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罕見的一處古代軍事堡壘遺存,形成于一千六百年前的十六國時期。古堡三面臨溝,一面與群山接壤,地勢險要。高高的堡墻、復雜的街巷和一萬余米地道等構成了古堡堅固的防御體系,可謂“堡中有堡,城中有城”,堪稱一絕。古堡建筑完全遵循古代堪與理念建造,更為神奇的是地面建構與星座遙遙對應,被稱為 “中華星象第一村”。古堡南北兩個寺廟群現存宋至清各朝代的廟宇建筑共21處,被專家稱為 “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因其所承載的多元而深厚的文化積淀,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并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原本并不在我們此次山西之行游覽計劃中,是源盛公客棧老板熱情的推薦,讓我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決定去張壁古堡一探究竟。</span></p> <p class="ql-block">7月28日早上大約9點,我們離開靈石靜升鎮,臨走前在客棧門口與老板夫妻合影留念。也許今后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但他們的質樸、勤勞、善良永遠留在了我們心里。</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距離靈石靜升鎮僅19公里,開車大約30分鐘,不到10點,我們就到了張壁古堡南門停車場。張壁古堡建筑格局呈長方形,東西374米,南北244米,城堡周長1300米,堡墻為板筑夯實,高約5至7米,大多構筑重修于唐代到明清時期。</p> <p class="ql-block">按照古制,一門為寨,二門為堡,三門稱池,四門叫城。張壁有南、北兩座門,被叫做堡,實至名歸,畫面中石砌的建筑是張壁古堡南門。南堡門看上去簡單,低調,但卻<span style="font-size:18px;">透著張壁前人的智慧,</span>給人古樸、莊重歷史的厚重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圈上方正中的凸起,是人們因張壁南高北低的地勢,擔心洪水從南門涌入而供著的龍形吸水獸,</span>吸水獸上方凹陷處還刻有“護村鎮河”四個字;堡門最上方是一座琉璃瓦頂的殿閣,叫西方圣景殿。</p> <p class="ql-block">穿過堡門的鵝卵石路面閃著黝黑的光,向每一個來訪的游客講述著古堡1600年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進入南堡門,便看見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前方的</span>星象文化展廳,展廳中展出的圖片和文字,讓我們知曉了張壁古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的神奇建造理念。就算是“張壁”這個普普通通的地名中,也隱含著有趣的天文知識。</span>二十八星宿中,“張”是南方七宿之一,“壁”是北方七宿之一,據說用羅盤測量,南門正對張宿,北門正對壁宿,于是將村子命名為張壁。</p> <p class="ql-block">早在黃帝時期張壁古代先民就已設立專職星官觀察:“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辯其吉兇”。自晉魏始,星相學被列為帝王絕學,除與帝王相關的皇宮、皇陵及重大兵戎事件外,民間絕少有人學教星相學知識。張壁古堡完全按照古代星相學規劃建造,地面實物遺存多達三十余處,其規模之恢弘,保存之完整,是我國古代星相文化珍貴的實物遺存。</p> <p class="ql-block">這條緩緩的坡道在南門東面,可罕廟和古地道入口在他頂部的院子里,院子里有兩處步梯,登上步梯即到達南門堡墻最高點。<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磚砌成的坡道臺階</span>磨損嚴重,中間的石板馬道還算整齊。</p> <p class="ql-block">這座門位于坡道頂部東側,上書“齊云”二字。我倆一個門里一個門外相互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通過門洞,是一處院落,院落北側的這一排建筑就是張壁最為古老的寺廟—可罕廟。沒人知道寺廟建造的準確年代,倒是殿旁邊有一塊石碑上刻錄著“延祐元年重建”的文字,說明此殿建造肯定要早于公元1314年??珊睆R是南堡門廟宇群的主體,南北五十七米,東西二十八米,周邊建有胸墻。</p> <p class="ql-block">這座寺廟是漢民族地區為數不多的以“胡人”為膜拜對象的建筑,供奉的對象是可罕,這是對一位曾經恩澤一方、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人的崇拜。關于可罕的具體身份,雖然有一些推測,如劉武周、高歡、忽律等,但并沒有確鑿的答案。