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我們一行四人於2024年8月3日至8月9日,在北疆進行了為期七日的自駕游。游覽了那拉提草原、霍爾果斯口岸、賽里木湖、獨山子大峽谷、獨庫公路0公里</b><b style="font-size:15px;">(北疆篇?上卷)。</b><b>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天山天池、新疆國際大巴扎</b><b style="font-size:15px;">(北疆篇?下卷)</b><b>等。為了記錄美好行程,精彩瞬間,借助《美篇》平臺,將北疆之旅制成上、下卷,以作永久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石河子市</b></p><p class="ql-block"><b> 石河子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直轄縣級市,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介于北緯44°15′43″~44°19′13″,東經85°59′12″~86°08′13″之間,下轄鄉級行政區7個,包括2個鎮、5個街道,面積6007平方公里,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合署辦公,實施“師市合一”的管理政策。石河子因石因河而得名。1976年1月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石河子市。2022年末,墾區總人口76.11萬人。石河子市民族以漢族為主體,居住著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土家族、滿族、俄羅斯族等38個民族。市人民政府駐北三東路1號。</b></p> <p class="ql-block"><b> 石河子是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半干旱氣候,是霜凍災害的多發區,地處天山北麓中段,由南向北依次為天山山區、山前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沖積洪積平原、風積沙漠區。山區、丘陵區分布有遼闊的草原,是良好的牧場。其他各區,昔日或為荒原、葦湖,或為堿灘、荒漠,現多已開墾,成為主要的農耕區。水土光熱條件良好。石河子早年人煙稀少,多為戈壁灘。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進駐石河子一帶屯墾,開始建設石河子新城。1976年1月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石河子市。</b></p> <p class="ql-block"><b> 石河子市農業以棉花、大豆、小麥為支柱產業,在工業上,氯堿化工產業始終保持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以新材料產業為工業經濟重要支柱,同時形成了以紡織、光伏、煤電鋁及高性能鋁基電子材料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全年石河子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4.3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0697元。</b></p> <p class="ql-block"><b> 石河子市交通便利,已發展為天山北坡綜合交通樞紐,到2021年底,石河子市境內公路總里程達3655公里,石河子市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734公里,市內運營公交線路29條,公交車輛402輛,擁有蘭新鐵路、天業鐵路和石河子火車站,以及石河子花園機場。石河子市完全由軍人選址、設計和建造,被稱為"共和國軍墾第一城"。軍墾文化是石河子文化的重要內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反映軍墾歷史的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位于中國新疆石河子市北三路,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該博物館成立于1988年,前身為石河子軍墾博物館籌備處。2004年,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在基礎上擴建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2008年,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b></p> <p class="ql-block"><b>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命名為兵團愛國主義和屯墾戍邊傳統教育基地。同時,該博物館還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并作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2016年12月,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截至2017年5月,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總建筑面積達到9703平方米。該博物館收藏了各類文物5000件和軍墾文物4000件。