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歷史文化研究會 劉志軍 海山(1857一1917年),字瀛州,蒙古名松彥可汗,綽號海三麻子。其父白音特木爾,是當地有名的士紳,家族號“永裕堂”。海山曾任喀喇沁右旗管旗章京、管軍梅林。1891年金丹道教事件后,因官司纏身逃亡哈爾濱。1907年到外蒙古,參與蒙古國獨立,先后任內務部司官、內閣總理。后因與蒙古當局政見不合而回國,任蒙藏事務局總裁,期間寫作《蒙漢合璧五方元音》。1917年去世,葬于老哈河北岸梅林營子西山。<br> 《蒙漢合璧五方元音》<br> <div> 海山的出生地在今寧城縣天義鎮崗崗營子村,寧城縣境在清代是喀喇沁中旗游牧地。但是關于他的資料都說他是喀喇沁右旗人,而且海山任職也在喀喇沁右旗。這是為什么呢?</div><div><br> 后金天聰年間,喀喇沁部歸附后金。1635年,皇太極設喀喇沁固山,翌年改喀喇沁旗。順治五年(1648年)析置喀喇沁左、右兩旗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右旗置喀喇沁中旗。<br><br><div> 當時喀喇沁烏梁海貴族支系及其屬民的游牧地錯綜復雜,兩旗分立之后,喀喇沁中旗駐牧在右旗境內的貴族及其屬民,大都遷到中旗境內。而駐牧在喀喇沁中旗境內的右旗貴族及其屬民,并沒有全部遷到右旗境內,依舊錯居在中旗境內。右旗人依仗其札薩克爵位比中旗高,與朝廷關系比中旗近,在中旗境內爭占牧地,肆意作為。</div><div><br></div> 乾隆年間,喀喇沁中旗第三任扎薩克齊齊克(1740年—1774年)在任時,中旗與右旗因此事打了多年官司。從一份檔案《呈理藩院:轉奏給予劃給旗界等因蒙古文書》中,可以看出兩旗人地糾紛情況:</div><div> “……呈理藩院,為呈報事……由理藩院派員外郎博日呼等,將我曾祖父等由喀喇沁王旗分出,……給我曾祖父所屬 38個蘇木阿拉特劃給住地界限。當時我曾祖父所屬三個蘇木阿拉特劃入王旗境內居住將其撤回。……我們境內的喀喇沁王屬十幾處兀魯思并未搬回。為此曾向理藩院請奏過。……為我旗旗界不清之事,奏請理藩院給予劃清旗界。理藩院回文稱,查得,于(康熙)四十三年,本院派員外郎博日呼等,劃分牧地。(康熙)四十四年,派員外郎海薩,未動兩旗雜居者之房屋地畝,令照舊居住奏報事均已記檔在案。為此,你們倆旗之兀魯思,務照康熙四十四年由理藩院奏派員外郎海薩受理之例,嚴加管束各自屬下之民,令居住在舊住地上。”</div><div><br></div><div> 游牧民族實行的是屬人管理機制,清朝初期編旗劃地,屬人管理機制轉變為屬地管理。喀喇沁中旗和右旗出現這種糾紛,是屬人管理向屬地管理過渡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遺留問題。<br></div><div><br><div> 1933年3月,日軍占領熱河全境。1937 年(偽滿洲國康德四年)1 月,偽滿洲國公布處理錦熱蒙旗問題法案,在錦州省內的 2 個蒙旗(土默特左、右二旗),及熱河省內的 6 個蒙旗(喀喇沁三旗、翁牛特二旗、敖漢旗)施行特別的旗制——《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重新劃分了旗縣的行政區域。<br><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建平縣街村區域圖》 <br> 偽滿康德五年(1938 年9月1日),日偽繪制了《建平縣街村區域圖》,明確了實行《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后,建平縣的管轄區域。其劃分的原則,當是原喀喇沁中旗的人員及牧地,劃歸寧城縣。而原喀喇沁右旗的人員及牧地,劃歸建平縣。 《建平縣街村區域圖》局部 此圖中,今建平縣三家鄉西胡素臺村北的土城子和沙海鎮杜家窩鋪村,歸寧城縣(即喀喇沁中旗)管轄。