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崢嶸歲月------農民兒子的平凡人生(3、 求知追夢)

張澤橋人

<h1> 現在,我將即將發表的自傳整理后,分期發表在《美篇》平臺上,供朋友閱讀。</h1> <h1> <b>二、 求知追夢</b><br><br> 1964年9月我開始上學,在離家約為150米的小學,讀了5年半(其中的半年是秋季招生變為春季招生)。學校設在錢家祠堂里,校名“宜興縣錢家浜小學”。<br> <i><b>1. 錢家浜小學。</b></i> 一年級有正式的《語文》、《算術》課本,語文從漢語拼音a o e 學起,學生人數多,是單獨設班。從二年級起,就是復式班,我們二年級與四年級在同一教室。現在還記得我上二年級時,四年級教的語文課《寒號鳥》,說的是寒號鳥在寒冷的冬天,白天玩,晚上冷,凍得發抖,到晚上就叫喊著“哆啰啰,哆啰啰,明天就壘窩”,等到明天,太陽出來暖哄哄,寒號鳥照樣玩,不去壘窩。這樣,不久貪玩的寒號鳥最后凍死了。<br> 我旁聽時還記得《曹沖稱象的故事》。那時在復設班上,我們在課堂上做作業時,不會一心一意做作業。總是會去聽老師在其他年級授課時的講話。<br> 我們上二年級,有正規的教科書。現在記得的語文課文有《他是誰》那是關于雷鋒的故事,《駱駝和羊》說的是高和矮各有各的有缺點,《小鐵錘》,《司馬光砸缸》,還有《東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邱少云》,《黃繼光》,《羅盛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劉胡蘭》,《向秀麗》等經典課文。<br> 現在,回想起我們的啟蒙老師錢老師給我們講過“萬百千”老師的故事。現在已經有好多的版本故事。(在此略說) 從三年級起,沒有正規的課本了。腦子里的記憶也是空空的,語文課本是《毛主席語錄》本,俗稱紅寶書,封面是紅色的,內容全是毛主席語錄,大約學了有三年。<br> 下午,午睡過后第一節課是寫毛筆字,發過一本“三上干中,主為書冬”的字帖;調皮的學生有時會故意把一小滴墨汁弄到前排同學的衣服上,或者是故意把毛筆尖放在超出桌面的前面,前排同學往后依靠,衣服上就會沾上墨跡。<br> 上小學時,男女生同桌坐在一起,總會在桌子中間劃出一條線,規定雙方不準超過線。一旦過線,會被對方用鉛筆尖戳手臂。感覺疼痛了,才知超越“三八線”了。我曾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但是,那位女生遠嫁他鄉后,有半個世紀沒有見到她了。我相信 若能再此見到她,我們會很友好握手,述說童年難忘的幼稚糗事。那時的男生,比較調皮搗蛋,到學期將要結束時,往往會在自己坐的課桌上用小刀刻壞桌面。有刻上自己的名字,或有把桌子上的小洞挖大,或挖大桌面上的隙縫,便于考試作弊,一手在下面翻書,透過隙縫可偷看內容。<br> 算術是四則運算,大部分時間是學珠算,上算術課只要一把算盤。那時,我們的珠算都學得很好,打起算盤來很熟練。會在算盤上進行四則運算。現在,還記得一些除法口訣,如“三一三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二六余二等”。下課后,我們會玩吃算盤子的游戲。在我們上學的年代,算盤是每個學生的必備學習用品。<br> 記得上小學時有體育、圖畫(美術)、唱歌(音樂)課程,還有勞動課,在校內外打掃衛生,在農忙,有時學校組織學生去附近農田里拾麥穗、拾稻穗,算是發揮小學生的作用,為社會作貢獻。<br> 每天,傍晚各個年級的學生都要排著隊,從最北面的學校所在地(八隊)集中出發,沿著各個生產隊邊走邊喊口號,一直到最南面的一隊結束,然后回頭,經過自己家門口就可以回家。