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各種城墻、關城大多數興建于中原王朝初期、國力上升階段,即便沒有這些軍事設施,未必不能抵御外敵入侵;國家衰落時,城墻、關城從來沒有發揮過大的防御作用。翻開歷史看看,有時區區十幾萬、幾十萬人的北方游牧民族就能長驅直入中原地區,城墻、關城留下的更多的是恥辱和刻骨銘心的傷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題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9月20日,剛踏入山西的土地,便收到中國移動發來的一條短信,</span><b style="font-size:15px;">“五千年表里山河,六千年清香傳奇。歡迎來到汾酒之鄉、老家山西。”</b><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時有點發懵,汾酒產自汾陽杏花村,怎么在臨縣克虎寨收到汾陽的短信?后來恍然大悟,臨縣和汾陽市同屬呂梁市(地級市)管轄,把整個呂梁市稱為汾酒之鄉也無不妥,但對“表里山河”和“老家山西”有些似懂非懂,</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揣摩了很長時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家山西”,覺得既熟悉又親切。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鴰窩”。后來走的地方多了,才知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這樣的說法。中國漢民族都喜歡有自己的家譜,只要溯不清家族譜系源頭的,或者不知家族譜系的,都會說是來自大槐樹下。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反正祖祖輩輩傳承著來自老槐樹下的傳說,這種家族根脈文化根深蒂固,在北方漢民族中有著廣泛的認同。因此,大槐樹就成了精神根脈,老鴰窩就成了精神家園,山西就成了北方漢民族的共同老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里山河”,理解的有些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印象中的表理山河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外有大河,內有高山,有山河天險可以作為屏障的地方,不是特指那個特定的地區或地理單元。因而,對“五千年表里山河”的實質內涵并沒有深刻理解。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意思是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要勇敢面對戰爭,如果戰爭勝利,可以得到諸侯支持;如果戰爭失敗,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也不會有危險和壞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馬歸來,回頭再去理解“表里山河”,覺得山西除了用“表里山河”一詞形容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詞匯來表述山西的特殊戰略地位和獨特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馬山西,不時游走在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上,大部分時間穿梭于呂梁、太行山脈及其支脈之中。沿途山陘、關隘、峽谷眾多,極目之處,皆是風景名勝區。人們常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只要你多看幾眼黃河上的渡口,長城上的關隘,太行山中的峽谷,你就能明白山西為什么會形成如此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和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類的活動和生存離不開所需的地理空間。人類生存資源的相對有限性永遠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欲望,拓展生存空間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生存空間不足的必要手段。人類從來不會困守一隅,有山陘就會走出道路,有了道路,就要在道路的關隘之處設置關卡,約束和規范人類活動,繼而形成城池、各類建筑等人類遺跡。加之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地形地貌,又處在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結合部,兩種文化迎頭相撞,成為華夏大地上最為血腥的土地。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一處文化遺存都是人類用鮮血澆鑄的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歸來這些天,一直想對游覽較為詳細的雁門關、娘子關,黃崖洞,林州太行大峽谷的桃花谷、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巖等寫點游記。這些雄關和峽谷都是著名的旅游風景區,網絡上各種游記、影像、圖片多如牛毛,其中不乏創作水平極高的旅游愛好者和相關專業人士。動筆后,寫著寫著覺得有些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不寫景區基本情況吧,覺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寫景區的情況吧,也是拾人牙慧,無非把介紹景區的各種資料胡亂抄寫一頓,又覺得冗長乏味。停筆好多天,有點想打退堂鼓。