔,給助工銀兩四百”,生員陳奎聚,舉人李惟鳳、劉如性等“在石礪山上,為省會保障,籌建石礪塔,一名文昌塔。”<br> 另有堪輿說: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地勢低平,兩岸沒有高山夾水而行,“生氣外泄”,需在江邊建塔以平衡地理形勢。明萬歷年間,在廣州古城東南方,琶洲塔、蓮花塔、赤崗塔相繼建成,最南面“以束海口”的,便是蓮花塔,為“束海口”、“壯省會”、“興文脈”之用意。<br> 明清時期,廣州港為我國第一大港,且長期為一口通商口岸,獅子洋是海內外來廣州貿易的所有船只必經水道,蓮花塔便成為進出廣州港第一個顯著航標。<br> 1938年,蓮花塔塔頂及二、三、四、七層東南面的塔身被日軍炮火轟擊,彈痕累累。1982年,在番禺石樓籍澳門同胞何添、何賢熱心資助下,蓮花塔修葺如故。<br> <b>蓮花城</b><br> 蓮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有“府城捍山”之美譽。占地18畝,橢圓形。分南門、北門,城墻高5.7米,墻厚4.2米,墩臺、垛口、馬步道用于瞭望、巡邏及防御。<br> 明末清初,為防范東南倭寇、臺灣鄭氏反清復明勢力進攻及內外勾結,多次“禁海遷界,強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五里一墩,十里一臺,墩置五兵,臺置六兵,禁民外出。”乾隆《番禺縣志》載“清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內地,劃山屬禁界外,設立磚城、營房、墩臺于其上。今名蓮花城。”<br>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同年11月,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琦善到達廣州,期間多次與英軍書面照會談判,英國采取打談結合的策略,企圖迫使琦善就范。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于1841年1月7日指揮英軍攻占沙角炮臺(即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清軍頑強抵抗,傷亡過半,炮臺失守。英方氣焰更熾,1月14日,義律照會提出割占尖沙咀、香港(指香港島西南一隅)兩地,琦善答稱只能選擇一處“寄寓泊船”,待英方選定后再上奏請旨。1月16日,義律照會琦善,稱將“以香港一島接收”。1月21日,義律單方面公布《穿鼻草約》,偽稱已與琦善達成并簽訂初步協定,包括讓與香港本島、賠款、開放廣州海關貿易等條款。1月26日,英軍艦隊到達,海軍陸戰隊登陸并舉行典禮,占領香港島。1月27日,琦善與英使義律到蓮花城,談判《穿鼻草約》,琦善“當加指駁”,未敢允諾、未蓋用欽差關防;因“毫未達成具體協議”,義律即“求為酌改,另行更定”。2月10日,雙方再次談判未果。英方持續侵略戰爭,后于1842年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將搶奪來的侵略權益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br> 清咸豐四年(1854年),番禺紅巾軍在化龍莘汀村煙管崗烽火臺祭旗起義后,以統領水陸兵馬大元帥陳顯良(石樓人)的名義與英、美、法三國駐廣州公使抗議,并圍攻三國侵略者及清政府軍,此間,紅巾軍駐扎蓮花城。<br> 經1983年考古,年久失修的城墻得以修復,城內建筑物按原址修建。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海防教育基地。<br> 蓮花城內設有蓮花城原貌展廳和清代八旗軍展廳、海防歷史館和海防現代館。<br> 蓮花陣迷宮 八旗營營帳 <b>蓮花湖 ? 鷺鳥棲息地</b><br> 一湖秀水之上,身高13.68米的蓮花仙子踏浪而來,手持蓮花,眉目含情。<br> 仙子身后,近萬只鷺鳥常年棲息,慈鷺哺幼、展翅護雛、雙鷺雙棲,幸福美好畫卷天天在蓮花湖畔上演。每天清晨,白鷺成群結隊迎著朝陽飛向遠方,時至傍晚,覓食一天后從海灘飛回蓮花山;與白鷺棲息時間相反,灰鷺日出而歸日落而出。清晨和傍晚,一出一歸,萬鷺齊飛、鳴嗥起舞,成為蓮花山的一大壯美生態景觀。<br> 鷺鳥為生態環境質量的一類指標性動物,蓮花湖為在此落戶的鷺鳥提供了甘甜水源;位于湖心的蓮芳亭,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觀賞點。天、人、湖、鷺,生機盎然。<br> <b>蓮花仙境</b><br> 夏有荷花搖曳生姿,秋有睡蓮次第盛放。每年夏季的蓮花文化旅游節,1200多種荷花在蓮花山上競相綻放;每到秋冬,600多種睡蓮在澄澈秋水中儀態萬千。堪稱蓮荷品種大全的蓮花山,有蓮花的地方就有美術、攝影愛好者們的身影,有水的地方就有蓮花恣意綻放。<br> 蓮花山堪稱蓮花奇觀最強誕生地,為廣州、番禺增添吉祥美好的文化符號和熠熠生輝的天然印記!每年均有十多朵并蒂蓮盛開(并蒂蓮的機率遠比人類雙胞胎的機率小),更奇特的是:景區內曾多次出現三蒂蓮、四蒂蓮,更出現過世界首例五蒂蓮、七蒂蓮、雙心蓮、五心蓮、七心蓮。多位蓮花專家曾表示,多次出現稀世罕見的蓮花奇觀,可能與蓮花山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關系。<br> 2020年7月,在蓮花山承辦第34屆全國荷花展覽期間所發現的世界首例七蒂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一根蓮莖生長最多蓮花”。七蒂蓮(一條蓮莖上七朵蓮花)、七心蓮(一朵蓮花中七個花心)的實物標本,現收藏于蓮花文創展館中。<br> <b>神仙橋</b><br> 神仙橋,似橋非橋,一方石拱,歷經千年仍虹橋臥波,是人工有意,還是自然天成?細微之處,可見南越先民之匠心。<br> 婀娜多姿的睡蓮,是廣州蓮花山秋景中最靚麗的名片之一。在蓮花山上,近600種睡蓮迎秋綻放。絢麗多彩的睡蓮,仿佛點點繁星灑落大小蓮塘之中,與浮橋、曲欄相映成趣,吸引眾多游客流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红安县|
临安市|
渑池县|
疏附县|
赣州市|
廉江市|
玛纳斯县|
阳新县|
宾川县|
尉氏县|
疏勒县|
民勤县|
伊金霍洛旗|
漯河市|
建宁县|
蓝山县|
伊春市|
永泰县|
蒙阴县|
韶山市|
玉林市|
景谷|
栾城县|
故城县|
红桥区|
巴彦淖尔市|
丹东市|
濉溪县|
法库县|
娱乐|
沿河|
岳普湖县|
邢台市|
沁源县|
车致|
贵港市|
新巴尔虎右旗|
铁岭县|
简阳市|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