其中,有29件軍墾文物被評為國家一級珍貴革命文物,3件被評為國家一級歷史文物資料,2件被評為二級古代文物,24件被評為三級古代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4月13日,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22年8月,該博物館入選黨史新中國史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名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場館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三大展廳</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占地約460平方米,分三個展廳。</b></p><p class="ql-block"><b> 進門的左側為第一展廳,為“古代石河子”。該展廳陳列著出土的陶罐、石器、化石、青銅器等百余件。進門往右拐為第二陳列室,陳列著軍墾事業“輝煌的歷史”。百余件軍墾戰士墾荒時用過的農具,穿過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們展示著軍墾戰士的墾荒史、創業史。緊挨著的是第三展廳“足跡在延伸”,主要陳列著墾荒時期軍墾戰士勞動、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領導人來石河子視察的照片,共80余幅。軍墾博物館展示了石河子從古到今的發展足跡,特別是近四十年廣大軍墾兒女艱苦創業的輝煌歷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四大部分</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陳列由序廳、基本陳列、虛擬現實多媒體播放廳、半景畫四大部分組成。</b></p><p class="ql-block"><b> 前言,兵團14個師簡介,大型玻璃鋼仿銅浮雕《天山胡楊》,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團場分布圖、二軍、六軍進軍新疆示意圖及沙盤組成的序廳氣勢恢弘。</b></p> <p class="ql-block"><b> 基本陳列分為:軍墾序曲、凱歌進疆、艱苦創業、激情燃燒、三個隊的作用、繼往開來再鑄輝煌、親切關懷、王震將軍辦公居住場景復原、半景畫《屯墾戍邊》、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兵團輝煌成就的虛擬現實演示播放廳十大部分。共展出實物900余件,圖片1000余幅,展線1000多米。為營造逼真的視覺效果,陳列采用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布展方式,運用場景復原、等比例微縮場景、人物雕塑、硅膠人物像、油畫、國畫等藝術手段,再現了兵團創建、發展的全過程。</b></p><p class="ql-block"><b> 虛擬現實多媒體播放廳通過虛擬現實,三維立體圖像再現當年軍墾的場景。</b></p><p class="ql-block"><b> 半景畫還原了當時軍墾的場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天山天池景區地處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距烏魯木齊市97千米,距阜康市區37千米,天山天池湖面海拔為1910米,天池所在的博格達峰主峰海拔5445米,景區總面積548平方千米。</b></p> <p class="ql-block"><b> 景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促,地勢由北向南逐漸抬高,海拔800-5445米,最大相對高差4645米。景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有牦牛、金絲猴、雪豹等動物,有新疆方枝柏、天山云杉、天山雪蓮等植物。冰川是景區水文資源的主要構成要素,其中博格達峰有現代冰川54條,天山天池保護區內有冰川32條,同時有三工河、四工河、水磨河3條水系以及大小湖泊12個。景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促,地勢由北向南逐漸抬高,海拔800-5445米,最大相對高差4645米。景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有牦牛、金絲猴、雪豹等動物,有新疆方枝柏、天山云杉、天山雪蓮等植物。冰川是景區水文資源的主要構成要素,其中博格達峰有現代冰川54條,天山天池保護區內有冰川32條,同時有三工河、四工河、水磨河3條水系以及大小湖泊12個。</b></p> <p class="ql-block"><b> 天山天池是西王母道教文化的傳播之地,經過不斷傳承和發展,到了清代、民國年間,天山天池已成為新疆道教中心、文化聚集地。清末民國年間,天池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瑤池仙境。</b></p> <p class="ql-block"><b> 新中國成立后,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的流傳幾經波折,后改革開放使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重新被激活。天山天池景區布局及結構可分為天池景區、燈桿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娘娘廟游覽區、博格達峰景區、白楊溝景區、花兒溝景區、水磨溝景區、北部梧桐溝沙漠景區。其中天池景區、燈桿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博格達峰景區、白楊溝景區、花兒溝景區以及水磨溝景區以其主要景點命名。娘娘廟游覽區主要有王母祖廟等景點。北部沙漠景區主要有唐朝路等景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道教文化</b></p><p class="ql-block"><b> 天山天池是西王母道教文化的傳播之地。西王母最開始出現在上古神話和《山海經》中。到了漢時,西王母已演化成為女仙首領,這時候民間祭祀西王母的習俗更盛,西王母文化逐步完善。東漢時期,道教產生,西王母文化迎來宗教化、神圣化時期。