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揮灑汗水與青春的地方。《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的問世,不僅揭示了總書記的青春歲月,也讓許多老知青心潮澎湃,渴望一探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我們與總書記同屬一個時代,四人的平均年齡恰好和他相同。他15歲便下鄉,在農村做了那么多好事,我們最小17歲才開始這段經歷,相比之下,總書記的早熟與堅韌令人欽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15日,我們終于踏上了去梁家河的征程。延安至延川的路況良好,一個多小時便抵達了文安驛鎮。從鎮上往東南方向一拐,便是梁家河旅游服務中心。除了我們要去的梁家河知青舊居,附近還有文安驛古鎮景區、石家溝鄉愁體驗園、路遙故居等,真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路旁還建有清華大學附中學校,這老區的孩子真是有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出名后,游客絡繹不絕,當地在溝口設立了接待服務中心。游客在此購買10元乘車券,經過安檢后,統一乘坐電瓶車進入村里。前往梁家河的公路平整干凈,兩側是成排的楊樹與柏樹,10多分鐘便到了梁家河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村隸屬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距鎮上5公里,距縣城18公里,村域面積2112畝。是陜西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最美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1年,村黨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一座典型的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傳統農耕村落。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蜿蜒流過,兩岸依山而建的窯洞錯落有致。北宋時就有梁姓人家依河居住,后來又有石、王、張、呂等姓氏家族遷入。梁家河村民風古樸、文化積淀深厚,剪紙、布堆畫等民間藝術世代傳承。現建有知青窯洞、村史館、鐵業社、民間藝術館等景觀景點和舊址。特別是以挖掘、保護、展示、傳承、弘揚知青歷史文化為內容,集真實性、獨特性、藝術性、體驗性于一體,實現了傳承紅色基因和開展鄉村的觸合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梁家河村,里面鋪有柏油路,路邊設有標牌,可以陡步進行參觀游覽。第一個景點就是“知青井”。過去村里人吃水難,通常靠河邊挖滲水坑取水。1973年冬天,習近平帶領村民奮戰半個月,打出一口深水井,至今還是村里的飲用水源。下過鄉的都知道,農村打深井可是個技術活。我們下鄉在遼南平原,當地水層較淺,但打深井得需要專業的打井隊,在這黃土高坡上打井的難度可想而知,難怪村民在此立了刻有“飲水思源”大字的石頭。此情此景,讓我們立刻心生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知青井”往上面走,路過一個梯形的泥土空場地,堆著草垛和谷堆,很像過去農村秋季豐收的場景。再往上是個小廣場,有一排商鋪賣各種特產,分布有村衛生室和自助餐廳,還有漂亮的塑膠籃球場和兒童滑梯,供村民鍛煉身體和兒童游戲。雖然是偏僻的山溝溝,村里修了柏油路,住上磚瓦房,用上互聯網,給人展現出的是一種新農村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鄰的就是村委會,與眾不同的是院內建有村史館,這是2012年在小學舊址改造而成的。這個館以尊重歷史的態度,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后梁家河村的發展歷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隊時走過的激情歲月、改革開放后振興農村的奮斗史實。作為一名老知青,我由衷感謝老區的黨組織,珍重知青在農村的青春和奉獻,保存了這么多重要的歷史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底,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后,北京有1300多名知識青年來延川縣落戶插隊。1969年1月,梁家河村迎來了15名北京八一中學的知青,他們和鄉親們一起耕田種地,一起攔河打壩,逐漸成為村里的壯勞力。這15名知青中,有個才15歲的男孩,誰也想不到他就是后來成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15歲的年齡,我想在全國幾千萬知青中也是最小的。相比之下,他下鄉的時間比我們早、年齡比我們小、離家比我們遠,條件比我們差,困難比我們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北京繁華的首都,來到陜北偏僻的山溝,面對巨大的反差和各種困難,他謙虛好學,埋頭苦干,很快闖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和“思想關”,融入了當地生活,與鄉親們打成了一片,成為知青中表現最突出的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是個貧困的小山村,但延安老區的黨組織和鄉親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來自北京的知青。他們拿出了最好的糧食,安排知青干最輕的農活,像自己的娃娃一樣疼愛著他們,更從政治上關懷知青們的成長。