內容是防火安全(灶窠劃劃斷,水缸挑挑滿)等,那時的社會風氣很好,不要防盜防偷,有時也會結合當前形勢,喊一些政治口號。<br> <i><b> 2. 兩次春游。</b></i>在小學時代,最難忘記的事情是兩次走出家門的春游。 游張公洞。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參加春游,在春游的前一天學生都很興奮,夜里睡不著覺,就害怕錯過時間,都會很早就起床。自帶的干糧解決午飯,大都是塌餅子,面粉餅上加點食鹽或是加點食糖,口渴就喝河水。我們乘坐的農船有2只,用木櫓搖的。搖船的是“四類分子”,大約在午飯前到達湖?鎮橋北村,船靠岸后停在一條小街的巷子邊。現在我走過那條巷子還會想起童年的事。步行2公里到張公洞。<br> 張公洞自下洞進入,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拾級而上,即是海王廳(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云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參觀結束,步行下山回來,乘船而歸。<br> 游善卷洞。大約是上五年級的時候吧。交通工具是用大隊里灌溉用的抽水船改裝的沖水船,。后面拖了2只農用木船,載著師生春游。時間已久,難以回憶清楚。那時教語文的宋老師是善卷祝陵村人,家里很大,像電影里的地主人家。我們住在附近的小學里,在宋老師家里吃了三頓飯。第二天,上午去游善卷洞,吃飯后回來的。善卷洞附近是小山坡,當時我沒有爬過山,沒有經驗,在半山腰腳下打滑沖下來時,由于有慣性剎不住腳步,不知怎么辦?后來我靈機一動,迅速抓住路邊的一顆樹木,才止步停下來。當時感覺很危險,差點滾下山。<br> 我原來對善卷洞風景區的影響不深,只記得洞里可以劃船。最近重游后,知道是著名石灰巖溶洞。宜興地形有平原、有山地,俗稱有山有水。我們錢家浜在宜興東面的水邊,靠近太湖,但離西南部的山區較遠。善卷洞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br> 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最近,我退休后,又去體驗游洞的快樂。善卷洞風景區為了吸引游客,在進入洞內游覽時,增加了一個野人表演項目。在洞內增設了供佛捐款的地方。還有最大的變化是洞內燈光很明亮。以前,在游覽前,進入洞口時總會有小商品經營者在兜售手電筒,說是在洞里很暗,必備手電筒。膽小怕事的游客就會去購買手電筒。確實,那時的導游手里有控制器,控制洞內燈光的開啟和關閉。講解結束,他就會關閉燈光。不是跟隊的散客就會在黑暗中漫游。<br> <b>3. 升學初中。</b>小學畢業后升學上初中(那時是七年制教育),即是上六年級時(相當于現在的初一年級),要到鄰村的方家村上學,離錢家浜有1公里多路程。那時沒有升學考試,只有輟學的。我們步行上學。中午,放飯時在路上幾乎都是一口氣跑回家吃飯。在放學的路上常常你推我,我推你,鬧著玩。有一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穿的一件花格子襯衣(我哥的舊衣服)背上被同學撕破,撕口有40-50厘米長。最后,有那位同學拿回家補好后,歸還給我。當然,那位同學回家后肯定要挨罵。<br> 我在上學的路上經常與小伙伴走近路。在冬天過鄰村的小河時,河面結冰時我們就從冰面上走(爬)過去,記得有一次有位身高體重的同學,就是爬過去的。在冬季河面沒有結冰封凍時,我們用大泥塊填河筑壩,以前種植紅花草時在田間開溝的泥土都是堆在田里的,我們徒手把它搬來填河筑壩(墩),這樣可以在壩(墩)上跳躍過河抄近路提前到校。