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浙一游,歷時40天。即將啟程返家,天空飄灑起淅瀝小雨來,可它能阻擋我夫婦倆去瞻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么?它能阻擋我夫婦倆游賞徐州五A級景區云龍山水么?</p><p class="ql-block">頂風冒雨,我們首先來到淮塔景區。遠遠見到蒼松翠柏間,高矗于129級臺階上的紀念塔,內心感慨良多,尤其是那40塊(每塊上列720人名)刻有烈士名單的石碑,更是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一),淮塔景區</p> <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在江蘇徐州興建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p> <p class="ql-block">紀念塔于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p><p class="ql-block">高38.15米的塔體正面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金色大字。塔座正面鐫刻有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塔四周由回廊、角亭環抱,塔前共計129級臺階置分為10段,將紀念塔烘托得更加巍峨壯觀。</p> <p class="ql-block">紀念塔座正面碑文</p> <p class="ql-block">部分國家領導人及淮海戰役總前委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紀念塔回廊中心的表現淮海戰役軍民團結,共同打擊敵人的大型磁磚浮雕。</p> <p class="ql-block">紀念塔回廊兩側,各有20塊按姓氏排列的烈士名單石碑</p> <p class="ql-block">高7米,寬9.5米,于1994年10月籌建,1997年5月竣工的聳立于鳳凰山麓的當年指揮并參與淮海戰役的總前委群雕。</p> <p class="ql-block">從左自右,分別是: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p> <p class="ql-block">為國為民犧牲的烈士猶如萬古長青的松柏,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游畢云龍山,下山未走回頭路,而是選擇進入大士巖寺,順山而下。</p><p class="ql-block">走進莊嚴肅穆的廟堂,心中自是肅然。巧遇幾位佛家人頂著細雨,手中敲著小罄,在抑揚的佛樂中,從院到殿轉著圈。正待拍視頻,可再不見他們的蹤影,好是一番懊惱。</p><p class="ql-block">云龍湖公園,風光尚佳,園中樹木房舍草地相諧;湖光山色卻因天公不作美,拍不出她的漂亮;湖畔,游艇木船齊聚,湖面上竟無一艘行駛,這場面自然令我放棄坐船賞湖的念頭。</p> <p class="ql-block">(二),云龍湖景區</p> <p class="ql-block">云龍湖景區是一個以云龍山水自然景觀為主,兼有兩漢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的城市型景區。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這里文物眾多,古跡遍布。</p> <p class="ql-block">云龍山石碑</p> <p class="ql-block">天然巨石上刻有“云龍山”三字,此為明萬歷十四年(1586),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書。</p> <p class="ql-block">“造林興學”石刻</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九年(1930)9月,?傳賢登臨云龍山,在此石壁上題字“造林興學,富國強兵,發揚文化,保障漢京”。</p> <p class="ql-block">鐵路員工抗戰紀念碑亭</p> <p class="ql-block">此紀念亭始建于1947年5月。這是當時徐州機務段為緬懷八年抗戰中壯烈殉職的186名津浦鐵路員工而修建。1995年,正值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徐州鐵路分局決定重建,職工家屬學生三萬余人積極參與,募捐集資重修了此亭。</p> <p class="ql-block">此石刻附近,原有國民政府為紀念徐州各縣抗戰烈士而建的石塔,于1958年遭毀,目前僅存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的“中原血壘”石碑。</p> <p class="ql-block">這塊崖壁上,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冬月的石刻,其內容:黃河之畔,云龍之巔,瞻中原之血壘兮,垂芳烈于萬年,存浩然之正氣兮,如日月之經天。