至東漢末年道教興起,道徒們將西王母尊為道門天界之首,供奉膜拜。漢唐西王母文化進一步發展壯大,西王母成為道教主神,瑤池被不斷豐富,成為西王母召開蟠桃盛宴的人間花園。唐代,西王母、瑤池有了更加多樣的表達形式。金、元時期,西王母道教文化具象化,并為民間信仰提供了載體。清代乾隆、光緒年間,天池道教達到鼎盛時期。清末民國年間,天池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瑤池仙境。新中國成立后,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的流傳幾經波折,后改革開放使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重新被激活。</b></p><p class="ql-block"><b> 西王母祖廟始建于元朝,1999年原址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傳說典故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瑤池是界下都,是神仙的凡間后花園,是西王母的夏宮和沐浴之地。每當神仙們想要放松和快樂的時候,他們就會來這里舉行盛大的桃會,在這里,各路神仙沉迷于喝酒,彈鋼琴,下棋,書法,繪畫,交流和游戲。更多的時候王母攜七仙女以及更多的天界美人來此沐浴嬉戲,盡享清福。這里被認為是人間與天堂互通的唯一陸路路徑,被認為是集人間美景與精神自由于一體的神仙的樂園。</b></p> <p class="ql-block"><b> 天山天池風景區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同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同時還有“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最佳資源保護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等稱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主要景點介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天池</b></p><p class="ql-block"><b> 天池,古稱“瑤池”,又有冰池、神池、龍湫、龍潭之稱。池呈南北向延伸,長約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最深處約105米,面積約4.9平方千米,湖岸曲折多變,湖區港灣幽深。天池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氣溫相對較為穩定,沿著池邊有著青松、柏樹和崎嶇的巖石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燈桿山</b></p><p class="ql-block"><b> 燈桿山位于天池西岸約4千米處,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3千米,寬約2千米,主峰海拔2718米,山上有大片牧草,是天池西側群峰中的第二高峰。山頂上矗立著三個巨大的石筍,它們是由火山巖裂縫風化形成的。因為它們的形狀像戟一樣,直直刺向天空,所以又稱"柱天石""摩天石""頂天三石",傳說是王母娘娘降妖伏魔的繡花鞋所化。站在山頂上,向下可以看到天池風景全貌,向東可眺望博格達峰,向南能遠望首府烏魯木齊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西王母祖廟</span></p><p class="ql-block"><b> 西王母祖廟位于天山天池海拔2000米左右處的東岸,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29平方米。廟內共有3個殿:大殿(正殿)中所供奉的兩尊西王母神像,其中一尊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重達6.3噸;另一尊為千年紫檀木雕刻而成,全身鑲嵌0.5毫米金箔。東配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西配殿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馬牙山</b></p><p class="ql-block"><b> 馬牙山位于天池西南約4.5千米,西臨瑤庫爾,北連燈桿山。山體長約5千米,主峰海拔3056米,是天池周圍10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從遠處看馬牙山就像一排排天馬的牙齒,又宛若萬勿朝天,因而稱“馬牙山”或“萬勿山”。峰頂北側森林邊緣有一柱狀噴發巖,經流水風化侵蝕,形成柱狀石林。馬牙山雨水豐沛,夏季長滿酥油草,哈薩克族人稱為“瑪依阿散”,意即“酥油草之山”。站在馬牙山巔,四周景物盡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博格達峰</b></p><p class="ql-block"><b> 博格達在蒙古語里中的意思是“神山”“圣山”“靈山”。博格達峰山勢險峻,終年積雪,主峰在天池的南側,三座山峰并排矗立,形成一個“山”字。中峰略高,海拔5445米,東峰海拔5287米。古往今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視博格達峰為守護之神,稱其為“天之通道、地之軸心、神之居所”。清代詩人和瑛,曾在其所著的《三州輯略》中提到博格達:“突起三峰,高插云霄,削之如太華,豐下而銳上,四時積雪不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水磨溝</b></p><p class="ql-block"><b> 水磨溝位于阜康市南,三工河以西,呈南北走勢,溝長約40千米,總面積約84平方千米。