劉武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span>,他依附于突厥部落,受封定楊可罕,曾自稱皇帝,席卷山西,后被李世民擊?。欢邭g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在此地據守,他</span>是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一個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擅長挖地道作戰,結合張壁古堡下面的地道,得出他是可罕這樣的結論也有一定道理。</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里供的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尉遲恭,這位尉遲將軍比劉武周名氣更大,后來他和秦瓊一起成為了門神。</p> <p class="ql-block">可罕廟正對面是一個不太大的古戲臺,頗有元代風格,是張壁最早的古戲臺。因為這里表演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需要樂器伴奏的介休地方小劇種—干調秧歌,</span>因此戲臺不需要太大。現在,干調秧歌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戲臺前面的這塊地面原本有一個地道入口,唱戲的時候可產生擴音的效果。日本人侵華時,因害怕熟悉當地環境的人們偷襲,就把地道口給填埋了。即便是如此,他們依然沒有逃脫以失敗告終的下場。</p> <p class="ql-block">古戲臺兩側各有一段步梯供游人登頂,這段步梯在古戲臺西側,我們拾級而上,登上南門堡頂。</p> <p class="ql-block">登上堡頂,魁星樓便映入眼簾,他是整個古堡的制高點,也是古堡中地面建筑物與星相對照點之一。張壁很早以前就有魁星樓,在歷史上數次重建,上下兩層,一層供奉魁星,二層供奉文昌君,魁星主管功名科舉,文昌君主管文運,張壁人把主宰文運的星宿放在了最高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當地人說:張壁點燈介休看明。據專家考證,從張壁到介休也就是十公里,沿途的村子里還留有烽火臺的遺跡,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根矗立在堡頂魁星樓旁邊高高的燈桿,當年</span>應該是通報敵情的信號燈。</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堡門上殿閣的琉璃瓦頂,在下面仰望時沒有識得廬山真面目,現在近在咫尺的觀賞,黃燦燦的琉璃在陽光的照射下晃得人睜不開眼,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戲臺屋頂的磚雕,雖沒有琉璃的華彩,但精細的雕工同樣讓人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居高俯瞰古堡,眼下的這條道路是張壁古堡的主街,他是連接南北堡門的主要紐帶。主街左側是富人區,右側住著普通百姓,大小商鋪分布其中。主街原本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光又滑的</span>卵石路,清道光五年,村民集資整修,改成了防滑的條石。這種條石遇到水會變成紅色,因此主街被命名為紅順街。紅順街中間低,兩邊高,下雨的時候街道也是水道,雨水從下凹的路中間流走,而較高的路邊不會有積水,方便村民通行。畫面里路中間的水是從星象文化展廳的院子里流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放眼遠眺,古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靠綿山,南高北低,左、中、右三面臨溝,</span>依塬傍溝而建,真正是一個易守難攻、退避有路的風水寶地。</p> <p class="ql-block">這個小小的琉璃瓦屋頂在戲臺東側,他下面是是另一段步梯。結束堡頂的游覽,我們從這里走下去,重新回到院子中。</p> <p class="ql-block">這排房子是可罕廟院內的東廂房,正對院子入口,他的北面是可罕廟,南側是古戲臺,斜對面是敬德堂,緊鄰我們剛剛走下來的步梯,游覽張壁古堡地道的入口就在屋內。</p> <p class="ql-block">房子的門柱上有一幅對聯:閱興亡知進退多養懿德,從此進由彼出莫怨岐路,橫批:表里乾坤。對聯在絕妙地點出了古堡地上地下“雙子城”狀況的同時,也在告誡這個世界和世上的人們,興衰尋常事,懿德傳千秋。</p> <p class="ql-block">走進屋內,幾乎占滿一整面墻的張壁古堡地道剖面模型呈現眼前,直觀的展示了張壁古堡地下遍布的縱橫交錯的古軍事地道。</p> <p class="ql-block">在張壁不大的范圍內,地道總長達到了一萬米,只是因為時間太久,自然災害頻繁,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坍塌,造成堵塞。