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這片土地,(遼上京臨潢府)是古老契丹民族的祖源地,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積淀,它賦予了巴林左旗獨特的契丹地域文化。這里曾矗立著中國北方草原第一都遼上京。這里坐落著遼朝創立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寢,這里是遼朝的根據地和契丹人的大本營,遼上京城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遼朝享譽亞歐,馳騁中國北方草原二百余年。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因俗而治"的治國策略,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第一次大融合。遼朝對于中國地疆開發建設,開疆拓土及版圖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摘自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為避開“十一”小長假熱門景點的擁擠,選擇較為偏遠淡季的冷門景點,赤峰地區幾處遼代遺址做為“十一”小長假旅行出游的主要去向。</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遼代歷史在我的認知中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雖從《遼史》和小說中了解了一些遼朝的代表性的歷史故事,但是對遼代的歷史遺存尚未了解。</p><p class="ql-block"> 為了尋覓和了解遼代歷史,開啟了尋找遼代標志性建筑遺址之旅。先后游走于7個市縣(旗),參觀了5個博物館,穿越草原沙漠高山峽谷,往返行程三千多公里,歷經雨雪風霜,盡享赤峰地區秋季色彩斑斕的美景和純補的民俗文化,誘人的蒙古族地域美食讓人陶醉其中,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遼代有五京之說,剛好赤峰地區當時設為上京和中京。在一個地區能看到兩個京府遺址實屬不易,少跑了不少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遼朝設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地域。</p><p class="ql-block"> 遼朝草原上的契丹人其疆域遼闊,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不僅涵蓋了中國北方,還延伸到了西域地區,因此在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遼朝(契丹)被視為中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遼朝設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地域。</p><p class="ql-block"> 遼朝草原上的契丹人其疆域遼闊,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不僅涵蓋了中國北方,還延伸到了西域地區,因此在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遼朝(契丹)被視為中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遼朝全盛時期的疆域非常廣闊,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這一時期的遼朝幾乎覆蓋了現今的內蒙古、東北三省以及部分河北省和山西省。遼朝的版圖橫跨大小興安嶺,延伸至黑龍江流域,囊括了黑龍江、遼寧、吉林東北三省,還有幽云十六州(歷史上亦稱為燕云十六州)。此外,遼朝還設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以控制因戰爭獲得的土地或爭奪的地域。遼朝的版圖和疆域不僅展示了其軍事上的成功,也反映了其政治和文化的廣泛影響力。遼朝通過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發展。</p> <p class="ql-block"> 上京臨潢府</p><p class="ql-block">(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p><p class="ql-block">據《遼史.地理志一》記載:上京城墻周圍27里,現殘城墻為17里,27里是指原有外郭。城郭呈"日"字形。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p><p class="ql-block"> 遼上京在遼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作用、地位與影響力非同尋常,它作為遼朝的首都長達200余年,是遼朝政權的象征,是遼朝統一中國北方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塔建于遼朝,是遼上京遺址相關建筑之一。塔為磚構八角七層密檐式空心塔,高25.9m,須彌座塔基邊長3.8m。八角形基座直經11.8m,塔檐殘破,剎桿不存。塔南有高2.4,寬1.6米的門可以進入塔內。塔身各面嵌有赭色佛教密宗主尊大日如來位居中央,塔各面計有佛、菩薩、道士、飛天、小塔等。東南為釋迦牟尼佛,西南為道教仙人。佛道二教并存佛塔之上,獨具特色。塔身原鑲刻揭取,存放于遼上京博物館(塔上現存浮雕為復制品)。</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刻是目前最為珍貴的遼代佛教石刻藝術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954年、1991年和2013年曾對南塔進行修繕。</p><p class="ql-block"> 南塔附近僧人墓出土“開悟寺僧”等墨書銘文的骨灰木匣,故推測此處可能為遼代開悟寺址。