<br> 我有時早到校后,不去辦公室拿鑰匙開教室門,我體力過人,總是憑借著靈活的身體,爬上透氣窗,以前教室門上方都有一個可以半翻轉的小窗,翻入教室,把門打開。<br> 我們錢家浜小學的學生有時在路上玩輸贏四角板游戲,用紙折起來有正反兩面的方形紙品,地點是在錢家浜村南面的庵里面或門口空地上。有一次,在早晨上學的路上,我們玩得正高興,忽然闖進來一個大人,說我也要來(加入)的。我們抬頭一看原來是學校里的余老師,都害怕極了;不知所措,只得趕緊收起賭具,匆匆忙忙趕快上學去。原來余老師家住在蜀山東坡書院附近,周一乘輪船到張澤,步行到方家村七年制學校上課,正好路過我們上學路邊玩的地方。那天,我們玩游戲的幾位學生,放學后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后,我們內心都感覺忐忑不安很害怕,只得個個耷拉著腦袋恭恭敬敬接受訓話。后來吸取教訓,周一早上再也不敢在路上那個地方玩了。<br> 當時,我們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都有課本。還有體育、美術、音樂課,沒有教材(課本)。音樂課就是唱唱歌,只是教過幾次認識簡譜,我的嗓子不好,不喜歡唱歌,對音樂課不感興趣。體育課想不起來有啥好回憶的,場地也小,好像就是隊列訓練。值得回憶的是美術課,錢志明老師教我們學寫仿宋、黑體等藝術字。老師的水平較高,他寫的字很規范。以前,沒有電腦,大型的橫幅標語都是用手工刻寫,附近村上有大型的活動要掛橫幅標語(或是會標)都是請錢老師用手工刻寫。我的模仿能力較強,很喜歡動腦動手畫畫,但不善于與人交流說話。<br> 在方家七年制學校期間,記憶最深的是我們學生在教室里批斗過老師。挨批的一位是由于嘴里說錯話(俗稱“咀里撥”)的許老師(家庭成分不好);一位是歷史上有問題的呂老師。現在,回想起來受當時潮流的影響太無知太可笑了,真是愚昧之極,荒唐透頂。</h1><h1> 一學年結束,方家村七年制學校撤并,把學生拆分到大浦中學與厚和農業中學就讀七年級(初二)。 錢家浜有5位學生在大浦中學,4位學生在大浦厚和農業中學進入七年級學習。最后,有幾位輟學的同學,就記不清楚了。  </h1> <h1>  <b>4. 初二轉學。</b>我初二轉到大浦中學學習,學校地址是現在丁蜀鎮湯莊村的林義瀆,與原水產村隔河相對,現在僅保留一棵古老的銀杏樹為主要標記。其余地方都改造成制作紫砂壺的工場。據說原來的大浦中學是在一座破舊的土地廟上建立起來的,我們是大浦中學招收的第三屆高中生,據統計該校共招收10屆高中生。<br> 我上初中二年級時每天要走5公里的路程,快速步行1小時才能到校。為趕上早讀課,在冬天早上天色還是很黑暗時從家里就要出發了。那時沒有鐘表,不知時間,我憑借家里大人的生物鐘感覺而起居。有時早起了,吃好早飯后就坐在家里等待有線廣播喇叭響,《東方紅》開始曲響起,我們就出發了。那時我們上學僅帶一只網織袋,里面放一只方型飯盒和一只帶菜的搪瓷杯或是方型的菜盒。我們在校吃午飯,自帶大米放在飯盒里蒸飯,自己加足水,花一分錢買一張蒸飯券貼在飯盒上,由學校食堂陳工友小心翼翼地收起,有序裝進食堂的蒸鍋里。蒸飯加的水,一般情況是直接加河里的水,若夏季遇上刮大東風時,河里的水會充滿藍藻,不能直接用河水。那天,陳工友會早早地挑滿一大缸河水,濾去表面藍藻,再加明礬,進行簡單的水處理后,供同學們放心用水。為了避免擁擠,節省時間,有學生會用手帕濾水,直接加河水。那時,我們學生口渴就直接飲用河水或食堂水缸里的水。午餐的菜一律自帶,我家比較困難,經常帶的是素油炒咸菜。<br> 現在依然想起午飯下課鈴一響,各自飛奔向學校食堂爭搶飯盒的情景。