目前清理出的大約3000多米,能向游人開放的僅1500米左右,整個游覽過程都不走回頭路。</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軍事地道始建年代待考。據《魏書?地形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時,張壁為介休縣治所,孝靜帝時立為南朔州,派遣朔州軍人鎮守。因此人們推斷明堡暗道是南朔州軍人建造的。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道呈立體網狀結構,縱橫曲折、四通八達,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距離地面2到5米,中間一層8到10米,最底層距地面三十多米。</span>地道內有指揮窯、將軍窯、儲藏窯、伏擊窯、馬槽、陷阱、天眼、水井、排水道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功能齊全,錯綜復雜,并與地面院落巧妙連通,集攻、防、退、守、藏于一體,地上地下互動,形成完備的立體防御體系。</span>其設計之奇巧、規模之宏大,令其享有“地下長城”之美譽,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這里走入地道。</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指揮所。</p> <p class="ql-block">為了在漫長的地下通道里運送物資,里面還設了馬廄。</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窺探口,也叫“天眼”。</p> <p class="ql-block">水井里面的水至今沒有干涸,我們看到覆蓋井口的玻璃蓋板上布滿了水汽。據介紹,當年這個水井是給地上、地下同時供水的。</p> <p class="ql-block">地道原來比較寬敞,是因為后期的加固修復才顯得窄小了些,在地道里面好多地方兩人無法同時并行,一些地方甚至抬不起頭。</p> <p class="ql-block">在地道前半段的出口處,我們看到了將軍窯、俘虜窯。</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連通外界的出口都在半山腰,上圖是前半段地道的出口,下圖即是是后半段地道的入口,也是整個地道的出口,兩個口離得很近。站在出、入口處平臺上透口氣,遠眺是連綿的叢山,腳下是懸崖陡壁,真正是易守難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得不讓人從內心感嘆張壁先人的聰明才智,甚至感覺,即便是華北平原下的地道與之相比也要遜色幾分。</span></p> <p class="ql-block">重新進入地道我們看到了一處逃生通道</p> <p class="ql-block">地道在懸崖通風的位置還建有糧倉,從這里往下是地下三層,里面建有糧倉,游人不得入內??唇榻B,糧倉的空間很大,進深有11.5米、高7.5米,據說是可以囤放十萬多斤的糧食。</p> <p class="ql-block">地道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喊話孔</span></p> <p class="ql-block">地道內上下縱橫交錯,如果沒有路標,迷路沒得商量</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直處在中層的位置,這條路通往一層,也是游人不得入內的狀態。</p> <p class="ql-block">地道走到這里已接近尾聲,這一段地道明顯修復的寬敞了許多,地道一側的墻壁上建造了許多類似佛龕的洞窟,里面供奉著張壁人心目中的戰神,例如:劉武周、尉遲恭、高歡……</p> <p class="ql-block">游覽地道總出口</p> <p class="ql-block">供游人游覽的地道出口,周圍環境與剛剛中間的兩個出口差不多,三面環山,腳下峭壁。只是多了遮陽的草亭和一些用樹根做的小桌和凳子,讓走出地道的游客多了一處休閑和放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從頭到尾走一遍,大約也就20分鐘左右,但當我們從地道出來,腳踏這片黃土高坡時,時間已悄然逝去了40多分鐘。這40分鐘,我們從今天穿越到1000多年前,又從1000多年前回到現實中,其中的感慨一句兩句話又怎能說得清。</p> <p class="ql-block">張壁除了古代軍事地道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從古地道出來,我們循著路標的指示,開始一一造訪。這里距離古地道出口很近,據說是當年給駐守的官兵造飯的地方,現在叫張嘉食堂。