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時間:2015年3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時間:2024年10月</p><p class="ql-block">配樂:我和我的祖國</p> <p class="ql-block">D10:游覽瑞麗“一寨兩國”和瑞麗口岸</p><p class="ql-block"> 德宏州在祖國版圖的西南角,北西南三面都被緬甸包圍,地理位置非常獨特。來到西南邊陲離緬甸近在咫尺,站在瑞麗江邊上,對面緬甸的房屋和居民清晰可見。不少老人想花不多的錢到緬甸看一看。有這樣的需求就有這樣的市場。瑞麗市內有不少人做這樣的旅游生意。游人不用辦護照化幾百塊錢出境幾個小時到對面轉轉玩一玩,花錢不多也算出過國了。車長統(tǒng)計了一下有一半以上的人愿意去,就決定愿意去的一塊兒組織起來去緬甸,不去的在市內自由活動,等他們回來后再一起看瑞麗的兩個景點。</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大巴把我們拉到瑞麗江邊的一個廣場,最后車上有36個人去了緬甸,他們由一個中年婦女帶領分別坐幾輛面包車過河那邊去了。我們留下的人就在瑞麗逛逛超市溜達溜達或者在賓館呆著,等他們下午回來。瑞麗江是中緬的界河,我沒有過河就在瑞麗河邊溜達溜達,看看邊界風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瑞麗江廣場。我們的大巴就停在廣場的標志碑下。</p> ▲<br>樹包寺。兩棵榕樹之間有一座兩三米見方的磚建小廟,榕樹的氣根把小廟的后墻包的嚴嚴實實,形成廣場上的一個奇特的景觀。廟的高度與正常房屋無異。廟的其它三面墻都被兩棵榕樹交織在一起的氣根緊緊地包裹著,氣根一直擁到廟宇的房檐下,房頂上的樹冠直徑有一二十米吧。小廟四周有石護欄圍著,由于這種獨特,香火非常旺盛。 ▲<br>樹包寺的正面照。寺沒有門,佛像面朝外,實際上就是一座佛龕。前面僅擺的下一張佛臺,香煙不斷,還有人磕頭朝拜。佛龕的柱子上對聯(lián):陽光映照萬物生根發(fā)芽春色遍大地;佛光普度眾生消災除難幸福滿人間。我們圍著樹爭論著是先有樹還是先有廟,莫衷一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br>小河上兩座拱橋,給廣場增添了幾分姿色。 ▲<br>在這一段邊境線,瑞麗江是兩國的界河,對岸就是緬甸。 ▲<br>瑞麗江廣場上的硅化木。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幾百萬年或更早以前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替換而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瑞麗的鳳凰木,取名于“葉如飛凰之羽,花若丹鳳之冠”。是豆科鳳凰木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冠寬廣。</div> ▲<br>瑞麗江廣場的知青紀念碑。據(jù)說這是全國第八座知青紀念碑。紀念碑是當年下鄉(xiāng)在德宏知青捐款19萬余元,在瑞麗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于2006年建成。知青紀念碑占地 150平方米,寬29米,高4米。中間的漢白玉碑體,刻著女青年變形側面像似紅火炬和“1969—1979”的字樣,反映了知青的10年歷程。紅砂石紀念碑浮雕反映當年知青割膠、放牛、醫(yī)療、教書、文藝、犁田、種植、收獲的情景,展示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在邊疆山寨農場的工作、生活場景及對民族地區(qū)文化教育、經濟發(fā)展、科技傳播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及云南知青對第二故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眷念。 <div><b> 瑞麗《知青紀念碑》碑文</b></div><div><br></div><div> 公元一九六九年初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在中國大潮涌起時,“文革”災禍未息,亂像迭生,國運艱危,昆明知青三萬余人淚別故城親友,分次到達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所屬縣鄉(xiāng)。