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運城新絳縣龍興路北端的高阜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龍興寺。因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存完好的</span>元代的建筑、唐代的碑刻、金時期的彩塑、清代重修的神奇寶塔珍貴遺存而被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近期“黑神話悟空”取景宣傳而被人們所知。</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始建于唐初,原名碧落觀,觀內原供奉碧落天尊像。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于此,改寺為宮,史稱龍興宮。后僧人占據,恢復龍興寺之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龍興寺山門</span></p> <p class="ql-block">山門匾額:“龍興寺”,為中國佛教學者、居士、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所題。</p> <p class="ql-block">進山門后需登上108級臺階后,才可以到碧落碑、大雄寶殿和龍興寶塔。</p> <p class="ql-block">臺階上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碧落碑,</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家一級文物書法珍品。</span>鐫刻于唐總章三年(670年),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韓王李元嘉之子,李訓、李誼、李譔、李堪四兄弟為其母房太妃(房玄齡之女)祈福而立,內容為歌頌其母房妃之懿德風范。碑陽面為碧落碑全文,共21列,每列32字,除空缺處,共630字。全篇由唐小篆、鐘鼎、頡、籀(zhou)等多種文字刻成,書刻奇古,行筆精絕,被文學家稱為“獨樹一幟”的碧落筆體,是研究中國古代漢字演變史的珍貴實物。</p> <p class="ql-block">碧落碑自刊立之日起 ,就以“玄秘”著稱。據傳,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習之十二年而不得其妙”,一千多年來,其歷經滄桑,宋金因兵燹斷為兩截,清初又續斷為三截。其碑文內蘊無窮,重要謎團至今仍難解以其析。</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關于此碑流傳的故事非常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雄寶殿</b>,是龍興寺的核心建筑,現存為元代遺構,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三尊主佛及四尊脅侍菩薩,為金時期泥彩塑像。佛像高4.5米,面龐豐滿,眉清目秀,衣紋流暢,姿態端正,是我國彩塑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中間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毗盧遮那佛也叫大日如來,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p> <p class="ql-block">東為報身佛“盧舍那佛”。</p> <p class="ql-block">盧舍那佛,又名報身佛,光明遍照,又作“凈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p> <p class="ql-block">西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凈飯王的太子,29歲(有說19歲)出家修道,最后達到覺悟。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進行傳教,并組成傳教的僧團,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地藏菩薩</p> <p class="ql-block">觀音菩薩、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守護佛祖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斗拱</p> <p class="ql-block">屋頂的鴟吻</p> <p class="ql-block">從西側門進入后院</p> <p class="ql-block">門樓的裝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龍興寶塔</b>,絳州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原為八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塔包塔的形式重修,并增至十三層,塔高43.4米,塔身結構精巧,體態秀麗,呈八角形,緣柱和斗拱等均作仿木結構,每級嵌有石刻題額,塔底四面辟門,內有懸梯可供登臨。</p><p class="ql-block">令人神奇還不解的是,該塔曾多次“冒煙”,但其原因至今沒有科學解釋。</p> <p class="ql-block">據新絳縣志記載,龍興寶塔曾六次騰煙:光緒元年、1937年、1971年、1976年、1993年。</p><p class="ql-block">據1941年《重修新絳龍興寺碑記》記載,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曾“塔頂騰煙,青云直上,為發達科名之征兆”。</p><p class="ql-block">1971年中秋節,每天近黃昏時分,塔頂升起團縷青煙,盤塔頂環繞,持續約半小時自行消失,距塔三、四百米皆可清晰目睹,重復十余天才止,圍觀者日不下千人。據新絳縣博物館記載,1993年8月21日至28日連續8天每天近黃昏時分,寶塔又騰煙,持續時間不一,究其原因還有待科學考證。</p> <p class="ql-block">塔門上匾額:“一柱擎天”,</p><p class="ql-block">對聯;</p><p class="ql-block">雷雨平臨咫尺看龍門之變;</p><p class="ql-block">慈云遙接飛騰爭雁塔之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碑廊</b>,1991年建,位于山門內前院東西兩側,各長15米。西碑廊內存放1991年修復龍興寺碑刻八通;東側碑廊存放歷代古碑數量更多,涉及的內容也更豐富一些,有《降州重刊碧落碑文》《重修夫子廟碑記》《降州復建州衙南門記》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碑廊</span></p> <p class="ql-block">西碑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博物館</b>,碧落碑西側的配殿內,主要展示新絳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名人,碧落碑背景及傳統建筑知識等。</p> <p class="ql-block">有著悠久歷史的龍興寺是新絳縣的城市標志。它建筑布局獨特,碑刻玄秘,塑像藝術,龍興塔傳奇等,這些遺存特性是吸引人們遠道而來的緣由,更是文史學者、建筑學家和藝術家們探索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精神信仰、建筑風格和泥塑技藝的實物珍品。</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資料來自于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余姚市|
富源县|
手游|
永新县|
永丰县|
颍上县|
通许县|
安徽省|
新余市|
章丘市|
陆河县|
临邑县|
闵行区|
五华县|
石楼县|
西贡区|
栾城县|
子长县|
资溪县|
浑源县|
甘谷县|
章丘市|
曲松县|
定南县|
永胜县|
黄浦区|
化州市|
镶黄旗|
紫云|
攀枝花市|
青岛市|
定州市|
贵州省|
留坝县|
土默特右旗|
德化县|
彭阳县|
湘潭市|
屯门区|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