大家一擁而上圍著熱氣騰騰的堆滿飯盒的桌子,真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你掙我搶,我們在飯盒上各自做上容易認領、顯眼的標記,搶不上位置時,會大聲叫喊著熟悉的同學幫忙將自己的飯盒遞過來,我的飯盒蓋上用紅漆寫著一個“良”字。<br> 那時,我們上學不用帶書包,書放在教室的課桌里,平時從來不帶回家,只有學期結束時才將書本、作業本帶回家。當時,學生用的鋼筆是折疊式的,使用時將兩個一半裝配起來變成一支完整的鋼筆。回家沒有家庭作業。以前,生活很艱苦,學習用品舍不得買,同學之間會借用同桌或鄰桌同學的圓規、三角板(尺)、橡皮等。<br> 在此值得驕傲的是我的體育成績很好,短跑、跳遠在班級里是首屈一指number one。我曾經代表大浦公社初中組,參加過在丁蜀中學舉辦的丁蜀區(初中組)田徑運動會,100米13秒7獲得季軍。<br> 我在班級中擔任職務是學習委員,成為班級中第一批加入共青團的團員。在初二開設了《英語》課,第一課,Long live chairman Mao! 第二課、第三課也都是口號,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語文》,《數學》課開設基本正常,《工業基礎知識》學完后,要請機電站的維修拖拉機、電工等師傅上實際操作課程。并且還在公社機電站、冶煉廠參加學工勞動,同時練習爬電線桿等技能。學完《農業基礎知識》,沒有考試的。<br> 在此,記得還有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在初二第二學期,學校宣布規定:在幾天時間內每個班級每個學生要捉交5只體型較大的(成年)癩蛤蟆。聽學校老師說是支援國家的醫藥事業,把這個任務攤派到學校。任務下達,學生是最聽話的,回家與家長合作,或是自行完成任務。蟾蜍汁藏在蟾蜍眼睛旁邊部位的皮囊內,學校分發收刮蟾蜍汁的工具,由每個班級處理收集。分派任務時,老師向同學們作說明,在捕捉的時候要小心,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被蟾蜍汁射到眼睛里。因為不去用力撞擊蟾蜍,蟾蜍不會射出汁的。接著在以后的幾天,學生紛紛把癩蛤蟆裝在塑料袋里帶到學校,處理完畢即把癩蛤蟆在附近的田邊、河邊放生。當時,有偷懶、調皮的學生把放生的癩蛤蟆捉回來完任務,但是一經查驗就知道是不符合要求的,放生的癩蛤蟆眼睛旁邊部位被刮過的已經干癟,沒有蟾蜍汁了。蒙混過不了關的學生,只得第二天再去捕捉。那時的學生純樸、聽話、愛面子,老師說一學生不二。那時,放生的蟾蜍還會爬回學校邊,路邊到處是蟾蜍。其實,蟾蜍與青蛙一樣也是有益蟲(生物),就是長相沒有青蛙漂亮,不招人喜愛。<br>  在初中讀書時,做過支援附近(湯瀆村)圍墾太湖蘆葦田為水稻田的農活,自帶鐵鈀、扁擔、挑箕,挖蘆葦根,挑高頭填低塘格田成方。在校讀書時候還到附近的生產隊參加栽秧支農;當時栽秧的情景還能清晰地回憶出來,好像鴨船翻了一樣,田頭好熱鬧。栽秧前甩開秧把時故意丟在別人的腳邊,濺起泥水捉弄人。喜歡出風頭手巧的同學栽秧特別快,把先下田栽秧的甩在后面,俗稱“包餛飩”,給人以難堪。栽秧快的同學還會順手拿走人家身后的秧,便利自己栽秧。這樣栽秧慢的同學,要花時間去拿秧,栽秧的速度會更慢。<br>  在一次支農勞動(栽秧)中,我非常感激一位女同學,我栽秧的速度快,最后一行恰巧輪到我,栽秧要彎著腰,越到最后越感覺累,這一行若是由我一人栽完,約要近半小時。當我這一行栽過一半時,大部分同學已經收好秧繩,清洗泥手泥腳,準備回學校。此時,有位女同學在我栽的這行(靠近田埂的1/3處)攔腰栽秧,接著,在她后面又有同學為她栽秧,這樣為我節省了時間。當時我內心非常感動,感激同學情,不然的話,我要好長時間才能栽完,要在歸來隊伍的尾后追趕回校。不知,這位同學還會記得這件小事嗎?<br>  當年,大浦公社有3所初級中學,各有一個畢業班。