</p> <p class="ql-block">食堂附近的場地上放置著許多當地農村非常傳統的生產工具,而這盤石碾卻格外引人注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叫雙龍碾,碾盤上一條龍,石磙上一條龍,但只有在遇到水時龍才會清晰可見,原來,在張壁村不止道路上的石板遇水會變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石碾下面居然是一處古地道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走過石碾,路過一座四合院,只見院門上寫著:中國共產黨地下交通站遺址,我們抬腳走了進去。</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標準的、</span>具有濃郁山西鄉土氣息的四合院。初看,整座四合院似乎很平?!?lt;/p> <p class="ql-block">仔細一瞧,你又不得不驚嘆這山西古建的美,即便是這最普通的四合院,依然讓人不能小覷。</p> <p class="ql-block">這是堂屋,里面陳列著介休英雄普。民國初期,張壁是介休二區政府所在地,轄48村。抗戰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呂梁山到太行山建立起兩條秘密交通線。其中一條從汾陽邊山出發,經介休邊山,抵達太岳根據地。路線經過的地點主要有王虎莊、敖坡、池家莊、董寺洼、大會頭、九枝社、安固、音城、西王智、禮世、龍鳳、沁源北溝等。其中龍鳳即今天的張壁。</p> <p class="ql-block">張壁村賈家巷清寧堂31#院,因地近溝邊、又與地道相通,作為地下黨的秘密交通站,抗日縣政府、縣大隊主要負責人經常駐留,多次掩護和轉運經過交通線的黨的干部和其他人員,是打不破、切不斷的“鋼鐵走廊”中的重要節點。你能猜到這屋子里的地道口在哪兒嗎?不錯,秘密就藏在靠墻而立的柜子中。我通過柜子門縫往里面瞧了瞧,看見一條磚砌的步梯伸向幽黑的洞底。</p> <p class="ql-block">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賈家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主街(紅順街)的西側,人稱西四巷。除賈家巷之外,還有王家巷,西場巷和戶家園,</span>賈家巷是其中最長、最重要的一條巷子。在這四個巷子中,居住的大多為張、王、賈、靳四族富戶。</p> <p class="ql-block">堡內現有30余所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鄰有序,民居與城墻保有一定距離,民宅大門與巷道皆有臺階高度,并講究寬敞向陽,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內容多為獅子滾繡球、喜鵲登梅、鶴鹿回春等民喜聞樂見的吉祥民俗內容。畫面中這所宅子,是清朝官紳張禮維的故居,而這所宅子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與之一路相隔的“?!白钟氨?。</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寫活了的“福”字。碩大的“?!弊值谝谎劭瓷先ハ瘛盎睢弊?,左邊的偏旁活像一條龍,右上筆畫形似鶴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被稱“龍鶴?!?;中間口字填實,表示閉口訥言,不妄議招災。下方田字方正,表示以田為本,規矩做人。</span>這個“福”字原型為陳摶老祖所書龍頭福,其造型獨特,全國僅此一處?!褒堹Q?!北磉_了主人希望家人身體健康,福壽綿長的愿望,同時也對家人提出了為人處世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張壁的建筑不如</span>晉中大院那般豪華氣派,但走過之后仍然可以感受到雕刻的精美、內容的多樣,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這是一座醋坊,醋的芳香從門中溢出,吸引過往游人。</p> <p class="ql-block">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這應該是西街巷中最接地氣的院落,勾起我對童年時在姥姥家生活的美好回憶……</p> <p class="ql-block">婚俗院</p> <p class="ql-block">院門口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院墻上紅底金色的“雙喜”墨寶,窗戶上紅色的窗花剪紙,屋檐下隨風飄舞的火紅綢帶……紅色就像熾熱的火焰,預示著人們對愛情的熱烈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叫永春樓,是古堡內地面建筑與星相相對應的實物之一。</span>兩層城樓式結構,一層為進深很深的拱圈形巷門,二層上設有女墻,還有一座小巧廟宇,拱圈上方凹陷處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額,上書“聯輝”二字。