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5日,池州市教體局退休干部黨支部與池州市老年體育協會黨支部組織部分黨員及家屬前往桐城六尺巷開展“和文化”主題黨日活動。</p> <p class="ql-block">教體局退休黨支部書記包熙彪同志首先傳達學習了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的講話精神。</p> <p class="ql-block">黨員同志們重溫了習總書記視察六尺巷的深情囑咐:“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p> <p class="ql-block">總書記的囑咐與六尺的“和文化”精神,使得每位黨員心靈得到洗禮,思想認識得到升華。</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來到六尺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巷口處矗立的一方黑色太湖石,上面鐫刻著紅色楷書的打油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作者乃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六尺巷因這首名詩而生。追根溯源,事情是這樣的-—-張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與吳家為鄰,兩家之間有一塊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吳家建房時想要這塊空地,張家不同意,並將官司打到了縣衙。</p> <p class="ql-block">張英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首詩回復家人,家人閱信后主動讓出三尺空地。</p> <p class="ql-block">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最終成了六尺寬的巷子,這便是六尺巷典故的由來。漫步在六尺巷,人們會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力量。</p> <p class="ql-block">此為張英摘錄的《聰訓齋語》,贊美勤儉節約之美德。</p> <p class="ql-block">有詩稱贊六尺巷:“三尺謙和六尺留,美名佳話世中優。寬容自是消千怨,禮讓方將化萬仇。厚德能容鄰里事,廣懷可解是非憂。清風一縷傳仁義,善念長存日月柔。”</p> <p class="ql-block">一群耄耋老人瞻仰六尺巷后,感觸良多。有一位年屆82歲老黨員當即賦詩稱道:“十月暖陽丹桂香,耄耋瞻仰六尺巷。巷寬謙和高風留,墻矮禮讓亮節揚。清風明月傳仁義,善念錚言系綱常。眼前一條六尺巷,胸中美愿萬里長。”</p> <p class="ql-block">禮讓牌坊,高高聳立。氣勢非凡,令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參加活動的黨員同志集體留影。</p> <p class="ql-block">懿德流芳,心中珍藏。機不可失,合影照相。</p> <p class="ql-block">桐城的名勝古跡頗豐,大家認真觀看。</p> <p class="ql-block">一位黨員同志在觀看名勝后贊道:“桐城名勝底蘊深,歷史印跡堪勾沉。文廟祭祀孔子殿,杏壇弦歌宮墻挺。文化博物館藏豐,古邑春秋風雅韻。天下文章桐城派,氣勢磅礴力千鈞。”</p> <p class="ql-block">呵,眼前的六尺巷,不僅僅是一條巷子,更是一種和諧文化的精神象征,它教會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寬容,學會禮讓,以和為貴,為共筑和諧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智慧與力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河北区|
信阳市|
中山市|
龙岩市|
周宁县|
桓台县|
晴隆县|
广西|
伊川县|
旺苍县|
高雄县|
彰武县|
荣成市|
云阳县|
龙陵县|
精河县|
岢岚县|
依兰县|
滨州市|
十堰市|
蒲江县|
博兴县|
高邮市|
临桂县|
蓬溪县|
铜陵市|
呼玛县|
湖州市|
万载县|
吉安市|
分宜县|
瑞安市|
新和县|
紫阳县|
福贡县|
炉霍县|
电白县|
太康县|
策勒县|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