部分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知青亦先后于此雁聚。彼時也,德宏大地舒展胸懷,慷慨接納。各族人民結廬牽籬,簞食漿壺,親情無間,一若己出。雛燕有哺,故而奮飛,山海呼應,大風作歌,知青以其所知,奉獻于此,更以各族鄉(xiāng)親為師,初學人生,耕稼自食,苦樂與共,亦有博戰(zhàn)艱難,犧牲成行。至今三十八載亦。知青史事,或歌或咽,自有評說,然青春血色殷殷燦燦,已化成盈野鮮花,與天地共存矣!<br> 德宏,勐巴娜西---古稱“樂土”。何樂之有?天地人和諧也;瑞麗,美麗之地奇美何在?碧江如鏈陽光溫煦,坦蕩從容與大地交匯也。萬眾稚子得以與此結緣,莫不為大幸!自一九七一年,知青始有返城回,然魂兮歸來?“第二故鄉(xiāng)”夢根生發(fā)如樹如花,故知青再返,鴻雁紛飛,數(shù)十春秋未絕。而故土黨政竭誠運籌,鄉(xiāng)親壅道迎瀆,情動河山,淚灑綠野,其盛狀窮史未有!<br> 今由原昆明知青倡議,得瑞麗市黨和政府恩助,欲共建碑。特邀萬古不變之麗江為心證情證史證,又借此地青樹掩映、鳳尾長書、象鼓作樂、寶光輝耀、勒此碑以記之。愿盛世永久,為民康泰。當事及后人珍重此情,永志不忘。<br> 撰文黃堯<br> 公元二零零七年元月十五日<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瑞麗知青墻全景 ▲<br>瑞麗知青墻留念 人集合齊了我們開車過去看一寨兩國。瑞麗市與緬甸接壤的國界40多公里,大小渡口通道28個,形成了一寨兩國、一院兩國、一田兩國、一島兩國、一屋兩國、一井兩國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緣格局。瑞麗邊界居民早已習以為常,外地游客卻視為一道奇異的風景,這種景象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一寨兩國”景點位于有名的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是典型的“一個寨子兩個國家”地理奇觀。國境線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的稱為銀井,緬方一側的稱為芒秀。 ▲<br>一寨兩國,典型的傣式風格的門樓。國境線的劃分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的稱為銀井,緬方一側的稱為芒秀。 ▲<br>門口的石碑,中文寫著“銀井一社”。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村口的大路上有一條長長的三角梅花廊,密匝匝的花海像一件鮮艷的衣衫把村莊打扮的格外靚麗。</div> ▲<br>村口處的荷塘和水上木屋 ▲<br>村子里的大榕樹下,一塊巨石寫著“一秋蕩兩國”,吸引著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br>一秋蕩兩國,一座秋千蕩悠兩國。 ▲<br>村子里的一口水井也被稱為“一寨兩國水井”。井口有石砌小屋,屋的兩端各有一尊水缸,上面分別寫著“中國”、“緬甸”。 ▲<br>第71號界碑 ▲<br>我們乘觀光車在中國一側的銀井村游覽。百姓家的小院,除了圍墻上雕飾著傣式的花紋,其它的建筑與國內南方的院落沒有太大區(qū)別。當?shù)匕傩盏娜兆舆^得不錯,可能跟“一寨兩國”的地理優(yōu)勢有關吧。 ▲<br>在一農家的后院,看見幾棵像仙人掌似的植物,渾身長滿刺的四棱柱的莖被整形成圓形并用廢輪胎支撐著,不知為何物,一打聽,是火龍果。原來火龍果長這么一副模樣。網上一查,火龍果:仙人掌目―仙人掌科―柱狀仙人掌亞科―蛇鞭柱屬―火龍果,真長見識了。 ▲<br>村子里“一物兩國”的景觀真不少。這是“一塔佑兩國”,村里共修一金塔,護佑兩國幸福安康。 ▲<br>一橋通兩國,一座小橋連接兩國。 ▲<br>一石兩國,一塊木化石分割兩國。 ▲<br>一院兩國,一個院子分屬兩國。 ▲<br>在銀井村我們有幸進入一戶傣族人家,近距離走近傣族同胞的生活環(huán)境。傳統(tǒng)傣家人住的木屋一般是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棲畜。現(xiàn)在不養(yǎng)牲畜了,改成寬敞的過廳。