古堡南門堡頂上有魁星樓,北門對應壁宿,再加上“聯輝”二字,具象表達出“奎壁聯輝”、文運昌盛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永春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張壁古堡西巷門中最典型的建筑,他?</span>的設計不僅展示了張壁古堡的建筑風格,也體現了其獨特的內部防御體系。當巷門關閉后,這條小巷就與外界隔絕,形成了封閉的堡中之堡,這種設計在其他小巷也同樣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張壁古堡內部嚴格的巷門城樓管理制度。</span>永春樓門樓外面就是主街—紅順街。</p> <p class="ql-block">我們沒有穿永春樓而過,而是按照門樓一側標牌的指示來到張壁影子鐘。張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影子鐘被稱為古代的“手表”,當</span>你在中間標示12個時辰的方位站定,伸出胳膊,太陽投射的影子,恰好就在相應的時間刻度上。我們到達影子鐘時是中午11:30分,老伴兒站上去試了試,的確如此,讓人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影子鐘下方有一槐一柳兩棵樹相擁而生,這就是張壁古堡內著名景點:“槐抱柳”,槐樹樹齡1000年以上,而柳樹樹齡也就是70年左右。古槐原有6棵,1947年遭戰火焚毀五棵,是當地百姓將一棵碗口粗的柳樹栽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棵已奄奄一息的古槐</span>根部,讓古槐奇跡般的起死回生,從此槐柳同生共榮,成了古堡一景?;睒淝瓴恍?,柳樹入懷再添新壽,兩樹儼然成為“長壽”的象征,又因其呈現相互擁抱之態,故又有“愛情樹”之稱。</p> <p class="ql-block">槐抱柳也是古堡星象對應物之一,他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對應南斗六星所植,</span>斗宿主生,表達了張壁先人對生生不息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有獨特而豐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祠廟密集是張壁古堡的又一顯著特點。</span>在不到0.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南北兩個宗教建筑群,現存宋元明清時期的寺廟殿堂21處。比如開篇已說到的可罕廟、<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方圣境殿、就建在南堡墻之上,而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位于北堡墻的、更加令人炫目的宗教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槐抱柳的后面是張壁古堡內一處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景點—<span style="font-size:18px;">興隆寺。當轉過槐抱柳,興隆寺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被驚艷到了。不是我孤陋寡聞,而是興隆寺精美的琉璃屋頂以及門前通體琉璃的門神真的是先聲奪人,是其他寺廟不多見的。</span></p> <p class="ql-block">走進<span style="font-size:18px;">興隆寺</span>廟門是天王殿,把彌勒佛和韋陀都請到房梁上面的方式,以前還真沒有見過。</p> <p class="ql-block">過了天王殿,就到了張壁古堡的北門堡墻之上,這里又是一處精華所在。五彩斑斕的建筑群,其精美程度較南門堡墻上的古廟宇建筑群有過之而無不及。</p> <p class="ql-block">玄武廟在古堡正北面,和南門的關帝廟遙遙相對。古人認為綿山的好風水從南向北一路下坡,高高的玄武廟就起到了攔截作用。</p> <p class="ql-block">空王行祠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一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613年),是明代?建筑風格的杰出代表。行祠的脊瓴上有龍鳳圖案、牡丹花卉、雷公、武士等不同造型,特別是采用黃、綠、?孔雀藍三彩琉璃裝飾(孔雀藍琉璃尤為出色),堪稱琉璃藝術之精品。</span>殿內塑有空王佛像,壁畫生動描繪了空王佛成佛的故事。據萬歷三十三年碑文記載,張壁村在建空王行祠之前已有空王寺,建于何時已無法考證。</p><p class="ql-block">該殿堂的</p> <p class="ql-block">空王行祠中的空王佛像是明代的。