清乾隆時期水磨河被稱為“特納格爾”(蒙語為平坦、寬闊)、因曾建有水磨,習慣稱水磨河,是米泉市與阜康市的界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031.74萬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64立方米每秒。河水由南向北在山谷間蜿蜒曲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天池沙漠</b></p><p class="ql-block"><b> 天池沙漠景群以干旱荒漠景觀為主要特征,景觀類型包括沙漠、戈壁、雅丹地貌、古海陸相化石等地質勝跡等。唐朝路位于天池北部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西貫穿阜康全境,長76.8千米,寬4米。是絲綢之路新北道必經之地,絲綢之路新北道西漢時即已通行。2013年5月,唐朝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白楊溝</b></p><p class="ql-block"><b> 白楊溝,溝長20千米,面積約30平方千米,是天山北坡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各種喬木、灌木及多種草本植物生長茂密,種類達200種以上。同時溝內有高聳的懸崖峭壁,山間溪流,草原,各種各樣的林木。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盡相同,每年都有許多的攝影家和畫家來這尋找靈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花兒溝</b></p><p class="ql-block"><b> 花兒溝地處博格達峰東端北麓的新地鄉,因溝谷內天然野生花卉繁多而得名。溝谷為東西走向,長約3千米,平均寬約100米。這里土地肥沃,遍地都是野生的花卉和香草,同時還有許多牛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新疆國際大巴扎</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國際大巴扎坐落于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解放南路510號,位于烏魯木齊南部,新疆國際大巴扎西側為解放南路,東側為和平南路,北側是天池路,南側是團結路輔路和外環路,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新疆國際大巴扎處在烏魯木齊市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傳統民族商業區——二道橋地區。</b></p><p class="ql-block"><b> 集旅游觀光、民族商貿、餐飲、民族藝術展示、零售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相較于新疆國際大巴扎景區,后期擴建的新疆國際大巴扎步行街范圍更大,南側至外環路,即新疆國際大巴扎南側邊界;北至龍泉街,西側邊界跨越解放南路到龍泉街南巷,東為原城市道路和平南路。</b></p> <p class="ql-block"><b> 新疆國際大巴扎始建于21世紀初期,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左右,新疆國際大巴扎既有商業市場的內部空間,也有開闊的室外步行街。主要景點除了巴扎本身外,還有高約80米的絲綢之路塔、能容納千人的宴藝大劇院等。新疆國際大巴扎建筑結合伊斯蘭建筑、中原建筑、維吾爾建筑特色,也存在古希臘等多地建筑風格,體現了新疆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新疆國際大巴扎是“烏魯木齊新十景”之一,曾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優秀獎、“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等獎項。</b></p><p class="ql-block"><b> 新疆國際大巴扎于2003年8月正式營業,2018年開始擴建新疆國際大巴扎步行街,這一年,新疆國際大巴扎日均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節假日、周末超過15萬人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巴扎的由來</b></p><p class="ql-block"><b> 巴扎一詞源自波斯文?????,意思是集市、市場、集市貿易。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烏茲別克文、塔塔爾文等少數民族語言都會使用巴扎表示“市場、集市”。巴扎一詞翻譯并不統一,最早的漢文記載是元代劉郁著《西使記》,將“巴咱爾”比喻為中原上巳節,說明當時的集市貿易已經人員眾多,熱鬧非凡。明代火原潔、馬沙亦黑等著《華夷譯語》中將“市“譯為“巴咱兒”。清代魏源著《海國圖志》中稱“市”為“巴咱爾市”。</b></p> <p class="ql-block"><b> 巴扎是以家庭農業、家庭手工業為主的新疆少數民族在特定的綠洲經濟圈內進行交換、分配、消費的場所,參與巴扎的商販、手工藝者多是農閑時的農民。在巴扎中,常見的農產品包括小麥、 蔬菜、牛羊肉、干果、牲畜等,手工藝品則包括服飾、鐵器、布料、皮革等。除了商業活動,巴扎也是娛樂文化活動中心,舉辦巴扎的同時會舉辦麥西萊甫(聚會活動),表演達瓦孜(走鋼絲)、斗雞、斗羊、講述民間故事或神話等。</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滨州市|
克什克腾旗|
新昌县|
兴化市|
泸西县|
延边|
赫章县|
呼玛县|
镇远县|
修武县|
浪卡子县|
襄汾县|
安岳县|
东阳市|
南康市|
凤翔县|
化隆|
始兴县|
尉犁县|
石台县|
云浮市|
彝良县|
夏河县|
永清县|
乌审旗|
定远县|
册亨县|
贺州市|
苍梧县|
比如县|
三穗县|
依兰县|
南汇区|
仙桃市|
广宁县|
白河县|
崇阳县|
依安县|
博乐市|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