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潭山鎮政府,1949年7、8月間宜豐剛解放時應該叫潭山區政府、區中隊吧,那時地點在店上,我們的父親吃上第一頓革命之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媽媽年輕時找對象很有眼光,別人介紹的幾位家境較好的青年男子,她就是看不上。兒女們后來問她,為什么看上家里三個石頭擱只鍋的爸爸,她說,你爸是吃工作飯的。</p><p class="ql-block"> 這還真有遠見。在1958年,誰也不會想到有人可以領退休金吧?幾十年之后,我們的父親成了村里第一個領退休金的人,媽媽跟著享受啰!</p><p class="ql-block"> 潭山區政府,即是爸爸參加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后來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媽媽記得這里以前叫潭山公社,我問她還記得哪些人呢,她說晏書記、李書記、任主任、趙書記、周主任(女)、時來主任、曹主任。特別說“公社食堂的佑興師傅、靖安師傅,他們炒的菜真好吃,基菜都是油洌洌的”。</p> <p class="ql-block"> 媽媽身后的這里,原是一棟很大的老屋,爸爸任站長的農機站就在這里。80多歲的媽媽,居然還記得爸爸當年從縣拖拉機站帶車來潭山組建農機站的車名---福克森。據說隨著農機站的解體,福克森去了潭山磚瓦廠,后來就在那里報廢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同事或徒弟,媽媽也耳熟能詳。 海林、宜定、翁師傅、李令坦、王世龍、木云、小平、遠來、炳生、鴿子。媽媽有很多他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兩個弟弟到農機站看望父親。檢察院的建平老弟,還記得我爸南京小駕駛的尾號為800。</p><p class="ql-block">父親宿舍抽屜里,總也有用不完的銀豪子,幾分幾毛,我們時不時用幾分錢去買一根冰棒、幾粒糖果、幾塊小方餅干,幸福由舌頭而彌漫全身。</p> <p class="ql-block"> 進老街第一個碰到的熟人是胡毛師傅,他認出了“熊師母”,可惜沒有及時拍照留存。他當年當兵轉業回來,那是潭山標準的帥哥哦。</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外婆、舅舅們就坐在媽媽現在坐的這一帶賣過廣橘或大蒜芹菜。外婆家門前一棵大廣橘樹,結的橘子又大又甜,在潭山、天寶可能僅此一顆,所以當時就能賣到四毛錢一個。每逢農歷一四七,小腳外婆用兩個籃子挑著廣橘,到潭山當墟。這棵廣橘樹特別會結果,外婆的橘子,可以從秋末一直賣到過年。這是與外公菜地相鄰的毛女士說的,她還記得我的外公去世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媽媽曾和我的弟弟弘勇一起,在這里賣過芋種。午餐是兩毛錢一碗的包面。</p><p class="ql-block">潭山、天寶的芋頭比別處芋頭好吃,爸媽住宜豐的時候,又多次到潭山買芋頭吃。我們把別處芋頭叫水芋頭,不如潭山天寶這邊的軟、糯、香。</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吃包面的地方,也是潭山人集體記憶中的老飯店。70年代中后期,一兩糧票、兩分半錢一只饅頭,或者一兩米、一分錢一只饅頭。一毛四分錢一斤水酒,一只軍用水壺能裝一斤半水酒,兩毛一分錢。</p> <p class="ql-block">柴場上,不認識的人家,主動搬凳子讓媽媽休息。</p> <p class="ql-block">聊天中,男士說他到過中興的輝光家里,又提到天寶的管生、接昌、花中、圖中、開討,這些都是媽媽娘家天寶大西門的鄰居呀。又說到以發、青龍,他們是媽媽的親侄子、侄婿。</p><p class="ql-block"> 看似陌生,實在小時候就見過的人,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真有說不完的話。</p> <p class="ql-block"> 潭山糧庫。媽媽、弘勇都在這里交過公糧。當年自己一家人都吃不飽飯,但仍交公糧、做義務,媽媽為共和國的建設與富強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們國家取消交公糧,是溫家寶任國務院總理時對億萬農民做的最大善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游覽途中巧遇我們潭山79屆最美同學麗華,她熱情陪同,講解。</p> <p class="ql-block">媽媽身后露出門洞和墻檐的老房子,便是潭山最出名的老屋--千只屋樹落地的新屋下。媽媽說,她聽別人講過,這棟大屋只是彪武舉從北方畫來的山西某個大院的一個馬寮。這話我仔細體會,還真有點道理,我們現在知道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千只屋樹怎能相比呢。</p><p class="ql-block">媽媽還說,彪武舉有一次喝醉了酒,睡在屋外的磨子上。