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題記:那是一代人的血染江山。每一位開國將軍,都是新中國解放事業的鋪路石,閃耀的將星里,也凝結著妻子的心血光華。</p> <p class="ql-block">1939年秋,毛澤東主席任命許世友為山東縱隊第五旅旅長,去膠東開辟抗日根據地,軍令下達后,特意對許世友說:“山東的山,山東的水,山東的姑娘膠東的美”,囑咐他帶位膠東媳婦回來,并把這句話寫成了條幅,讓許世友帶到膠東。</p><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當吳克華和許諾他“到山東天天吃大餅”的老鄉張經武,帶領160人的黨、政、群人員,開拔膠東支援許世友時,路過冀南129師,劉伯承把自己警衛員和坐騎交給吳克華,開玩笑對他說:“去山東吃大餅,是不是順帶捎個膠東媳婦回來?”</p> <p class="ql-block">蓬萊這地界兒,男人耿直信義,崇文尚武,勇謀兼備,樸魯忠厚,豁達堅韌,重情重義;女人秀外慧中,直爽透亮,勤勞能干,俠骨柔腸,賢淑善良,“棲霞的糧,黃縣的房,蓬萊凈出好姑娘”,從古到今一直在膠東流傳。</p><p class="ql-block">蓬萊女兒也果然厲害,直接給蓬萊父老鄉親,找了1955年授銜時三位開國中將、兩位開國少將。</p> <p class="ql-block">說起蓬萊開國將軍夫人,我們先來說一下北溝鎮宋家店村張家。這兒是我的出生地,從記事起,村里張家就一直是淵源流長書香世家,四世祖張文錦生子六人:維茂、維欽、維貴、維功、維銘、維太,其中五子張維銘,被聘為縣衙師爺,居萬壽下洼,人稱十八起磨張家。</p><p class="ql-block">張文錦三子張維貴曾孫女張學繪,嫁給于家莊村于文孚兒子于學忠,于是國民黨二級上將,平津衛戍區司令,蘇魯戰區總司令、山東、河北、甘肅省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五子張維銘玄孫女張銘(張本芬),讀書期間受革命思想影響,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10月10日,與時任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員吳克華結為伉儷,于學忠夫人張學繪是張銘的本家姑姑。</p> <p class="ql-block">看看上邊這位小伙子,蓬萊女婿之一,很帥氣吧,英俊外表下,是他貧寒的出身和不平凡的經歷。</p><p class="ql-block">1912年,吳克華出生于江西戈陽中畈鄉芳墩村,一個貧寒農民家庭,身上有個姐姐,5歲時夭折。父親去世后,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苦。</p><p class="ql-block">吳克華與革命黨人方志敏是鄰鄉,在方志敏影響下,他15歲參加紅軍,曾因丟過自己的槍,被方志敏關過一個月禁閉。擔任連長時,母親被敵人抓去燒飯,被告密,敵人讓她給兒子寫信帶隊伍投降,她義正辭嚴地說;“我生他的身,管不了他的心,我只知道,他跟了方志敏,是為窮人打天下!”當晚母親被殺害。</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看著身首異處的母親,吳克華趴在母親身上,號啕大哭,在鄉親們幫助下,把母親草草掩埋在村后山坡上,對著母親滿臉淚水深深地鞠躬:“娘,您等著我,等把敵人消滅后,我一定回來陪您老人家!”</p><p class="ql-block">他先后任少先隊中央總隊參謀長,21師63團參謀長,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征中擔任后衛,阻擊近敵,掩護主力脫離險境,出色完成任務,受軍委三次表彰。</p><p class="ql-block">為掩護全軍渡江,由后衛變前衛,乘敵不備發起猛攻,殲滅敵軍兩個營,保障全軍順利渡過金沙江。1934年,入瑞金紅軍大學學習,聽朱德、劉伯承講課,軍事素養得到很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吳克華與許世友的緣分,源自張國燾領導的東路軍。當時,張國燾違背北上方針,擅自率部隊南下,因為公開批評張國燾錯誤指揮,吳克華遭到打擊報復,被撤掉團長職務,限制人身自由。許世友立即找相關人員討要說法,為吳克華打抱不平,最后使問題得以解決;后來黨中央批判張國燾錯誤路線,許世友反應過激,被關押自我反省,吳克華心急如焚,立即找到當時抗日軍政大學教務長羅瑞卿求情,擔保許世友來自紅四方面軍,但絕不是張國燾的人,二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p> <p class="ql-block">在膠東,吳克華成為許世友得力干將,先是接替許世友五旅旅長職務,后任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為開辟根據地,帶領膠東子弟兵浴血奮戰。