今寧城縣的池家窩鋪、河西四家、桃吐五家,以及天義鎮南部和西部的大新地、四家、三家、敖漢營子、崗崗營子、西三家、廟營子、哈達城子、胡敦梁,都歸建平縣(即喀喇沁右旗)管轄。這些村子,就是喀喇沁中旗上奏理藩院的文書中所提到的,“我們境內的喀喇沁王屬十幾處兀魯思并未搬回”的大部分兀魯思(村子)。<br><div> 由此可見,海山的出生地崗崗營子,屬于喀喇沁右旗游牧地,海山是喀喇沁右旗人。<br></div> 后記<div><br><div> 上文發表后,寧城縣的騫國安老師對這些錯居于喀喇沁右、中兩旗境界的人作如下糾正:</div><div><br><div> “右旗貴族屬民”“中旗貴族屬民”說法不夠準確,他們應該是按部落及血緣關系認定親疏,與右旗血緣或部落關系近的人覺得地位尊貴,既不愿意歸中旗管轄,也不肯從中旗地域遷出,始終認定自己及所住地盤都是右旗的。天義沙坨子等地在后來丈量土地時還曾因此發生過矛盾。崗崗營子老河岸邊的樹林子在人民公社化之前還屬于喀喇沁旗,不屬于寧城縣。人民公社化過程一切公有,這段歷史才算結束。</div></div></div> 附:乾隆年間,喀喇沁中旗第三任扎薩克齊齊克在任時(1740年—1774年)的一份檔案<div><br> 《呈理藩院:轉奏給予劃給旗界等因蒙古文書》<br> 原來我旗有28個蘇木,現增至51個蘇木,耕地牧場缺少,奏請給予劃界。呈理藩院,為呈報事,原來我曾祖父塔布囊額琳臣等附牧在喀喇沁王旗。后由理藩院派員外郎博日呼( buruku)等,將我曾祖父等由喀喇沁王旗分出,令附在喀喇沁公善巴喇什旗。給我曾祖父所屬 38個蘇木阿拉特劃給住地界限。當時我曾祖父所屬三個蘇木阿拉特劃入王旗境內居住將其撤回。而居住在我曾祖父境內的王旗所屬十幾處兀魯思沒有搬回。后于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授我祖父塔布囊格埒勒扎薩克印,另設一旗以來,我們境內的喀喇沁王屬十幾處兀魯思并未搬回。為此曾向理藩院請奏過。乾隆二年,理藩院來文稱,外藩六盟各扎薩克旗界文書均已送來。惟后增設之喀喇沁塔布囊格埒勒、鄂爾多斯臺吉定咱喇什兩旗 因另設扎薩克,將其旗界文書立即送來等因。遵旨,為我旗旗界不清之事,奏請理藩院給予劃清旗界。理藩院回文稱,查得,于(康熙)四十三年,本院派員外郎博日呼( buruku)等,劃分牧地。(康熙)四十四年,派員外郎海薩(qaisa),未動兩旗雜居者之房屋地畝,令照舊居住奏報事均已記檔在案。為此,你們倆旗之兀魯思,務照康熙四十四年由理藩院奏派員外郎海薩 (qaisa)受理之例,嚴加管束各自屬下之民,令居住在舊住地上。另外將博日呼 (buruku)所劃之兩旗四至地名等立即造檔前來上報等因。我們豈敢違背理藩院 旨意。但如今我旗塔布囊、官員以下,披甲以上均來抱怨稱,原來我旗阿拉特從王公等處分出時有28個蘇木,占地狹小。今托圣主隆恩,族屬繁衍,已增至51個蘇木,致使耕地牧場日益缺少,加上我旗境內有王屬十幾處阿拉特任 意侵占耕地墾種,不予搬走,致使我們受苦。茲一,托圣主隆恩卻沒有旗界;二,已至難以養家糊口,失去生計的地步。而喀喇沁王旗阿拉特為43個蘇木, 占地甚廣,有我旗三倍之多,還不滿足,令其兀魯思阿勒巴圖 十幾個艾里部落居住在我旗境內,任意占據居住,對屬下阿拉特我們不公等情屢次上報,奏請理藩院安班憐憫屬下阿拉特,請給予轉奏劃定旗界。<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东兰县|
鄂伦春自治旗|
繁昌县|
进贤县|
和政县|
喀什市|
米易县|
东平县|
库伦旗|
盘锦市|
皮山县|
宿迁市|
加查县|
卓尼县|
卢龙县|
瑞昌市|
天门市|
子洲县|
永吉县|
平舆县|
小金县|
浑源县|
安丘市|
临武县|
芒康县|
唐山市|
建湖县|
广德县|
浏阳市|
布拖县|
卫辉市|
平舆县|
乐清市|
公主岭市|
大洼县|
青海省|
扎囊县|
盐边县|
黑河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