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世界文壇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群體----- “流亡作家”,她們有著一個共性,就是為避免遭受祖國當局的政治迫害,而主動或被動地流亡到他國,以求,自保和獲得精神自由。而這些作家多半比國內的作家更有民族認同感,即便他們身份成為“世界公民”,依然不忘為祖國發聲。而通常這樣的作家才華橫溢,擁有著超凡的遠見和永不枯竭的才能,最終影響一代乃至幾代讀者和同行。其中他們中的代表就有伊凡.蒲寧、索爾仁尼琴、茨威格、托馬斯.曼、索爾.貝婁等等一眾大神,當然這里也包括此文的主角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蘭.昆德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閱讀米蘭.昆德拉其文之前有必要應當先了解一下米蘭.昆德拉其人,而在了解米蘭.昆德拉其人,繞不開的就是影響他一生文學創作和人生軌跡的政治事件“布拉格之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布爾諾市的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鋼琴家、音樂教授,當過音樂學院院長,母親為家庭婦女。38歲時他寫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并由此確定了他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次年,捷克斯洛伐克推進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觸怒了老大哥蘇聯,當年春天,蘇聯出動軍隊駭然入侵捷克占領其全境,逮捕了捷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并扶持傀儡政權對其實行整治大清洗。由于在期間米蘭.昆德拉有過支持捷克民主改革的言論,最終受到牽連,昆德拉黨籍被開除,《玩笑》被列為禁書,同時在電影學院的教職也被解除,所有作品都一下子從書店和公共圖書館消失,并被禁止發表任何作品。1975年,在法國議會主席埃德加·伏奧雷的親自請求下,捷克政府特準米蘭·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前往法國。從此他開始了長達年的流亡生涯。2019年,米蘭·昆德拉重新獲得來自祖國捷克共和國政府的公民身份。2023年7月11日,米蘭·昆德拉病逝法國家中,終年94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是創作于1984年的以捷克“布拉格之春”為歷史背景的政治哲學小說。這也是他整個文學生涯的集大成者和文學與思想的巔峰之作。它的影響力可以記入世界文學史成為恒世的經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從結構上分為七個章節,每個章節的敘述運動對于形成小說敘述風格、突現主題、營造氛圍等有著獨立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讀者閱讀此書為了看故事,可以跳躍過那些闡述作者哲學概念的章節,也不妨礙情節的遞進,反之,我們也可以忽略小說的故事性,專注作者深邃的思想領略大師的獨立見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中文首版譯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書名具有非凡的意義。人的存在,每個人對生命輕重的追求不同,方式也不同。他探討了生命存在的價值這個課題。 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可是在每一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 真非真, 運動自由 而毫無意義。 那么我們將選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這個世紀問題甚至可以和莎翁《哈姆雷特》里“生存還是毀滅”相提并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小說的第一章名為“輕與重”。作者開篇探討了永恒輪回這個哲學問題,然后以第三人稱視角寫了主人公托馬斯和特蕾莎的相遇。特雷莎是波西尼亞一個小鎮上的酒吧招待,而外科醫生托馬斯出公差進入酒吧消費,無意中發現了在他眼中可謂艷遇獵取的目標的姑娘。于是變搭訕撩撥,結果數天后,特雷莎按照托馬斯留給她的地址,帶著行李箱投保入懷來了。特雷薩冒失地出現在托馬斯門前時“對于幾乎不認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非常具有中國古典美的邂逅,就像《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的第一次愛相見。)對他而言,她就像是被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在床榻之岸收留她”。