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國慶假期的第4天,為不辜負陽光明媚而略有秋涼之意的時光,我和女兒來到花都塱頭古村游玩。</p><p class="ql-block">塱頭古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51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塱頭村現(xiàn)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 書室、書院共有26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nèi)還有17條巷道,以及歷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橋。它以古建 筑品種多、保存建筑規(guī)模大以及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2012年5月,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4年2月,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塱頭村是珠三角地區(qū)著名的“進士村”,歷史上,塱頭村有云南左參政黃皞等12人考取進士、10人考取舉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塱頭村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xiāng)賢"、"奉旨放木鵝,不忍多占地"之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廣州往塱頭村游玩,坐地鐵9號線在飛鵝嶺站出站后轉(zhuǎn)花都15路公交車,在塱頭村站下車就見路邊醒目的標(biāo)志牌:</p> <p class="ql-block">村口新建的牌坊,利用國慶假期自駕到此游的車輛絡(luò)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b>升平人瑞牌坊</b>,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為黃氏十二世祖黃禎(明進士)的夫人崔氏太婆所立。步入有故事的古村子第一個古跡就是這里。故事是這樣說的:村里的南海縣令黃禎在30歲時染病身亡,而他的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于是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紀(jì)念這位夫人崔氏太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塱頭村的炮樓、門樓是古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這些炮樓和門樓分布在村的出入口,它與風(fēng)水塘及周邊水體圍合成弧形防御結(jié)構(gòu),結(jié)合封閉的巷道、內(nèi)斂的建筑形式,下層有大門可關(guān)閉,上層設(shè)有窗眼用于觀望和射擊,為保衛(wèi)村落安全筑起了堅固的“防盜門”,形成了粵中傳統(tǒng)民居特色的防御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b>宣重光門樓</b>(東炮樓)南門,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2000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匾額書:爽挹南薰</p><p class="ql-block">對聯(lián)書:財帛無私求庇佑,升君有道賜神恩</p><p class="ql-block">內(nèi)供奉:洪圣帝</p> <p class="ql-block"><b>履中蹈和門樓</b>(西門),始建年代不詳,民國14年(1925年)重修。該門樓屬于塱頭村三級防御體系中的第一級防線,與村落周邊的簕竹林和圍墻(今已不存)共同構(gòu)成了村落外圍防線,守衛(wèi)著古村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b>經(jīng)緯閣門樓</b>(北樓),始建年代不詳,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修。</p> 經(jīng)緯閣門樓首層是鄉(xiāng)賢館 黃氏祖源圖 功名榜及鄉(xiāng)賢簡介 始祖黃居正簡介 <p class="ql-block">走進古村落,幾十間公祠書院首尾相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嶺南特色的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這在古代是有功名的人家才可以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宗祠是村落的精神皈依地。由塱東至塱西,明清祠堂漁隱公祠、留耕公祠、景徽公祠、黃氏祖祠……,這些宗祠大多數(shù)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為三間三進或三間兩進,人字或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或龍船脊,石雕、磚雕、木雕及灰塑工藝,古色古香,讓人發(fā)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b>漁隱公祠</b>,始建年代不祥,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漁隱公,十一世黃宗善的第五個兒子,名黃俊(1410~1481),字景才,號漁隱,生3子,與子黃聚瓚(號留耕)、黃聚璋(號東莊)同為進士。