據說空王佛是漢人成佛第一尊,俗名田志超,法名慧超,民間稱其為田善友,俗家陜西鳳翔府人,后寄居于太原府榆次源渦村,曾到太原開化寺和介休義棠虹濟寺修行,后于綿山坐化成真,其真身佛像藏于綿山云峰寺中。</p> <p class="ql-block">圖片中的兩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雀藍琉璃碑,位于</span>空王行祠殿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西各一通。這兩通孔雀藍琉璃碑燒造于明萬歷四年,</span>碑首雙龍盤踞,碑身通體孔雀藍色,這種顏色即便是在今天也是不容易燒造的。在以灰黃為主色調的環境中,出現如此跳躍的色彩,這抹藍色顯得格外耀眼。西側碑記載修建行祠的緣起及愿景,東側碑記載空王成佛的故事,兩碑通高250厘米,寬68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國目前唯二無三的存在,</span>堪稱稀世珍寶。</p> <p class="ql-block">空王殿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琉璃裝飾精美絕倫,</span>琉璃構件造型生動,雕工精細,色澤艷麗,經歷四百多年風雨,依舊<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光“璃”彩</span>、熠熠生輝,堪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藝術杰作。照片中的三個葫蘆寶瓶位于殿頂主脊中央,正中寶瓶的小格子中端坐的據說是姜太公,兩側寶瓶下各有一只獅子,寓意“世世太平”。三</span>根鐵鏈松弛的連接著殿頂和寶瓶,當地人管他們叫無關緊要。因為只有在狂風暴雨來臨之際,他們才會發揮一點作用。</p> <p class="ql-block">主脊兩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張牙舞爪、龍頭魚身的圣獸叫螭吻,是</span>古代中國神話中龍的第九個兒子。傳說,螭吻能避火、祈雨、鎮宅辟邪;象征吉祥幸福、忠誠和堅毅。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得它成為宮殿、廟宇屋頂裝飾的理想選擇。</span>?</p> <p class="ql-block">正脊上塑有騎馬的武士,他們是鏟除人間邪惡的天兵天將。</p> <p class="ql-block">殿頂四角的武士居然叫走投無路,他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態逼真,好似</span>向前一步就會掉下來,而回頭又會被神獸吃掉。聽旁邊一位正在給游人講解的導游說:這四個武士分別是龐涓、韓信、周瑜和羅成,細想一下,他們確實都是走投無路的英雄。可惜我只能拍到兩個武士。</p> <p class="ql-block">殿頂琉璃讓人炫目,同樣讓人稱奇的還有這里的雀替(建筑構建),這種半龍半象的木雕別處很難見到,據專家推測,這種風格應該屬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木雕在玄武殿前,沒有一處是平鋪直敘的。一切神獸圣靈,都如同盡了最大努力要掙脫柱梁,唯一欠缺的就是等風雨雷電到來了。</p> <p class="ql-block">空王行祠的后面有一個不大的甕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甕城后面還有一座二郎廟。</span>二郎廟是供奉二郎神的道教廟宇,其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整個廟宇坐西朝東,擁有三進院落,總面積約為3000多平方米。廟內建筑包括正殿、玉皇殿、列宿殿、東岳殿等十余座殿堂,展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其建筑風格和結構在我國祠廟建筑中堪稱珍品。</p> <p class="ql-block">這是二郎廟的山門。</p> <p class="ql-block">這座高聳的廟宇和玄武廟有著同樣的作用,都是為了攔住南來的好風水。張壁南北的落差為13米,二郎廟高13.5米,玄武廟是第一次攔截,二郎廟是第二次攔截。在介休方言中,“郎”和“攔”同音,因此,二郎廟也就成了當地人口中的二攔廟。</p> <p class="ql-block">二郎廟的正前方也是一座戲臺,陰歷七月十八是張壁的廟會,<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年間</span>每年這—天都會在此唱大戲,只是現在的百姓都搬到了新村,戲臺也就安靜下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二郎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琉璃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廟內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琉璃器物,這些琉璃制品色彩艷麗、光亮瑩潤,為廟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介休是享譽全國的“琉璃之鄉”,琉璃文化傳承歷史悠久、燒制技藝綿延傳承上千年,內容豐富。