公社組織了升學考試,舉行語文統一考試,寫一篇作文《當我唱起國際歌的時候》,最后,僅招收一個高一班(66名學生),高中錄取率約為30%。這個作文題目,被我們的語文潘老師猜中的,我們應考是得心應手。但當時不是全部按照考試成績錄取的,有按照各個大隊的應屆學生數按照比例錄取,也有考慮體育成績較好的個別學生(現在時髦的說法是“體育特長生”)升入高中,那是為學校的體育運動成績爭名次、爭光彩打好基礎;家庭成分好(貧、下中農)的學生一般優先錄取,家庭成分高的學生不會被錄取。我應該算是成績較好,家庭出生一般的學生。<br> 我們錢家浜大隊有4位學生上高中讀書。沒有上高中的學生,就在家開始從事農業勞動,戲說是“修地球“。<br> <b>5. 兩年半高中。</b>高中讀了2年半。因在讀高二時由春季招生變為秋季招生,學制改變了,我們多讀了半年書,當時教材沒有變,就是老師講課速度故意降慢,拖時間延遲畢業,浪費了半年寶貴的時間。<br>  在高中階段所學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到高中二年級時有《物理》、《化學》,按照書本要求都學完的;我們發過一本《世界歷史》書,有當時的孫校長兼課,但是沒有上幾課,我們就畢業了。我沒有上過幾節《歷史》課,所以,我的歷史知識很匱乏。我女兒總是開玩笑說,說我歷史知識匱乏的不足之處,家庭氛圍影響給了她,致使她的歷史成績也不太好。這段歷史這也源于我們中小學時期課程的經歷,個人受時代的影響。我們沒有學過《地理》,因此,我們這輩子人地理知識較缺乏。<br>   我在班級中擔任職務仍然是學習委員。我們的《英語》課,好像是學了四冊。現在還記得有一篇《The cock crows at midnight 半夜雞叫》的課文。還有一篇故事是《The boss has too much coal》說在美國的社會里,一位黑人煤礦工人的小孩子,問他媽媽,父親為什么失業,他媽媽說“因為老板的煤太多了”。那時,我們根本不懂生產過剩。《語文》、《數學》、《物理》三門課程授課很正常。現在還能清楚地記憶著老師的音容笑貌。《化學》課有點特殊,授課老師一知半解,講不清楚,后來還是換了蔣老師來上課,授完了課。我們的《體育》課算是正常,但是,由于當時條件缺乏,有些需要體育設施的課就沒有上,那時也沒有教育大綱,上課很隨意。考試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級劃分。在成績報告單上填的是分數。《音樂》課就是唱歌,沒有課本。考試就是唱歌,每個學生分別獨唱一首歌,有老師隨意打分計入成績。<br>  那時的學習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沒有統考,全憑借自身努力。學生畢業后統統回家修地球,成為修理地球的美容師,老師和學生都很輕松。<br> <b> 6. 高中忙假。</b> 在校學習期間,農忙時學校放“忙假”,時間長達20多天。在生產隊參加農業勞動一天能掙3分工,正勞動力每天10分工,那時實行的是大寨式記工,每天10 分。<br>  我們學生從事的農活主要有撒施豬灰、堊(撒開)爛草,拔草,栽秧,拆麥田、收割稻麥油菜等農活。<br> 在假期中除非是雨天,每天都要干農活。以前,農民每天干活吃不飽肚皮;現在,農民天天歇歇,照樣有飯吃。想想那個年代的農民,真辛苦,真可憐。但是,那時干活不講效益,是磨洋工,是混工分。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在冬季干活,生產隊里分成兩組,在不同地點,我們下午在河東圩干活,小歇后等待遠處的那一組人起來干活。但是同樣的,他們也在等待著我們先起來干活,這樣大家等著等著,太陽馬上下山了,有點不好意思了,大家只得起身干活,不一會就收工。