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萬里長江第一古鎮——李莊,位于四川省宜賓市,有著千年的歷史,鎮域內文物古跡眾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更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民族情懷,與重慶、成都、昆明并稱為“四大抗戰文化中心”,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p> 千年古鎮 <p class="ql-block"> ?李莊古鎮位于宜賓市翠屏區長江南岸,始建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距今已有1480余年的歷史。它曾作為六同郡和南廣(南溪)縣治所在地長達400多年,一度成為川南6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因金沙江、岷江在宜賓三江口匯合始稱長江,千年古鎮李莊也就有了“萬里長江第一古鎮”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來,李莊作為長江沿岸的重要碼頭,成為大規模移民即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的接納口岸之一,使李莊發展為川南有名的商貿繁榮重鎮。在經濟交往和社會交流中,來自不同地域和行業的從業人員結成幫會組織,通過興修同鄉會館等方式為各種傳統信仰的融合交匯提供場所,寄托對始祖地的思念和行業先賢的崇敬,各類廟宇、宮觀、殿堂應運而生,形成了“九宮十八廟”為代表的文化載體,孕育出了崇文包容的李莊。</p> 李莊四絕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四十年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將李莊古鎮的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莊四絕”。這</span>四處古建筑或藝術作品,代表了李莊古鎮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一、?旋螺殿?:位于李莊鎮鎮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始名文昌宮。旋螺殿的建筑風格獨特,整座建筑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梁思成對其評價為:“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 二、奎星閣?:建于清光緒年間,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八角亭式建筑,通高三層,可以盤樓而上觀全鎮面貌及長江風光,上世紀四十年代梁思成評價其為“從上海到宜賓沿長江二千多公里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閣”。原魁星閣已損毀,現魁星閣為1998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三、九龍石碑?:坐落于慧光寺內,寬2.7米,高1.3米,手工雕刻有九條穿行暢游于云景中的飛龍。九龍石碑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也寓意著大禹治水和九州一統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四、百鶴窗?:位于張家祠內,50扇窗門均采用上等楠木雕刻,每扇窗上雕刻有不同形態的仙鶴,四周配以動感十足的云彩,部分云彩圖案中還隱隱刻出呈對稱狀的變形鳥類圖案,極具藝術價值。</p> 李莊三白 <p class="ql-block"> 李莊三白?是指李莊古鎮的三種著名美食:?白酒、白糕和白肉。這三種美食不僅味道獨特,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成為了李莊的一張名片。</p><p class="ql-block"> 一、李莊白酒?,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和口感著稱。這種白酒采用優質原料,經過多道傳統手工藝精心釀制而成,具有濃郁的香氣和獨特的口感。</p> <p class="ql-block"> 李莊白糕?,是采用優質糯米、白砂糖等為原料,經過十余道傳統手工藝精制而成,白糕以其細膩的口感和甜美的味道受到了廣大食客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 李莊白肉,是李莊最有名的美食,它的特點是肉片薄而長,寬度如手掌,厚度堪比書頁,薄到可以透光。這種白肉以其獨特的切工和口感而聞名,通常用筷子裹著肉片食用,因此曾被稱為“裹腳肉”。后來,在陶孟和的建議下,這個名字被改為“李莊刀工蒜泥白肉”,使其更具文化內涵。</p> 守護文脈 <p class="ql-block"> 1940年,抗戰進入最艱難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日軍鐵蹄踏入南亞,日寇飛機在昆明上空肆虐。為躲避戰亂,1938年就搬遷至昆明的同濟大學等部分高等學府,學術機構急需尋找一處更加安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獲聞同濟大學正為遷川選址,四川南溪縣李莊鎮民眾在開明士紳羅南陔的帶領下、向同濟大學發去了“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報,力邀其遷往李莊。