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筆者近期翻譯注解了清末出版的農業古籍《棉業圖說》。在譯注的過程中,我對這本古籍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像重新認識了一位老朋友,以前只知道他的表面,現在深入到他的內心,為他所經歷的滄桑以及為中華農耕文明的賡續發展做出的貢獻所打動,情不自禁地想寫一點文字,來記錄這本農業古籍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本古籍的刊印年份,是宣統三年三月,即公元1911年的農歷三月,這是一個多么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算起到今天,這本古籍已經113歲了!五個月后,也就是這一年的十月十日(農歷八月十九),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在這個歷史節點走入了墳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戴上手套,無比恭敬地一頁一頁翻開這本古籍,我都會為其泛黃的紙張、密密麻麻的豎排繁體字、還有歷經百年依然鮮活如初的彩色插圖所震撼和感動。原書所配的15幅彩圖,是為辨識棉花植株及其花、桃、葉各部所繪,鮮艷生動,精妙之至,而由此可以想象其印刷之資高昂,亦可見當時政府對《棉業圖說》編撰發行的巨大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譯注的過程中,我查閱了相關文獻,才發現研究它的文獻寥寥無幾,在知網上只發現兩篇十年前的文章,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它被大多數研究者遺忘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之一,也許是因為它的出生年份:1911年,這一年是古籍與近代文獻的分割點,根據文獻相關規定,1911年之前出版的是古籍,之后的不是。我不敢斷言《棉業圖說》是我國最后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古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許是最晚納入研究者視野的一本農業古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之二,這本書的作者,是當時清政府農工商部的一批官員,包括駐美、德、日、意大利和秘魯的駐外使節,在搖搖欲墜的局面下,當時的編撰者費盡心機寫完這本書之后,自己的政府就垮臺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批作者的姓名我現在不得而知,他們之后的命運,更是無從知曉,而這本書隨著它的作者的沒落,而變得默默無聞,在時代變遷的驚濤駭浪中起起伏伏、飄零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實它的出身,可謂榮耀至尊!它受命于光緒三十四年正月十一日諭旨而誕生。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光緒皇帝先于慈禧一天去世,慈禧也在這一年死亡,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正在迅速走向衰亡,而在這一年的正月,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竟然要求農工商部動員國內外的官員編撰一部關于棉花的圖書,實在匪夷所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諭旨開始一段,直接點出了編寫此書的急迫性(為便于讀者閱讀,筆者在此將所有引自原書的文字直接翻譯成白話文,下同):“近年來,棉花的進口量不斷增加,民間紡織業逐漸失去了工作機會。這不僅是因為工作技能不夠精湛,更是因為種植棉花的方法不夠好。利源外流,何時才能停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個人認為,當時的光緒皇帝已經形同虛設,慈禧太后更無此等關心民生之情懷,想這諭旨的起草者,應該是一位或者幾位還心存民族大義的重要大臣,在內憂外患、民族危亡之際,憑著尚存的良知,促發了這道諭旨,來拯救中國之棉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末年,中國傳統農業隨著清王朝的衰敗而日趨衰落,進入歷史上罕見的低谷.究其原因,經驗型傳統農業中,勞動者文化水平低下,沒有提高的勞動力素質,制約了對農業技術的改進,而始終停留在以經驗為基礎的傳統農業技術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鴉片戰爭后,在西方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開始瓦解,輸入中國的外國機器棉制品逐年增多,傳統手工棉紡織業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洋紗洋布的巨大沖擊.當時國內紡織業十分落后,據相關文獻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以前,滬上未有紗廠織布,紗線均手車所紡”,蘇州亦是如此,“織布紗線, 均手車所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紡織技術的落后,傳統植棉業的低迷,與國內對棉紡織品的巨大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日益尖銳,外國棉織品及原料棉大量涌入,致使利權旁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4年,我國出口棉花值銀24811595兩, 1905年12029236兩,僅兩年相較,就減少12782269兩,“有一落千丈之勢”,主要產棉國美國、印度、埃及,“皆為華棉勁敵”,中國棉業的內外交困,使改良成為必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諭旨中清醒地指出了當時的中國棉業與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之差距,并命令農工商部:“應詳細考查各國棉花種類、種植方法,進行選擇和總結,編制圖解說明。”并提出了促進棉業發展的幾個原則性措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必須廣泛尋求外國優良品種,采取良好的培養方法,選用優質原料,精良工藝,才能在全國推廣,保障國家利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制定獎勵種植章程,頒行各省。