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8日,是我們師院附中(現在的首師大附中)110周年校慶的返校日。歲月如梭,轉眼間,這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作為校友,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回到這里,重溫我們那段難忘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學校的大樓前,橫幅標語上書寫著“百年風華 共鑄輝煌”、“作為光的延續 照亮身邊照亮山河”,以及“點亮自我內在的生命”。這些標語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她們承載著一代代師生的夢想與追求,見證了一所學府的輝煌歷程。</p><p class="ql-block">一進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校主樓,莊重的設計和大氣的造型展示著學校的底蘊與風范。高大的門柱仿佛在訴說著學校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也像是張開的雙臂,熱情地歡迎著萬千學子的歸來。</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門后可以看到一條紅地毯鋪成的道路,在道路兩旁擺放了一些鮮花盆栽作為裝飾。這條道路,見證了無數學子的成長足跡,也承載過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原來學校的大門是南門。一進校門躍入眼簾的是大幅毛主席去安源彩色畫像。(下面是我們畢業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距上次參加校慶,已有三十年了。我對眼前的學校,似乎熟悉而又陌生。</p><p class="ql-block">往里走,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教學樓。各座樓的立面設計簡約而現代,展現著學校的高尚氣質。當年我們上課的灰白樓被現在的主樓更新;大禮堂已經是今非昔比;綠地如茵的大操場被四周居民樓環繞,如同一幅畫面,令人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校園被布置得像過年一樣,莊重、大方、朝氣、喜慶。同學們在奔走相告,分享各自畢業后的所見所聞和走向社會的進步發展。還有三三兩兩的在爭先留影拍照,好不熱鬧。這里,曾有我們的身影,也有我們的努力和夢想。</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畢業生助建的銅鐘。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校園的一隅,銅鐘與大理石欄桿相互映襯,顯得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百年師大附中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成就國之棟梁。成就國運興邦 筑夢未來 弘揚傳統美德 根植家國情深。求真務實 至善至美 育人為本 德育樹魂。厚積薄發 開拓創新 百年名校再譜新篇章。這些校訓不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也是我們心中永恒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大學姐,拍照時被小學妹相讓。學子們臉上都掛滿了笑容,透露出對母校的深厚感情。仿佛我們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再次回憶中學時期,成長的心路歷程和那些不曾被遮住的青春時光。</p> <p class="ql-block">“百年學校”四個大字鐫刻在牌匾上,下方是古建筑圖案,背景是中國傳統的云紋裝飾。這是學校悠久歷史的象征,也是我們共同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學校展廳里,掛滿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學校照片,配以文字說明“六易其名”。這些照片記錄了學校的變遷,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p> <p class="ql-block">“成就國運”后面寫著:“含英咀華興學強國邦 厚德載物報國情志”。這里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培養國家棟梁之地。每一代學子,都在這里汲取知識,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p> <p class="ql-block">“百年學府成德達才”——這句話不僅是學校的校訓,也是每一個學子的座右銘。在這里,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成為一個有品德、有才華的人。</p> <p class="ql-block">艾友蘭校長的半身銅像在展廳的中央。他身穿中山裝,胸前佩戴著校徽。他的目光堅定而慈祥,仿佛在注視著每一個走過的學生,鼓勵同學們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許多的展品中,找到了這兩枚紀念章。應該是我們班主任胡文鸞老師贈送給學校的。胡老師是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而且,參加過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2017年至2018年,同學看望兩位老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現在,四周都是新的教學樓。