</p><p class="ql-block"> 1940年秋,同濟大學應邀遷往李莊。隨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10余所文化科研機構內遷至此。一時間這座只有3000多人的古鎮接納了十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機構,李莊人們以飽含民族情懷的大義之舉,騰民房、挪神像、搬牌位、勻口糧,與12000多名師生學者們共赴國難,守望相助。在這些師生學者中,有不乏中國文化泰斗級的人物,比如中國考古之父李濟,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傅斯年、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民族學開創者凌純聲、社會學奠基人陶孟和、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等等。云集于李莊的大師學者們,在清貧匱乏之中堅持治學救國,奮筆抒寫著報國的情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學術成就,諸如甲骨學家董作賓編寫的《殷歷譜》以手寫石印的方式在李莊誕生,被陳寅恪贊譽為抗戰八年第一書;梁思成光耀史冊的《中國建筑史》也在李莊完成。使得被傅斯年感慨“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李莊,一躍成為在全世界都有名號的地方,當時只要在信件上寫上“中國李莊”,國際郵件也能直達。李莊因此與重慶、成都、昆明并肩,成為抗戰時中國最具影響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李莊——“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當之無愧!</p> 同濟大學舊址 <p class="ql-block"> 1941至1946年,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及其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新生院、附中等先后有近5000名師生員工遍布李莊古鎮的角角落落。禹王宮、祖師殿、東岳廟、南華宮以及其他寺觀廟宇、會館祠堂,民房私宅、公共用地,或讓與、或租賃、或新建,國立同濟大學在李莊扎根。六年間,李莊士紳官民,竭力為這所“吾國學校中最有代價之學校”解難,而同濟師生們,致力潛心問學、科教濟世,投身文化抗戰,救亡圖存,追逐理想,不負光陰。</p><p class="ql-block"> 同濟大學校本部設在禹王宮</p> <p class="ql-block"> 同濟大學醫學院開在祖師殿</p> <p class="ql-block"> 同濟大學工學院辦在東岳廟</p> <p class="ql-block"> 同濟大學理學院辦在南華宮</p> 李莊戰時新聞社 <p class="ql-block"> 李莊,因處抗戰后方,地方偏僻,消息閉塞。同濟大學發起成立了李莊的戰時新聞社。在簡陋條件下,戰時新聞社工作人員,以收聽、記錄并刻印消息的方式,傳播給李莊各文教機構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戰時新聞社,使身處李莊的學者、學生等知識分子及李莊人民得以及時知曉時局,得以與全國抗戰同呼吸共命運。</p> 中央博物院舊址 <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1日至12月28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及文物陸續遷至李莊,暫駐上壩月亮田。李莊張氏家族以國家為重,遷出祖宗牌位,騰出張家祠堂,1943年6月,中央博物院遷駐張家祠。</p><p class="ql-block"> 顛沛流離中,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安定中奮發,并與同遷李莊的學術單位密切合作,調查研究足跡遍布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取得多項開創性學術成果。</p><p class="ql-block"> 中央博物院李莊舊址張家祠</p> <p class="ql-block"> 李濟在李莊舊居</p>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天,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兼任史語所通信研究員)、文獻部主任劉敦楨,帶領中國營造學社隨史語所從昆明興國庵遷至李莊月亮田,期間劉敦楨赴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任教,梁思成林徽因全家和學員在李莊一待就是六年。</p><p class="ql-block"> 李莊六年,中國營造學社,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堅持古建調查和研究,并與其他學術機構保持密切交流,從未間斷。搶救文獻、恢復匯刊、著書立說,成果最豐,尤以《中國建筑史》、《圖像中國建筑史》為甚,為后世研究創立了范式,前無古人。