</p> <p class="ql-block"><b>留耕公祠</b>,建年代清嘉慶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該祠供奉黃氏十三世祖黃聚瓚(1437——1484),號留耕,曾任廣西桂林知府,與其父黃俊(號漁隱),其子黃友連同為進士。</p> <p class="ql-block"><b>景徽公祠</b>,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該祠供奉黃氏十二世祖黃良(1403~1469),字景徽,號良才,為樂軒公的兒子,考取進士。其后代黃伯偉也考取進士。</p> <p class="ql-block"><b>黃氏祖祠</b>,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該祠供奉黃氏十一世祖黃宗善(1349~1404),號樂軒,生7子,3子(黃禎、黃俊、黃良)考取進士。</p> <p class="ql-block"><b>云涯公祠</b>,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該祠供奉黃氏十二世祖黃慶(1398-1445),字景剛,號云涯,為樂軒公的兒子。</p> 內(nèi)景 山脊 <p class="ql-block"><b>鄉(xiāng)賢櫟坡公祠</b>,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該祠供奉黃氏十四世祖黃皞(1440~1522),字時雍,號櫟坡,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舉人。正德間,任云南左參政,時值云南大饑,民不聊生,黃皞急民所急,不及奏請朝廷而自行開倉賑災(zāi),故而忤牾權(quán)貴,以貪污舞弊之罪而被黜職遣返。后因朝廷委員查實澄清無罪,而復(fù)職加官,人稱“鐵漢公”。又因教子有方,7個兒子5個考取功名(黃學(xué)裘為進士、黃學(xué)炬為舉人、黃學(xué)玲為舉人、黃學(xué)準(zhǔn)為進士、黃延年為解元),又與五子黃學(xué)準(zhǔn)同為鄉(xiāng)賢,鄉(xiāng)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xiāng)賢”之說。</p> <p class="ql-block">門上方懸掛:恩榮匾</p><p class="ql-block">對聯(lián)書:七子五登科留芳百世,鄉(xiāng)賢兩父子享義萬年。</p> <p class="ql-block"><b>友蘭公祠,</b>始建年代不詳,1801年、1927年重修。該祠供奉十五世祖黃學(xué)基(1468~1529),號友蘭,為鄉(xiāng)賢黃皞的長子。</p><p class="ql-block">友蘭公祠是眾祠堂當(dāng)中最有名氣的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十分罕見的接旨亭。在友蘭公祠的門匾上方,有一幅壁畫,畫中有四棵白菜。別小看了這四棵白菜,其中的立意卻非常深刻:先祖?zhèn)冋J為即使粗茶淡飯也要供孩子讀書。果然,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xiāng)賢",為此皇帝恩賜兩道楹聯(lián),帶動全村好學(xué)成風(fēng)。</p> 接旨亭 <p class="ql-block"><b>以湘公祠</b>,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p><p class="ql-block">以湘公是十八世祖,菽圃公的第四子。</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上各種題材的磚雕、彩塑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這些精湛的雕刻點綴在古祠的梁架、廊檐、壁面、瓦脊上,雖已卸下昔日風(fēng)華,但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淀。</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可以看到很多書室,很多人會想到這里書屋之多,很多人想成以前的學(xué)校,可見這里文化的鼎盛。但去了解一下歷史之后才知道這里很多古建筑名為“書室”,實為“祠堂”。以前,宗族里如果沒有做官的人,是不能立祠堂的。清朝中葉后,只要有錢就可以立祠堂,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的書室和祠堂基本一樣。</p> <p class="ql-block"><b>谷詒書室</b>,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p><p class="ql-block">谷詒書室是為奉直大夫黃谷詒所建的生祠。黃谷詒(1777~1857),該村黃氏第二十二世祖。據(jù)族譜載,原名黃挺富,字友,號谷詒,別名剃刀友。清道光年間,捐獻家財救濟災(zāi)民,被賜封奉直大夫,從五品官階。生7子其中3子(黃玉章、黃旋章和黃瑤章)均為進士。</p> <p class="ql-block">書室采用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全祠梁架、檁枋、木柱均為坤甸木料,花崗巖經(jīng)水磨拋光處理,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精湛,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我認為谷詒書室是全村中最大最漂亮的書室。</p> 蝦公粱石構(gòu)建 <p class="ql-block"><b>文湛公書室</b>,建于清代,一偏一正,總面闊5.6米,總進深12.2米,建筑占地69平方米。硬山頂,綠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目前里面開辦有國學(xué)學(xué)習(xí)班。</p> <p class="ql-block"><b>臺華公書院</b>,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是供奉黃菽圃之子、黃氏十八世祖黃臺華公所建的生祠。