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個人文字創作的一點體會</p> <p class="ql-block"> 今天,非常感謝州局文聯給我這次與各位交流的機會,作為公安民警,作詩為文之道并非我的主業。說實話,今天面對各路潘江陸海般的筆友,因本人文學認知淺,且無交流經驗,心中忐忑,請多包涵!警協讓我交流的題目是《詩歌創作》,以我的水平無能力將詩歌創作拔到文學創作的高度來談,所以,我與大家交流的自擬題目是:興趣與堅持—個人文字創作的一點體會。下面我以多年筆耕的一點粗淺認知,從六個方面來進行闡述。</p> <p class="ql-block">一、文字創作的經歷及對創作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我從警三十六年,在諸多部門工作過,既不是中文專業畢業,文學稟賦不高,工作之余,寫詩為文純屬個人興趣和愛好,走的是野路子、屬于江湖派。動筆寫文章始于2003年,起初每年寫點業務類的理論文章,2008年后,文體開始有所拓展,漸涉足詩詞散文等,創作各種古體、近體及現代詩20首;以一些詞牌填詞13首。另外,還寫過一些賦文、散文,未涉獵過小說創作,一些文章雖登過報刊,散文曾獲得過征文三等獎,就我目前的作品來看,還處于蹣跚學步階段,詩文膚淺,意境不高,羞言一道。</p> <p class="ql-block"> 關于文字創作, 我最大的體會是文字創作首先在于興趣與堅持。在興趣的驅動下,才會主動地進行學與寫,如果只是責任和壓力驅動那只會應付,而不會產生愛的;若抱著功利目的去寫,遇到困難就很難堅持。第二則是“學而不寫則罔,寫而不學則殆”,通俗地說就是寫倒逼讀,讀促進寫,學然后有所得,寫然后有所獲,學與寫相長也。就閱讀學習方面而言,我讀書不多,偏重于中國古典文化,《古文觀止》(精選中國先秦以來歷代最經典的222篇文章)《紅樓夢》(構思之精,環環相扣,伏線之長,敘寫精細,蘊含深刻)《文心雕龍》(從原道到序志共50篇,可以說篇篇精彩,字字珠璣)、一些唐詩宋詞也是我反復閱讀的書,通過閱讀自會有滋養,加上自我的思考和筆耕嘗試,內外因相輔,對我的文字創作很有幫助。我的《目瑙縱歌詩》是學仿杜甫《兵車行》,我填的《蝶戀花·春情秋思》是步韻蘇東坡《蝶戀花.春景》。 當然除了興趣之外,思想上受曹丕《典論·論文》的啟發,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成為我筆耕的動力。</p> <p class="ql-block"> 我認為文字創作,本乎情、理、思。通過生活感悟力、藝術想象力、文字表現力使時而平靜、時而澎湃的內心情感與思想傾瀉出來,無論喜悅、悲傷、憤怒或是迷茫,都能文字中找到歸宿。文字的表達與釋放,不僅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與自由,也能讓人更加自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獨特的風景,值得被看見、被聽見。我理解,文字創作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每一位愛好文學創作者前行的路,讓我們能在文字的天地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土。</p> <p class="ql-block">二、文字創作的過程、素材與構思</p> <p class="ql-block"> 創作的形式和種類很多,如音樂、繪畫、書法、雕刻等等,我今天講的是狹義的文字創作。任何創作過程都是一場發現之旅,文字創作與其他創作相似,是通過耳聞目睹和心理感知,依托文字來創作,它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的過程,像懷胎十月到嬰兒誕生一樣。 文字創作其實就是一個“寫”字,是一種情感表達與釋放。文字創作本無定法、無捷徑,但是有規律和規則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用《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镕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總術》用十九個篇章,探討各種文體創作過程中的個性、語言、風格、思維方式以及情與理、內容與形式等一系列問題。關于詩歌方面,中國第一部詩論著作是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的《詩品》,歷代文學批評、詞話、詩話之類的書籍也很多,如《二十四詩品》、《滄浪詩話》《袁枚詩話》《人間詞話》等。但無論如何,文字創作就像游泳僅通過書本或聽別人說教是學不會,必須自己下水實踐才可能學會。文字創作亦如此,必須身體力行方能入道門。</p> <p class="ql-block"> 我認為,文字創作過程是一種情感表達和人生體驗。從選題構思到謀篇布局,從收集素材到查閱資料,從文章結構到邏輯安排,從遣詞造句到修改潤色,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在文字創作的旅途中,每一次提筆都仿佛是作者與自己靈魂深處的一次深刻對話,是情感與思想的深度交織碰撞,更是對世界、社會、人生艱苦理解和探索的過程。“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環境,我們的身邊與心中都不缺乏素材。能搖蕩性情、感蕩心靈的事,如紛繁的生活、豐富的體驗、苦難與磨礪都是素材。杜甫的“文章憎命達”,韓愈的“物不平則鳴”,都是廣為人知的名言,一個側面反映出僅賢士失志,感憤不公就是說不完的話題。只是你我能否發現,并具歸納、提煉和表達出來的能力,而如何將簡單的事情寫出深度和情感來這是一種能力(舉例蘇軾定風波)。一般來說,素材要實,情感要真,不能虛無縹緲,無病呻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蘇軾吊念亡妻的《江城子》,兩篇都未用典,文字樸實無華,情真則文真,真至,何需著一字粉飾?怊悵切情,感動讀者千年;此類文章還有《出師表》《陳情表》《歸去來辭》等。構思要妙,簡潔不雜亂,如《滕王閣序》全文773字,文字絢爛,構思精妙絕倫,轉承自然,用典46處,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駢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意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 有了素材,然后就是構思,即意在筆先,這過程猶如設計一棟建筑。文章的主題要義、邏輯關系,前后關聯等。構思中要了解自我目的,沒有明確深刻的立意,文章就如一盤散沙,失去了存在價值。? 詞句雖然重要,但立意更為關鍵。如果意趣真實,即使詞句不加修飾,也是好的,如清水出芙蓉,這被稱為“不以詞害意”。?以多角度、多維度的眼光去面對文章的立意與構思,然后再遣詞修飾。一旦我們細心體會,不難發現,原來文字張力如此強勁和細膩,文字如此多彩。有了立意和素材才是創作的前提。之后,在起筆與落筆之間,不斷地挖掘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考,通過提煉,那些平日里或許未曾觸及的角落,在文字的催化下逐漸清晰起來。用心去對待文中每段文字,用文字去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與感動。</p> <p class="ql-block"> 《尚書·舜典》曰:詩言志,歌詠言。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認為,詩詞創作其實就是一種文字創作,與其他各類文字創作本無二致。