相比五十多年前的校園,變化之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可是,我們仍然能找回學校原來的樣子,記起那段難忘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現在,有各屆畢業生贈送的包括孔子、祖沖之、愛因斯坦魯迅和華羅庚的胸像雕塑,他們被安放在紅色磚石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這次參加校慶,不僅僅是想再看看學校各方面的變化,包括已經變遷的校園樓舍,不斷矗立起來的新教學樓和實驗室。而是想在我們的古稀之年,再一次回顧那段青春的記憶和一些不尋常的往事。所到之處,無不勾起我們似甜似苦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按照記憶,我們找到了原來大禮堂的位置。沒錯,就是這里。</p><p class="ql-block">只是眼前的大禮堂,更像個劇場。大堂高大、寬敞、明亮,可謂,堂而皇之。</p> <p class="ql-block">中央矗立著一尊孔子像,他身穿長袍,雙手放在胸前作揖狀,下面寫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教誨,將伴隨著學子們的成長。</p> <p class="ql-block">這里,四處充滿了歷史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助舞臺上的燈光,隱約看到整個禮堂都坐滿了人。我們只能在最后面,駐足觀看這芭蕾發兒的舞蹈。</p><p class="ql-block">看著看著,眼前出現了當年,我們參加學校舉辦年度文藝匯報演出時的情景。那時,沒有這么好的舞臺,沒有這明亮的射燈,更沒有這么高音質的伴奏。我們八個由男女生各半組成的舞蹈隊,出演了《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舞蹈。</p><p class="ql-block">之后,我們還多次到田村地頭,給貧下中農演出。現在跳起那,勒馬奔騰的動作來,還回味無窮呢!</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學校召開各種大會和表演過節目的地方。有群起激昂的誓師大會;有振臂高呼的批判大會;還有撕人心肺的追悼會。真還沒記得有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大會。</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在“復課鬧革命”的1967年冬上的初中。記得,多半的時間是在“鬧革命”和“學工學農”。在我幾十年后的記憶里,更多的是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特殊的“片段”記憶。</p><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一屆的所謂小學畢業生,沒有經過考試而是按附近小學,直接分配到“師院附中”的。學習成績和實際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況且,我們是在禮堂四壁貼滿大字報的環境中,邁入學校大門的。同學們從那些白紙黑字和穿插紅X的字里行間了解了一些老師的“歷史問題”。所以,即使是老師在認真授課和一些老師是“夾著尾巴”講課,學校還為每個班,配備有兩三位學姐當輔導員,但仍沒有良好的學習秩序。有的同學不來上課,有的同學課上,無所顧忌地打打鬧鬧。老師的苦口婆心常常換來冷嘲熱諷和難以為繼的文化課學習。那些無法“復課”的日子,難以忘懷。</p> <p class="ql-block">時間關系,我們沒在禮堂久留。接著,我們穿梭在教學樓之間。</p><p class="ql-block">現在的校園,比原來擁擠。雖沒有了當年的樹影婆娑,卻也能在所到之處,觸景生情的想起那些,隨風逝去的往事和記起那段難忘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這個在學校成立100周年時建造的石碑上,詳細介紹了百年紅楓糖槭樹的歷史背景及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體現了附中文化的百年傳承,象征著百年附中教澤綿延、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實2014年,我們已經畢業44年了。但是,當年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一直影響著我們。</span></p> <p class="ql-block">好像,在中學的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們沒有換過教室。同學從三十多人,增加到四十多人。全連兩次合并班級,先后從八排和六排分來了部分同學。同學之間不分親疏,關系一直融洽。</p><p class="ql-block">隨著學校不斷提出要求,同學們越加有了學習熱情。這教室里的學習氣氛越加濃厚。老師們功不可沒。</p><p class="ql-block">開始,課堂紀律不好。教數學的李長敏老師,時常被一些同學“哄”,但他仍不氣餒,堅持教學這些只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且課下認真輔導前來求教的同學。后來班主任王振江老師從教學方法入手,讓同學們都慢慢的喜歡上了數學課。</p> <p class="ql-block">我們幾個女生,帶著紅衛兵袖章在北展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記得,當過小學教導主任的冬梅曾自豪的告訴我們,她是如何教學生的。