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乳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讓我們引為自豪與驕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哺育了隴右文化、秦晉文化、伊洛文化、齊魯文化,托舉了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帝都,成為中華文明的輻射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八字真經,為我們建設黃河指明了方向,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與發展。</p><p class="ql-block"> 黃河是世界長河之一,流程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蘭州、銀川、鄭州、洛陽、開封、濟南等大城市,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約為1.1億人。</p><p class="ql-block"> 保護黃河,歷代進行的探索與實踐。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時,連續發生了年洪災,采取了疏峻措施,讓黃河安瀾息壤,百姓安居樂業,是歷代先賢們的奮斗目標。</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黃河又以害河聞名于世,三年一小洪,五年一大洪,歷史書記載黃河洪澇災害比比皆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帶來16億噸泥沙。滔天駭浪,千村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闖關東的故事不斷上演。</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蔣介石為防止日軍南進,下令在河南花園黃河大堤,造成450萬人死亡,1200萬人流離失所,46個縣面積約黃泛區荒無人煙。慘絕人寰悲慘畫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出現了黃河斷流現象。大然給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敲響了警鐘,保護母親河時不我待。</p><p class="ql-block"> 俗話“黃河清,圣人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承著蒼生至上,開始保護黃河生態,注重建設人民的幸福家園。多次視察黃河沿線,在鄭州、開封等城市召開沿線省區專題會議。投入資金800多億元,勞力2億人次,疏堵并舉,取彎就直的改道工程。著眼于保護水土,開發利用。加固堤防建設,加強滯洪排泄設施。先后建成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電工程,大小水庫7000余座,灌溉面積達到1億2000萬畝,消滅了幾千年大面積干旱現在象,解決了農業“靠天吃飯”現在象。</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間著名的治黃專家潘季馴在長期的治理黃河實踐中,發明了“束水沖沙法”、“蓄清澄黃”法,解決了攻沙與防洪兩大難題,對后世治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大禹治水后的第一人。他的治黃技術,為人寰各國借鑒,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經典,廣泛應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率先垂范于水利中國的領先地位。他的治黃經驗收集在自己的著作《河防一覽》、《兩河經略》中,為后世治黃留下了寶貴財富。</p><p class="ql-block">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瞻精神,堅持“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發展價值觀,保護與治理同步進行。先后在黃河沿線植樹造林大規模綠化。內蒙治沙造林9705畝,陜西植樹造林4289萬畝,寧夏植樹造林8200萬,完成上百處之字型河床直瀉工程。這些,對防范山體滑坡、泥石流,改善生態環境,久久為功的治黃事業,保護首都不受沙塵暴的侵襲,產生了巨大影響。</p><p class="ql-block"> 治黃是一項偉大事業,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前赴后繼的努力,讓“黃河之水天上來”不再任性,造福子孫后代。詩意黃河,生態文明黃河,鄉愁的眷戀,讓我們走進美麗鄉村,沿線城鄉居民,畫卷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潘安興老師今天的演講照</p><p class="ql-block">潘安興(自號木蘭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武漢市黃陂長軒嶺人,當年老三屆。經歷知青上山下鄉,招工進廠未免下崗而又打工,曾受聘區政府部門工作。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湖北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黃陂辭賦學會會長。著有代表作《中華大家庭賦》,全書182萬字待付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靖州|
嘉祥县|
巴林左旗|
兴和县|
滨海县|
龙门县|
乌鲁木齐县|
定襄县|
新蔡县|
铜梁县|
汽车|
颍上县|
木兰县|
亳州市|
上饶县|
齐河县|
宜阳县|
云梦县|
招远市|
岱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哈巴河县|
台山市|
双桥区|
洪江市|
闽清县|
兴城市|
酒泉市|
芒康县|
新邵县|
宁海县|
广西|
奉新县|
霸州市|
青海省|
河池市|
霞浦县|
奎屯市|
扶绥县|
金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