有了這個念頭之后,繼而他又警示自己“比喻是一種危險的東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鬧著玩的。一個簡單的比喻。便可以從中產生愛情“。可是為時已晚,在他收留了特蕾莎過夜之后,就已徹底淪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托馬斯先后有過二百多個情人。為了方便和別的女人鬼混,他與妻離婚,把自己從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并從感情、經濟和血脈上與妻兒徹底切割。他還發明了一套非常毀三觀的觀點: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并不是通過做愛的欲望體現的,而是和她共眠的欲望,而體現出來。他從不排斥與他過去和以后的所有情人肉體歡愉,但卻從不留宿那些各色的女人,直到他和特蕾莎睡到一起,十指相扣的時候,便知道陷入了愛情的泥潭中。于是他選擇與特雷薩結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特雷薩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父親是她母親九個情人中最沒用的那個。她的母親之所以選擇嫁給他,是因為是他搶先使他受孕,生下了女兒特蕾莎。于是,母親便把她婚姻的不幸歸罪于特蕾莎的車出生,并仇恨她,用自己的種種粗鄙的語言摧毀她的自尊,讓她變成一個生活在自卑和無愛的環境中,托馬斯的出現就像一束光照進她黑暗潮濕的生活中,即便那是一團火,她也要學飛蛾撲上去,把自己燃燒掉。于是她帶著唯一的家產----一個行李箱來投靠托馬斯。而婚姻只給她短暫的幸福,隨著而來的是沒有安全感的惶恐和焦慮。她懷疑丈夫對她的不忠,而這猜測得到驗證之后,她被巨大的痛苦攫住,時逢“布拉格之春”,蘇軍入侵捷克。特蕾莎離開了祖國這個傷心地,去了蘇黎世,決心于托馬斯一刀兩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托馬斯有個長期情人,畫家莎比娜,他們保持著長久的“性友誼”,直到特蕾莎發現了這個秘密,托馬斯才為了追隨特蕾莎,離開了莎比娜。在情人空擋期內,莎比娜迅速結識了大學教授弗蘭茲,并建立了人情人關系。但她與弗蘭茨的感情因為不來電,最終成了一種精神負擔。正當弗蘭茨下定決心走托馬斯的老路,離開婚姻家庭興沖沖去到莎比娜的畫室要與情人同居的時候,卻發現已遭薩比娜的拋棄,莎比娜已悄然隱身在了茫茫人海中。弗蘭茨最終去了柬埔寨,并在那里遇到了莎比娜,然而比較悲催的是,他沒有死在情人的懷中,而是死于一個便利店門口的小混混遭的搶劫中。而一直想主宰丈夫命運的弗蘭茨太太,最后只在丈夫的葬禮上當了一次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忠誠于背叛也是這部看似比較狗血的三角戀,出軌地下情故事的主題之一。托馬斯對特蕾莎的情感是忠誠了,但他管不住自己的身體,總是瞞著特雷薩于別的女人上床。當特雷薩離他而去的時候,他又懊悔,追著特雷薩的蹤跡,從捷克去了瑞士,又從瑞士回到布拉格。最后,托馬斯因為不與傀儡政府妥協受到迫害,失去了社會地位,成為一個玻璃擦洗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愛情,與特蕾莎以及愛犬卡列寧隱居到了鄉下,在寧靜與溫馨的鄉間中一同走完一生。(他們死于一場卡車剎車失靈的車禍中)。特蕾莎在與托馬斯的愛情當中,扮演的是附屬品的角色。她過于依賴托馬斯的愛情,以致一度迷失自我。而她對托馬斯的愛情也非絕對的忠誠。但她發覺托馬斯對她的肉體背叛后,也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與一個工程師發生了肉體關系,后來她知道了那個工程師不過是一個政府情報部門的特務,她不過是一個調入陷阱的獵物而已,以致心態徹底崩掉。最后她對托馬斯隱瞞掉了那段屈辱出軌史,但卻堅定了與托馬斯和解的決心。薩比娜與特蕾莎相比,人物個性更強,更理性,更有主張。她走在時代的前沿,干預背叛傳統,雖然也曾迷茫,但絕不沉淪。相比特蕾莎的軟弱與自戀性格,筆者更喜歡薩比娜的多一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生命的輕與重這個哲學問題,貫穿小說全篇。輕與重像極了儒釋道三家參悟到的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三重境界。我們可以舉重若輕,也可能受限于“舉輕若重”。承受與否全看有無善緣禪心。</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刚察县|
米易县|
青州市|
晴隆县|
年辖:市辖区|
潼关县|
什邡市|
凉山|
定南县|
大关县|
新郑市|
石棉县|
鄂托克前旗|
伊通|
绥滨县|
阿坝县|
五家渠市|
嵩明县|
赞皇县|
扎赉特旗|
玉龙|
元谋县|
赤水市|
图木舒克市|
沙河市|
兴和县|
青铜峡市|
武山县|
昌黎县|
方正县|
行唐县|
伊川县|
平定县|
衡南县|
甘洛县|
蓬莱市|
孟津县|
奈曼旗|
长子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