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4年7月27日</b>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b>“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b>被正式列入<b>《世界遺產名錄》。</b>下面是從網上下載的<b>北京中軸線示意圖。</b> <p class="ql-block"><b>北京中軸線</b>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南起<b>永定門,</b>北至<b>鐘鼓樓,</b>全長7.8公里,始建于13世紀,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p><p class="ql-block"><b>10月8日,</b>我們跟團游來北京,行程中有安排中軸線上的一些遺產景觀供我們參觀游覽,我們從南往北慢慢看:</p><p class="ql-block"><b>天壇</b>在中軸線東側<b>,</b>原名<b>“天地壇”,</b>位于永定門大街東側。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進入園內,草坪上有<b>七星石,</b>系嘉靖年間,于<b>大享殿</b>東南放置巨型鎮石七塊,上刻山形紋,訛傳系隕石,實為寓意泰山七峰。 先去<b>展示廳</b>看介紹。 <b>祈年殿</b>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初名<b>“大祀殿”,</b>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b>三重檐圓殿,</b>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并更名為<b>“大享殿”。</b>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b>藍瓦金頂,</b>定名<b>“祈年殿”,</b>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筑。 <b>祈年殿</b>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下為<b>祈年殿柱網</b>寓意示意圖。 祈年殿內部一隅。 去內壇 <b>“九龍柏”</b>位于回音壁外西北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其軀干上布滿了突出的干紋,這些干紋從上往下纏繞開來,像數條巨龍絞身盤繞,所以得名<b>“九龍柏”。</b>明清兩朝,皇帝們到圜丘祭天時,正巧要路過此柏,因此稱此柏為<b>“九龍迎圣”。</b>2018年秋,<b>“九龍柏”</b>被評為<b>“北京最美的十大古樹”</b>之一<b>。</b> <b>回音壁</b>是<b>皇穹宇</b>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5.2米,周長205米,占地面積3336平方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光滑整齊,對聲波有著特殊的規則折射。 <b>皇穹宇</b>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為重檐圓形建筑,名<b>“泰神殿”,</b>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為<b>“皇穹宇”。</b>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構,嚴謹、精致,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 <b>欞星門</b>是古代祭壇壝墻專用門式,形似牌坊,以漢白玉石雕建造。<b>天壇圜丘</b>內外墻各設門四組,每組三門,共設欞星門八組24座,稱<b>“云門玉立”。</b> <b>圜丘臺</b>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圜丘的上層臺面四周環砌九圈臺面石,中心圓形石板稱<b>“天心石”。</b>其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十八塊石板,以后依次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b>“九重天”。</b> <div><br></div><div>洋人皇上與妃子。</div> 合影 <b>10月8日,</b>到北京的第一天下午,我們去<b>前門大街。</b> 前門大街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永安路,全長1400米,寬20米。 逛街 <b>烤鴨</b>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美食。 這里開出了不少烤鴨店。 <b>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b>簡稱“<b>大柵欄”,</b>讀作<b>“dà shí lànr”,</b>位于<b>前門大街</b>西側,<b>大柵欄</b>街長275米,寬5米,呈東西走向布置,東西巷口各設一座鐵藝柵欄。 <b>觀光鐺鐺車</b> <b>正陽橋牌坊</b> <b>正陽門</b>原名<b>“麗正門”,</b>俗稱<b>“前門”,</b>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正統二年(1437年)開始修建城樓、箭樓及甕城,正統四年(1439年)完工,并改名<b>“正陽門”。</b>正陽門是中國古代城市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內唯一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城門。 我們從<b>珠市口</b>步行到<b>正陽門,</b>天色已晚。 <b>前門大街</b>旁的<b>劉老根大舞臺。</b> <b>10 月9日,</b>我們來到<b>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b>在北京中軸線的核心位置,地處天安門以南,正陽門以北。<br> <b>天安門</b>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和長安街的交匯點,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3.7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 <b>天安門城樓</b>重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正脊兩端鴟吻,戧脊列9尊小獸。面闊9間,進深5間。60根巨柱支撐折重檐屋頂,方磚墁地,城樓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 <b>人民英雄紀念碑</b> <b>中國國家博物館</b>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根據中央決定,<b>中國歷史博物館</b>和<b>中國革命博物館</b>合并組建為<b>中國國家博物館。</b> <b>人民大會堂</b>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建筑平面呈山字形,總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四周有134根廊柱。 身后的<b>天安門廣場國旗桿,</b>含地下部分共<b>32.6米,</b>凈高度為<b>30米。</b> <b>天安門華表,</b>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柱子,名為<b>華表</b>,又被稱作<b>“望柱”,</b>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通高9.57米,直徑0.98米,重20多噸。華表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柱身雕刻云龍,柱體上方橫插云板,云板上方為承露盤,承露盤上蹲立著名為<b>“犼”</b>的石質神獸。