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歷史上,人們熟知的諸葛亮只有一個,而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和“三顧茅廬”發生地的臥龍崗及隆中,在現實社會中卻出現倆。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究竟誰是真正的諸葛亮故居,學術界曾爭論不休。雖有諸葛亮的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似乎已成定論。但古時的南陽郡本就涵蓋有襄陽古隆中一帶,又讓事情變得撲朔迷離。據說國家有關部門曾明確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但上網百度,各條目仍然是自說自話,依然讓人不明就里。</p> 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和劉備“三顧茅廬”的臥龍崗及隆中究竟在哪,還是由專家學者們去界定吧。近日路過河南南陽,自然去那里的臥龍崗看看,石牌坊上“天下第一崗”幾個大字,大有舍我其誰的含義。 南陽的臥龍崗位于南陽市南端,白河西岸,因人稱隱居于此的諸葛亮為“臥龍”,故此崗得名為臥龍崗,且“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又稱隆中”。 臥龍崗上的諸葛亮草廬,據說始建于魏晉時期,為前蜀國故將黃權所筑。后歷經戰亂,屢燹屢建。現在的草廬,應該是依據口口相傳的原貌搭建。院門草頂下有一塊匾額,上書“諸葛草廬”四字,是郭沫若于1973年4月題寫的。 <p class="ql-block"> 不遠處的臥龍崗武侯祠中,草廬為八角尖頂塔形建筑,而這里的草廬卻是一排平房,內有諸葛亮提筆撰文雕像。門外檐枋上的“序功重光”匾額,表達了對諸葛亮功德的贊譽和傳承宏揚。 </p> <p class="ql-block"> 草廬前面的高坡上,有一龍角塔。建于清咸豐年間,已有170年歷史,據說建此塔是為去災避邪,祈禱風調雨順。塔雖建于臥龍崗上,應該與諸葛亮沒多大關系。</p> <p class="ql-block"> 拐過一個彎,就是諸葛亮在臥龍崗隱居時種田的地方。清光緒27年,南陽知府還專立一碑,上書“漢武侯躬耕處”。碑高約3米,青磚砌成,字為漢隸體,渾圓周正,蒼勁有力。</p> 比較奇妙的是,諸葛亮躬耕地的正中,居然是一副八卦圖案。據說諸葛亮在這里不僅種糧種菜,還在耕種過程中以八卦方式思考攻防布局,這也許是后人的臆測吧。 躬耕地旁有一眼古井,名諸葛井。井口為青石圈砌,相傳為諸葛亮“躬耕”時取水處。 躬耕地旁還有諸葛亮的讀書臺,名為澹寧讀書臺。據說這里山林茂密,環境幽靜,是諸葛亮常來讀書的地方。當然,讀書臺是后人興建的。取名澹寧讀書臺,是因為諸葛亮《誡子書》曰:“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取兩句中的“澹寧”為讀書臺名稱,以體現讀書人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在傳說中的“三顧茅廬”處,有一石牌坊,上書“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牌坊往前,就是武侯祠。這里,應該是當時劉備和關羽、張飛等候諸葛亮的地方吧。 臥龍潭畔專事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初建于魏晉,唐代以后多次修繕,現在保留下來的主要是明清建筑。武侯祠中遺存有大量的碑刻、匾額和楹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祠內的三顧亭,是后人為紀念劉、關、張三顧茅廬而建的。亭內的石碑上,有漢諸葛武侯和漢昭烈三清武侯石刻畫像。亭外的介紹牌很籠統,看不出三顧亭的建設年代和來歷。 “千古龍人”、“臥龍”,都是后人對諸葛亮的贊譽,暗喻其有曠世之才,像蟄伏的龍,只要有了機會,就會迸發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據說襄陽臥龍崗和古隆中,又是諸葛亮躬耕地和三顧處的另一個版本。南陽和襄陽兩處臥龍崗,兩處古隆中,都有各自的文物依據和歷代文史學家詩文佐證,也許諸葛亮在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吧。 <p class="ql-block"> 對后人來講,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出山于何,應該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了解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特別是留給后人的精神遺產就足夠了。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等名言,至今對篤志好學的人都有啟迪意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海阳市|
三门县|
城固县|
随州市|
蒙城县|
江川县|
临沧市|
南部县|
乌鲁木齐市|
奎屯市|
巴南区|
天峨县|
江孜县|
平塘县|
祁阳县|
垦利县|
商河县|
金寨县|
兴海县|
新绛县|
祁阳县|
太保市|
湄潭县|
左权县|
隆子县|
东丰县|
黄梅县|
胶南市|
从化市|
翁牛特旗|
固镇县|
哈巴河县|
吉木乃县|
肥东县|
龙口市|
四会市|
平舆县|
十堰市|
大洼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