而且認為,王振江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是受用。她經常學著王老師的口氣,大聲的說這樣做題,就“大錯,特錯!”。</p> <p class="ql-block">這是展覽館地面上,被燈光照亮,標注著年份的彎曲的路。找到我們這一段是,1967年冬入校,1970年的6、7月畢業(大部分同學離校)的畢業路線。這條路,有著歲月滄桑的印記和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與蛻變。</p> <p class="ql-block">這是非常熟悉的教室:老師帶領我們大聲朗讀課文;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一個一個的在黑板上解題;齊聲歌唱英語歌《王杰的搶我們扛》……。記憶猶新的有:劉廣生老師的燈“第二聲”座、燈泡的口音,讓我們從“串聯,并聯”產生了興趣;跟趙崇義老師學習了扎針(趙老師說是家傳的)之后,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高漲。課間休息時,還到老師辦公室去學習實操。那期間,不管什么課,許多同學都在手上扎針,找“酸麻脹”的感覺。<span style="font-size:18px;">班主任王老師帶病工作,曾因血壓高險些暈倒在講臺,更是記憶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看到這一張張的課桌,讓我想起了:一次課間操后,走進教室我一眼便發現自己的課桌上用粉筆寫著兩行字:火車頭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如脫離了車廂,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幾十年過去了,而這兩行粉筆字,沒有從我的腦海中抹去。應該說,這句話,一直在鞭策著我。</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教室里有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講;有課間休息時大家的打鬧嘻嘻;還有為幾位同學加入解放軍隊伍的歡送會……。</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先是胡文鸞老師,后是王振江老師。兩位老師都很敬業。他們的“嚴厲與關愛”,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開始面對不服管教的“紅衛兵”同學,胡老師想方設法的讓大家都來上課。還注意教育大家增強集體榮譽感。我們好像也還算爭氣。得到過,物理老師,化學老師和體育老師等的表揚。</p> <p class="ql-block">拍下這張照片時,不由讓我想起了當年的一幕情景:長得秀麗端莊的倉同學,緊張的在講臺上讀報紙。雖然,沒有抑揚頓挫,我還是暗自竊喜。因為我倆是一個學習小組的。她能登上講臺讀報,我還是小有點成就感的。</p><p class="ql-block">我覺得倉同學各門學習成績都拔尖,特別數學更是妥妥的學霸。只是家里被“沖擊”,自卑所致,看似目中無人,其實內心很脆弱。她需要來自同學們的溫暖。</p><p class="ql-block">倉同學的處境,我感同身受。我家所屬部隊單位,“運動”沒有大專院校“折騰的厲害”。但也是老爸“被開批斗會、被游街”,被“抄家”,家門口貼上黑白色的對聯。</p><p class="ql-block"> 慶幸的是我們院,比我大的員工子弟沒幾個。除當時有同學不打招呼的到我家門口“實地考察”外,并沒有人欺負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當時我爸的“假黨員”已被糾正,“走資派還在走”是普遍現象。而且,那幾年</span>都是秦同學不離不棄的和我一起上下學。但是,那種怕被人嫌棄的心理,確是一生難忘的。</p> <p class="ql-block">總之,看到這一排排的桌椅上,都是當年的同學。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龐依稀可見:有似“”教授般的學者”;有總是一臉天真的“傻白甜”;有永遠著迷于課桌里小說的自學者;還有一和女生說話就臉紅的大男孩……。</p> <p class="ql-block">當時有一項工作是“家訪”。我去的有:家住玲瓏巷的;有二機部院的;有四季青公社的,還有……。那是我除小學去過同學家做作業外,接觸到了一些同學的家。通過這種“調查研究”,了解同學們的家庭環境和課外學習時間,對老師“有的放矢”的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此,受到多數同學的歡迎。當然,也有“撅嘴”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記得入校不久,老師交給了我們一個送信的任務。是把學校《關于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信,送到仍滯留在家的部分學長的家里。</p><p class="ql-block">我們這個送信小組有陳鐵鈴、劉敬和劉冬梅。</p><p class="ql-block">一共送了多少家,不記得了。但一直沒忘的是,每天下學后,先在食堂大饅頭夾辣蘿卜條咸菜或是窩頭夾臭豆腐,塞進肚子后,就立刻騎上自行車,上路了。</p><p class="ql-block">已是深冬,天黑的很早。我們冒著小刀割臉的寒風,騎在黑布隆冬的路上。由于動員的對象都是不愿意走的學哥學姐。可想而知,我們的待遇。沒有人讓我們進門坐一會兒歇歇腳、喝口熱水。有時候,在部隊大院門口等著來人取信,時間長了,我們就一邊跺腳增暖,一邊聽著冬梅唱歌。一曲曲高亢響亮的歌聲,就讓我們渾身熱乎乎了。