木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上層又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的地方。這家人日子過得還挺殷實。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陳毅元帥一首《贈緬甸友人》,詮釋了中緬兩國人民的胞波情誼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p><p class="ql-block">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p><p class="ql-block">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p><p class="ql-block">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p><p class="ql-block">彼此為近鄰,友誼長積累。</p><p class="ql-block">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 </p><p class="ql-block">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p><p class="ql-block">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軌。 </p><p class="ql-block">彼此是胞波,語言多同匯。</p><p class="ql-block">團結而互助,和平力量偉。 </p><p class="ql-block">臨水嘆浩淼,登山歌石磊。</p><p class="ql-block">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 </p> 從寨子里出來,我們又趕往瑞麗口岸,看一看國門的雄姿。瑞麗口岸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傣式風格建筑,五層紅瓦金邊的重檐頗具少數(shù)民族地域風情顯得非常大氣,重檐下的白色門楣中央是紅色國徽,“中國瑞麗”四個大字分置國徽兩邊。國門下過往的車輛邊民絡繹不絕。國門沒有想象中那樣森嚴,如果沒有國徽就像街對面的一個庭院,車輛人員出入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國門正對著的大街就是“中緬街”。 ▲<br>瑞麗口岸。 ▲<br>口岸街景 ▲<br>口岸對面的中緬街。街上珠寶玉器、翡翠瑪瑙琳瑯滿目,來自緬甸和東南亞國家客商云集于此堪稱“國際商貿一條街”。 ▲<br>國境線的鐵柵欄外,緬甸人擺地攤向中國游客兜售著緬甸商品。 ▲<br>街兩旁成排的旅人蕉成為亮麗的景觀,高達四五米的樹冠象一把大折扇整齊排列,給街道增添一道綠色的屏障,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旅人蕉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為園庭綠化樹種。聞旅行馬達加斯加的人,口渴時,可用小刀戳穿其葉柄基部而得水,故有此名。 <div> 當晚仍住瑞麗。</div><div><br></div><div>D11:游覽瑞麗獨木成林、莫里熱帶雨林和勐巴娜西珍奇園</div><div> 俗話說獨木難成林,獨木成林是榕樹形成的自然奇觀。榕樹為桑科榕屬喬木,原產于熱帶亞洲。榕樹以樹形奇特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而著稱。枝條上生長的氣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樹干稱之為“支柱根”。榕樹高達幾十米,可向四面無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織在一起,形似稠密的叢林,因此被稱之為“獨木成林”。<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獨木成林。位于320國道旁的勐卯鎮(zhèn)芒令村有一株大葉榕樹,樹高70余米,幅寬120平方米,32支氣生根直入土中相連成林,成為熱帶雨林中的一大奇觀。