詩歌創作同樣是一個既需要靈感也需要技巧的過程。創作者要深入生活,觀察自然,體驗情感,從而獲得創作靈感。大家都認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唱來也會吟”,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興趣自己又變成自己的老師。還不能忽略的是:詩詞創作者的先天氣質形成了自己的文風,此外后天的學識、年齡、經歷、地位、勤奮對文風的影響也很大,所謂人各為容。就像“仰面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一看就是李白,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讀就是杜甫,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能讀出一種帝王氣概,像寫“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永、寫“凄凄慘慘戚戚”的李清照之流肯定是寫不出的。至于“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這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哀嘆。在宋代詞人中,一般分有真骨凌霜,高風跨俗的豪放派與善為凄戾之詞、孤情宜恨、清怨凄怨的婉約派。蘇東坡則豪放婉約氣質兼有。</p> <p class="ql-block"> 詩詞創作需掌握一定的知識,唐朝之前的詩稱為古詩,唐朝以來,對格律、韻律、修辭手法要求很高的詩,稱為近體詩。它有嚴格的平仄韻律和對仗要求,如,七律平仄規則為詩句的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字。平仄格式為: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即第二、第三句的尾字和第四、第五句的尾字相對,第六、第七句的尾字和第八句的尾字相對。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七律平仄格律有四種,分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首嚴格的七律詩。但《兵車行》《琵琶行》《長恨歌》《蜀道難》《將進酒》這類長詩,雖有平仄要求,?但作為歌行體詩,它對平仄格律的要求沒那么嚴格。作為詞同樣有格律要求,詞牌不同格律就不同(在這里不展開講了)。如要掌握聲律,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編撰的《聲律啟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此書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它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在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方面,唐代詩人司空圖則將詩歌風格、境界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類,對后世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 然而,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廢除文言,中國古典詩詞創作遭到巨大影響,又到了1949至文革結束,中國的詩詞傳統文化教育,遭到拋棄或者說出現了空白。進入“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的文化低迷期,以致現在余害還未完全散盡。</p> <p class="ql-block"> 詩詞創作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古人。如黛玉教香菱學詩的故事,在《紅樓夢》第48、49回的故事,黛玉說:”王摩詰的五言律讀一百篇,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 應玚、劉楨、謝靈運、阮籍、庚信、鮑照 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自然入門。“詩詞創作需通過反復的寫和改,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正如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推敲”的典故來自于唐朝詩人賈島,他的《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后蜀何光遠在《鑒戒錄》中記載:賈島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作‘推’手勢,又作‘敲’手勢,最終為“推”字。我個人在創作中有過此體會。推敲二字意相近,韻皆為平,前一句“鳥宿池中樹”韻律為:仄仄平平仄,后句韻律必為:平平仄仄平。按格律并不沖突,兩字皆可用,但“推”自然比“敲”妥,這其中蘊含著生活體驗之道。 </p> <p class="ql-block"> 自周秦的詩經楚辭、漢初四言、建安五言、唐朝律詩、宋詞、元曲到現代詩,文體文風一直在變。所以創作者還需要有創新精神,不拘泥于傳統,勇于嘗試新的表達方式 ,文字創作是一種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在尊重傳統、汲取經典營養的基礎上,要不斷嘗試新的表達手法、探新圖變,力求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前行。敢于突破自我,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文學的殿堂里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當然,詩歌創作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每位作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喜好和能力,尋得適合自己的創作路徑。重要的是,詩歌創作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作品才能打動讀者,產生共鳴,作品才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我的《潑水歡歌》是受當時萬人采花的場景啟發而作(韻腳為平韻),其中“千車萬人花一色”這句想必去過三臺山采過花的人都能感知得到。我的《目瑙縱歌詩》文首的詩引就已說明我創作的原因(仄韻起筆)《登游德宏大金塔》《大美芒市》我是以五言入詩。</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普陀区|
巨鹿县|
汕尾市|
赫章县|
平定县|
金平|
大宁县|
天津市|
柳河县|
浙江省|
南京市|
天津市|
台南市|
三河市|
东乌珠穆沁旗|
高安市|
阳谷县|
宁海县|
富宁县|
鄯善县|
梓潼县|
通许县|
太和县|
运城市|
塔城市|
习水县|
宜城市|
舒兰市|
嘉义市|
民县|
留坝县|
邛崃市|
上虞市|
墨玉县|
崇义县|
阳城县|
聂拉木县|
来凤县|
宝坻区|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