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地處長江南岸的江陰,曾是蘇南東路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之一,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發源地,也是新四軍第六師的誕生地。全面抗戰的八年,新四軍在江陰地區征戰了七年,寫下了光輝的歷史篇章,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江陰老虎”部隊就是其中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陰老虎”部隊的由來</b></h3><div><b><br></b></div><div>1941年1月,國民黨制造了“皖南事變”,導致日偽頑勾結,進一步加劇了澄錫虞地區抗日斗爭形勢的嚴峻。當時,江陰境內的國民黨頑固派主要有“忠義救國軍”澄錫虞政治特派員包漢生和他的別動大隊長高杏寶,以及“忠義救國軍”澄錫虞軍事專員兼江陰縣長王文甫,共有300多人槍。他們在錫澄公路青陽一帶專搞反共摩擦,對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襲擾和進攻。為了保衛東路抗日民主根據地,新四軍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簡稱新江抗),決定打擊國民黨頑固派的挑釁摩擦,司令員譚震林命令新江抗2支隊(由當年江抗西撤留下的36名傷病員組建發展)殲滅該敵,并命新江抗7支隊(由江陰澄西地方抗日武裝上升)配合作戰。</div><div><br></div><div>經過兩次包圍打擊,頑軍大部被殲滅,殘部逃竄至小青陽一帶隱匿。新江抗部隊則進駐桐岐王大壩待命,尋機殲敵。王文甫、高杏寶逃至小青陽后,暗派當地漢奸包福民向駐青陽日軍警備隊謊報:“新四軍移駐王大壩,擬于午夜包圍青陽”,企圖借日軍力量消滅新江抗。1月31日晚八時左右,驕橫的青陽日軍警備隊長早野中尉自侍裝備精良,竟然打破夜不出戰的常規,率全隊日軍和偽警40余人,沿青桐公路直奔桐岐王大壩,企圖偷襲新江抗。</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萬安橋(又稱王大壩橋),桐岐戰斗發生地。</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現為江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h5><div><b><br></b></div><div>設在桐岐萬安橋北小廟附近的新江抗哨兵,聽見狗叫聲,忽見前方手電一閃,沖過來三名偽警,當即鳴槍報警。并躍出哨位迎敵,在搏斗中打死一名,俘虜一名,一名逃回,一場戰斗開始打響。集結在萬安橋北的新江抗7支隊,率先接火,用火力封鎖敵人進攻王大壩的通道。2支隊支隊長陳挺隨機指揮2支隊1大隊葉誠忠部、2大隊王德清部越過萬安橋,分成左、右兩路向敵包抄,發起反擊,打得日偽軍節節敗退。敵發覺遇到了新江抗主力,慌忙向小廟周圍收縮兵力。這座小廟名叫東平廟,坐落桐岐街北,廟前有小丘,周圍有桑田。在新江抗的猛烈攻擊下,日偽軍死傷慘重,只得退縮至小廟死守。一挺九二式重機槍架在廟門前瘋狂掃射,同時向天空發射了緊急求援的3顆綠色信號彈,企圖憑借廟墻固守待援。</div><div><br></div><div>我2支隊發起強攻,組成敢死隊,上刺刀沖鋒,與敵展開肉搏。日軍驚慌失措,全部逃進廟里,將大門緊閉,在廟墻上架起機槍,居高臨下掃射,戰斗達到白熱化。為迅速解決戰斗,陳挺支隊長決定采用火攻方法。在群眾的支持下,在廟門前堆起干草點燃,頓時火光沖天,廟門被燒開,戰士們立即沖進廟內,逐屋搜索,將暗處殘敵全部消滅。這一仗打得干凈利索,除一名翻譯化裝潛逃和一名日軍躲在廟后糞坑內逃脫外,其余全部被殲。共擊斃駐青陽日軍警備隊長早野中尉以下27名日軍,斃傷俘偽警15名,共計殲敵42名。繳獲九二重機槍1挺、輕機槍3挺、三八式步槍20余支、擲彈筒1支。新江抗犧牲4名,傷20余名。</div><div><br></div><div>這場在桐岐發生的戰斗,規模雖然不大,但它是“皖南事變‘’后,江陰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全殲日偽軍的首個殲滅戰。沉重打擊了日偽頑軍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和信心。為此,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特致電嘉獎慰勉,此戰開創了東路地區“我軍殲滅戰之先聲”。</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慰勉參戰將士</b></h5><div><b><br></b></div><div>桐岐戰斗還使得陳挺的新江抗2支隊打出了“老虎部隊”的威名。