各省督撫等應認真提倡,設法改良棉花和紗、布的質量。經過各關卡時,應對改良的棉花和紗、布給予優厚的體恤和照顧,稅務部門應妥善籌辦,以促進銷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關規定或章程尚未正式頒布實施以前,各省的督撫先要深入了解本省的情況,積極勸說商人百姓大力籌劃,或選擇官地試種棉花,或集資成立公司,多方鼓勵所屬的地方官員和紳商參與。如果這些嘗試能夠取得實際成效,應將所產的棉花送交部門查驗,并允許他們向上級奏請給予優秀獎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諭旨最后命令農工商部:“這是急需興辦的利民事務,不能將其視為普通的文書,否則會辜負朝廷振興農業、惠及民生的深切用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農工商部迅速展開工作,對國內外棉業進行詳細調查,編輯完成《棉業圖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宣統二年(1910年)十一月十二日,農工商部向皇上報告編撰經過:“臣等深深體會到先朝振興農業的決心,以及對百姓生計的極度關切,對此臣等感到無比欽服。臣部已經向各出使大臣、各省督撫發出咨文,并札飭農商總會一體辦理,要求他們認真查覆。后來陸續收到查覆報告,臣等督促司員精心纂輯,博采古今成法,參觀中外適宜的種植方法,分類整理成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綜合大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棉業新法圖說,主要介紹各國經過驗證的簡單易行的棉花種植方法;二是中國棉業成法考略和中國棉業集證,主要記錄中國歷來棉業發展的源流和一些實例;三是中國棉業現情考略,主要描述現在各省產棉區域的廣狹和豐歉情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美、德、日本、意大利、秘魯等國棉業考略,主要介紹這些國家植棉的情況,以資借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篇之中又分別列出子目:種類、選子、辨土、布種、驗候、灌溉、施肥、用器、治蟲、收獲、紡織、運銷等,按照栽植的程期作為前后先后的步驟。凡是所征引的只就農家常見易懂的方面來說明,以便農民都知道棉業與民生的衣食用途息息相關。如果能夠換種改良、廣種多獲的話,似乎可以挽回一些利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報告的最后,農工商部向皇上請示:“臣等謹將搜集到的資料整理成八篇并繕呈御覽。等待命令下發后,臣等將立即由農工商部印刷成書并分行各省督撫、勸業道、農商各會進行廣泛勸導,實地推行。可以預見按照圖解可以一目了然,補救前哲《齊民要術》之不足。希望這些措施能夠讓百姓感受到溫暖和歡樂,輔助圣明的朝廷治理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這個由國內外各部門和各出使大臣共同參與的國家項目《棉業圖說》,終于印刷出版,發行全國各省.從光緒三十四年到宣統三年,這本書的編寫出版歷時三年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譯注諭旨和農工商部的報告時,就好像在漫長的黑夜里看到一絲微光,在歷史的深處,總能找到一些被人忽視的細節,發現中華民族在瀕臨滅亡的千鈞一發時,終能跨越千難萬險而綿延不息的秘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編寫凡例中指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編輯以采用新法為主要內容,參考舊聞,提倡棉業以利益農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業雖然必須參考新理論新方法才能精益求精,然而中國種植棉花的舊方法極為簡單,頗具可采性,且也有適用的土法的方面,故將舊法匯編成一卷,以便為準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此時棉業究竟采用什么方法為宜,必須參考現狀才能適用于各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編寫原則的提出,充分體現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其中《中國棉業集證》多原文引自《禹貢》《南州異物志》《木棉圖譜序》《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26部著作,到近代美、德、日等列強的棉業考查報告,尤其是《日本棉業考略》播種、耘田、驗侯、施肥、收獲、紡織等均列表展示實驗結果、對比結果、統計結果等,數據說服力強大,亦可見考略之深入,用心之良苦.以他人所長,補己之短,力圖振興,此種編撰圖書之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后人們學習參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業圖說》的出版在客觀上推動了外棉尤其是美棉的引種,廣 開 風 氣,積 極 推 動 了 清 末 棉 業 的 改 良。《棉業圖說》廣開視野,中外對照,參配實驗,辨析措施之原理,闡明因地、因時制宜,科學與實用并舉,操作性很強,為棉業改良提供充足的理論和實踐基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相關文獻記載,《棉業圖說》編發期間,1910年中國出口棉花共1247304 擔,值銀28141234兩,“較 前 年 增 多 二 倍”;1911年,各 省 設 立 各 類 農 業 試 驗 場 約 100處,成 立 農 務 總 會19處,農務分會276處,至1912年,全國已有各類農業學校263所,在校人數達15379人;1912年,全 國已注冊的171家農業公司中,有104家主要從事墾荒種植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上可見,棉業改良的實效明顯,不僅直接提高棉花產量,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更深遠的影響是推動了以經驗為基礎的傳統棉業技術向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動力的近現代化棉業轉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的棉業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棉花近年來的總產量穩定在500萬噸以上,早就超過了美國的產量。