轉念一想,寫點旅行雜記,還是挺有意思的,年齡大了,可以鍛煉鍛煉思維,讓大腦退化慢一點,不時回頭看看也能勾起過往美好時光的記憶。就此罷手不寫,不矢為一種遺憾,還是硬著頭皮東拉西扯,想到哪寫哪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雁門關,再現雄關盛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第一次知道雁門關這個名字,是上中學時讀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多少年來,每當看到、聽到雁門關這個名字,腦海里浮現出的總是《雁門太守行》中所描寫的那樣<span style="font-size:18px;">悲壯慘烈的戰爭場面,</span>想象中的雁門關意境蒼涼,格調悲壯,“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狂風遍地起黃沙”,“早穿皮襖午穿紗”。2024年9月21日旅游來到雁門關風景區一看,與想象中的雁門關完全是兩回事,景區各類景觀建筑氣勢恢宏,商業氣息濃郁,一派盛世繁華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門關,位于山西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關城在歷史上屢有重建,唐代雁門關置于雁門山頂,明代移筑今址。清代之后,隨著北方民族的統一,我國北方疆域遠超明代邊關,長城抵御外敵入侵的作用已經完全喪失,所屬的雁門關也隨之荒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看到的?雁門關,是2009年之后在原來的關城遺址上重新修復的。在此之前,關城僅存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鎮邊祠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后的數株青松。雁門關重新修復后,再現雄關盛景,讓人們重新領略到雁門關昔日的風采。或許,歷史上的雁門關還沒有現在氣壯山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到雁門關,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你可以仿佛聽見昔日金戈鐵馬的廝殺聲,你可以眼前浮現出無數英雄豪杰在此浴血奮戰的血色場景,你可以感受到這里的歷史厚重與滄桑,但你千萬不要發出讓人啼笑皆非的無知感慨。你現在站著的城墻,看到峰巔之上的烽火臺、瞭望塔等,大部分是在遺址的基礎上新近建成的當代建筑,大部分磚石還沒有見識過戰爭的場面,不像有些游人所說的每塊磚石都承載著無數邊關戰士的熱血與忠誠,每塊磚石都留有中華民族過往歷史的不同印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門關天險門外東側的鎮邊祠,是在原鎮邊寺的輪廓上重建而成,接近歷史的真實,讓我流連忘返。由于時間關系,也只能走馬觀花的看看。鎮邊祠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李牧祠。守關將士為紀念西周抗擊匈奴名將李牧,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建李牧祠,</span>后毀于戰火,語焉不詳,我猜想應該是毀于清朝入關之初。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舊址上興建佛寺,改名護國鎮邊寺。1937年日軍占領雁門關后,鎮邊寺遭到毀滅性破壞,僅存地基和門口的兩只石獅。2009年以后按原樣復建后改名鎮邊祠,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間守關名將的事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門關天險門上的“?(天)”字和地利門上的“埊(地)”字,讓我很是納悶。景點介紹牌說,“?(天)險”和“埊(地)利”是武則天題寫。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關門建于明朝,武則天怎么穿越題寫呢?是不是后人借名造字或從別處拓印而來,或是后人編撰的故事。其中,“天”字是一個由草字頭、田、戈組成,象征著她的權力來自上天,是她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征。另一個字是“地”字,由上面一個“山”字,中間一個“水”字,下面一個“土”字組成,表示有山有水有土地,象征著穩固的統治基礎。這兩個字我暫且權當是武則天題寫。此前,我只知道武則天為自己的名字生造了一個“曌”字,暗示自己陰陽一體,像日月當空普照天下,沒想到武則天還是個造字和書法高手,這兩個字不僅展現了武則天的書法藝術,也反映出她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修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娘子關,盡顯滄桑之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9月24日,去往左權縣途中游覽了娘子關。與之前游覽的雁門關相比,游人少了許多。景區沒有司空見慣的商業氣息,更沒有震古爍今的景區配套設施。應該說,娘子關在國人心目中名氣大得不得了,卻不驕不躁,低調內斂,是我所游覽過的歷史文化景區中,最為接近歷史真實的景區之一。印象頗佳、頗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子關,原名“葦澤關”。位于山西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是萬里長城上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所筑。關于娘子關村名字的來歷,當地流傳著兩種說法,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娘子關之名源自附近的妒女祠。