1944年,趙保原公開投靠日本,許世友決定討伐趙保原部,1945年2月11日至19日,膠東軍區在政委林浩、副司令員吳克華指揮下,集中5個團另5個營兵力,其中包括蓬萊人夏侯蘇民任團長13團,一舉殲滅敵人1.2萬人,并將趙保原擊斃。</p> <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吳克華又迎來一次生命的轉折點。9月22日,根據黨中央部署,吳克華率領膠東300多名干部,從蓬萊欒家口,乘坐機帆船,橫渡渤海,在遼西興城登陸,愛人張銘帶著三歲大的女兒吳布生隨隊前往。隨后吳克華乘火車去沈陽,見到先期到達彭真、陳云,并由陸續到達6個團的膠東子弟兵,成立東北自治軍第二縱隊,后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p><p class="ql-block">從此以后,吳克華帶領四縱,在林彪指揮下,參加“三保本溪”、“四打臨江”戰役,指揮解放鞍山、遼陽、營口之戰,消滅大量敵人,使我軍由戰略被動轉為主動進攻局面。這其間,吳克華也曾有一次走麥城,就是盤山沙嶺戰役。當時,他率領7個團,準備吃掉廖耀湘新6軍1個團,但最終敵方傷亡674人,我軍傷亡2157人,遭受重大挫敗,讓他痛心疾首。</p> <p class="ql-block">塔山阻擊戰,是吳克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戰,也是決戰東北的轉折點,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極為重視,蔣介石親臨葫蘆島進行部署指揮。這是解放戰爭極為慘烈的一戰,擅長打運動戰的四縱,改為無險可守的防御戰,戰役于1948年10月10日打響。</p><p class="ql-block">鋪天蓋地炸彈傾瀉而下,海陸空三面強大攻勢,國軍精銳部隊潮水般瘋狂涌來,四縱從司令員到每一位戰士,就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陣地上,危急時刻,林總斬釘截鐵告訴吳克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p><p class="ql-block">吳克華熬得兩眼通紅,他知道,這一戰只能贏,不能輸!國軍95師敢死隊,一個個光著榜子,手提自動槍,狂叫著沖向塔山陣地,我軍正面防守團打得只剩二百人,但都咬緊牙關,堅守陣地,誓與塔山共存亡!六天六夜的浴血奮戰,吳克華和戰友們一起,以機動靈活戰法,悲壯慘烈血肉之軀,沒有讓敵人跨越塔山半步,完成一場震驚中外的經典防御戰!</p><p class="ql-block">吳克華晚年回憶說:“打了一輩子仗,真正尸山血海就只見過這一次!”</p><p class="ql-block">遼沈戰役的勝利,為接下來的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提供了有利條件,更是加速了國民黨政府的滅亡,為新中國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從塔山撤下來第四天,根據毛主席指示和林彪命令,吳克華率先先率四縱奉命入關,成為北平軍管會主任。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在北京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受閱部隊即是“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臺山英雄團”和四縱連以上干部,而這次檢閱,蓬萊劉家溝鎮二劉家時任團長,后來成為新疆、甘肅軍區副政委劉凌,也身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吳克華深知自己文化上的欠缺,多次給林彪寫信,申請離開部隊深造,但因為工作需要,都未獲批準。直到1954年,吳克華第15次申請離職學習得以通過,他進了劉伯承任院長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經過刻苦學習,1957年畢業,被任命為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成為楊得志副手。</p> <p class="ql-block">吳克華出身四野,此時林彪已經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正常來看,仕途應該非常順利,但現實并非如此。