(摘自文物保護碑文)</p> <p class="ql-block"> 遼上京北塔,北塔建于遼朝,是遼上京遺址相關建筑址之一。為磚筑六角五層密檐式塔,高14米。基座邊長2.4米,對角線直徑約4.8米。塔身原有雕像,現均不存。1980年、1991年和2013年對此塔進行過修繕。1991年維修時,在天宮內發現玻璃舍利瓶及舍利子、鎏金經筒、放置中藥的白釉碗碟、絹畫等18件文物,現保存于遼上京博物館。(摘自文物保護碑文)</p> <p class="ql-block">巴林右旗遼慶洲白塔</p> <p class="ql-block"> 遼慶州白塔?,又名釋迦佛舍利塔,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境內,是遼代慶州城西北部的一座重要建筑。該塔始建于1047年,竣工于1049年,由遼興宗耶律宗真為其生母章圣皇太后蕭耨斤特建。白塔的造型玲瓏秀美,浮雕精美細膩,規模宏偉壯觀,是一座八角七級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通高73.27米。塔身外表飾有佛像、天王、力士、飛天和菩薩像等浮雕,雕刻精湛細膩,整體規模宏偉壯觀。塔內原有階梯可以攀登至塔頂,但因維修改建為經堂而無法攀登。?</p><p class="ql-block"> 遼慶州白塔不僅是遼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東北地區罕見的閣樓式仿木磚塔。它的建造反映了當時遼代佛教的盛行以及南北地區廣泛的文化和技術交流。塔內發現了按遼代佛教儀軌秘藏的遼代圣經、雕版印刷佛經及內藏雕版印刷陀羅尼經卷的木質法舍利塔108座,進一步提升了其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了研究遼代歷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當地牧民稱這座塔為“金金察罕索布爾嘎”,體現了其在當地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價值。(摘自文物保護碑文)</p> <p class="ql-block">遼中京博物館大門正面</p> <p class="ql-block">遼中京博物館大門背面</p> <p class="ql-block">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根據1982年維修時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字句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p> <p class="ql-block"> 遼中京大明塔?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南城村遼中京遺址內,原名大寧塔,因諧音誤讀為“大明塔”。該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總高80.22米,是全國第三高塔,體積為全國第一。大明塔建于遼統和二十五年(推斷1007年),是遼代五京之一中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塔身雕刻有細致入微的菩薩坐像浮雕,工藝精湛,被譽為罕見的藝術珍品。大明塔不僅是遼代建筑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史以及契丹王朝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史的重要歷史遺跡。1961年,大明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遼代是契丹人在唐朝版圖的北 部和東北部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第一次統一了我國北方和東北的廣大區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南北朝,契丹由來及遼代的產生、發展、消亡過程與中京有關聯的幾段歷史故事如"天神送子"、"霄、奚歸遼"、"澶淵之盟"、"奚王獻寶"、"友好往來"、"天祚亡遼"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歷史上契丹族的風云變幻。由此對遼代,對遼中、上京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和認識。</p> <p class="ql-block"> 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它是遼圣宗在奚王牙賬地建立的遼代規模最大的土筑古城。遼中京是仿中原城市營建的,是當時契丹人活動的中心之一,作為遼代中晚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立大大促進了遼與宋的各方交流,對于遼代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遼代半截塔</p> <p class="ql-block"> 半截塔也稱殘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體。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城外西南角,南瀕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圍古代建筑遺址頗多,是遼代的園圃地。</p><p class="ql-block"> 半截塔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平面為正八角形,實心密檐式磚塔。周圍有高5米的磚頭和廢土堆積物。殘體全高14米,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佛龕兩側有雕磚云紋兩朵。佛龕中原有佛像,今無存。根據龕中痕跡推測,佛像及雕飾物為預先雕就,后來粘附上的,所以剝落較早。其余4面雕脅侍和并列的小塔狀裝飾。轉角處雕成圓柱體,圓柱上端有柱頭鋪作兩朵,全為斜拱,成雙抄五鋪作。