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一回崆峒山</p><p class="ql-block">大林</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1日、周四、多云</p><p class="ql-block">以前,聽一位朋友說,他的兒子篤信宗教,經常身背行囊云游天下,曾經到過宗教名山崆峒山。這是我最早的崆峒山概念,其它知之甚少。查了百度才了解到崆峒山那么有歷史,那么有名氣。</p><p class="ql-block">自駕出游,正巧住在甘肅平涼市的崆峒區,相距不到20公里就是崆峒山景區。近水樓臺,我和同伴實現了去崆峒山一游的愿望。</p><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崆峒山已成為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是早上剛上班時間到達游客服務中心的,辦理票務的大廳里早已人頭攢動。</p><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色宜人,但吸引游人的不只是景色。早在原始社會后期,崆峒山地帶就有伏羲氏部落生活繁衍的足跡。有史可鑒,秦始皇、唐太宗、漢武帝曾經登臨崆峒山。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在筆下大贊崆峒山。最著名的故事是《莊子》記載的軒轅黃帝三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個個經典般的故事,串聯成了崆峒山悠久聞名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區主要由東西南北中五臺構成。進入景區可以乘索道,可以乘景觀車,也可以徒步。我們選擇了乘景觀車直接到中臺,然后徒步登山,最后再乘景觀車下山的方式。到了中臺,開始徒步登山。雖然崆峒山最高海拔只有兩千多米,但山路陡峭,登山時還是氣喘吁吁的。登上高山,放眼望去,峰巒起伏,郁郁蔥蔥。山間有棵古柏,樹干粗壯,紋理凸凹,據標牌上文字介紹,這棵古柏樹齡已逾兩千年。在東臺塔院,眺望距今一千多年的七極寶塔——凌空塔,覺得“凌空”二字真是恰如其分。中臺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站在高點上鳥瞰疊嶂的山峰和聳立山峰之上的古宗教建筑群,覺得山峰和古建筑群好像屹立在云朵中之中。</p><p class="ql-block">登攀主峰的山路越來越陡峭,路旁一塊碑記標注: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登臨處。“無限風光在險峰”,不上主峰,怎能穿越時空,一睹秦皇漢武的腳踏之地。</p><p class="ql-block">過了朝天門,“上天梯”的道路更陡峭。自古以來,晨鐘暮鼓相伴的寺廟,多是崇尚之仕咨尋問道的去處。仙人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軒轅黃帝曾三次光臨問道。石刻“黃帝問道處”的碑記,成了游人必須打卡留影的寶地。雖然我們后人難以準確定位軒轅黃帝問道的確切地點,但這一標記就像高高樹起的圖騰,令人頂禮膜拜。小時候就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次走近的磨針觀就是故事的原發地。</p><p class="ql-block">皇城也叫太和宮,始建于宋代,歷經戰亂和自然災害,保留下的大多是明清建筑。作為核心景區,經典頗多。走過牌坊,是靈官寺,上有四字“刺賜崆峒”,這是天啟黃帝所寫。皇城建筑群雄偉壯觀,八處大殿,殿上有殿,殿內有殿,殿后藏殿。神殿肅穆,貢奉著太上老君等等神位。香山寺屹立于2123米的翠屏山山峰上,登上山峰,視野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p><p class="ql-block">崆峒山道觀眾多,香山寺最為著名。作為道教場所,香山寺保存著豐富的宗教藝術品和歷史文物。游覽崆峒山,登上香山寺,我們仿佛找到了“中華道教第一山”的注腳。隨著歷史變遷,崆峒山海納百川地承載了道教、儒教、佛教的共融,逐漸發展成為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游崆峒山,就像翻閱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有宗教演化發展的篇章,有皇權思想與宗教相融的經典,有文人墨客們的崇尚和拜謁,有古代宗教寺廟建筑藝術的集成和奇特。這些都印記著華夏中國的悠久文明史。</p><p class="ql-block">崆峒山,濃縮著中華文明,延續著宗教融合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满洲里市|
北辰区|
兴山县|
庄浪县|
雷山县|
姜堰市|
阆中市|
荃湾区|
滨海县|
钟祥市|
平果县|
留坝县|
承德县|
丽水市|
新蔡县|
合山市|
雷山县|
屏山县|
金塔县|
建水县|
永昌县|
北辰区|
临潭县|
星座|
西丰县|
彭泽县|
饶平县|
永善县|
板桥市|
柯坪县|
乌鲁木齐县|
施甸县|
峨眉山市|
金沙县|
灌阳县|
和龙市|
洪江市|
资溪县|
溧水县|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