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歷代敦煌飛天形態各異:北魏古樸,唐代豐腴,元代壯碩,飛天敦煌壁畫</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飛天、飛仙不分。后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指的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中的飛神,后來成為中國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p> <p class="ql-block">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敦煌飛天指的就是畫在敦煌石窟藝術形象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p> <p class="ql-block">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后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p> <p class="ql-block">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憑借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p> <p class="ql-block">一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為四個階段。興起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p> <p class="ql-block">但這一時期兩個朝代的飛天特點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孬,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于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創新時期從西魏到隋代,大約8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位置大體上與北魏時期相同。只是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p> <p class="ql-block">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沖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于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后來的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p> <p class="ql-block">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從十六國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個朝代,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國化歷程。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占領。飛天亦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在題材上,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面,散花、歌舞、禮贊作供養;另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一中佛國天界——“西方凈土”、“東方凈土”等極樂世界的歡樂。</p> <p class="ql-block">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飄曳的衣裙 ,飛卷的舞帶,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寫的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唐代后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前期時那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了。有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p> <p class="ql-block">最有代表性的是畫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槃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向佛陀供養。</p> <p class="ql-block">但神情平靜,并無歡樂之感,在莊嚴穆的表情中透露出憂傷悲哀的神情,體現出了一種“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時,也反映出唐代后期國力衰敗、國人憂思和當時吐蕃族統治敦煌地區時官司民向神佛乞愿回歸大唐的情緒。</p> <p class="ql-block">這幾身飛天中,位于寶蓋北側一身,姿態神情表現最為傳神。其飛行姿態,昂首挺胸,手捧瓔珞,雙腿后揚,圍繞寶蓋,由上而下,輕輕飄落,背上長帶飛舞,胸下彩去飄旋。衣飾淡雅,肉體僅用線描,眉目清秀,神情莊嚴,略帶憂思。飛行姿態已無唐代前期那樣激奮輕盈,顯得有些沉重。</p> <p class="ql-block">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p> <p class="ql-block">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p> <p class="ql-block">飛天不僅畫在藻并、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媚動人。五代、宋以后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p> <p class="ql-block">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余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肇庆市|
承德市|
襄垣县|
民勤县|
桂东县|
巩义市|
乌恰县|
泸水县|
乐亭县|
鹤壁市|
炎陵县|
永清县|
樟树市|
盐亭县|
揭西县|
江口县|
台江县|
普陀区|
克东县|
林口县|
商南县|
南靖县|
宜章县|
乐至县|
辽中县|
吉木乃县|
黄石市|
隆化县|
巩留县|
西吉县|
阿克|
加查县|
鄂尔多斯市|
武邑县|
孝昌县|
台南市|
清苑县|
高州市|
巫溪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