<br> 打卡 <b>外金水橋,金水橋</b>建于明永樂年間,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外金水橋位于天安門南側的<b>外金水河</b>上,端門以南,系七座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以北京中軸線對稱分布。 這是在<b>首都博物館</b>拍的數碼合成照片。 <b>天安門</b>的后面是<b>端門,端門城樓</b>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b>明清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和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之間,</b>端門整個建筑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 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b>端門城樓</b>是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庫房。 進入端門。 <b>午門</b>是<b>紫禁城</b>的正門,前有<b>端門、天安門</b>(皇城正門,明代稱<b>承天門</b>),后有<b>太和門</b>(明代稱<b>奉天門,</b>后改稱<b>皇極門</b>)。平面呈<b>“凹”</b>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div><b>午門現在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b></div> 進入故宮參觀,<b>太和門</b>處于外朝中路,是故宮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b>奉天門。</b> <b>太和門</b>面闊9間,進深4間,建筑面積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璽彩畫,是北京故宮內最大的宮門。太和門在明代是<b>“御門聽政”</b>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b>太和門前</b>列<b>銅獅</b>一對,左雄右雌,威武兇悍,是故宮六對銅獅中最大的一對。 <b>太和殿</b>又稱<b>“金鑾殿、至尊金殿、金鑾寶殿”,</b>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宮)中最大的殿宇。 中軸線上 <b>太和殿</b>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宮殿。殿頂正脊兩端的大吻,各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每條檐角上的頂端為<b>騎鳳仙人,</b>后面依次排列<b>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suān ní)、押魚(yā yú)、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b>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征著<b>消災滅禍、逢兇化吉,</b>并含有<b>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b>在現存的古建筑中僅此一例。 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據說是用真金箔打造。 小皇帝 故宮博物院內共陳列鐵缸、銅缸308口,它們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呈現出紫禁城六百年的歲月滄桑,是故宮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 <b>中和殿</b>為故宮“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建筑面積580平方米,為單檐四角攢尖頂。 中和殿內懸掛有<b>“允執厥中”</b>匾額,為乾隆帝御筆,典出《書·大禹謨》中<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b>一句。 <b>保和殿</b>又稱<b>謹身殿、建極殿,</b>保和殿是故宮外朝最后的大殿,同太和殿、中和殿整體建在一座<b>“土”</b>字形臺基之上,<b>“保和”</b>出自《周易》,意即保持萬物和諧。 殿內懸掛乾隆皇帝御筆<b>“皇建有極”</b>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乾隆五十四年,這里成為<b>“殿試”</b>的固定場所。 看過了<b>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b>我們來到<b>乾清門</b>前。 過<b>乾清門</b> 來到<b>乾清宮</b>前,乾清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為明清兩代皇帝的臥室及其處理日常政務之所。 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b>“正大光明”</b>匾,意指心懷坦白,言行正派。這個匾的背后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b>“建儲匣”。</b><br> <b>交泰殿</b>原是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乾隆年間開始用于貯存寶璽,現為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展廳。 <b>交泰殿</b>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b>“無為”</b>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b>《交泰殿銘》。</b> 最后面是<b>御花園。</b><div><b>欽安殿</b>是紫禁城中軸上唯一一座供奉神像的宮殿,地位顯赫,所供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銅像亦為永樂時鑄造。</div> 殿頂安放滲金寶瓶。 西邊一棵白皮松根部外露,猶如一條臥龍。 故宮博物院的各個大殿,隔老遠就設置了圍欄,游客只能遠距離觀看,沒有直觀,便無法了解更多,有些只能從網上去搜索了。 游覽結束,從<b>神武門</b>離開。 來到了與神武門隔街相望的<b>景山公園。</b> 景山公園山上五亭橫列,我們只經過三個。<div><b>周賞亭</b></div> <b>觀妙亭</b> <b>富覽亭</b> <b>景山公園</b>坐落在北京內城南北中軸線上,是俯瞰故宮全景與北京中軸線的最佳觀賞區。 山上的<b>北京城中心點。</b> 俯瞰紫禁城。 <div><b>北京中軸線</b>及其建筑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與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古都城市發展史一脈相承,歷經數千年所構成的這一獨具魅力的古都城市營造體系,是古代社會政治、文化與城市建設的有機統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孕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成果。</div><b>背景音樂 漢宮秋月(純音樂)</b><div><b>后期制作 徐 光 中</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平安县|
方城县|
濮阳市|
凉山|
金华市|
达孜县|
江孜县|
阳原县|
诸暨市|
惠安县|
黎川县|
秭归县|
北碚区|
桐梓县|
南华县|
红河县|
合阳县|
仁布县|
钟山县|
康定县|
六盘水市|
纳雍县|
江川县|
民权县|
庆安县|
蒙城县|
大田县|
调兵山市|
青冈县|
康乐县|
海口市|
连云港市|
肇东市|
新疆|
杂多县|
丹棱县|
保康县|
深泽县|
宕昌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