1963年,在林彪提議下,他上任炮兵司令員,吳法憲和李作鵬對他說:咱們聯合起來干。但吳克華性情耿直,不喜歡趨炎附勢,他是位純粹的軍人,把精力都用在狠抓炮兵訓練上,沒有去“突出政治”,對于許多莫名其妙指示,也沒有執行。</p><p class="ql-block">于是,1967年他成了“三華(肖華、莫文驊、吳克華)反中華”主要人之一。從1967到在1972,是妻子張銘最揪心難熬的5年。多少年來,戰場上的兇險艱難犧牲,她都與丈夫一起,硬抗了下來,畢竟那都是明面上的事情,但這次丈夫突然人間蒸發神秘失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沒有人敢問,也沒有人敢關注。張銘每天牽腸掛肚憂心似焚坐立不安,而他的丈夫吳克華,一直被關在炮兵招待所幽暗骯臟地下室里,經受各種折磨審問。</p><p class="ql-block">直到1972年,周總理在一次會議上,經問詢知道這個情況,當受命解救的李德生,從地下室“提審”出吳克華時,當時的他面容枯槁,形銷骨立,精神已接近崩潰,見李德生面就說:“我有罪,我有罪!”可見當時政治迫害,比血與火戰場還要殘酷!回家后,張銘看到丈夫瘦骨嶙峋的樣子,心比刀割還要難受,默默地轉過身去,眼淚倏然流了一臉。</p><p class="ql-block">在周總理關懷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他走馬上任鐵道兵司令員。</p><p class="ql-block">“九一三”事件后,有人稱他為“反林彪的英雄”,將軍搖頭說:“過去說我反林彪,我不承認,今天我還是這樣說,我沒有那么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1976年,63歲的鐵道兵司令員吳克華,到空氣稀薄缺氧嚴重青藏鐵路線,連續20多天,在海拔4600米施工現場,查看路基,慰問施工連隊,嘴唇和臉一直都是紫的。青藏鐵路有幾段建成后,可能影響野生動物遷徙,他與工程設計人員一起,及時修改圖紙。任職鐵道兵司令員期間,青藏鐵路線留下他生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1977年,吳克華調任成都軍區司令員。</p><p class="ql-block">吳克華的秘書屈全繩曾回憶到:</p><p class="ql-block">1979年1月28日,農歷馬年大年初一,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吳克華,一到作戰值班室,就要通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電話,因為準備開始中越自衛反擊戰,他擔心披甲上陣老上級的身體狀況,當他得知將軍身體還不錯時,懸著的心便落下了。回家后把消息跟張銘說了,張銘高興說:“沒啥大問題就好!昆明海拔高,你讓楊司令多注意點,讓醫生護士守好他。”然后轉身進屋,拿出家鄉年前捎來的阿膠,讓吳克華找人轉到昆明去。</p><p class="ql-block">正在吳克華籌謀準備如何幫助楊得志,打好中越自衛反擊戰,大年初二,吳克華接到軍委辦公廳電話,讓他即日進京。吳克華對張銘說:明天出差到北京,張銘心里嘀咕:大過年出什么差,她知道丈夫是個嚴守紀律的人,無關張銘的事,一個字也不會對他這個“三八式”說,看著吳克華消失在夜幕中身影,默默上樓給他收拾東西。</p><p class="ql-block">吳克華進京見到華國鋒和葉劍英,葉劍英告訴他:我們在越南動手,蘇聯會不會策應,誰到新疆鎮守,選來選去還是你去穩當。</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4日,吳克華上任新疆軍區司令員,那年他66歲。2月17日,中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當時中蘇邊界形勢告急,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西北漢族群眾紛紛內遷。當時中央要求是:內緊外松,保持社會穩定。他當即給秘書下令:“你速辦一件事,趕緊讓成都那邊,把我的家屬搬過來!”當時張銘正在生病,兒子上學,但根據吳克華意思,馬上全家動遷。到新疆還沒喘口氣,張銘就被吳克華拉著每天逛商場、買菜,晚上,還要陪他到廣場街面上散步。烏魯木齊市民見之,一傳十,十傳百:“鎮守邊關司令和家屬都這么安閑自若,我們還怕什么。”很快局勢就安定下來。</p><p class="ql-block">吳克華曾五任司令員,被葉劍英稱為“解放軍之最”,將軍每次臨危受命,南調北譴,人走家搬,張銘每次都是默默隨行,毫無怨言。</p> <p class="ql-block">吳克華一生金戈鐵馬,勇猛頑強,特別塔山一戰,成就他的威名,但是他卻有一個“文將軍”稱號。