只見大樹遮天蔽日,枝椏盤根錯節(jié)縱橫交錯,分不清哪是主干哪是分支,哪是爺爺哪是孫子,在這兒才知道什么是“任性”,榕樹就是這樣任性,無拘無束信馬由韁愛怎么長就怎么長。據(jù)考證這棵榕樹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迄今仍然枝葉茂盛。 ▲<br>獨木成林近影 ▲<br>獨木成林留念。樹下一塊巨石,刻有郭沫若題寫的“瑞麗”兩個大字。 ▲<br>“獨木成林”碑。英文就是“ONE TREE”,一棵樹,完全沒有一樹一片林的意蘊。 ▲<br>穿行在榕樹林中 中國境內還有兩處獨木成林的景觀,一在距東新會市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的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老樹死了氣根卻長成一個環(huán)形的樹林;另一個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8公里外的洞郎廊村的一株1700年的千年古榕的樹陰延綿占地二十余畝,為世人所罕見。 從榕樹林出來,沿320國道繼續(xù)向前走就是著名的中緬國界橋畹町橋。該橋建于1938年,是二戰(zhàn)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的界河橋。我們不能過橋只能遠遠地看一下,橋不寬只有兩個車道,與國內常見的水泥橋沒有什么兩樣。沿著公路繼續(xù)往里走,大約5公里左右就是莫里熱帶雨林。莫里又被稱作“扎朵”,相傳佛祖曾在這里的溫泉旁戒齋沐浴,后來留下了一只碩大的足印,為紀念佛祖的親臨,后人用大佛腳印的印巴利語“扎朵”稱呼這里。 ▲<br>畹町橋 ▲<br>莫里熱帶雨林游覽圖 ▲<br>佛腳印。一座金碧輝煌的具有南傳佛教特點的佛教建筑,一個方形的屋子上立有一個高高的錐形的塔,房屋的四角還各有一座小的園錐形塔。屋里供奉著佛像,門外路邊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面一個巨大的腳印清晰可見,這就是在東南亞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腳印。 ▲<br>佛寺。佛寺沒有門,佛像面外而坐,兩座石象護衛(wèi)兩邊,極具南傳佛教特點。每逢佛教節(jié)日,香客絡繹不絕。 ▲<br>花園聚寶水車 ▲<br>箭根薯,是蒟蒻薯科蒟蒻薯屬植物。多年生草本。箭根薯形與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尤為優(yōu)美,觀賞價值較高;除此之外,箭根薯的根狀莖還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是集觀賞、藥用為一體的珍稀植物,在園林中可用于庭院、道旁、池畔的綠化 ▲<br>箭根薯形與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尤為優(yōu)美,觀賞價值較高。(網絡照片) ▲<br>許愿橋,一座茅草頂?shù)睦葮? ▲<br>發(fā)財樹。我們在商場、會所見到的那種樹干辮成辮子的長青樹,原來是熱帶植物。發(fā)財樹,木棉科、瓜栗屬常綠小喬木,優(yōu)良的室內盆栽觀葉植物。 ▲<br>景區(qū)的藤蔓長廊,走在下面真浪漫愜意。 ▲<br>叢林中的熱帶植物花卉,叫不出名字,挺漂亮。 ▲<br>花很漂亮,網上一查,叫水鬼蕉。百合目石蒜科植物,原產美洲熱帶地區(qū)。 葉姿健美,花形別致。 ▲<br>八寶樹是海桑科八寶樹屬植物,喬木。這棵八寶樹胸徑達6米,10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是區(qū)域內最大的八寶樹,被稱為“八寶樹王”。 ▲<br>熱帶雨林 ▲<br>樹包石,是一種整塊大石都被榕樹的須根根牢牢地包裹著的植物奇觀。一棵樹徑兩三米的大樹盤踞在一塊兩米高的巖石上,密密麻麻的樹根順著巖石邊緣扎入地上把巖石緊緊抱住,樹高幾十米而巋然不動令人驚嘆。相傳這棵古榕是有釋迦牟尼的手中的禪杖幻變而成,釋迦牟尼云游到莫里,沿扎朵小溪尋源而上,在這塊巨石上打坐參禪,口中念念有詞,那禪杖瞬間幻變出一棵參天大樹,長在大石上,根盤如網,成了“樹包石”這一景。 ▲<br>樹包石全景圖,這棵榕樹高數(shù)十米,巍巍壯觀。 ▲<br>雨林中的潺潺溪流 ▲<br>潺潺溪流上的小橋,好浪漫。 ▲<br>莫里雨林的盡頭是莫里瀑布。