</p><p class="ql-block">還有一次,下午沒課。我們去的是東邊,好像比東四環(現在的)還遠,騎得好累。</p><p class="ql-block">回來時,我們都急著早點回去,騎得飛快。</p><p class="ql-block">路過天安門時,看了一眼天安門城樓。再往前看,不好:眼看著就要撞到一個小伙子了,他沒閃,我也沒法讓了。真的是,自行車轱轆從他的腳面壓過去了!他驚嚇的大叫,你會騎車嗎!我隨風大喊,我本來就不會騎車!現在回想當時的自己,理虧。可是,我真是剛學的騎車,還不會“捏閘”。</p><p class="ql-block">完成送信任務后,我基本上學會了騎自行車。而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認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光榮的。記得,我在高年級同學貼出的關于響應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告同學書上,也簽上了名字。</p> <p class="ql-block">這漂亮寬闊的操場,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憶。</p> <p class="ql-block">記得,這操場的東面是原來的學校老師宿舍院。</p><p class="ql-block">每次,召開的班干部會,都是在胡老師家里。</p><p class="ql-block">一進院門,都是撲棱棱且嘎嘎叫的好幾只大母雞在“”歡迎”我們。只有音樂王大用老師的手風琴拉起來,“懂音樂”的雞,才安靜下來。</p><p class="ql-block">胡老師開班干部會,每次都很認真的讓大家分析情況,分別給我們布置工作。一間不大的房子,被我們六個人擠滿。可憐的林佟林倩,只能在院子里,支一張桌子做作業。</p> <p class="ql-block">那時候,每周一次的全連走步比賽,著實有刺激性。胡老師教育大家要有集體榮譽感,要爭第一。一頭短發的劉淑娟排長颯爽英姿,口令洪亮的“一、二、三、四”,帶領全排同學正步走得精神抖擻。特別是那幾個高大帥氣的男生,為我們加分添彩。</p> <p class="ql-block">記憶深刻的是,操場幾乎一半的地方建造了個燒磚窯。團市委掛職鍛煉的王虎校長被勞動改造。每天,他身穿舊棉襖,腰上系了根繩子,在冒著絲絲熱氣的磚窯上忙來忙去。</p><p class="ql-block">而我們的體育課內容,變成了托磚坯。男生是拖雙盒子的,我們沒有勁的女生只能“扣”一個磚坯。這活兒的關鍵是,沒有勁就和不好泥,摔不結實,扣出來的磚就缺四個角。就是個廢品。</p><p class="ql-block">大太陽底下,同學們揮灑汗水,都想多拖出幾塊合格的磚。談何容易呀!我們學農的辛苦,挑豬糞磨腫了肩膀,去北京橡膠廠學工勞動上夜班、睡地上的草墊子……都沒有拖磚坯辛苦。</p> <p class="ql-block">這操場記錄著,我們第一次向老師提出,也要和男生一樣的踢足球。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感覺很爽的。</p><p class="ql-block">這操場還記錄著,每次毛主席發表最新指示后,我們都要趕回學校,參加游行慶祝,或是在附近或是去天安門。</p> <p class="ql-block">總之,這可以丈量的操場,承載了這么多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站在寫著歡迎回家的牌子后面,我們笑得很開心。仿佛在告訴人們,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里始終是我們熟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校園里轉了一圈,回憶起這么多的往事。可大多不是學文化的事。這大概就是我們那一屆學生的悲哀。我們大多數同學,只能在參加工作以后,補習初中、高中的文化課。自學或在職學習更高級的文化知識。但是,我們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p> <p class="ql-block">我們排的同學中,有工人技師,醫務工作者,大學教授,國防軍事工作者,還有國企管理和民企經營者。</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中學生活,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條件。但是,我們又都帶有那個時代學生的特點。就是為人正直,樂于吃苦,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我們許多同學都是各單位和部門的工作骨干。更不乏先進工作者、勞模等。</p><p class="ql-block">我們為在首師大附中的這段經歷感慨,驕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晚上,收到了同學發來校友們在慶典大會上高唱校歌的視頻(我們當時還沒趕到)。那旋律優美、詞語催人奮進,還是感受到了一種震撼:成德達才,社會中堅。……舍我青年,大任更誰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林州市|
电白县|
天门市|
临泽县|
海晏县|
浪卡子县|
信丰县|
山丹县|
彰化县|
淳化县|
凤城市|
潼关县|
浑源县|
千阳县|
黄石市|
得荣县|
江源县|
子洲县|
宜宾市|
鹰潭市|
潜山县|
海晏县|
宁津县|
惠东县|
弋阳县|
昆明市|
承德县|
宁蒗|
苍山县|
陆河县|
保康县|
平陆县|
仙居县|
太原市|
临汾市|
依安县|
买车|
芮城县|
临沂市|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