</p> <p class="ql-block"><b>稚溪公書室</b>,建于清代,一偏一正,總面闊9.5米,總進深10.8米,建筑占地103平方米。硬山頂,綠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p> <p class="ql-block"><b>儉齋公書室</b>,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米,總進深12.3米,建筑占地152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頭門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兩間3米共七架。凹斗式門面。青磚承托出檐。后堂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三間6米共十一架。4根硬木金柱,柱腳刻有紋飾。后堂前帶兩廡,六架卷棚頂,前設(shè)兩架軒廊。左廡已毀。大門嵌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陰刻“儉齋公書室”,上款刻“同治癸亥(1863年)夏月建”,下款刻“譚國恩敬書”。封檐板雕刻人物、花草等紋飾。左次間山墻鑲嵌磚雕門官神龕。門面嵌花崗巖石腳。</p> <p class="ql-block"><b>南野公書舍</b>,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南野公是塱頭村第十五世祖,景徽公的后代,父親是儉齋公。</p> <p class="ql-block"><b>菽圃公書室</b>,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1米,總進深13.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青磚墻。頭門面闊三間12.1米,進深兩間3米共七架。凹斗式門面。脊上灰塑山水花草圖案。兩側(cè)檐墻嵌寬1.2米、高1.2米的綠琉璃花窗,檐下灰塑較為精細。后堂面闊三間12.1米,進深三間6.1米共十五架,前設(shè)四架軒廊。次間砌墻間房。天井闊5.1米、深2.2米,花崗巖條石鋪地。石門額陰刻“菽圃公書室”,落款刻“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仲秋吉旦鼎建”。神龕磚雕圖案繁復(fù),上刻“福德”二字,工藝精細。次間砌墻間房,后墻楣灰塑山嶺、樹木、花鳥等圖案,工藝精細門面嵌花崗巖石腳,七級石階。</p> 前進內(nèi)左墻的五方土地公神位 天井墻上灰塑,塑“留香”兩篆體字 <p class="ql-block"><b>耀軒公書室</b>,始建年代不詳,2002年重修。該書室舊時曾為武館。耀軒公是十二世祖漁隱公之孫、十三世祖聚璋(東莊公)的二兒子,生于明朝正統(tǒng)八年,由蔡金花夫人所生,七十一年,葬于土地頭、石路仔的鴉邊墩。</p> <b>梅窗公書室</b><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云伍公書室,</b>始建年代不詳。黃云伍(1440~1500),十三世祖黃留耕之子、黃友連的二弟。</p> <p class="ql-block">塱頭村共有18條街巷,每一條街巷的名字都有典故,相當(dāng)有文化味,被稱為“18禮”,即中國傳統(tǒng)的18種禮儀。塱西社有永福里、益善里、仁壽里、泰寧里、福賢里、西華里、琢玉里等;塱中社有參槐里、興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塱東社有善慶里、新園里、敦仁里、業(yè)堂里、光迪里、三園里、積墨樓巷等</p> <p class="ql-block">永福里</p> 益善里 仁壽里 泰寧里 西華里 安居里<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近光里</p> 善慶里 新圓里<div><br><div><br></div></div> 三余里<div><br></div> 叢桂里 農(nóng)家樂里 青云得路巷 <p class="ql-block">以上這些古雅幽深的巷里,曾掠過多少書生鄉(xiāng)賢儒雅的聲影。</p> 積墨樓 <p class="ql-block">青磚灰瓦,鑊耳高聳,古巷寂靜無聲。但我仿佛聽到當(dāng)年朗朗的書聲落在石板路上,回蕩詩書禮樂的余韻。</p> <p class="ql-block">大多數(shù)房子已經(jīng)人走樓空了,只是依照傳統(tǒng),過年過節(jié)依然回來上上香,祈禱祈禱,貼上對聯(lián)或者門神。但現(xiàn)在搞旅游開發(fā)不少古屋被用于展覽展示供游人參觀。</p> 現(xiàn)在朗頭村已經(jīng)作為旅游區(qū)開發(fā)了,只是沒有收門票罷了 <p class="ql-block">塱頭村崇尚孝道,村內(nèi)專辟“孝道文化廣場”,孔子塑像聳立其中。孔子塑像與古祠堂相視無語,卻讓我品出文化的真味。</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古村游玩至16:30時,村里著名祠堂、書院基本走到,其故事也了解得差不多了。但塱頭村悠長的余韻依舊牽著我的心,讓我步步感懷,步步不舍。</p><p class="ql-block">?遺憾放眼望去,古村南面荷塘盡是“枯葉殘梗”,只得安慰自己是來的不是時候,待夏日便有“滿塘接天碧蓮”。</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看。</p><p class="ql-block">?手機攝于2024年10月4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台南县|
河西区|
宁国市|
昌吉市|
雷山县|
天镇县|
庆城县|
牟定县|
桦川县|
垫江县|
达拉特旗|
长垣县|
准格尔旗|
新干县|
德江县|
太白县|
安顺市|
中江县|
龙陵县|
景泰县|
巴林左旗|
通辽市|
洪泽县|
连江县|
平和县|
东阿县|
五指山市|
宝兴县|
措美县|
灵台县|
浪卡子县|
上思县|
保康县|
万载县|
马鞍山市|
翼城县|
延边|
麟游县|
桐柏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