一道白練從從60多米高的絕壁上狂野地傾斜而下,在峽谷中發(fā)出巨大的轟鳴聲大老遠都能聽見,激起的水霧彌漫在峽谷中滋養(yǎng)著植被浸潤著空氣,好爽快呀! ▲<br>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r>雨林中的古木隨處可見,都是自生、自長、自滅。生生不息,綿延不絕。這種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越來越少了。 ▲<br>一只孔雀旁若無人地穿越石板路,勝似閑庭信步。 ▲<br>草坪上悠閑自得的孔雀 ▲<br>池中錦鱗游泳,美不勝收。 ▲<br>長在大樹上的石斛。石斛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雨林中這種多物種共生的現(xiàn)象不少。 ▲<br>這棵樹開滿了白色的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莫里繼續(xù)前行,約下午1點左右抵達芒市,這里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這里有一個勐巴娜西珍奇園是國家4A風景區(qū),勐巴娜西是傣語,意思是“神奇美麗的地方、世外桃園”。勐巴娜西珍奇園匯集了全國少見的大量古樹名木和世界罕見的硅化木玉石。珍奇圓擁有四項全國之最:古樹名木數(shù)量之多,年代之古為全國之最;奇石、樹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見的樹化玉,規(guī)格之大、精品之多為全國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狀之奇、品位之高為全國之最;大樹移植數(shù)量之多,成活率之高,為全國之最。 ▲<br>勐巴娜西珍奇園大門,一大兩小的尖頂傣式建筑,兩座白象雄踞左右,滿滿的異域風情。 ▲<br>進入珍奇園大門是一條高大的大王棕、象腿棕走廊,走廊盡頭是一座金碧輝煌是傣式建筑,四層金色的塔直插藍天,金塔下四個方向的四重金色屋頂?shù)诖五e落,塔和屋檐的頂端各有一只挺胸昂首的金孔雀,儼然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傣式宮殿。宮殿正門上方一塊黑底金字的匾額 “周恩來總理紀念亭”,表達著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同胞對一代偉人的崇敬和緬懷。1956年12月周總理與賀龍副總理訪問緬甸,并同緬甸總理吳巴瑞一行專程蒞臨芒市主持兩國邊民聯(lián)歡。德宏州政府于1988年2月修建此亭紀念敬愛的周總理。 ▲<br>亭子中央一面紅色大理石鑲邊的黑色大理石墻上漢白玉的周總理浮雕頭像栩栩如生,背后是修建紀念亭的碑文。 ▲<br>《周恩來總理紀念亭記》 ▲<br>“金雞阿鸞”雕塑,傳說釋加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鸞時曾生活于此地,佛祖涅槃后數(shù)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羅漢)為傳播佛祖教義親臨此山修煉,在珍奇園背后的雷牙讓山頂上修建了勐煥大金塔,成為傣族人民的圣地,也是是芒市標志性的建筑。 ▲<br>勐煥大金塔,芒市標志性的建筑。 ▲<br>雞蛋花園。雞蛋花,夾竹桃科雞蛋花屬落葉小喬木。原產墨西哥;現(xiàn)廣植于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雞蛋花被佛教認定為“五樹六花”之一被廣泛的栽種。在熱帶旅游勝地,人們喜歡將采下來的雞蛋花串成花環(huán)作為佩戴的裝飾品。雞蛋花樹形美觀,莖多分枝,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 ▲<br>三角梅園。三角梅,紫茉莉科、葉子花屬藤狀灌木。。原產巴西。我國南方栽植于庭院、公園,北方栽培于溫室,是美麗的觀賞植物。三角梅是廈門、深圳的市花。 ▲<br>桫欏園。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又稱“樹蕨”。桫欏的莖直立,中空,似筆筒,葉螺旋狀排列于莖頂端。是已經發(fā)現(xiàn)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桫欏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有“活化石”之稱。 ▲<br>園區(qū)里用硅化木做成的石桌,桌面光潔如玉,好漂亮。 ▲<br>游覽道兩側隨處可見豎立著橫臥著形狀各異的樹化石、樹化玉和奇形怪狀的山石、水石、石膽、玉石、翡翠,宛若進入一個遠古的神奇的世界。 ▲<br>這兩塊巨石,一個名“青云直上”,一個叫“金玉滿堂”。吉祥。 ▲<br>這塊奇石像一個番石榴 ▲<br>造型奇特的榕樹氣根,樹上還寄生好幾種藤蘿和草本植物。 ▲<br>高大的硅化木 ▲<br>硅化玉 ▲<br>琳瑯滿目的硅化玉,光亮的讓人醉眼迷離。 ▲<br>菊花石,惟妙惟肖。這是畫家畫出來的吧? ▲<br>琳瑯滿目的硅化玉座件,太漂亮了。 ▲<br>這些“肉形石”太逼真了,像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凍肉。比臺北故宮的“肉形石”塊頭大多了,只是沒有經過皇家收藏而默默無聞罷了。 ▲<br>這都是第一次見到,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 ▲<br>豪華的陣容,稱全國之最,此言不虛。 ▲<br>許多價值連城的巨大玉石毛料,毫不設防地自然擺放在景區(qū)路邊,令游客稱奇不已。 ▲<br>進入根雕博物館 ▲<br>這里的根雕作品。大多是以硅化木為原料的,藝術品都光潔如玉,晶瑩潤澤,盡顯豪華大氣。 ▲<br>雄獅,威武。 ▲<br>一座高四五米的大型根雕矗立在一張寬大的條案后,根雕頂端是一個直徑近3米的核桃仁狀紋理意喻老板智慧的大腦,引來不少懷揣老板夢的游人在案前過把老板癮。 ▲<br>千年香果樹根雕“壽比南山”,是珍奇園的“鎮(zhèn)園之寶”。 <p class="ql-block">《云南游》詞十五首之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洛翁</span></p><p class="ql-block"><br></p><h1>西江月 <b>勐巴娜西珍奇館</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稱勐巴娜西,玉化硅木最奇[1]。彩石晶瑩影可鑒,樹木紋路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恍入敖廣龍宮[2],華彩惹人迷離。最絕雙龍抱巨柱,烏木年齡上億。</p><p class="ql-block"><br></p><h5>自注:</h5><h5>[1] 勐巴娜西最神奇的是世界罕見的硅化木玉石。玉化的硅化木就非常罕見,這里上億年的大型硅化木玉更令人稱奇。</h5><h5>[2] 敖廣,東海龍王。</h5><h5><br></h5> 從珍奇園出來我們在公園門口的地攤上吃了一點當?shù)氐男〕院罄^續(xù)趕路。下午5點路過位于保山隆陽區(qū)的潞江壩,潞江壩是高黎貢山南麓低海拔的怒江河谷,是抗戰(zhàn)時期中緬公路的必經之路,這里曾是盟軍為保護中緬公路大通道與日寇殊死搏斗的戰(zhàn)場。在公路旁邊的服務區(qū)內還有專門的場地陳列著當時盟軍使用過的美式坦克、吉普和十輪大卡,銘記著中美兩國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崢嶸歲月。 ▲<br>潞江壩,是橫斷山脈縱谷(怒江大峽谷)中的低海拔臺地。年輕的時候就聽聽歌里唱過“美麗富饒的潞江壩”,這里一年四季草木清蔥,花果飄香,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 ▲<br>二戰(zhàn)時期日寇也曾對這片美麗的土地進行了兩年之久的瘋狂蹂躪,云南軍民和盟軍在這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留下了輝煌的歷史篇章。這是當時盟軍使用過的美式坦克、吉普和十輪大卡。 當晚住保山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喀喇|
特克斯县|
油尖旺区|
平舆县|
铜鼓县|
中西区|
乌恰县|
赣榆县|
荆州市|
丰都县|
田林县|
南江县|
福贡县|
玉树县|
宁河县|
左权县|
二连浩特市|
额尔古纳市|
深水埗区|
嘉峪关市|
绍兴县|
青冈县|
桦甸市|
杭锦后旗|
土默特右旗|
沅陵县|
秭归县|
开原市|
城固县|
九龙县|
南丹县|
栖霞市|
闽侯县|
河间市|
定西市|
石渠县|
临江市|
镇远县|
井冈山市|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