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承恩坊</p><p class="ql-block"> 史料提供:胡祖榮 撰文 :危和明</p><p class="ql-block"> 承恩坊位于楊溪鄉夏梓村委會厚崗村內,始建于明代,是憲宗皇帝恩準,后人為明洪武已卯(1399)舉人陳實立的功德牌坊,重建于大清乾隆丁亥年仲秋節。</p><p class="ql-block"> 承恩坊坐南朝北,磚石結構;三間四柱,面寬5.8米;頂上共三層,高5.5米。柱不出頭,牌樓的最高處是樓的正脊,土瓦蓋脊,屋脊兩端有吻。三層正中豎額為“承恩”陰線陽文石刻題字,意即皇恩浩蕩,承天地之恩,承賢師育人之恩,故名承恩坊。豎額兩邊各緊貼著一塊鏤空浮雕。浮雕圖案優美,技藝精湛。浮雕外側隔著麻石,石塊中各有一塊祥云圖案石雕。二層兩側為流檐飛脊、斗拱花翅,中間為麻石橫額,橫額中間有“藻鑑名家”四個陰線陽文石刻題字。藻:華麗的言辭,鑑:通鑒,取鏡子、鑒別之意。“藻鑑名家”意即:鑒別文章好差的大家和名家。由此可見,陳實在當時的教育界的名氣之大、影響之廣、地位之高。橫額左側有三豎落款石刻小字:</p><p class="ql-block"> ″ 歷任浙江余杭司訓,歷淳安諭,奉旨徵典福建、廣東試,由拔貢中洪武已卯舉人,陳實囗(此處少一字)立。大清乾隆丁亥年仲秋月重建。" 同治版《安仁縣志》卷七“古跡牌坊附”記載:“承恩坊在厚崗村,為舉人陳實立。”</p><p class="ql-block"> 陳實生于元末,明初洪武已卯(1399年)由秀才拔貢中舉,授浙江余杭司訓(教官)、淳安教諭(老師),后由皇帝欽定主持福建、廣東兩省的鄉試(主考官)。牌坊重建于大清乾隆丁亥年(1767)仲秋節,在古代仲秋節,也是感恩節。橫額左側又三豎落款石刻小字:</p><p class="ql-block"> ″大明嘉靖葵未年季冬月谷旦,巡按江河監察御史李循義書。識拔門生、前太子少保內閣兼戶兵二部尚書、文毅公商輅為"。</p><p class="ql-block"> 李循義,嘉靖二(1523)年進士,曾任科道御史,衡州府知府。</p><p class="ql-block"> “藻鑑名家”坊立于明嘉靖葵未(1523年)。冬季某良辰吉日,“承恩”“藻鑑名家”額匾是巡按江河監察御史嘉靖葵未李循義題寫;奏請皇上立此牌坊得到恩準是陳實識拔的(學生)、前太子少保、內閣大臣商輅所為。</p><p class="ql-block"> 商輅(1414年3月16日至1486年8月17日),字弘載,號素庵,是明朝中期的名臣,生于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祖籍河南開封。商輅自幼聰明,才思過人。商輅曾入內閣首輔、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等。商輅為人剛正不阿,寬厚有容。臨事果決,是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杰出代表之一。商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文,他獲贈太傅,謚號“文毅”,被譽為“我朝(明朝)賢佐,商公第一”。</p><p class="ql-block"> 陳實任淳安教諭時,商輅進縣學,是陳實的門生。陳實慧眼識珠,對商輅悉心教導,全心栽培,盡力提攜。宣德十年(1435年),商輅參加鄉試博得第一(解元),正統十年(1445年)第三次會試考得第一(會元),繼而殿試第一,狀元及第,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的人。</p><p class="ql-block"> 商輅加官進爵不忘師恩,為太子少保時向憲宗皇帝奏請為老師陳實立牌坊,以褒獎陳實的育才之德,后得到憲宗皇帝的恩準。但此坊直到1523年,也是商輅去世后27才立。</p><p class="ql-block"> 橫額四周有精美的浮雕圖飾,上下浮雕圖案有仙鶴、神鹿、二龍戲珠,兩側為人物雕塑。圖案栩栩如生,雕刻工藝精湛。其中兩側的人物浮雕是兩位身穿官服、長須飄飄的官員,前一位手捧香爐,側首回望,在前面引路;后一位騎著高頭大馬,手持笏板,拱手行禮。兩側人物浮雕形象地再現了陳實與商輅等諸生之間深厚的師生情宜。 </p><p class="ql-block"> “藻鑑名家”坊具有較高的觀賞、藝術和史實價值,對研究古代牌坊建筑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87年9月15日,余江縣人民政府將“藻鑑名家”坊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6日,鷹潭市人民政府又將其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藻鑑名家”坊更加體現了它的文物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子科第”坊</p><p class="ql-block"> 史料提供:胡祖榮 撰文 :危和明</p><p class="ql-block"> “父子科第”坊位于楊溪鄉夏梓村委會張家村,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7年),重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p><p class="ql-block"> 門坊坐東北朝西南,磚石結構;四根方形麻石柱支撐門樓,高5.2米,面寬5.7米,上端直書“恩榮”,坊額書“父子科第”,魏碑題,陽文。