習近平1972年冬天入了團,1974年1月又入了黨。從記工員、農機員、赤腳醫生一路干起,后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成為村里的領頭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后的習近平,辦事公道,務實肯干。一是帶頭建了4座大壩,連同后來治溝造地,現已形成300多畝的水土保持示范園;二是修了沼氣池,1975年省里召開現場會,習近平介紹了經驗;三是摸索擴大蔬菜種植,讓群眾春秋都能吃上新鮮蔬菜;四是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銷店等,極大方便了群眾生活;五是挖了一口水井,解決了全村飲用水的衛生狀況,受到群眾好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1972年開始,村里的知青陸續通過招工等回到了北京,但一心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習近平舍不得離開,幾次放棄回城的機會,直到1975年10月被組織推薦選拔到清華大學上學,這才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鄉親們得知他要走,自發地前來送別,用各種方式表達心情。習近平哭了,許多村民也哭了。大家不愿道別,習近平也邁不動步子,他當即表示說:“我不回北京讀書了,一輩子也不離開梁家河,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最后,十幾個年輕人硬是擠上一輛拖拉機,把他送到延川縣縣城,有的又把他送到了延安。回到北京后習近平曾飽含深情的說,“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家河村里有3處知青舊居,記錄了習近平在陜北的2400多個日日夜夜。到了農村后,5名男生、4名女生被分在上隊,習近平等6名男生被分到下隊。最初習近平他們住進村民劉金蓮家。后來因劉家人口多、住的緊張,便搬到了溝對面村民呂侯生家。再后來,村里為知青修建了6孔石窯洞,習近平和知青們都搬了進去,一直住到他上大學離開梁家河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梁家河的知青舊址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這里保存著1969年至1975年間知青們生活過的窯洞、用過的農具和勞動工具,以及他們留下的照片和信件等珍貴資料。2014年6月,梁家河知青舊址(沼氣、大壩、三處居住點)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一直用梁家河村保持著聯系,始終牽掛著梁家河村及其父老鄉親們,4次復信向梁家河村父老鄉親問好。2015年2月13日,已經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回到了他奉獻青春的梁家河村,受到全村男女老少的熱烈歡迎。他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于下鄉梁家河的這段知青歲月,習近平總書記后來說,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 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已是午后三四點,村里各處場院、遺址,游客仍然絡繹不絕。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散客,也有一些旅游團隊。四臺豪華的大巴整齊的排列在山下,根據我的經驗判斷,應該是某黨校集體學習參觀的人員。在這里,或駐足觀看,或圍坐聽介紹,或相互間交流,每個人都在這片土地上尋找著心中的答案,流露出來的是種祟敬的心情。梁家河已成為歷史與奮斗精神的傳承地,紅色記憶與自然風光在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次有幸來到梁家河,走進總書記的知青歲月,讓我們對知青下鄉有了更深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擔當。只有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人,才能大放光彩。經不了風吹雨打的是花朵,耐得住千錘百煉的才是黃金。偉大領袖毛主席當年鼓勵青年人到大風大浪中接受鍛煉和考驗,提倡知識分子走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確實有著深遠的意義。只有深入百姓,認識社會,深扎為人民服務的根子,才能承擔歷史重任、引領人類社會的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梁家河出來后,我們驅車上了高速公路,一路穿越呂梁山,跨過吳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境內。天邊的夕陽將黃河映照得一片通紅,仿佛延安梁家河的紅色記憶染紅了我們的心靈。這段旅程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對那段知青歲月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郓城县|
商洛市|
墨脱县|
营山县|
肥城市|
常德市|
南开区|
石门县|
太保市|
陆丰市|
维西|
韶山市|
台南县|
永新县|
墨脱县|
土默特右旗|
蓬莱市|
宣汉县|
黔西|
蚌埠市|
东莞市|
英吉沙县|
芜湖市|
休宁县|
平湖市|
德阳市|
麻栗坡县|
阿图什市|
白河县|
桐梓县|
榕江县|
黄龙县|
华池县|
甘泉县|
五指山市|
和林格尔县|
什邡市|
延津县|
尼玛县|
黄平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