一個同伴來看他,只見一條大蛇盤在磨上,嚇得連忙退出。從此,人們傳說彪武舉是神靈而非凡人。</p> <p class="ql-block">黃崗山商店,改革開放前只有這里能買到四毛多錢一瓶(一斤)的特級醬油,那個人間美味,現在高科技的什么鮮也比不上的。而我們潭山各商店賣的是散裝醬油。買醬油叫打醬油,營業員用一個長把張子(通常容量為半斤的筒罐),到壇子里把醬油打出來。打酒也是這樣。</p> <p class="ql-block">黃崗山冰棒店。夏天的晚上,看完電影,父親帶我們吃上3分錢一杯的冰水,那感覺,天上王母娘娘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洑溪橋東頭的黃崗山二層宿舍樓房,每家每戶脫鞋子進出,客人可以席地而臥,這是當時多少潭山人的夢想。媽媽說,想不到幾十年后,我們村家家擁有別墅院子轎車。</p> <p class="ql-block">幾十年前鼎鼎有名的黃崗山照相館就位于這里,那時是一層的房子。大概是1970年,石(橋)--找(橋)公路通車,省委書記程世清坐吉普車到找橋剪彩,我跟著中興一群小伙伴小平、牛生、文輝等清早出發,走二十里路到找橋看剪彩。</p><p class="ql-block">父親帶車住指揮部負責運輸、壓路等事,剪彩結束后,父親開車到家里,接上我的妹妹弟弟一同到潭山,留下一張珍貴的合影。可惜媽媽以家事為重,沒有和我們一起到潭山照相。</p> <p class="ql-block">黃崗山照相館的標志性道具--小木馬。</p><p class="ql-block">大人、孩子手上都拿著時代標記--毛主席語錄本,每個人的胸前都掛有毛主席像章。父親帶著我們,真是緊跟時代。</p> <p class="ql-block">宜潭公路潭山紅綠燈路與路側的潭鑫廣場一部分,是黃崗山電影院舊址。媽媽因為一人拉扯幾個小孩,極少來這里看電影。印象中只看過一次座山雕的電影,那是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這部電影,我是在古陽寨分場露天看的。當時黃崗山可能就一套膠片,先總場放再送往各分場,記得到古陽寨時已是晚上12點之后,但我們還是翹首以待。</p> <p class="ql-block">黃崗山造紙廠的兩根大煙囪,媽媽記憶猶新。當年造紙廠,就是黃墾人自己都羨慕廠里職工的工資與勞保福利。我們與它的關系,就是和幸蘭、小蘭等同伴從朱家嶺砍小山竹賣給紙廠,來回二三十里路。但當獲得6、7毛錢的報酬,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文具時,心里美滋滋的。剩下的交給媽媽,常常獲得媽媽的表揚。</p><p class="ql-block">這煙囪能完好保存到現在很不容易,黃墾可以給它裝上霓虹燈,如景德鎮最大瓷廠的煙囪一樣,打造成當地標志性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潭山中學退休的劉兆雄老師,今年九十高齡。當我自報家門后,他立馬說出了我妹妹、我弟媳的工作地點。</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媽媽沒有上過學,只是進過掃盲班,認識家里人的名字和一些簡單的象形字。但她卻把4個子女全部送到了潭山中學讀書,其中兩個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成為潭山屈指可數的大學生;國華1984年獲得鄉政府和村上各100元的高考獎學金。媽媽用這些錢的一部分為國華購買上大學的日用品,其中一個銀白色的鐵皮桶子,印象特別深刻。</p> <p class="ql-block">說起鐵皮桶,我當年特別羨慕洋中師傅長子鄒光明(麗華、建明的哥哥),用鐵皮桶到井坎上挑水,因為我們多數人家里用的是笨重的木桶挑水。</p> <p class="ql-block">青年時期的爸媽</p> <p class="ql-block">媽媽八十大壽游天安門</p> <p class="ql-block">大前門中軸線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結束語:</p><p class="ql-block">潭山、天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父母和他們的兒女兜兜轉轉幾十年,我們的根在這里。鄉政府、農機站、搬運隊(位置在農機站與電影院之間,在機動車極少的年代,搬運隊的幾只驢狗子作用非凡)、電影院、老街,夢里常常出現的地方,今天坐上小平兄嫂的車,陪著媽媽實現了夢想之一。下一個目標是重走天寶古村--媽媽的娘家,拍照留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文水县|
搜索|
扬中市|
铁岭县|
永登县|
桐梓县|
郧西县|
桐乡市|
巴里|
白银市|
丽江市|
靖州|
郧西县|
垫江县|
阿拉善右旗|
巨野县|
新源县|
海林市|
宣恩县|
边坝县|
临邑县|
东方市|
东乌|
无锡市|
普宁市|
方正县|
潍坊市|
汪清县|
长治市|
达州市|
昌宁县|
德令哈市|
买车|
信宜市|
壤塘县|
祁东县|
深圳市|
长宁区|
淮北市|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