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典型的重慶陰郁天,氣溫23度,很契合白象街的民國風格,這里文藝、清冷、低調又懷舊,3-4層的青磚黑瓦拱形窗建筑,被高聳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包裹著,倔犟著它的倔犟,也訴說著老重慶開埠以來的一個個故事!</p> <p class="ql-block">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飲食篇</p><p class="ql-block">今天看了介紹才知道我們重慶還有這么多傳統飲食,每一樣都是祖傳技藝,后人不斷傳承才得以保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鮮氏棗酒</p><p class="ql-block">浸泡大棗釀酒是一種傳承上千年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技藝。鮮氏棗酒浸泡技藝誕生于重慶特園,這里是民盟元老、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私宅公館。鮮氏棗酒浸泡技藝是鮮英以及夫人金竹生的私家技藝。近年來,鮮英孫女鮮述文、曾孫隆準根據家傳配方,復興鮮氏棗酒浸泡技藝。鮮氏棗酒浸泡技藝是以新鮮大棗為主體,以優質白酒為基酒,采用獨特浸泡工藝制作露酒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其工藝特點:鮮氏棗酒浸泡技藝以傳統冷浸漬法為主,也包括其它方法,制作的棗酒色澤金黃透明,具有大棗香氣和滋味,甜香醇厚爽口。《回首中南海:走進中南海》中記載,1945年8月,重慶談判期間,鮮英在特園宴請毛澤東,特園棗酒讓他非常盡興。2017年,“鮮氏棗酒浸泡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小濱樓素椒炸醬面</p><p class="ql-block">小濱樓素椒雜醬面是重慶小濱樓的招牌小吃,小濱樓素椒雜醬面技藝傳承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素椒”中的素,指面條散疏,雜醬臊子粘附在面條上,像重慶菜“螞蟻上樹”;椒,意指面條中用了辣椒和花椒。味道是小濱樓素椒雜醬面的靈魂,而佐料就是靈魂的主角,二兩小濱樓素椒雜醬面調料達17種之多。小濱樓素椒雜醬面技藝從調料備制,雜醬的選料、炒制到調料的入碗都十分講究。2017年,“小濱樓素椒雜醬面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渝中區非物質傳統制作技藝……高豆花</p><p class="ql-block">豆花是重慶傳統的民間食品,過去重慶城最有名的豆花店有:高豆花、永遠長豆花、百家館豆花、臨江豆花。高豆花名列四大豆花店之首,是一家具有1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餐館。清代末年在重慶城天花街小巷有一家賣豆花飯的小店,因店主姓高,人們稱之為“高豆花”。第二代店主高白亮在制作中不斷摸索改進,形成了一套“秘方”,做出的豆花色白如玉、質嫩如飴、綿而不老、嫩而不溏、口感細膩,連窖水也清甜可口;其蘸料是糍粑海椒加豆母子等多種調味品,香辣咸鮮,別具風味。高豆花傳統制作技藝分泡豆、磨漿、過濾、煮漿、點豆花、制調料、制蘸味碟七個環節。2013年,“高豆花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順慶羊肉</p><p class="ql-block"><b>羊肉菜各地均有</b>,<b>但制作技藝各有不同</b>,<b>順慶羊肉傳統制作技藝傳承迄今已有近</b>100<b>年歷史。