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 年的9月初,在友人的推薦下,我第一次去參觀了菲爾德自然博物館。它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密歇根湖畔,當初是為保存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匯集的標本和文物而創建。1893年為了給后代留下博覽會展出的標本和文物,鐵路商人愛德華·艾爾說服了企業家百貨公司大亨馬歇爾·菲爾德資助建立這個博物館,馬歇爾·菲爾德曾長期資助任何增加芝加哥文化和教育設施的計劃。博物館最初位于杰克遜公園哥倫比亞世博會遺留下來的唯一建筑美術宮,館名為芝加哥哥倫比亞博物館。1905年,館名改為菲爾德自然博物館,以紀念第一位主要贊助人馬歇爾·菲爾德。1921年,菲爾德自然博物館從杰克遜公園的美術宮搬入現在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中,成為芝加哥湖畔博物館公園的一部分,它旁邊是謝德水族館和阿德勒天文館。美術宮則于1930年代重建,現在是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在建館初期的五十年中,組織了440多次大型的野外科考探險活動,從世界各地獲得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和人類學文物。同時通過收購和收藏家的捐贈,使博物館的收藏持續增加。目前博物館已有超過4000萬件的藏品,但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藏品分別在二十多個主題展廳中展出。這些藏品包括來自全球的動植物學、地質學、考古學標本,以及豐富的人類學收藏;它的圖書館收藏有27.5萬冊書籍、期刊和照片檔案。該館在諸多方面的收藏和研究居世界一流。 這張照片是博物館大門廊柱和廊頂的側影。</p> <p class="ql-block">自1909 年以來《戰斗中的非洲象》就一直是菲爾德自然博物館中央大廳的主角,這也是第一次以動態形式制作的大象標本。與大廳中的泰坦巨龍和翼龍一起營造了一個白堊紀的空間。大廳中泰坦巨龍馬克希莫的骨架,長達37米,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恐龍。這種食植物的恐龍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的現阿根廷境內。(以上三條文字均出自于“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公眾號。)</p> <p class="ql-block">這個長著獠牙卻像鹿一樣的動物標的卡片上寫著是“中國水鹿”,據我在百度百科查找,說它其實是“獐”,或叫“土麝”。獐看起來像一只小鹿,但獐卻是最古老的鹿科動物之一,是其他鹿類的起源。原本產于中國長江沿岸和朝鮮半島的獐,19 世紀70 年代被引入英國。1992 年,張恩迪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就是“獐”。和鹿不同,獐沒有角。雄性的獐,長著兩根長長的獠牙,卻沒什么實際用處,撇在嘴邊,像兩根胡子。此外,獐喜歡游泳,《本草綱目》說它們“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澤”。在古代,這些地方往往也是人選擇聚居的地方。獐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向來相去不遠。人很容易在城市的近郊看到這種動物。</p> <p class="ql-block">這是生活在印度、尼泊爾林地中有著四個角的羚羊。</p> <p class="ql-block">非洲哺乳動物展廳的這兩具標本是非洲查沃河無鬃食人獅。1898年英國工程師帕特森中校帶領一批印度勞工在肯尼亞查沃河上修建鐵路橋期間,有100多名勞工在帳篷里睡覺時被查沃無鬃獅吃掉。當年12月,帕特森經過20多天的蹲守,先后射殺了這兩頭雄獅。之后它們成為了生物學家研究的課題,它們為什么要吃人?以及它們吃了多少人?后經研究確定它倆共吃掉了約35人。吃人的原因是因牙齒和頜骨出了問題,影響了它們對水牛、斑馬和角馬的捕殺,被迫轉而獵殺不易逃脫和反抗的人類。(此照片和文字均出自于“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公眾號。)</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照片上的動物都是標本實物,背景才是畫面。這制作精良,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令人驚嘆!我只是走馬觀花拍了其中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這又黑又壯的家伙是美國野牛。野牛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物種,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美國獨特風景的一部分,</span>它們和美國北部的草原和牧場一起進化,曾因數目龐大一度被限制宰殺。</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棕熊。</p> <p class="ql-block">這是美國金翅雀。</p> <p class="ql-block">游隼。</p> <p class="ql-block">藍冠鴉。</p> <p class="ql-block">松雞。</p> <p class="ql-block">蒼鷹。</p> <p class="ql-block">禿鷹。</p> <p class="ql-block">火雞。</p> <p class="ql-block">歐洲八哥。</p> <p class="ql-block">信天翁。</p> <p class="ql-block">出現了骨骼標本。</p> <p class="ql-block">看見一位走路顫顫巍巍的老人家在非常認真地觀看。會不會這里面有她的作品呢?</p> <p class="ql-block">蜂鳥。</p> <p class="ql-block">犰狳( qiú yùn),是一種哺乳動物,它們的體型較小,通常只有成年人的手掌大小,它們的皮膚上布滿了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天敵的攻擊,犰狳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它們的頭部有一個類似盾牌的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幫助它們在遇到危險時保護自己。犰狳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它們喜歡在樹洞或者巖石縫隙中筑巢生活,犰狳的食物主要是昆蟲、果實和植物根莖等,雖然它們的體型較小,但它們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生存。</p> <p class="ql-block">還有很多植物標本,我也是匆匆走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廳內對公眾開放的化石制備實驗室,科學家通過手動工具、機械和化學方法,并借助顯微鏡細心地去除基質以剝露化石標本。DNA探索中心,是一個跨部門的實驗室,觀眾可以觀看科學家從生物體中提取DNA。并可以向現場的科學家詢問有關DNA的問題。菲爾德自然博物館通過其多樣化和高質量的展覽每年吸引約200萬觀眾。博物館的任務是:通過一場跨越時間的探索之旅,為擁有豐富自然和文化的更光明未來提供解決方案。博物館的愿景:通過積累自然、考古和人類學收藏,向觀眾展示和傳播知識;通過展覽讓觀眾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星球,使其成為所有生命的家園。(此照片和文字均出自于“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公眾號。)</p> <p class="ql-block">匆匆間六七個小時過去了,還有很多沒有看到的地方。走出博物館大門,拾級而下,又是另一番天地。</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2024年9月6日,整理于10月25日。記錄我之所見并與你分享,多謝賞讀?。ㄓ嘘P文字信息源于百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乌拉特中旗|
土默特右旗|
黔西县|
吉水县|
都兰县|
津市市|
兴和县|
大埔县|
托克逊县|
榆树市|
永安市|
荆州市|
罗平县|
察隅县|
临潭县|
商洛市|
南投市|
乌鲁木齐市|
南城县|
乐业县|
宁远县|
宾阳县|
遂溪县|
淅川县|
肥东县|
射阳县|
阳城县|
汽车|
乐都县|
浦北县|
临邑县|
诸暨市|
宝清县|
台湾省|
安顺市|
衡东县|
嫩江县|
基隆市|
平原县|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