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橫溪鎮里董金青山巖“迎會”是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迎會”的發源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浦江臺閣”的發源地。</p><p class="ql-block"> 青山巖迎會歷史悠久,起源于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明朝正統年間,迎會進入鼎盛時期,并有“五年一小會,十年一大會”習俗。清道光年間,宋琦寫過一篇《青山巖迎會賦》,詳盡描寫會桌裝扮之奇巧,迎會、觀會之盛況。</p><p class="ql-block"> “迎會”源于生活、源于基層,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迎會”傳遞著深厚的鄉土文化信息,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地方民眾的精神個性和生活形態,推動著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好地把“迎會”傳承下去,里董金也創建了一個“中國迎會文化主題體驗館”,讓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迎會文化,記錄迎會的美好記憶。 </p><p class="ql-block"> “青山巖迎會”作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堪稱“中國一絕”,應該在將其發揚光大。正如清代宋琦迎會賦最后兩句所說的,“但期十載長相會,四海安康歲歲豐。”“四海安康”,國泰民安,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青山巖迎會”應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的文化智慧。</p> <p class="ql-block"> 青山巖迎會原是廟會時一種歡慶形式,歷史悠久,形式奇特。</p><p class="ql-block"> 迎會又稱花會、臺閣,在農歷十月十三舉行。先從各村出發,聚集青山巖胡公殿組隊。</p><p class="ql-block"> 迎會順序:龍虎大旗—彩旗—銃隊—鑼鼓隊—臺閣。</p><p class="ql-block"> 迎會由會桌、會扛、會柵、抬會人、站會小演員組成。</p><p class="ql-block"> 會桌方形,邊長1.2米,桌板厚2到10厘米不等。虎頭腳,四腳高1米,桌面四周設20至40厘米高欄柵,用于安裝會柵。會柵高一般2至3米,有的高達4至5米。會柵的設計決定著一臺“會”的險、奇、巧程度。會柵制作一要講究隱秘性,一定要讓站會的演員服裝遮蓋,不讓觀眾看到會柵;二要講究牢固性,安全第一,站會的演員凌空在3至4米的高空上,里面支撐他們的鐵柵一定要結實;三要講究合理性,演員站立的位置,會柵受力的程度,要通過力學原理進行精心計算。</p><p class="ql-block"> 臺閣按故事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由三五歲的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堪稱“中國一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迎會--傳承了千年的民俗活動</b></p><p class="ql-block"> 迎會起源于里董金青山巖。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梅溪洪水泛濫,原通化鄉湖塘里梅溪沿岸的十二姓二十二村(明清為七都,現國慶村至祝宅村梅溪沿岸的村莊)先民在青山巖上建胡公廟,以迎會、做戲等方式,祈求胡則恩佑,免遭洪澇等各種災害的侵擾,祈禱家園平安。</p> <p class="ql-block"> 明初,為慶祝朱元璋鼎定天下,迎會始盛。明朝正統年間,迎會進入鼎盛時期。民國期間,俗稱"花會",橫溪七都每房一花會,"五年一小會,十年一大會"。自宋至民國,青山巖迎會長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迎會又稱臺閣,每年農歷十月十三,先從各村出發,聚集青山巖胡公殿組隊。迎會順序:龍虎大旗—彩旗—銃隊—鑼鼓隊—臺閣。臺閣按故事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p> <p class="ql-block"> 抬閣迎會以婺劇為原型,每張會桌由2~3名童男童女分別扮演其中的故事人物。 在行走中扮演者千姿百態,神采各異,盡顯奇、巧、險之特色。 抬閣由四人,或八人,或十六人抬起,形成隊伍,以鑼鼓開道,旗幡飄揚,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抬閣的興起,源于洪水。據說,元末明初,多山多壑的梅溪上游,經常山洪暴發,沖毀良田,沖垮樓房,百姓遭殃。當時村民認為必須借助神去征服洪魔,于是選擇了胡公大帝,在青山巖建起了胡公廟。