</b>20<b>世紀二十年代初,有一姓張的南充人,來到重慶城的朝天門水巷子做生意,開一個小店,專賣羊肉湯</b>,<b>張老板給自己的小店取名“順慶羊肉館”。順慶羊肉湯、順慶紅燒羊肉、順慶粉蒸羊肉、順慶羊肉粉等是重慶順慶羊肉館制作的主要產品</b>,<b>順慶羊肉館的羊肉湯味道鮮美,湯汁濃香;紅燒羊肉味濃味厚,色澤紅亮;粉蒸羊肉,鮮香微辣,耙軟細糯;順慶羊肉粉,“粉”潔白滑爽,“湯”鮮香釅濃。</b>2017<b>年,“順慶羊肉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四川牛肉</p><p class="ql-block">老四川牛肉是在重慶市渝中區傳承已久的地方特色風味飲食之一,其傳統技藝主要為牛肉三湯、牛肉三肉。牛肉三湯包括清燉牛肉湯、枸杞牛尾湯、沙參牛鞭湯,其特點色鮮味濃、清香滋補。牛肉三肉包括燈影牛肉、精毛牛肉、五香鹵牛肉,其特點構思奇巧、味型變化多樣。2013年,“老四川牛肉傳統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仁巷春卷</span></p><p class="ql-block">依仁巷春卷是重慶老城依仁巷地區傳承的面點小吃。春卷制法最初起源于漢代,公元四世紀以后,客家人將“春餅”帶到南方。清朝前期,客家人隨“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進入四川,將南方春卷帶到巴蜀地區。20世紀30年代,四川盧春林、盧鶴齡兄弟將其帶到重慶城依仁巷地區。依仁巷春卷的制作技藝獨具特色、全手工制作,春卷皮具有大小適宜、厚薄均勻、潔白光澤、柔韌舒張,重疊后不粘連、便于揭開包銷等特點。2009年,“依仁巷春卷”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巴將軍火鍋</p><p class="ql-block">巴將軍火鍋制作技藝歷經幾代人的錘煉,制作技藝堅持原產地采購原料的原則:花椒選自特級茂汶椒、辣椒選自石柱紅3號、大蒜選自應縣紫皮、生姜選自黃口老姜、白酒選自江津60度純高粱老白干、醪糟選用自然發酵的糯米糟等。因核心圓料確保了品質,從而奠定了巴將軍火鍋原味的純正。巴將軍火鍋制作技藝堅持原始工藝:按照選料、配料、制料、煉油、投料、掌火、固色、升香、冷卻、發酵十道工序熱制底料。先在大鐵鍋內進行四小時熱制,再將熬制好的底料封入陶缸中靜放15天,使各種調料成分充分釋放、自然融合,形成集“湯色紅亮自然、原于本色”,食后“不干辣、不燥熱”,“麻辣辛香、回味悠長”于一身的特質。</p><p class="ql-block">2017年巴將軍火鍋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6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吳抄手</p><p class="ql-block">吳抄手是“重慶吳抄手店”經銷的金鉤抄手、牛肉臊子抄手的統稱,是在重慶地區傳承已久的特色風味飲食之一,因其風味獨特,深受大眾喜愛。重慶吳抄手傳統技藝傳承迄今已有100余年歷史,吳抄手以口味新奇,制作精妙而居重慶抄手之冠。吳抄手傳統技藝可用“絕在選料,精在加工,妙在調味”來概括。其金鉤抄手特點是:形似菱角,微黃透紅,皮薄餡大,心餡細嫩滋澗,湯汁鮮美;牛肉臊子抄手特點是:抄手是以牛肉為心餡,加入紅燒牛肉作臊子,顏色紅亮,麻辣回甜,臊子耙霜,心餡鮮嫩。“金鉤抄手”于1958年、1964年、1980年、1984年四次被評為重慶市“特殊風味”、“名小吃”、“名特小吃”。牛肉臊子抄手1980年被評為重慶市“名小吃”。