</p><p class="ql-block"> 中國營造學社李莊舊址</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李莊舊居</p> <p class="ql-block"> 附:梁再冰在《我的媽媽林徽因》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李莊六年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四川氣候潮濕,冬季常陰雨綿綿,夏季酷熱,對父親和母親的身體都很不利。我們的生活條件比在昆明時更差了。</p><p class="ql-block"> 兩間陋室低矮、陰暗、潮濕,竹篾抹泥為墻,頂上席棚是蛇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現成群結隊的臭蟲,沒有自來水和電燈,煤油也須節約使用,夜間只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p><p class="ql-block"> 我們入川后不到一個月,母親肺結核癥復發,病勢來得極猛,一開始就連續幾周高燒至四十度不退。李莊沒有任何醫療條件,不可能進行肺部透視檢查,當時也沒有肺病特效藥,病人只能憑體力慢慢煎熬。從此,母親就臥床不起了。</p><p class="ql-block"> 盡管她稍好時還奮力持家和協助父親做研究工作,但身體日益衰弱,父親的生活擔子因而加重。</p><p class="ql-block"> 更使父親傷腦筋的是,此時營造學社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他無奈只得年年到重慶向“教育部”請求資助,但“乞討”所得無幾,很快地就會為通貨膨脹所抵銷。</p><p class="ql-block"> 抗戰后期物價上漲如脫韁之馬,父親每月薪金到手后如不立即去買油買米,則會迅速化為廢紙一堆。食品愈來愈貴,我們的飯食也就愈來愈差。母親吃得很少,身體日漸消瘦,后來幾乎不成人形。</p><p class="ql-block"> 為了略為變換伙食花樣,父親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學習蒸饅頭、煮飯、做菜、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醬等等。家中實在無錢可用時,父親只得到宜賓委托商行去當賣衣物,把派克鋼筆、手表等“貴重物品”都“吃”掉了。父親還常開玩笑地說:“把這只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燉’嗎?”</p><p class="ql-block"> 三叔到李莊后肺病也復發了,病情同母親非常相似。父親對兄弟和妻子的病都愛莫能助。他自己的體質也明顯地下降,雖然才40多歲,背已經駝得很厲害,精力也大不如前了。</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天,正當母親病重時,三舅林恒(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對日空戰中犧牲,外婆和母親后來得知都為此傷痛不已。三舅的后事是父親在重慶時瞞著母親到成都去辦理的。</p><p class="ql-block"> 后來,又傳來了天津漲大水的消息。營造學社的一批無法帶到后方的圖片資料當時寄存在天津一家銀行的地窖中,漲水后全部被淹毀,這是父母和學社成員多年心血的積累,所以父親和母親聞訊后幾乎痛哭失聲。</p><p class="ql-block"> 盡管貧病交加,挫折一個接一個,但父母親并不悲觀氣餒,父親尤其樂觀開朗。他此時常教我讀些唐詩。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是全家最喜愛的詩句之一。</p><p class="ql-block"> 生活愈是清苦,父親愈相信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日子即將到來。他從來不愁眉苦臉,仍然酷愛畫圖,畫圖時總愛哼哼唧唧地唱歌,晚間常點個煤油燈到他那簡陋的辦公室去,由于背的毛病,頭已“重”得抬不起來了,畫圖時就找個花瓶來“支撐”自己的下巴。</p><p class="ql-block"> 他仍在夢想著戰爭結束后到全國各地再去考察。</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聽到他對母親說:“如果他今生有機會去敦煌一次,他就是‘一步一磕頭’也甘心情愿。”</p><p class="ql-block"> 母親不發燒時也大量讀書做筆記,協助父親作寫中國建筑史的準備。她睡的小小行軍帆布床周圍堆滿了中、外文書籍。</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父親所盼望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日子快要到了。但是,他已衰老許多,母親的身體也很難恢復了。</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他陪母親到重慶檢查身體一次,醫生悄悄告訴他,母親將不會很久于人世了……</p> 萬里長江第一古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五河县|
大连市|
翁牛特旗|
桃园市|
长阳|
临夏县|
湛江市|
安宁市|
虹口区|
凤庆县|
图们市|
左贡县|
湛江市|
泸定县|
大新县|
峨山|
晋江市|
贺兰县|
盐城市|
搜索|
河南省|
高陵县|
民和|
嘉定区|
丹江口市|
高清|
团风县|
镇远县|
克拉玛依市|
赣榆县|
河间市|
安庆市|
五常市|
南和县|
阿荣旗|
肥西县|
武清区|
霍邱县|
崇仁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