青山巖地處梅溪上游要沖,像一座天然的鎮魔石。建胡公廟于青山巖之上,鎮壓洪魔的效力將更強大。</p> <p class="ql-block"> 抬閣迎會發源于梅溪之畔,始創于南宋,明清至鼎盛,已經擁有千年歷史。在特制的會桌上按需設置鐵架,小演員在鐵架上扮演各種人物,由4至16名青壯年抬著行走。</p> <p class="ql-block"> 相傳,胡公廟在青山巖建成的當年,梅溪上游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柳、周、金、宋等兩岸十二姓二十余個自然村落的村民歡欣鼓舞,有組織兼自發地開展抬閣活動,既為祈福也為慶祝。每個村出人出錢,做成了各有千秋的抬閣。</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項傳承了千年的民俗活動,在當地百姓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小培養人們融入集體、表現自己、追求卓越的奮斗精神。參與迎會的"抬閣"表演,幾乎是每一位七都人一輩子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山巖迎會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道光乙酉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清·宋琦</b></p><p class="ql-block"> 長陵古里,浦邑名區。 煙村稠密,蔀屋縈紓。處處芳菲交錯,亭亭錦繡平鋪。選擇良辰,訂會期于十月;卜遷靈境,聯古社于七都。原夫會之所由起也,奔濤沖汆,洪水連綿。祈求致敬,叩禱彌虔。望神恩之保佑,思圣意之憫憐。裝佛座于青山巖上,啟琳宮于烏蜀溪邊。會系于何時?系明正統登基之后;會興于何日?在吳文彬歸隱之前。如會同乎,永定天下之乙歲;大都會也,適逢花甲之酉年。</p><p class="ql-block"> 想其各費心機,共營花劇,景集幽鄰,彩分荒驛。賽智慧于今茲,聚群芳于古昔。一枝梅上,妖艷堪探;百花叢中,紛華可摘。孟良則懸索牽繩,遇春則舉槍持戟。沛公執劍,白蛇屈斬以夷猶;劉海戲蟾,青錢高懸而投擲。楊太爺困圍古寺,身步云梯:白牡丹超往瑤臺,足穿仙舄。婚締仙女,慶錢樹之滋榮;扇借牛妃,怕火山之燔炙。籃生蓮蕊,救母佳兒;筆化龍蛇,夢元嘉客。破天門陣,木鶯之計宏深;過鳳凰山,白袍之功顯赫。華山之棋聲幽靜,倏忽贏輸;水仙之傘影高張,倉皇假借。凌云遠駕,曾追東方朔之桃;插翼高飛,足解西伯侯之厄。劉志遠鎮收珍怪,寶劍揚威;達摩師超度觀音,慈航翕辟。掄元萬化,訪鐵拐于仙橋;拾翠花姑,遇洞賓于云陽。當年蘇武,雁足傳書;昔日關公,爐香遺跡。美景何堪盡述,略描會意抒懷。自此彌賒,總著會名,而悅于斯時也。云含彩色,日透霞光。陽春和煦,冬月清涼。新胡公之古廟,聚十載之會場。仿佛赤城紅敞,依稀貝闕鋪張。足立紙山,嬰兒敷粉;手持鐵戟,童子添妝。</p><p class="ql-block"> 洪繆金曹,戶外頻聞絲竹;祝周宋柳,臺前齊奏宮商。一十二姓之中,鑼聲遠鎮;二十二村之內,彩旗高揚。無比山前,叢舒美景;鎮陵橋上,布滿余芳。此明朝之舊例,永留傳于通化之鄉。</p><p class="ql-block"> 于是,觀者忙步弓鞋,頻臨玉趾,同裹餱糧,各攜行李,過一枕之山,渡三歧之水。豪華公子,夸三楚之名流;放浪才人,集五都之佳土。前者呼,后者應,耳聞一曲歌謠;近者悅,遠者來,踏遍幾番街市。翹首而寸心暗想,拍手按肩;靜觀而雙目凝神,交頭接耳。東西南朔,不遠千里而來;工賈士農,襁負其子而止矣。又有深寂女,繡閣名妹,曳長袖,飄輕裾,顏楚楚,態徐徐,窺燔芙蓉之鏡,佩瓊玉之裾。攜手同行,喚小姑以徐步;與汝偕往,隨阿母而登輿。向石徑以閑行,金蓮頗小;憑畫閣而輕倚,玉手頻舒。拾級先登,璀璨之羅裙輕動;卷簾遠眺,繡瑩之花髻流光。倏見日之夕矣,旋思歸歟。</p><p class="ql-block"> 余也,時運不濟,命途沉痼,年華已近七旬,事業未展一步。鐘期雖遇,愧無流水之音;楊意頻逢,總少凌云之賦。瞻白發之滿巾,猶思步青云之路。況乎勝境當前,良朋滿席,神為之怡,性為之適,而生之抑郁者,至是而不覺盡為之變易。</p><p class="ql-block"> 顧斯會也,前乎吾而觀者,當不知幾萬人。前之人,其同于吾者抑不同于吾耶?后乎吾而觀者,又不知幾萬人。后之人,其異于吾者抑不異于吾耶?乃囑筆而作。</p><p class="ql-block"> 歌曰:“一十二元兮,天地無窮,十年一會兮,今古何終!但期十載長相會,四海安康歲歲豐!”</p><p class="ql-block">注:迎會是于廟會時以兒童扮演,立于臺閣的民間文化活動,流行于浦江,蘭北地區(宋琦,清蘭溪宋宅[橫溪鎮]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安岳县|
上饶市|
徐水县|
松滋市|
宁陵县|
龙陵县|
巴楚县|
忻城县|
台东市|
珲春市|
普安县|
高雄县|
东港市|
闵行区|
英德市|
江油市|
新和县|
沧源|
固始县|
崇左市|
安塞县|
青海省|
祁连县|
黔西县|
汶川县|
灵台县|
西乌珠穆沁旗|
漳浦县|
大方县|
九江市|
大石桥市|
贵溪市|
宝清县|
深州市|
长汀县|
北票市|
望谟县|
景德镇市|
鹤壁市|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