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愿親人早日養好傷……”這是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沂蒙頌》,歌頌的就是抗戰時期沂蒙山區的一個特殊群體——“紅嫂”。<br>當她們的男人在戰場上與敵人拼命的時候,她們把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她們大仁大義、大忠大勇、無私奉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戰,譜寫了一個個感人肺腑、蕩氣回腸的故事。 明德英出生在山東沂南的一個貧苦家庭,年幼時因病致啞。1941年,日偽軍包圍了駐扎在村里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明德英發現后,急忙將小戰士藏在自己所住的窩棚中。小戰士因失血過多暈了過去,眼見小戰士嘴唇干裂、奄奄一息,情急之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將自己的乳汁喂進小戰士的口中,小戰士才漸漸蘇醒。 1943年,明德英又從日軍的槍林彈雨中救出13歲的八路軍小戰士莊新民。當時莊新民身體非常虛弱,且傷口化膿,高燒不退,明德英又以自己的奶水喂養他,終于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以沂蒙紅嫂為題材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后被改編成電影,其原型就是啞女明德英。從此,紅嫂用乳汁救傷員的故事被廣為傳頌,家喻戶曉。新中國成立后,她先后把兒子、女兒、孫子等送入部隊當兵。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17歲的識字班指導員李鳳蘭與鎮里青年王玉德訂婚,并約定第二年10月完婚。可是第二年8月,王玉德就參軍了。眼見婚期臨近,王玉德卻一直沒有音信。李鳳蘭父母便勸女兒推遲婚期,李鳳蘭卻說:“玉德早年喪父,母親又長期生病,他參軍報國、殺敵盡忠,我去照顧老人也是應該的。”于是,按照當地的習俗,由嫂子懷抱一只大公雞陪鳳蘭拜了堂。</p> 偉大的“紅嫂”遠不止這些。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億多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同志9.4萬人,瓦解敵軍9.8萬多人。<br>大愛不朽,真愛無敵。是她們,把群眾對人民子弟兵的深愛摯愛演繹到了極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支走向一流的軍隊,都永遠銘記她們的如山恩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安溪县|
昌江|
南安市|
轮台县|
江安县|
鄄城县|
屯门区|
富源县|
广西|
凌云县|
都兰县|
铁岭县|
西峡县|
扎兰屯市|
修武县|
叙永县|
贡嘎县|
大足县|
清新县|
电白县|
错那县|
大安市|
民勤县|
泌阳县|
增城市|
兴安县|
乐山市|
江永县|
通辽市|
宁晋县|
时尚|
景德镇市|
朝阳区|
许昌县|
徐水县|
宣汉县|
深泽县|
通道|
铜陵市|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