</p><p class="ql-block">一個只讀過三年私塾的小皮匠,何以在戎馬倥傯軍旅生涯中,修煉成一位飽學儒雅的將軍,他首先受革命引路人方志敏的影響,其次林彪很喜歡看書,劉伯承、葉劍英等也都是儒帥,這對他的促動很大。耳濡目染中,他也手不釋卷博覽群書,除毛主席著作,《孫子兵法》、《朱可夫回憶錄》,就是文學名著、唐詩宋詞,《史記》、《中國通史》、《古文觀止》等等,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儒雅淡定斯文脫俗的氣質、風度。</p><p class="ql-block">吳克華下部隊視察,喜與士兵交談,臨別必一一與士兵握手,數十上百人不計,若發現漏握一人,必回頭再握。</p><p class="ql-block">一日,將軍視察炮兵某部,將返之際,忽見門前一棵大樹,樹上設一瞭望臺,即沿梯攀登十余米,與站哨士兵握手致意。</p><p class="ql-block">在新疆軍區,在邊防站看望士兵,聞一士兵外出牧羊未歸,即坐門口等之,見面握手后當上車離去。</p><p class="ql-block">他下部隊,輕車簡從。有一次,一位老部下準備一桌子飯菜,要跟將軍好好敘敘舊情,吳克華就是不進門不落座。</p><p class="ql-block">1980年,吳克華赴任廣東軍區司令員,暫住軍區留園賓館,即召秘書伸出三指:“第一,我既然住在這里,它就是我的宿舍,請把原來服務員撤走;第二,把地毯和公家物品搬走,按我應配備家居,給我布置居室;第三,我從外地來,沒有蚊帳,能否留下兩床蚊帳,我按價付款。”</p> <p class="ql-block">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縱觀吳克華一生,作為紅軍長征后衛,他帶領部隊保障大部隊順利前行;驚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鏖戰,打下東北全境解放基石;新疆邊陲運籌帷幄,讓蘇聯不能覬覦我國邊境;青藏鐵路全境貫通,讓漢藏人民有了深入融合;57天中越法卡山激戰,捍衛國家尊嚴和人民安全。</p><p class="ql-block">人一生的命運,福禍是遵循守恒定律的。在吳克華生命中,曾有三次谷底。第一次受張國燾打擊迫害,失去自由;第二次東北沙嶺之戰,7個團沒打過廖耀湘1個團,損失慘重,被撤掉四縱司令員職務;第三次文革地下室關押,再次失去自由。人都說,禍之福所依,福之禍所伏,冥冥中,這三次低谷,為他埋下福的根基。</p><p class="ql-block">張國燾迫害打擊那次,吳克華恢復自由后,即找到劉伯承,請求調離第五軍,劉伯承同情他的遭遇,很快調其到自己擔任校長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而他那些紅五軍戰友,進入河西走廊,遭遇瘋狂的馬家軍,如果他去,幸存概率也很低。命運的轉盤,讓他躲過一劫。</p><p class="ql-block">沙嶺戰役慘敗,讓他臥薪嘗膽,秣馬厲兵,成就日后塔山經典戰例;</p><p class="ql-block">而他“文革”期間不趨炎附勢,失去5年人身自由,也從而避免“九一三”政治變局的牽連。當年1955授銜,四野一縱李天佑,二縱劉震,三縱韓先楚,六縱黃永勝,七縱鄧華,都是開國上將,浴血奮戰塔山的吳克華是中將,但后來,他和許世友上將,有著異曲同工的走向,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北野戰軍高級將領中,只有吳克華一個人,還重任在肩,擔任大軍區司令員。</p><p class="ql-block">命運,兜兜轉轉,就是這樣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一生奉獻祖國的吳克華將軍,之所以能出色完成各項工作,離不開站在身后的張銘,默默無聞全力以赴支持。兩人在抗戰時期相識相愛結婚,那都是戰火中淬煉出堅如磐石的感情。</p><p class="ql-block">記得有一次,在遭遇敵人圍剿時,張銘對丈夫說:“若是落入敵人之手,我就和你一起犧牲!”在吳克華傳奇一生中,有過數次“灰暗日子”,無論環境多么復雜險惡,她與將軍心心相印,攜手并肩風雨同舟,給予他最堅固的情感支持,成為他生命的港灣。</p><p class="ql-block">1980年,老將軍許世友卸任后,推薦吳克華擔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吳克華在給老家寄回的家書中寫道:“未經我的允許,任何人不準來廣州看望我。”后來有親戚來,吳克華真就不見。