</p><p class="ql-block">2009年,“吳抄手傳統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丘二館燉雞湯</p><p class="ql-block">丘二館燉雞湯傳統技藝最初源于清官即制銅爐燉雞法,其制作技藝已傳承100余年,曾多次評為重慶市特殊風味、名小吃、名特小吃,2000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丘二館燉雞湯傳統技藝有一套嚴格的烹制規程:講究“工藝雖繁絕不省人工,品味雖貴絕不減物力”,以保證其“湯汁清澈油黃,雞肉酥軟滋版,味美鮮腴,營養豐富”的獨有風格,在巴蜀百姓中具有廣泛影響。</p><p class="ql-block">2008年,“丘二館燉雞湯傳統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九園包子</p><p class="ql-block">“包子”這種包餡面食,兩千多年前就已在中國出現。九園包子是重慶的特色風味飲食之一,九園包子制作技藝傳承迄今已有100余年歷史。其包子餡是一成一甜兩個為一客。包子潔白松軟,花紋美觀,咸的為火腿醬肉餡,甜的為玫瑰附汕餡。咸餡細嫩鮮香,口感豐富。甜餡甘甜油潤,爽口不膩。</p><p class="ql-block">2013年,“九園包子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元小湯圓</p><p class="ql-block">德元小湯圓是重慶老字號德元甜食店創制的風味小吃,德元小湯圓在制作過程中,有一套嚴格的規程,以保證其獨有風格。其制作技藝傳承了川、渝民間制作湯圓工藝之傳統,心館配方軟特,口感活潑,甜香滋潤,沁人心脾;湯國皮工藝獨特,糯米浸泡時間嚴格;湯圓成型獨特,僅普通湯圓的三分之一,煮熟后滑潤溜圓,白里透黑,形似龍眼,色如美玉。</p><p class="ql-block">2013年,“德元小湯國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余記山城小湯圓</p><p class="ql-block">余記山城小湯圓源于1911年的浙江人顏鈞家傳制作,20世紀40年代初,第二代傳人余國驊、陳秀卿夫婦逃難,將余記山城小湯圓傳統制作技藝帶到重慶,落戶于重慶原渝中區保安路175號(現八一路)。第三代傳人余瑛、余兆放姐弟倆于2009年初聯手創建尚滋苑食品基地,“余記山城小湯圓”重新回到大眾百姓中,因其風味獨特,深受廣大食客喜愛。“余記山城小湯圓”取其重慶吊漿湯圓而滋潤柔滑之長,芝麻茸心餡香甜爽口之優,結合浙江湯圓小巧精細的風格,創制出龍眼殷大小的包心小湯圓。這種小湯圓煮熟后薄而雪白,呈半透明狀,里面的黑色心餡若隱若現,具有香、甜、糯、滑、潤及油而不膩的特點。</p><p class="ql-block">2017年,“余記山城小湯圓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陳氏抄手</p><p class="ql-block">抄手作為一種大眾化面食,在清末的巴蜀已為相當普遍,傅樵村所著《成都通覽》中記載:“抄手,面,各皆有”。陳氏抄手傳統技藝是重慶鑫麻抄手店經營的“微麻、清湯、雞汁”抄手的統稱,因其風味獨特,深受大眾的喜愛。微麻抄手型如菱角、皮薄館多,心餡非常鮮嫩,湯汁鮮美,麻辣夠味;雞湯抄手主要以熬制3-5小時鮮雞湯打底,心餡鮮嫩,香味撲鼻、老少皆宜。</p><p class="ql-block">2016年,“陳氏抄手傳統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王鴨子</p><p class="ql-block">“王鴨子”是重慶特色風味飲食之一,被稱為鴨肴世界的“鴨子王”,在巴蜀百姓中具有廣泛影響。王鴨子傳統制作技藝是在傳統名吃樟茶鴨、鹵鴨、烤鴨等基礎上發展而來。