橫額四周刻有人物、動物及幾何圖案。該門樓是為表彰明代進士張鉞與其子張嘉祐而立。</p><p class="ql-block"> 同治版《安仁縣志》卷七“古跡”記載:父子科第坊在下梓,為進士張鉞、舉人張嘉佑立。</p><p class="ql-block"> 張鉞,字文輔,號雨山,長城鄉(今楊溪鄉)夏梓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進士,初授浙江省遂昌縣知縣,執法平恕,獄無冤滯,以清廉著稱。擢陜西道監察御史,正色敢言,獨持風裁。正德十六年(1521年)擢御史巡按廣西。嘉靖初,進永平知府,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孝未上任。守孝結束,補授金華知府,上任一月而政聲大著。遷浙江海道副使、福建參政,再遷四川右布政使、左布政使,進南京工部侍郎。南京九廟失火,張鉞上疏自劾失職,引咎辭職。居官四十余年,以清廉聞名于世。著有《南巡題草》八卷。</p><p class="ql-block"> 張鉞的兒子張嘉祐,為嘉靖年間舉人。在封建社會,科舉取仕,學而優則仕。父子雙雙科舉及第,是一件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大好事。“父子及第”坊,歷經幾百年風雨依然存在,是張氏家族不可磨滅的“恩榮”和記憶。現在,“父子科第”依然成為激勵張氏后輩進學前行的榜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戚坊</p><p class="ql-block"> 史料提供:胡祖榮 撰文 :危和明</p><p class="ql-block"> “一朝曾裁天邊月,貴于天子腳下人”。國戚坊,位于余江縣楊溪鄉大塘村委會大塘左家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49年),是一座為明朝弋陽王的女婿左陽瑞而立的國戚坊。</p><p class="ql-block"> 同治版《安仁縣志》卷七“古跡”記載:“國戚坊在十八都霞塘,為弋陽王女婿左陽瑞立。”國戚坊為青石磚木結構,坐東南朝西北,高6米,寬6米;坊后有屋亭,進深3米。三間四柱,共四樓。門頂層為白色的飛脊和磚石斗拱,脊頂用青瓦覆蓋,兩端有吻,吻為白色。三樓中間是一塊赤色長方形石板,上邊有蓮花花瓣雕飾,正中題額為陰線石刻楷體“霞塘”(現在稱大塘左家)二字。門樓前有條清澈溪流,注入門前的一口池塘(今池塘不復存在,只見一條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意即云蒸霞蔚,霞耀池塘。題額兩旁是刻有花卉圖案的鏤刻石雕,更是“錦上添花”。二樓是對稱飛脊和磚石斗拱,兩端有吻,皆白色。二樓中間也是一塊赤色長方形石板,比三樓的長而窄。石板上橫額是“望重中都”四個陰線石刻楷體大字。望:聲望,中都:應天府,今南京。“望重中都”意即聲望在明朝開國的都城南京很高,可見當時左陽端在京城的聲譽很旺。橫額兩側及上邊是王公閱示盛大場面的浮雕。浮雕的人物多為騎馬的貴族,每個貴族身后還有一位撐著華蓋的仆人,栩栩如生。浮雕內容反映了左陽端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一樓有麻石門框,坊門高2.5米,門寬1.8米,芝麻開花。大門兩側石柱間嵌有四塊麻石浮雕,上面兩塊是人物圖案,下面兩側是孔雀花鳥圖,雕刻精美,繁花似錦。大門下有紅石門檻,高約25厘米,鴻運當頭;門前有四級麻石臺階,步步高。</p><p class="ql-block"> 國戚坊地處大塘左家村東邊,地勢較高。東南側約5至10米是的老房子,東北側約5米是村民住宅,西南側緊靠老房子。西北面約10米是沿溪而進的村道,古槐依依,與320國道相通。國戚坊是左氏族人忘不了的鄉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對研究古代門樓建筑及雕刻工藝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格尔木市|
葵青区|
阆中市|
焦作市|
仙游县|
永胜县|
河东区|
庆元县|
来凤县|
湟中县|
化隆|
平邑县|
南溪县|
洛宁县|
黄石市|
保靖县|
雷州市|
海安县|
邳州市|
和龙市|
海阳市|
垦利县|
潞城市|
探索|
津市市|
汤原县|
宣化县|
西贡区|
阳春市|
梅河口市|
申扎县|
邻水|
梁山县|
河津市|
油尖旺区|
揭东县|
五寨县|
宜州市|
陵川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