江陰老百姓親眼目睹了桐岐戰斗的激烈和戰士們的英勇,加之參戰部隊中有不少戰士是由江陰地方抗日武裝上升加入的,有很多江陰子弟兵。于是江陰百姓就把這支部隊稱為“江陰老虎”部隊加以傳頌。新江抗政治部主任吳仲超在一次會上對參戰部隊說“你們是老虎支隊”。從此,“江陰老虎“部隊的威名不脛而走,名貫江南。日軍在桐岐遭到致命打擊的消息傳到蘇州日本陸軍警備司令部,日軍司令頓時歇斯底里般的狂叫“一定要消滅江陰老虎”,下令調集大批日軍,分十三路掃蕩圍剿。但新江抗參戰部隊迅速分兵轉移,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致使敵人撲空。</div><div><br></div><div>1941年3月,新四軍第6師暨第18旅在江陰祝塘成立,新江抗2支隊改編為第18旅52團。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在向中央軍委《關于新四軍第6師18旅部隊概況的報告》中專門提到:“52團是由東路江抗2支隊及6支隊改編的,是兩個營600余人,內中一個2支隊(即1營)是18旅的主力(俗稱老虎支隊)。”</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陰老虎”過了江還是“老虎”</b></h3><div><b><br></b></div><div>1941年10月,第52團奉命撤離澄錫虞地區,在澄西利港、蘆埠港渡口北渡長江,挺進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開辟蘇中抗日根據地。江高寶地區是蘇南、蘇北、淮南、淮北的結合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偽軍在3個月內先后出動兵力4000余人,連續進行三次大“掃蕩"。第52團團長陳挺率部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取得了反“掃蕩”作戰的一系列勝利。譚震林師長在致電中央軍委的報告中稱:“朱家圍子一仗,52團1營同數量遠遠超過自己的500多鬼子面對面地打了一仗,使局勢轉危為安,使敵人精心部署的突然襲擊歸于失敗,說明這支部隊既能打順風仗,也能打劣勢仗、逆風仗、危局仗,‘江陰老虎’還是老虎”。此后,“江陰老虎“團愈戰愈勇,威震蘇中,成為蘇中軍區四個主力團之一。1945年春節期間,第52團奉命奔赴淮南,保衛新四軍軍部。在順河集打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白刃戰,殲敵270多人,其中日軍70余人。后又回到蘇中參加著名的三垛河口伏擊戰,全殲日軍一個大隊河偽軍一個團,其中第52團斃傷敵偽軍300余名(內日軍100多名),俘日軍山本顧問以下365名。新四軍軍部發布嘉獎令。</div><div><br>1945年7月,為迎接抗日大反攻,第52團奉命改編為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第1團。參加攻克興化、大中集、如皋等戰斗。1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2旅4團。1947年1月,4團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2師4團,馳騁華東戰場,南征北戰。先后參加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等重大戰役。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4團正式受編定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5團,隸屬于第20軍59師。<br><br>1949年4月21日,第175團參加了渡江戰役,突破揚中江防,進軍江南,追擊逃敵。5月10日起,第175團參加上海戰役,25日攻進市區。當晚,全團指戰員在風夜里露宿在馬路兩旁的人行道上。這一情景被新華社記者拍攝了下來,這張《露宿街頭》的照片發表后感動了上海,轟動了世界。<b><br></b></div><div><b><br></b></div> <h5><b> 照片中露宿街頭的這支部隊是第175團3營機炮連。(現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b></h5><div><br></div><div>1950年11月7日,第175團奉命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第二次戰役長津湖戰區,冒著冰雪嚴寒激戰美軍陸戰第一師,給敵以重創。在第五次戰役中,第175團投入1419.2高地爭奪戰、834.2高地進攻戰、千佛山和雞雄山防御戰斗,出色的完成了任務,打出了"江陰老虎”部隊的英勇氣概。