王鴨子具有色如琥珀、油潤光亮、肉質細嫩、咸鮮馥香、回味悠長的獨特風味,1997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p><p class="ql-block">2013年,“王鴨子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 <p class="ql-block">重慶陸稿薦鹵菜傳統制作技藝</p><p class="ql-block">陸稿薦原為蘇州著名老字號餐飲店,具有300多年歷史,陸稿薦的鹵菜制作技藝于十九世紀末傳入重慶,在與重慶飲食文化的交流中演變成為獨特的重慶蘇式鹵菜技藝特色。不僅繼承發揚了蘇式鹵菜獨特的香、酥、甜風味,還結合本地消費者的口味,兼蓄各家所長,開發了甜、咸、酸、麻、辣等各味鹵制品,做到四季時令,各有特色。陸稿薦的特色產品遍及畜、禽、水產等各大種類,其中以醬牛肉、秘制醬鴨、肴肉、五香瓜魚、香煎帶魚、叉燒肉、烤夫、蘭花干最為著名。</p><p class="ql-block">2013年,“重慶陸稿薦鹵菜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元酸梅湯傳統制作技藝</p><p class="ql-block">酸梅湯是中國的傳統飲料,其技藝源于清官御茶坊,原為皇家所享,后來流入民間。德元酸梅湯是重慶特色風味飲食之一,其技藝傳承自成體系,口味新奇,制作精妙,全過程采用手工制作,講究“認真選料,注重調味”。德元酸梅湯制作過程分為初加工,即將干烏梅擇去雜質,淘洗干凈,加清水熬煮,裝入缸內,加蓋自然發酵為酸梅汁,再加入白糖、紅糖及適量水熬制成糖漿。第二步調制,將酸梅汁燒開,過濾,冷卻后加入適量糖漿、香料、蜜餞及冰塊即成,制出的酸梅湯湯汁棕紅,具有“冰涼酸甜、回味芳香”特色。</p><p class="ql-block">2013年,“德元酸梅湯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 <p class="ql-block">小洞天干燒江團傳統制作技藝</p><p class="ql-block">“小洞天干燒江團”是百年老字號重慶小洞天的傳統名菜,主料為江團,又稱“肥沱”。烹制技法紛繁細致:初加工用姜蔥料酒熱水淋燙,然后刮去表皮黏液,刮皮時保持魚的體型完整,不能刮傷魚皮。精加工一絲不茍,為使魚肉的美味釋放得淋漓盡致,須在魚體上輕剞五至六刀,用多種增香提鮮壓腥調味料碼味,然后下鍋炸制,用豆瓣、泡辣椒、蔥、姜、料酒、鹽和水制成滋汁;將江團放入,加入火腿丁、肥肉丁、姜顆、蒜顆等慢燒。烹制火候精準,火候是小洞天干燒江團的核心,從炸魚、熬滋汁、燒魚,收汁到轉鍋,再到汁盡亮油起鍋,大火、中火、小火輪番使用,成色與輕重拿捏之間見功夫,使江團吸納各種配料的精華于一身,出鍋的江團味道鮮香濃郁,質地細膩,咸鮮微辣。</p><p class="ql-block">2017年,“小洞天干燒江團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東擔擔面傳統制作技藝</p><p class="ql-block">正東擔擔面是重慶特色風味飲食之一,在巴蜀百姓中具有廣泛影響。正東擔擔面傳統制作技藝傳承迄今已有170余年歷史,其制作工藝獨到,揉面、制調料都有一定的講究,具有面條不尋常、制調料工序多、火候要求嚴三大特點,全過程采用手工制作,出鍋的面條顏色紅亮、微辣味濃、面條軟滑、鮮香爽口,獨具風味。</p><p class="ql-block">2013年,“正東擔擔面傳統制作技藝”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辽源市|
修文县|
广东省|
饶河县|
容城县|
云梦县|
大港区|
延边|
乌拉特后旗|
江安县|
沐川县|
那坡县|
黄平县|
锡林浩特市|
抚州市|
嘉黎县|
都匀市|
枝江市|
吉林省|
双辽市|
浦北县|
西乡县|
沧州市|
马龙县|
金平|
木兰县|
思茅市|
内黄县|
龙岩市|
仁化县|
连江县|
富锦市|
桂林市|
平武县|
光山县|
磐石市|
鄂尔多斯市|
湖州市|
肥西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