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研活動是幼兒老師最好的成長平臺之一,為更好地建設園本特色課程,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幼兒園園本課程科學有效地落地,提升教師對于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能力,2024年10月17日下午,安寧區幼兒園開展了主題教研活動,既為教師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也提供了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p> 六頂帽子?趣味導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動通過趣味的六頂思考帽教研法導入,教研開始前了解了六頂思考帽具體是什么,引導教師從多方面的視角和維度去思考和討論。</p> 案例研討·復盤提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動以小班班本課程《你好,小蝸牛》為例,通過抽簽的方式,按照六頂思考帽教研法分組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討論和記錄,并且進行了精彩發言。</p> 白帽—陳述事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帽組從活動的五要素來陳述《你好,小蝸牛》的班本課程,系統詳細的了解到故事發生在東園小二班,小朋友們在戶外散步中發現了一只小蝸牛,并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展了在幼兒園尋找蝸牛、給小蝸牛安家、親子共同完成調查問卷以及陶藝制作《小蝸牛》的系列活動。</p> 紅帽—感性直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紅帽組通過直觀感受,認為《你好,小蝸年》班本課程起源于生活,以幼兒興趣為基點,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幼兒的探索與發現和教室的輔助與支持,以兒童視角支持兒童,體現了課程的生活化和游戲化。在課程設計方面,制作陶藝簡單易操作,通過親身體驗更加直觀的感受蝸牛的身體、外形等特點。親子調查問卷的設計,邀請家長參與課程,了解更多蝸牛相關的信息,體現了家園共育,同時也讓此課程帶給幼兒深度的理解與認知。但紅帽組也感受到了課程的一些不足,比如親子調查問卷,內容相對固定,更適合家長視角,而不是適用于小班幼兒的我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課程設置相對單一,沒有完全滲透“去玩”。因此紅帽組提出了一些建議,《你好,小蝸牛》的課程還可以從體育活動、繪畫故事、科學認知、音樂游戲等方面,深度地散發與挖掘課程,使課程能從更多支線。</p> 黃帽—找出優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帽組的夸夸團從《你好,小蝸牛》的課程故事線進行了詳細解讀。源起部分,偶然發現的蝸牛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充分利用了環境的教育資源,從小蝸牛到生命教育的拓展,讓我們看到了在課程生成時的教育智慧;尋找部分,從“要去尋找小蝸牛”的問題出發,通關自由觀察、充分討論,有了關于對蝸牛的初步了解,有幼兒的自主探索和教師的支持與放手;蝸牛住進小二班,喂養小蝸牛是幼兒具有自主性的表現,是照顧小動物直接經驗的獲得,也是長期堅持的學習品質的培養;親子調查問卷,體現了課程參與者的多元化,促進了家園共育,查閱資料的方式拓展了學習方式;陶藝制作部分,體現了不同班本課程的融合,以及使幼兒在藝術方面充分的展示。</p> 黑帽—找出缺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帽組的找茬行動深入淺出地對案例課程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梳理分析,縱觀全局發現《你好,小蝸牛》的班本課程缺乏課程目標、思維導圖、課后延伸、幼兒經驗總結和教師反思環節。在課程內容方面知識片面性、碎片化、無系統完整性,內容形式化,領域之間沒有滲透,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課程設計方面,問卷調查表問題局限化,問題設置是教師固定的,限制了幼兒的探索欲,非常直觀的感受案例課程的不足,也讓教研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意義。</p> 綠帽—創新策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綠帽組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從點到面的提出了一些創新策略,在尋找蝸牛的活動里可以設置多個地點去探索;課程開展過程中增添一些健康和藝術領域的活動,可以多材料、多種方式去裝飾烏龜殼;觀察蝸牛的過程中,觀察蝸牛的行動路線,也可以在路線中增加障礙物,看看蝸牛是怎么繞過障礙物的;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可以分季節去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狀態、食物都有什么不同;還提到可以延伸課程,舉一反三去探索生活中其他類似的動物。</p> 藍帽—梳理總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藍帽組的智慧團總結歸納了前面五組的內容,指出課程源起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可以在設計觀察記錄表時以孩子的興趣點為基礎,如:蝸牛外型、觸覺感知、生活習性等。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運用了家園共育、師幼互動、幼兒自主探索等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但在課程開展過程中還是需要根據本班幼兒特點和發展水平,拓展五大領域的活動充實課程。同時給所有老師提出建議,每一個課程的組織實施中都要及時總結梳理、建構框架、反思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對《你好,小蝸牛》班本課程的深入挖掘和梳理,讓本次教研有了一個質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你說我聽的狀態,而是開始了頭腦風暴,讓教師們從多維度、更全面的角度理性思考班本課程組織與開展。</p> 聚焦主題·厘清思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本課程到底要怎樣做?這是本次教研的重中之重,也是老師們困擾和難題。因此東園保教主任,從班級課程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框架等系統的為老師們理清思緒、出謀劃策。保教園長對班本課程建構做了的梳理與總結,告訴老師們課程要落到實處,要敢想、敢做、勤反思,不局限于形式和內容,讓班本課程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園書記楊倩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動的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并指出為能充分利用教研時間,可采用四園大教研和分園小教研相結合的方式,讓每個老師都能暢所欲言,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真正實現以研促教。文化浸潤,理論先行,在理論知識和案例分析的雙重加持下老師們收獲滿滿,對班本課程也不再無從下手,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以認識,更好地促進班本課程的生成與發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兒園課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不僅僅是“教學目標或計劃”和“學習者經驗”,更是教師和幼兒在對話、交流中產生的經驗以及在教育生活過程中的生存方式。我們需要以兒童為本,順應天性,鏈接游戲與生活,通過努力建構適宜的課程方案,不斷推進教師形成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創生新游戲的能力,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及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根據兒童所處的游戲情境及其已有的經驗,在師幼互動中創造性地推進班本課程的建構與生成,讓教師從幼兒園課程的“機械模仿者”和“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創新設計者和實踐者”,從而引發幼兒游戲中的深度學習,建構高質量的幼兒園課程,不斷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的質量,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p> <p class="ql-block">文字:盛莉</p><p class="ql-block">圖片:張靈慧</p><p class="ql-block">排版:康亞蘭</p><p class="ql-block">審核:楊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霍邱县|
兴文县|
祁阳县|
胶南市|
岗巴县|
利辛县|
文登市|
眉山市|
昌平区|
寿宁县|
开江县|
松桃|
鄂托克旗|
宜阳县|
岳池县|
陆丰市|
博罗县|
米易县|
申扎县|
昂仁县|
茂名市|
横峰县|
博罗县|
梅河口市|
宁南县|
宣城市|
仙居县|
石城县|
旌德县|
离岛区|
静宁县|
洛川县|
德昌县|
南陵县|
扶余县|
壶关县|
罗城|
和硕县|
茌平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