在抗美援朝期間,第175團涌現出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余新發、二級戰斗英雄徐文斌、李洪全、王云閣、劉云典和二級模范陳良等一大批戰斗英雄模范和集體功臣單位。</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 余新發</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75團3營機槍連戰士)</b></h5><div><br></div><div>1952年9月,第175團凱旋回國。經過軍隊歷次精簡整編,該部現改編為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第1營。這支以新江抗二支隊為基礎壯大發展起來的部隊,仍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br></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從“江陰老虎”部隊到“沙家浜”部隊</b></div><div><br></div><div><br></div><div>1959年,上海人民滬劇團準備寫一篇反映江南新四軍抗日斗爭的現代滬劇。他們看到了軍旅作家崔左夫,以第175團當年留在陽澄湖畔養傷的江抗傷病員的事跡經歷,寫成的紀實文學《血染者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斗爭紀實》,認為完全可以編個抗日傳奇劇。據此劇團團長陳榮蘭、編劇文牧很快將稿子改編為劇本《碧水紅旗》,呈給三十個傷病員之一、江抗政治部主任、時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的劉飛,請他過目、指正。這時,劉飛寫的回憶錄《火種》(專門記述劉飛等36名傷病員戰斗生活)剛剛完成,他就拿給文牧參考。陳榮蘭、文牧根據《火種》一書,又對劇本《碧水紅旗》進行了修改,改名《蘆蕩火種》。滬劇《蘆蕩火種》于1960年1月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首在上海共舞臺首演,引起轟動。1964年5月至7月,滬劇《蘆蕩火種》在北京公演,受到毛澤東好評。后北京京劇團移植改編為現代京劇,根據毛主席的提議,定名《沙家浜》。該劇描寫了堅持敵后斗爭的三十六個傷病員的英雄形象和人民群眾與子弟兵的魚水深情。從此,《沙家浜》風靡大江南北。同時也成就了誕生在陽澄湖畔的“沙家浜部隊”的榮譽。<br><br>1992年3月,常熟撤鄉建鎮,將當年傷病員活動地區橫涇鄉更名為沙家浜鎮。1998年8月,第175團奉命奔赴荊江大堤抗洪搶險,為了繼承和發揚從三十六個傷病員壯大起來的團隊優良傳統,擎起了“沙家浜連”的紅旗。常熟人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了在荊江大堤上飄揚著“沙家浜連”紅旗的畫面,便立即聯系證實,這支部隊正是他們尋找已久的陽澄湖畔蘆蕩火種發展起來的部隊。常熟市委、市政府組織慰問團帶著慰問品,千里迢迢奔赴湖北石首市前去慰問。“沙家浜連”所在部隊——第175團官兵整裝列隊,用熱烈掌聲歡迎道而來的親人。常熟市慰問團檢閱了這支誕生在家鄉的英雄部隊。六十年后,常熟人民的父母官與“沙家浜部隊”官兵重新相逢,暢敘軍愛民民擁軍的軍民魚水情。就在這次抗洪搶險中,“沙家浜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榮譽稱號,譜寫了和平建設時期軍民魚水情深的嶄新篇章。<br></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8年“沙家浜連”官兵在抗洪大堤上(翻拍)</b></h5> 從新江抗二支隊到新四軍第52團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5團,這支部隊的發展歷史充滿著紅色傳奇。“江陰老虎”部隊和“沙家浜部隊”是人民群眾對這支英雄的部隊的傳神寫照和榮譽褒獎,它將激勵部隊官兵把榮譽和傳統化作練兵動力,在強軍路上奮勇向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福安市|
连州市|
左云县|
葵青区|
东台市|
六盘水市|
温州市|
岑巩县|
高碑店市|
安西县|
茌平县|
曲靖市|
兴隆县|
金川县|
开远市|
惠来县|
定陶县|
定安县|
东乌|
沛县|
绍兴县|
眉山市|
绥化市|
图们市|
阿巴嘎旗|
许昌县|
策勒县|
温泉县|
峨眉山市|
曲周县|
阿尔山市|
西丰县|
馆陶县|
北辰区|
读书|
梁河县|
隆回县|
林口县|
英山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