<br> 那時全是手工栽秧,拉好繩子劃定位置栽6行;我們小孩子2人一個位置,一人栽3行,速度與成年人相仿。我們小孩子在勞作時,最愛聽大人說笑話講故事,栽秧時手腳也會加快,趕上成年人栽秧的速度,以便能聽清楚笑話、故事。為了趕上進度,有時會把秧栽得歪歪斜斜,甚至會有浮起來的秧棵,也不去管它。那時大人總是說小孩子(栽秧)干活不腰疼,說小孩子無腰無背。在栽秧時有人姿勢不夠正確,有時批評他(她)屁股翹在半天里。所以民間有“問天有多高,答案是兩個屁股高”。<br>  還有在水稻田里拔草,大人講的故事、笑話更多,小孩子更愛聽,也更容易趕上他們,總是“大草掐掐,小草塌塌,渾水掏掏,往前就跑”。以前農民在生產隊勞動時不講究質量,只是單純為了混工分。<br> <b> 7. 高中時代的友誼。</b> 在高中學生時代,還參加學工活動,到丁山水泥廠參加二周時間的勞動。最苦的活是鉆入悶熱的窯爐管道里清灰,在里面勞動一小時就要輪換。而且是參加三班制勞動。在此期間,我還接受過一位同學省下的飯菜票。還接受過一位同學的襪子,穿幾天后還給她。在寒冷的冬天,在半夜里要起床,參加勞動。不知那個年代學工有啥用途。貪玩的我,有一次,白天與其余兩人爬上高空的行車軌道,在上面行走;應有人影在晃動,幸好被開行車的師傅發覺即刻停止操作,把我們趕下來,險些造成傷亡事故。<br> 我在上高中時有幾個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玩。我們就是坐在前后排的。下課后,玩扳手腕,都挺認真地在玩,竭盡全力參加比賽。語文老師教我們古代兄弟排名的順序是:伯、仲、叔、季。我們就學以致用,把我們的名字改成:1.伯寶,2.仲良,3.叔芳,4.季民。現在,我還保留存著一張我們幾位好友合影的老照片。我們幾位學生兄弟還利用星期天,搖著農船為王老師在太湖邊做過割草、運草等義務勞動。<br> 學生時代的生活真是開心浪漫。有一次,有位性格很開朗、活躍的大個子女生,在晚自習課沒有開始前說:“你們哪位同學坐在位置上,不要動,我來給你們扎辮子。誰愿意?”那時,在座的學生大約有十多個人,當時男女生之間有鴻溝都很靦腆,不好意思有任何交往,害怕事后聽到有風言風語。我有點懷疑她在說大話,就自告奮勇舉手表示同意。那女生也真是膽大,很大方的,毫不猶豫地拿起橡皮筋和梳子,撩起我頭頂上的濃密頭發,很快為我扎了條沖天小辮。那時教室里的燈光有點昏暗,我手頭沒有鏡子,看不到辮子長啥樣子,只能看到在燈光照耀下我有小辮的黑影。她沒有食言,贏了。不一會兒,我只能自己摘掉小辮子,擼平頭發恢復我本來的原樣。我現在能想起哪些糗事,說明我還年輕,腦子沒有老化吧。</h1> <h1>  <b>8.輝煌的高中成績。</b>在高中階段,我的體育成績一直是不錯的,我是排球隊、籃球隊、田徑隊隊員,現在還保存著一張男籃隊員的合影照片。我經常在操場上訓練,同學們能看到我矯健的身影,但我的球藝不是一流,最多稱上二流,不是首發主力隊員。在田徑項目上我是佼佼者,曾經代表學校參加縣中學生運動會,上臺領過獎,還記得領到過第11名的集體獎(當時有46個鄉,加4大鎮),我與領隊王老師說,要去掉一個“1”字才有面子。<br>  現在,回憶當年住學校集中訓練時,我耍小聰明做了一件滑稽事。學校為改善我們運動員的伙食,王總務買了一個豬頭,吩咐我要在晚上把豬頭上的毛拔干凈。當時有專門拔豬毛的工具(鑷子)。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我拔著拔著,感覺太麻煩。我為了節省時間,就用點著蠟燭的火焰燒凈露在豬頭皮上的細毛,比直接拔毛容易多了。我預料第二天食堂工友不會看出我耍的小聰明。<br> 在暑假里,我還參加過縣里的中學生田徑骨干培訓班,穿著帶釘齒的跑鞋練習,進行的培訓項目是短跑、跳遠。我的特長是跳遠和短跑100米有優勢。