人們為紀念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不畏封建禁忌、敢于易風易俗而立的妒女祠。另一種說法是唐朝平陽公主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子關景區不像有些歷史文化景區那樣,游人被景區觀光車拉著走半天,又要步行半天,還得轉游半天、累個半死不活,找到文物景觀后,體驗不到文物的歷史場景。娘子關景區售票窗口及景區入口處距關門不足100米,沿著城門外凹凸不平的石砌坡道而上,馬蹄印、車轍印清晰可見,一塊塊石頭被行人踩踏的油亮光滑,有些游人抱怨路太難走,體驗不是太好。但我的感覺卻截然相反,有種久違的撲面而來的雄關滄桑之美。覺得這種滄桑感不是破敗與衰落,而是一種沉淀,一種積累,一種歷經風雨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堅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遙望關城,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古城墻與古長城相連接,形成不規則的古代城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關門前,望著古老的城墻和四周斑駁破舊的石頭磚塊,讓人如同跨越了時空隧道,展現出獨特迷人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進入關城,在城中游逛一圈用不了太長時間。上至關墻高處,向下俯視,關城一覽無余。關城大約南北長500米左右,東西寬150米左右。關城設關門兩座,一座為東關門,一座為南關門。東關門和南關門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且東折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道兩邊昔日是兵營,隨著關城軍事地位的下降,逐漸蛻變成為娘子關村。娘子關地處晉冀兩地交通要道,大量行旅、客商要從這里經過,故騾馬店、客棧、商鋪星羅棋布,明清時期,商業發展達到鼎盛階段,成為晉冀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城的街巷石板路,歷經歲月風雨侵蝕,車馬輾壓,行人磨蹭,變得光滑而凹凸不平。漫步在關城老街上,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浮想聯翩,遙想到當年車水馬龍,商旅如云,一派繁榮景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城老街兩側現在還保留著大量明清古建筑。通常為三合院或四合院,也有一些看上去十分耀眼的院落,門前有栩栩如生生、威武雄壯的石獅子,有上馬石和精工細雕的旗桿,顯得富麗堂皇,說明曾有一些達官顯貴或富商巨賈生活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居住在娘子關村(關城)的村民大多數是商賈之后,也有守關將士的后代。在古街道上吆喝叫賣的都是在自家門口,與之前游覽的雁門關的仿古商貿街給人的感覺迥然不同。這里承載了比較真實的歷史演化過程,雁門關景區的仿古商貿街則是景區開發招引來的普通商戶,與現代商業街道沒有太本質的區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仰望山頂城墻上的烽火臺,戰爭烽煙早已消散在歷史的天空。烽火臺仍像一位恪盡職守、氣吞山河的威武的壯士,守望著腳下的土地,讓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然能感受到戰爭年代的緊張與凝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子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戰事。現在聽到的故事,有的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有的是傳說故事。唐初陽公主曾率兵對抗突厥等外族侵略,宋太宗統一全國的戰役,明成祖為防瓦刺入侵的重兵防守,等等?。但娘子關最讓無數國人刻骨銘心的戰爭記憶,莫過于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娘子關戰役。此戰,中國投入10萬兵力,日軍投入總兵力不足1.5萬(也有說不足1.2萬),中國軍人戰斗意志異常堅定,以血肉之軀拼死抵抗,付出極其慘烈的犧牲,以失敗告終,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將軍屋,參天浩然正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覽五臺山之后,9月24日,夫人因老岳父住院從陽泉火車北站返回西安,二妹夫婦經太原返校上課,三妹隨二妹夫婦的車返回老家照料二老,愉快的六人親情旅行告以結束。之后,我和四弟二人繼續走馬山西,每天穿梭在太行的大山、峽谷之中;四弟還建了個“游山玩水”六人群,不時發送些太行山的手機照片,姊妹們也發些人間煙火味的信息,共享生活美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代文人雅士、官僚政客、社會賢達,甚至赳赳武夫,為太行山<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OEBS72z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太行山脈_百度百科】</a>留下了無數的詩詞歌賦和摩崖石刻。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太行山行》中用“嵌空太行險,繚繞太行巍。沓嶂遠圍合,長川近回還。”寥寥數語,描繪出太行山的險峻、巍峨、層巒疊嶂以及河流環繞的景象。