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山八大處,位于北京西郊石景山區,是京西著名的佛教圣地,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以“三山八剎十二景”聞名遐邇。這里山巒疊嶂,林木蔥郁,古剎隱于其間,清幽雅致,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游覽休憩的佳地。每至春暖花開,或是秋風送爽之時,游人紛至沓來,只為一睹這千年古跡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我和夫人邀上文清兄一起到八大處游玩,這是我第一次來這里參觀,對這里的一切既充滿敬畏更充滿好奇,在這里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還了解學習了許多歷史、自然及佛教知識……</p> <p class="ql-block"> 八大處是因景區的八座佛教寺院而得名。這些寺院分布在翠微山、盧師山和平坡山上。</p><p class="ql-block"> 一處長安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間,是八大處的首站。</p><p class="ql-block">? 二處靈光寺?: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信徒常來此朝拜。</p><p class="ql-block">? 三處三山庵?:創建于金天德三年,曾是高僧著書立說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四處大悲寺?:宋遼時代的古寺,內有康熙御筆的“敕建大悲寺”,還有珍貴的十八羅漢雕塑。</p><p class="ql-block">? 五處龍王堂?:又名龍泉庵,擁有八大處唯一的泉眼。</p><p class="ql-block">? 六處香界寺?:唐代古剎,山門殿檐下的漢白玉石額為乾隆御筆,內有康熙、乾隆、嘉慶等多位皇帝的御書。</p><p class="ql-block">? 七處寶珠洞?:清乾隆四十六年創建,是眺望北京城全景的絕佳地點。</p><p class="ql-block">? 八處證果寺?:山頂的古老佛教寺院,歷史悠久,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這些寺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構成了西山八大處獨特的佛教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 在八大處的導游圖內,公開標注的只有七處景點,查閱資料得知,此圖內缺少長安寺。</p><p class="ql-block"> 長安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的南側,距離公園大門以南約一里多地,因此它并沒有出現在八大處景區導游圖中。也不知何故長安寺一直處在修善中,目前沒有對外開放,因此我們本次也無法見到真容了。</p><p class="ql-block"> 長安寺作為八大處古剎中的第一處寺院,其歷史淵源深厚,文化底蘊豐富。該寺原名“善應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歷經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十年(1671年)兩次重修,逐漸完善并改名為“善應長安禪林”(簡稱長安寺)。</p><p class="ql-block"> 長安寺的建筑布局為兩進四合院,建筑工整對稱,寺門東向。一進門便是一座磚石景壁,上書“登歡喜地”四字,寓意著進入寺廟便能感受到內心的歡喜與寧靜。沿西向甬路前行,登數十級臺階,便為該寺的山門殿。殿內供奉關羽造像,又稱“關公殿”,體現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長安寺不僅以建筑聞名,更以其奇花名樹而著稱。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寺內有兩棵傳說是元代種植的白皮松(俗稱龍爪松),參天婆娑,老干橫空,白鱗斑駁,猶如盤屈的蒼虬,是京城古木名樹中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盡管目前尚未對外開放,但其歷史價值和獨特魅力一直吸引著無數游客和信徒對它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長安寺將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慕名而來的游人見到完美的名符其實的八大處。</p> <p class="ql-block"> 靈光寺是八大處的第二處寺院,始建于唐代大歷年間(公元766至779年),初名龍泉寺,遼代曾擴建,金代改叫覺山寺,明代成化十五年重修后,才改稱為靈光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靈光寺的主要建筑佛牙舍利塔。進了靈光寺正門后的石階往上就是貢奉佛牙的舍利塔,傳說右向繞行佛塔七圈以上可以去邪積福。也有很多信眾排隊去老塔那邊轉塔的,因為那座只剩半個塔基的塔才是最早發現佛牙舍利的塔。始建于遼代,上面的很多石雕都已經模糊了,但被信眾插滿了鮮花,整個底座都沒有空間擺放別的貢品。</p><p class="ql-block"> 在靈光寺祭拜的信眾非常多,要排隊一個多小時才能進入轉塔。