據說北京、西安宮殿上的琉璃,就算不是出自于介休 ,也是由介休師傅燒制的。</p> <p class="ql-block">這對通體孔雀藍釉色的大象位于二郎廟山門左右,琉璃大象色澤艷麗,神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用66塊雙手合十的琉璃磚拼出的福字,祝??吹礁W值娜肆箜槨?lt;/p> <p class="ql-block">在真武廟上眺望主街(紅順街)。</p> <p class="ql-block">離開二郎廟走進甕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甕城</span>中供奉著關老爺塑像</p> <p class="ql-block">走出甕城,和老伴兒在主街轉角處相遇。我站的這邊是主街紅順街,老伴兒身后的路去往王家巷。主街在離轉角處不遠的古槐樹旁悄悄轉了個彎,緩緩轉向東北,將南堡門和北堡門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主街走向南堡門。如果將南堡門上石雕龍型吸水獸比喻為龍首,那么這一條連接南北兩個堡門,長約300米的石板街道,就像是龍身,而排列在主街兩側的七條街巷可視為龍須。古堡街道主次分明,街巷格局嚴整。走在主街上,觀街兩旁房屋門楣的考究,賞磚、木、石雕的精美,感受當地居民悠哉悠哉的市井生活狀態,簡直不要太愜意。</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來我發現:堡中沒有十字相交的街巷,巷子與巷子都錯開著,形成沿主街的丁字口;巷子中也沒有門對門的院落,更沒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戶對戶的</span>房屋;另外堡中所有的巷子都是彎曲的,無論巷子長短,都是從頭看不到尾,即便是連接南北堡門的主街也是如此。我說為什么站在南門堡頂看不到北堡門呢?原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堡門位置在偏東北的方向,</span>兩個堡門并不是正南正北在一條直線上。古堡的街巷就象古時木匠用的可折疊的尺子,因此被人們稱做“曲尺巷”。</p> <p class="ql-block">起初我真是不理解張壁街巷這樣布局的意圖,后來才知道這種設置充分滿足了好風水的要求。風水學說,巷子過于直,會“透風泄氣”,不利于“藏風聚氣”。丁字街和“曲尺巷”是張壁人人為營造的一種半封閉式空間,它通過重重遮攔,曲折勾連,得到阻止風沙侵襲肆虐的效果。張壁村中所有街巷,無論大小,都是按這樣的規則建設的。</p> <p class="ql-block">從這張游覽圖中,你可以窺探到張壁古堡街巷布局的端倪。</p> <p class="ql-block">有詩這樣寫:張開天地網,壁壘可迷魂。古塞能攻守,堡關奇絕倫。??行色匆匆,我們在張壁古堡轉了差不多3個小時,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走到,比如關帝廟、王家巷……不過旅途中留下些許遺憾是很正常的事情,事事處處追求圓滿有點勞神費力。</p> <p class="ql-block">風從遠處來,帶著細細的黃土,把古堡的故事層層掩蓋,不知道在這1300米的堡墻中,還深藏著多少1600年的秘密。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聆聽風兒講述千年往事和那些似有似無的點點滴滴。古堡中沒有江南的小橋流水,卻也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漫步古韻十足的街頭巷尾,享受歲月靜好,感受心靈的安寧。賞琉璃之美。探地道之謎。張壁古堡,旅途中的意外收獲!張壁古堡,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8日拍攝</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1日落筆</p><p class="ql-block"> 拍攝、撰稿:我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巫山县|
铁力市|
南丹县|
海南省|
塔河县|
江山市|
镇宁|
正镶白旗|
定陶县|
东安县|
普格县|
宜川县|
盐池县|
阜新|
沽源县|
东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汶上县|
上高县|
东明县|
太谷县|
南宫市|
英超|
西吉县|
合川市|
阿尔山市|
连南|
静宁县|
纳雍县|
茌平县|
富阳市|
扶余县|
苗栗市|
雅安市|
宝丰县|
武义县|
延安市|
永川市|
太原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