在太行山幾天下來, <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臨其境,</span>覺得古今文人墨客對太行山的巒疊嶂、奇石嶙峋、溪流清澈、山峰懸崖、云霧繚繞等自然風光,竭盡所能,用盡辭藻,所寫成的華章在人們的親身感受面前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太行山旅游,除了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外,很多時候讓人感受到的不是輕松怡然,而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心靈震憾,甚至是一種痛感的沖擊。<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的山巖峭壁見證了英勇無畏的精神,溪水潺潺訴說著那些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不斷喚醒著人們感念革命先輩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的家國情懷。</span>沿途隨處可見的抗日烈士紀念碑(塔、館),革命烈士陵園,抗日軍民雕塑,抗日戰場遺址,抗日軍政機關舊址等,讓太行山四處彌漫著天地浩然正氣。這里,英雄史詩與自然奇觀交織在一起,沉淀成千古絕唱的悲壯詩篇,讓人肅然起敬;這里,偉大的太行精神<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QqCfGjC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太行精神_百度百科】</a>讓人心緒不寧,心潮起伏,陷入無盡的沉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9月25日,從左權縣城去往黎城縣黃崖洞<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zdTNznuJ"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黃崖洞_百度百科】</a>游覽,主要是為參觀黃崖洞兵工廠。?黃崖洞因山壁為黃色,東崖半腰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現禁止游人登洞參觀。黃崖洞峭壁連綿數十公里,遠處根本看不到進山的道路,走到峭壁前面,才發現有一條被稱為“甕圪廊”的S形的峽谷,長1.5公里,兩側懸崖超過200米,仰望只見藍藍的一線天,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往黃崖洞兵工廠的道路極為崎嶇,如果沒有旅游開發搭建的棧道,實為人跡罕至。參觀兵工廠一般會選擇單程徒步,我上山時選擇景區單程交通套票,依次乘坐擺渡觀光車,懸崖電梯,下電梯后改乘高空攬車,攬車先上至山脊又降至兵工廠旁邊的半山腰,再行走1500米左右到達兵工廠附近。參觀完兵工廠后,沿谷底步行大約3000米左右返回景區停車場,欣賞沿途風景。直至今天,我都無法想明白,當時是靠什么樣的人類精神和運輸手段把機械設備和兵工原料、產品運進運出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崖洞兵工廠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1939年至1945年6年間,累計生產手榴彈58萬枚、迫擊炮2500門、炮彈26萬多發和1萬多支“八一式馬步槍”,有力地支援了前線。黃崖洞兵工廠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肉中刺,多次偷襲不成,在1941年11月間發動強攻,黃崖洞保衛戰中,左權將軍指揮負責保衛黃崖洞兵工廠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兵力不足1000人,抵抗超5000人的日軍精銳部隊,歷經8晝夜激戰,以我軍傷亡166人的代價,斃傷日軍近1000人,成功保護了兵工廠人員的安全撤離,設備的安全轉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覽黃崖洞,帶給人們的是揮之不去的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情結,特別是煢煢孑立于懸崖峭壁下用亂石砌成的那個石頭小屋——將軍屋,讓人靈魂深處感到震撼。將軍屋類似于史前原始人類的房屋,面積不足15平米。左權將軍身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抗日前線總參謀長,是中共抗戰前線最高領導人之一,在如此原始簡陋的小屋辦公、居住,指揮千軍萬馬,蘊育出一種偉大的精神和不可遏止的的力量,讓人可以讀出歷史、讀出信念、讀出苦難、讀出堅毅。特務團團長在黃崖洞兵工廠舉行婚禮,左權將軍騰出此屋為團長夫婦做新婚洞房。折謝出那代人的官兵友愛、官兵平等,親如一家的精神風貌。將軍屋讓人感慨不已,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大掃蕩”,麻田八路軍總部遭三萬余敵“鐵壁合圍”。5月25日,左權將軍親率<span style="font-size:18px;">總部機關一萬余人</span>突圍至遼縣麻田十字嶺,突圍基本完成,將軍還在斷后疏散。但敵人的飛機隨之而來,左權喊著讓大家臥倒,同時把兩位不知所措的女同志按倒在地,兩位女同志得以幸免,左權將軍的頭部被彈片擊中,一代名將壯烈殉國,時年37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將星隕落,太行山為之慟容。遼縣黨政軍民無不異常悲痛憤慨,各村群眾自發集會悼念左權將軍,短短二十天時間有萬名群眾自發簽名要求改遼縣為左權縣。將軍之死,激發起遼縣各界恐前高漲的抗日愛國熱情,青壯年紛紛報名參軍,匯集起一股不可戰勝的豪氣,直沖蒼穹,“保衛家園,為左權將軍報仇”響徹太行山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紀五十年代并大縣時,左權縣與和順縣合并為和順縣。當地群眾聽到消息后,不少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尤其是左權將軍的老部下,思想難以接受。部分同志自帶干糧、路費,逐級上訪,直至北京,面見在遼縣戰斗過的在京領導和彭德懷、朱德元帥。