</p> <p class="ql-block"> 這是靈光寺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這是靈光寺前的石刻福字一《靈光賜福》石碑,位于大悲寺院內;由著名傳統文化學者、福文化學術專家觀同創作題寫,石碑后面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荷花圖和觀同書寫的《越來越好》成為八大處祈福、沾福氣的標志性景觀。</p><p class="ql-block"> 觀同是愛新覺羅皇家寫福文化第十一代傳承人,被譽為:中國寫福送福第一人 和當代福星; 他書寫的福字被刻在了八達嶺長城、五臺山、泰山、華山、恒山、黃山以及北京康熙行宮等祖國名山大川作為標志性文化景觀,觀同被稱為中國最吉祥的福字書寫者。</p> <p class="ql-block"> 八大處的老壽星石雕像,慈眉善目,蒼白的眉毛和胡子,整齊排列,手捧仙桃,給人間帶來福祿長壽。相傳親手摸摸老壽星的前額和仙桃,能給你帶來好運。</p> <p class="ql-block"> 三山庵(財神殿)是?八大處風景區中的第三處,創建于金天德三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三山庵位于西山余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因此得名。它是一座布局精巧、構筑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門面朝東北,山門殿為三開間,左右各開角門一扇;正殿五楹并配有耳房兩間;兩配殿門戶相對分列于正殿兩廂。山門殿懸額“三山菴”,正殿懸額“是大世界”,院內額聯皆為今人手筆,如“翰墨因緣舊;煙云供養宜”和“慈目靜心法相;和風甘雨祥云”。</p><p class="ql-block"> 三山庵內有一塊長方形水云石,石頭上紋理自然形成各種圖案,包括行云、鳥獸、山水、人物等,宛如一幅風光綺麗的山水畫卷,頗具欣賞價值。正殿之東,寺內近山處有一敞亭,梁上懸“翠微入畫”匾額,亭內所懸一方橫匾“建陽半幅精舍”,為乾隆帝六子永瑢所書。</p> <p class="ql-block">? 魁星閣是八大處景區內的一個景點,不在“八大處”之列,緊挨著三山庵。?</p><p class="ql-block"> 魁星閣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科舉時代,魁星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富有時望。魁星閣內塑有一個鬼形的神像,一腳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中的“魁星點斗”。</p><p class="ql-block"> 魁星閣的建筑風格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不僅是讀書人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的場所,也是游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去處。魁星閣的獨特造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八大處景區內一個不可多得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 大悲寺舊名“隱寂寺”,是八大處第四處。始建于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后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回,風氣郁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云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后有余地,遂起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p><p class="ql-block">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p> <p class="ql-block"> 大悲寺院墻上的雕像主要是關于大悲寺的簡介以及精雕細刻的“難行苦行為眾生”的浮雕群像。?這些浮雕群像鐫刻出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教故事,增添了莊嚴慈悲的氣氛。此外,還有一組新雕刻的《弟子規》石雕墻,以及巨幅《西方極樂世界》浮雕壁畫圖,共同組成了一座浮雕博物館的氛圍。這些浮雕墻的特點就是凹凸鮮明、立體感強、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龍泉庵為八大處第五處。明清時曾有兩處寺院,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間;后者建于清順治二年,清道光年間兩寺合二為一。</p><p class="ql-block"> 龍泉庵坐西朝東,寺門為硬山正脊門樓,青石匾額上刻著“龍泉庵”三字。</p><p class="ql-block"> 進入寺門便是一雕欄方池,池壁以青石圍砌,分外堅固潔凈。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鑒。它源自龍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經方池西壁石龍頭口瀉出,細流如注,經年不息。這水便是遠近聞名的“龍泉”。這“龍泉”之水甘醇清冽,無半點污塵。