張銘聽說后趕過來,接到家中坦言:我們兩口子,絕對不會去做擾亂組織工作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兒子吳曉偉從石家莊高級陸軍學校畢業后,他對張銘說:曉偉沒打過仗,當兵就要去有戰斗任務的野戰軍去鍛煉,他要求兒子和普通士兵一樣成長。</p><p class="ql-block">1982年的一天,新上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到基層部隊視察,一位訓練有素的士兵,引起了他的注意,經了解才知道,這位士兵就是老上級吳克華的兒子吳曉偉,他馬上打電話給吳克華:“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吳克華馬上說:“沒什么不對的,就是要讓他從基層做起!”</p><p class="ql-block">在與越南法卡山戰役中,作為廣州軍區司令員,他讓兒子吳曉偉與兒媳,把孩子丟給張銘,率先到戰場一線參加戰斗。</p> <p class="ql-block">吳克華、張銘的親家,是張震夫婦。他們的大女兒吳布生,嫁給上將張震的兒子張曉陽。張曉陽是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院長,少將軍銜。</p> <p class="ql-block">在與許世友將軍膠東抗戰日子里,曾有一件事讓吳克華終生難忘,當膠東軍區司令部在一個山村,被告密要轉移時,村里16位母親,帶著自己兒子,要求上戰場殺敵。看著那些母親的面容,他跟許世友說:“若我犧牲,請一定收拾好我的遺骸,埋葬在我的母親身邊”,而這句話,直接戳到了許世友心窩上,引起了共鳴,許將軍一直就是這么想的,兩個人感情從此愈加濃厚。</p><p class="ql-block">1985年許世友去世后,他曾欣慰地說:“老許頭如愿了,老許頭如愿了”。</p><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退居二線一直和張銘住在廣州的吳克華,被病痛折磨得進入彌留之際,這一天,他顯得特別清醒,開始張銘商量后事,張銘知道,他曾經幾次講過:自己走那天,要回老家去陪母親。可這時,吳克華卻一字一句地對她說:“這幾天,我晚上一直睡不著覺,經常夢見塔山的戰友,仗打得太慘烈了,幾千人犧牲了,我對不起他們!我死后,把骨灰撒在塔山,與他們做個伴吧。我不是孝子,生不能進孝,死不能陪伴,媽要怪我就怪我吧……”張銘瞬間身體顫動一下,心如刀絞。</p> <p class="ql-block">1988年,按照丈夫生前遺愿,張銘帶著子女,把將軍骨灰,撒在塔山這片被烈士鮮血浸染過的土地上。四縱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胡奇才、參謀長李福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文等八位將軍,也都先后葬在這里。</p><p class="ql-block">吳克華家鄉,將軍去世后,在他母親墓地前,建起吳克華將軍紀念亭,讓將軍永遠陪伴陪伴自己的母親。</p><p class="ql-block">原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報社社長華楠曾寫詩贊曰:“南天一柱氣如虹,披肝瀝膽建奇功。土城阻擊護北斗,驛道奔襲挫敵峰。臨江論兵驚四座,塔山鏖戰震兩京。難忘春風風人時,入地甘霖細無聲。”</p><p class="ql-block">老兵不死,只是凋零。</p> <p class="ql-block">吳克華和張銘的女兒女婿,在父親去世后,曾來到蓬萊八路軍進軍東北紀念處,懷念父親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歲月,曾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為歷史的轉折,留下不凡的生命足跡!</p> <p class="ql-block">鳴謝:蓬萊鄭新迪(晚風)提供張銘原始信息</p><p class="ql-block"> 蓬萊歷史文化愛好者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合阳县|
如皋市|
阜平县|
汉川市|
镇赉县|
溧阳市|
汝城县|
鹤岗市|
和林格尔县|
秦皇岛市|
西和县|
新平|
响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新丰县|
乐清市|
凤阳县|
和平县|
内乡县|
遵义市|
南宁市|
泰州市|
延吉市|
绥棱县|
金秀|
青神县|
湖南省|
平阳县|
岐山县|
邵阳县|
勃利县|
江城|
绥化市|
喀喇沁旗|
怀安县|
阿巴嘎旗|
长白|
甘孜县|
慈利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