地點在現在體育公園(老體育場)的室內球場(館)里,練習時左、右單腳向上跳,進行力量訓練,能一口氣單腳跳到臺階的頂部,來回幾次均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現在,回想起來,我年輕的時候身強力壯,生龍活虎,想想年輕人真開心。在訓練期間還觀摩過江蘇省田徑隊在宜興的表演賽和摩托車越野賽、航空模型飛行表演。<br> 當時在大浦中學就讀的學生基本上都認識我。我的學習成績也很優秀,在學校時老師們對我有很深的印象。后來,孫維章(大龍)校長推薦我回大浦中學當老師就是這個緣故吧。<br> 在那個年代高中語文考試還得過100分,當然,其中有點水分,那次考試,正好遇上我在參加宜興縣中學生運動會,回來后補考還是原來的試卷,有同學說了(按照拼音默寫)一個沒有默寫出的字,“波瀾壯闊”的“瀾”,這個字確實有點生疏。為此,我沾了點便宜。但是,憑實力我還是行的,不用提示也能默寫出來的。<br> 有一次郭老師上語文教學公開課,預先叫了幾個同學“開小灶”開碰頭會,早做準備,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沒有叫我參加。當時,我以為在這堂公開課上不會叫我回答問題的,但是,出乎我的意料,課上還是要我起來回答問題。當然,我用我的智慧比較完整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事后,我問郭老師這是為什么?郭老師說你是“細呀妮”(小孩子)吃拳頭------拿手戲,不用提示,肯定會回答的。<br> 我在讀2年半高中時,有四個學期評為“三好學生”,有一個學期不知什么原因降了級,沒有評上“三好學生”。后來,得知其原因。我在一次學校運動隊訓練結束時,洗手后將手上的水故意灑向一位女生臉上,恰好被校長看到,說我有談戀愛的意識。<br> 大約在1973年學校里開展“批林批孔”,墻壁上貼滿了大字報。在冬天我和孫一新同學合作用大排筆刷寫過黑體字的大標語,用的紙是舊報紙,并用漿糊張貼在學校食堂邊的墻面上。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在墻上書寫,手凍得通紅通紅,但是,為完成任務只得忍受著,就是那年,我手上從來沒有生過凍瘡,僅此次手上出現了紫色凍瘡斑塊,幸運沒有出現大面積潰爛。<br> 同年,校園的外圍墻專欄上貼滿了學生和老師寫的大字報。忽然有一天,在大字報里出現了兩張針尖對麥芒充滿火藥味的大字報。大意是“關于文人相輕”和“論文人相輕”的兩張大字報。那是兩位高中語文老師各自寫的。他們都是我的任課老師,一位是高中、另一位是初中的語文老師。大家看到后,知道其中有點不對勁,心知肚明是老師暗暗在作文字較量。為此事老師們暗中議論紛紛,其中聰明的學生也能悟知出點道道來。為了平息此事,孫校長把我叫去,要撕下這兩張大字報。我執行囑咐,為此立即行動,將兩張充滿火藥味的大字報撕下,完滿解決此次不愉快的事情。</h1> 1973年高中男子籃球隊員合影

栽秧

學生

老師

我們

同學

那時

大浦

學校

高中

語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米易县| 延津县| 盘山县| 遂昌县| 榆树市| 库尔勒市| 黄平县| 徐州市| 水城县| 东丽区| 无为县| 桃江县| 定结县| 手机| 宣化县| 九江市| 秭归县| 理塘县| 日土县| 渝中区| 丰原市| 阳高县| 辉南县| 夏津县| 神农架林区| 中方县| 广东省| 富裕县| 乌拉特后旗| 庆安县| 清水河县| 铜山县| 酒泉市| 米林县| 威海市| 庆安县| 盈江县| 宁明县| 平邑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