昔日有位自號“鋤月老人”的隱士曾作過一首七言古風《甜水歌》贊美這龍泉庵里的“龍泉”水,《甜水歌》一下子傳唱遐邇;“龍泉水”一時間名動京城。</p> <p class="ql-block"> 香界寺位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八大處第六處。創建于唐朝,起初稱“平坡大覺寺”。明朝重修時,改稱“大圓通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改稱“圣感寺”。清朝乾隆年間又重修,改稱“香界寺”。</p><p class="ql-block"> 香界寺布局沿中軸線左右對稱,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大乘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西方三圣殿、藏經樓,藏經樓以東是乾隆帝的避暑行宮,俗稱“行宮院”。香界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將近20畝,規模宏大,依山就勢,層層升高,是八大處最輝煌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寶珠洞是八大處的第七處,也是八大處最高一處,門前有觀景臺,可將山下的北京城一覽無余。</p><p class="ql-block"> 從香界寺北旁門角北上,山路陡險,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頂時,有一座牌坊,外額上書“歡喜地”,內額上題“堅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乾隆御筆詩句。牌坊后面的高聳寺院,就是著名的寶珠洞,它位于翠微山頂,是八大處中山勢最高的一處,巍峨峻峭,蒼莽雄渾。</p> <p class="ql-block"> 八大處觀景臺是八大處的最高處,海撥464.8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寶珠寺相臨,是</span>登高祈福觀賞日出的極佳之處。</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觀景臺上看到的北京城區,無論是遠處的中國樽,還是近處的電視塔,都盡收眼底,看到這高矮不一、錯落有致、一片生機的城市畫卷,好生讓人感動呀……</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城市,近處的秋色,以及景區的游人與古剎,到處都充滿著快樂與祥和,到處都洋溢著古老的文明與現代的靈氣……</p> <p class="ql-block"> 到達寶珠寺,也就到了頂點,這里往回走下山有三種方式,徒步、滑車或索道,我們選擇的是乘索道回返。由于證果寺是在景區的右下角方向,我們座索道車下山就錯過了證果寺。</p> <p class="ql-block"> 查閱資料得知,證果寺位于西山盧師山腰,是北京八大處第八處,也是公園最古老的一座寺院。</p><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隋代仁壽年間,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該寺院曾多次改名,最初名為“尸陀林”,后在唐天寶年間因盧師和尚(感應禪師)改名為“感應寺”,元代改為“大天源延圣寺”,明代又改為“清涼寺”和“鎮海寺”,最終在明末天順年間定名為證果寺。寺內有一株600年以上的古黃連木,為京城所獨有。啟功高祖母之父禮部尚書貴慶晚年曾隱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這是乾隆黃帝御筆提寫“歡喜地”牌匾的地方,在這里留個影,快樂帶回家。</p> <p class="ql-block"> 在這棵許愿樹下,不知有多少信眾許下了自己美好的福愿,祝愿他們都能實現……</p> <p class="ql-block"> 八大處的銀杏樹很多,但最古老的兩棵是在四處(大悲寺)的兩棵。因為被佛殿圍繞,感覺那兩顆銀杏樹充滿了仙氣、禪意。銀杏樹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樹種,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有多個名字,如白果樹、公孫樹等,在大悲寺里的這兩棵古樹還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西山八大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山勝境蘊清幽,八大禪林歲月悠。古木參天迎曉日,清泉漱石唱春秋。峰巒疊翠煙霞繞,殿宇巍峨紫氣浮。漫步其間心自醉,俗塵滌盡樂無憂。</p><p class="ql-block"> 處地鐘靈多妙景,風搖竹影足凝眸。石梯陡峭通云際,香火繚繞漫寺樓。僧侶誦經聲杳杳,信徒祈福意稠稠。自然人文相輝映,魅力無窮韻未休。</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忻州市|
延长县|
尼玛县|
缙云县|
弥渡县|
河间市|
抚顺市|
来宾市|
松江区|
谷城县|
边坝县|
司法|
调兵山市|
兴山县|
平度市|
凤庆县|
日土县|
泽库县|
肇源县|
勃利县|
罗源县|
漳州市|
锦州市|
秦安县|
远安县|
陆丰市|
衡阳市|
招远市|
贵溪市|
阿拉善右旗|
平昌县|
衡东县|
安平县|
曲麻莱县|
略阳县|
灵山县|
青阳县|
安泽县|
太白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