2022年,我國棉花產量達到597.7萬噸,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生產國之一,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新疆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棉花產區,占我國棉花產量的比重高達80%以上,占全球棉花總產量的兩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棉業圖說》中《中國棉業現情考略》這冊的第八節,把“陜西甘肅新疆”的棉業情況放在一起敘述,還特別指出:“陜西甘肅新疆地區氣候寒冷,不太適合種棉...,新疆北路地氣寒冷,不宜種棉。產棉花的地方只有南路、吐番、廳鄯善莎車和四屬,其次是于聞庫車,再次是疏勒、溫宿兩府屬,收獲多少不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昔對比,我國尤其是新疆的棉花產量在一百多年間的巨大變化,不能不令人感嘆我國棉業的進步,感激我國幾代棉業工作者孜孜以求、前赴后繼做出的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老校長孫濟中教授,連任兩屆中國棉花學會理事長,畢生從事棉花遺傳育種研究和教學事業。他對教學認真負責,講課有很強的條理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是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他育成了國內第一個常規抗蟲品種華棉101,同時系統研究棉花遠緣雜種不孕及其克服方法,育成了具亞洲棉細胞質的雄性不育材料和多個陸地棉與野生棉種的雜種。他多次到美國、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進行考察、訪問,將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有選擇地引入中國,為我國棉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孫校長事業的繼承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育成的“華棉702”等4個(含合作育成)適宜新疆種植的優質、多抗機采棉品種,解決了新疆棉花育種中多種抗性性狀難以聚合的問題,為新疆棉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當我還是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的一名大學生的時候,有幸曾師從李萬九教授和張秀如教授夫婦種植了一季棉花,當時采用了《棉業圖說》中沒有提到的地膜覆蓋技術,已經體現了科技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起當年作為學生的我,對棉花種植試驗并無十分的熱情,反而畏懼其中的艱辛,并不十分情愿地在武漢夏季炎熱的正午時分,數著棉鈴的數量采集數據,而不能像李萬九、張秀如教授夫婦們那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從事著這樣艱苦的棉花科研工作,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至今想來我的內心十分羞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員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員進行了科研攻關,研制成功國產抗蟲棉,打破了由美國抗蟲棉壟斷我國95%市場份額的局面。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獨立研制成功抗蟲棉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二個國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譯注《棉業圖說》這本古籍,我對棉花這種植物又產生了一種新的感情,從書中追溯棉花的名稱,有“吉貝、古貝、斑枝花、攀枝花、白疊、木棉、瓊枝”等,這些名稱是如此美好,應該是人類給予棉花最高的贊美和感恩之情。自然界沒有哪種植物像棉花這樣,要求不多,貢獻極大!它只要微薄的陽光、水分和養料,就能給與人類無限的溫暖和快樂!而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就像這棉花一樣,默默地為人民的福祉任勞任怨,無私奉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來,描寫棉花的詩句并不多,在《棉業圖說》中提到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木棉花發鷓鴣飛”,我去查全詩,發現有一字之誤,“木棉花發鷓鴣飛”應為“木棉花暖鷓鴣飛”,全詩如下:“絳紗弟子音塵絕,鸞鏡佳人舊會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鷓鴣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查其中典故,原來是詩人為了表達對晚唐頗有作為的宰相李德裕被貶嶺南的同情,以及對晚唐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極度失望之情:李德裕被貶之后,門生故吏疏遠。顧影自憐,置身于昔時的歌舞勝地,舉目所見只是木棉自紅、鷓鴣亂飛的荒涼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商隱詩中、李德裕眼中火紅的木棉,并沒有帶給他們暖意,反而是內心的無比凄涼,就像《棉業圖說》這本古籍一樣,它的價值,只有在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留給后人們去發現和領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广南县|
祁阳县|
宜良县|
凤城市|
尤溪县|
黄浦区|
通州市|
邵武市|
台东县|
九龙城区|
太康县|
安溪县|
岑巩县|
望江县|
武功县|
井陉县|
平原县|
湟源县|
高阳县|
濉溪县|
阿坝县|
景东|
闵行区|
鹰潭市|
新郑市|
永川市|
扶风县|
景东|
南投市|
延庆县|
禄劝|
灵石县|
昔阳县|
苗栗县|
湾仔区|
图们市|
宁德市|
洪泽县|
普陀区|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