</p> <p class="ql-block">張山人,名張天驥,字圣涂,自號云龍山人。生于1040年,家住此山西坡黃茅岡。他性情恬淡,信道教,好讀書,善鼓琴。侍奉父母,以鶴為伴,終生未娶,屬典型的因親緣而隱居的隱士。蘇軾曾有意請他到府中坐官,他回說,即使讓他做皇帝也不干。蘇軾縱情山水,常與賓客同僚登山攬勝,受張天驥迎來送往,二人友誼深厚。</p> <p class="ql-block">宋熙寧十年(1077)秋,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曹村決口,水臨徐州城下,張天驥的房子、園子洪水過膝。到山上避水的他,沒再下山,在云龍山山頂重建家園。這便是現存的“張山人故址”。</p> <p class="ql-block">招鶴亭與放鶴亭,原是北宋道人張天驥的草堂。</p> <p class="ql-block">招鶴亭</p> <p class="ql-block">放鶴亭</p> <p class="ql-block">張驥在放鶴亭飼養了兩只仙鶴。每天清晨,他放飛仙鶴去覓食,傍晚,再將仙鶴招回來。</p> <p class="ql-block">1078年農歷11月初8,蘇軾為張天驥新建的放鶴亭作《放鶴亭記》。文中,蘇軾對云龍山自然之景大加渲染,還塑造了超凡的隱士一一張山人。</p><p class="ql-block">他們的友情在放鶴亭中不斷加深,也讓張山人與放鶴亭聲名鵲起,同時也為史學家及后人們提供了談資與素材,世人對他倆十分欽佩與贊賞。</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一年(1532),放鶴亭在原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均予修建過。此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磚木結構,前有平臺,石欄桿環繞,四壁青磚,覆青筒瓦,門額上有乾隆帝手書“放鶴亭”。</p> <p class="ql-block">石刻:放鶴圖</p> <p class="ql-block">與大士巖寺遙遙相對的興化禪寺</p> <p class="ql-block">唐宋時期的石佛井,又名飲鶴泉。</p> <p class="ql-block">此建筑造型形似船,故名船廳。乃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徐州知府田庚倡建。但屢建屢毀,現存船廳為1979年徐州市政府重建。上下共三層,頂層為“天上座”,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曾登臨小憩。</p> <p class="ql-block">碑廊現收藏有元明清時期的大小碑碣62塊,其中有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褚遂良、乾隆皇帝等人的行、草、隸、篆等書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戲樓,原名半山亭,清康熙年間姜焯所建。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常有還愿者請戲班在亭中唱戲,乾隆四十六年(1781)遂改名為戲樓。</p> <p class="ql-block">大士巖寺</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國家5A級景區云龍山西坡的大士巖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寺院依山望水,蒼山環繞,綠植豐茂,清靜莊嚴,為徐州及周邊廣大佛教信眾心中的觀音道場。</p><p class="ql-block">寺院門楣上書“大士巖”三字,寓意為觀音大士,后人遂稱為“大士巖寺”。觀音大士之威名與“普陀一支”,令寺院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寺內現有古柏、乾隆御筆、鼓亭、鐘亭、試衣亭、送暉亭等古跡。</p><p class="ql-block">大士巖寺亦是云龍山廟會的發祥地,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以來,300余年間,已逐漸形成了徐州一帶最大、最興盛的云龍山廟會。</p> <p class="ql-block">云龍湖畔</p> <p class="ql-block">古槐</p> <p class="ql-block">蘇公塔</p> <p class="ql-block">彭城風華演藝場</p> <p class="ql-block">謝謝您撥冗賞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平罗县|
苏州市|
安泽县|
明水县|
纳雍县|
呼玛县|
称多县|
伊金霍洛旗|
永年县|
蓬溪县|
新邵县|
长海县|
泰州市|
七台河市|
沈阳市|
平遥县|
江永县|
常熟市|
若羌县|
临沂市|
安丘市|
恩平市|
安多县|
苏尼特右旗|
大英县|
措勤县|
吕梁市|
云和县|
汉中市|
宁化县|
庄浪县|
怀仁县|
宁德市|
隆回县|
大新县|
鲜城|
论坛|
临猗县|
偏关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