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總司令向毛主席反映了這個問題,毛主席聽后說,既然群眾不愿意改縣名,那就還叫左權縣吧!1959年6月,和順、左權又分成兩個縣,左權縣名恢復。?毛主席1952年視察途中,專程前往邯鄲烈士陵園憑吊左權將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將軍已死,將軍精神永存。將軍屋屹立在大山深處,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span>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最緊要關頭,有那么一群最優秀的中華兒女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斗爭、無私奉獻,左權將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們承擔起了抗日救亡的偉大歷史責任,建立了人民共和國。將軍精神和將軍屋將永遠昭示和鞭撻、拷問共和國的每個后來者的良心,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才能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死去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來盼著文章能早點結尾。收筆之際,又有些意猶未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的萬里長城及關城,從戰國延續至明代,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所有時代,雄關的威嚴讓人肅然起敬。但我突然覺得“表里山河”是那么脆弱和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史上無數次最慘烈的戰爭都是發生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座座雄關都在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鮮血,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生命的消逝。雁門關景區宣傳牌中提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2500年來,</span>雁門關一帶歷史上共發生大小戰斗2000多次,其中重大戰役200多次。由此可見,山西歷史上所發生的戰事,更是不計其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雄關在好多人眼里等同于輝煌歷史,國家強盛的象征,彰顯著國家的尊嚴與榮耀。如果仔細想想,各種城墻、雄關大多數興建于中原王朝初期、國力上升階段,即便沒有這些軍事設施,未必不能抵御外敵入侵;國家衰落時,城墻、雄關從來沒有發揮過大的防御作用。翻開歷史看看,有時區區十幾萬、幾十萬的北方游牧民族就能長驅直入中原地區,城墻、雄關留下的更多的是恥辱和刻骨銘心的傷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看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以及宋、元、明時期,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政權在山西頻繁交鋒,各游牧民族與漢族在這里相互長期碰撞、融合。民族融合實事求是地講,是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民族融合的背后是各民族之間的血腥屠殺,包括主動漢化的北魏、蒙元、滿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照樣對其他民族展開大屠殺。在五胡亂華期間,?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部落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常常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最兇殘的羯人把漢族女子稱為“?雙腳羊”,夜間供士兵奸淫,白天則宰殺烹食。?至冉閔滅族羯人時,北方漢族人口從1200萬急劇下降到不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400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經過煉獄般的長期民族融合的磨難,特別是經過近三百年的滿清統治,終于完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一國家認同。現在有人認為中國從滿清入主中原開始落后,其實,中國落后的趨勢由來已久。“明修城墻,清修廟,宋朝只知向南逃”,當中原王朝一門心思想著靠長城、城墻保護,意味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身逐漸趨于內斂和封閉;</span>當區區十幾萬、幾十萬游牧部落可以長驅直入中原王朝,說明中原王朝已經完全衰落,動蕩在所難免。回顧這些歷史,不是為了揭開歷史的傷痛,感受戰爭的殘酷,是為了從中汲取教訓,珍惜當下的和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清涧县|
田阳县|
金川县|
蕲春县|
都兰县|
瑞丽市|
滨州市|
蓝山县|
定南县|
博罗县|
英德市|
眉山市|
个旧市|
浙江省|
桐城市|
青岛市|
齐齐哈尔市|
甘洛县|
广安市|
汕头市|
浦城县|
黑河市|
搜索|
新疆|
瓮安县|
宝兴县|
景德镇市|
岱山县|
武川县|
两当县|
茶陵县|
阜南县|
温泉县|
博罗县|
澎湖县|
潮安县|
五常市|
深水埗区|
镇宁|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