塔檐全無存,只有第一層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頭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見方,頂端漸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兩根方木相疊壓而成。西南面第一層大檐上存瓦條脊15道。塔頂部平面上留有東西長6.56米、南北寬4.95米、高0.46米的4層長方形磚臺1座,可看出磚臺外圍原有相互勾連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p><p class="ql-block"> 遼半截塔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東拐進,有一空間,高寬各約2米,為塔宮,早期被打開。</p><p class="ql-block">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遼中京大定府元代曾為武平路)大地震時倒塌,后無修復。1984年,按原來余痕對塔座部位進行維修,以防倒塌。(摘自博物館介紹)</p> <p class="ql-block">遼上京博物館建筑</p> <p class="ql-block">遼代出土文物中雞冠壺造型及色彩各異。</p> <p class="ql-block">遼代瓷器中遼白釉、三彩釉、黃釉器物尤為高雅。</p> <p class="ql-block"> 澶淵之盟" </p><p class="ql-block"> 北宋與遼在經過四十余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蕭綽)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軍迎戰,在澶州城外射殺遼大將蕭撻凜。戰爭呈相持階段。宋遼雙方開始商議停戰。經過幾次談判,訂下和約。雙方約定:雙方承認和維持舊有邊界,互不侵擾;約為兄弟之國;宋送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歲幣;設榷場互市貿易。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之間118年無戰事,各自鞏固國家統治,專務經濟文化的發展。宋遼關系正常化后,使節往來頻繁,雙方互使達三百八十次之多。</p><p class="ql-block">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大軍南下,直入宋境。宋軍迎戰,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朝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請求議和。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農歷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p><p class="ql-block"> 此后宋、遼之間百余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p><p class="ql-block"> 遼與宋為兄弟之國,使節往來最為頻繁,自澶淵之盟后,宋遼間驛路一直暢通無阻。自白溝以北,遼朝于驛道置館,接待宋使,車、馬、船、運夫及食宿甚至醫藥供應一無所缺,接伴、送伴使熱情接送,沿途為使臣提供一切便利。路振所記"自白溝至契丹國(指遼中京)凡二十驛"。宋使出入遼境,皆自白溝驛(今河北雄縣北)渡盧溝河至南京,然后出古北、居庸、松亭或榆關,至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上京(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或廣平淀、黑山、長春州諸行宮,朝見遼代皇帝。</p><p class="ql-block"> 五京間各有驛道。西京(今山西大同)可通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東京通高麗。而上京、中京、東京又可北至女真、五國等部。遼朝與西夏、高麗、回鶻、黠戛斯,甚至中亞的喀喇汗國等,都有密切往來。</p><p class="ql-block"> 契丹人十分重視與宋朝的友好關系。澶淵之盟后,宋使首次入遼,史載"所過州縣,刺史迎謁,命幕職、縣令、父老送于馬前,捧厄獻酒。民庶以斗焚香迎引,家置盂勺漿水于門。令接伴使察從人中途所須即供應之。所至民無得鬻衾物受錢,違者全家處斬。行從芻秣之事,皆命人掌之"。此后,對宋使也非常熱情,每有宋使入遼,遼朝大臣必爭相問慰,并一一詢問前曾使遼諸人平安與否,令宋使十分感動,回宋后紛紛上言建議宋方也應依例熱情對待遼使。遼圣宗恪守信誓,對宋"歲獻方物,皆親閱視,必使美好中意,守約甚堅,未嘗稍啟邊釁"。</p> <p class="ql-block">青牛白馬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關于契丹的起源,《遼史》中記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西拉木倫河而來,有天女駕青牛車自老哈河而下。二人在木葉山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契丹族。在云南施甸長官司村曾發現契丹后裔蔣氏族譜,族譜中保留了"青牛白馬"秘畫,印證的正是這個傳說。</p> <p class="ql-block">巴林部</p><p class="ql-block"> "巴林"一詞古時指"要塞"、"哨所"或"軍寨"。在十三世紀前,"巴林首領"統轄阿爾泰山十二哨卡的喀爾喀邊防軍。元明清時期,巴林是中央萬戶的組成部分,蒙古大軍的主力部隊。其部族在大興安嶺南麓至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的廣闊區域游牧。十五世紀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后,巴林屬左翼三萬戶的喀爾喀十二鄂托克中的內五鄂托克之一。十六至十七世紀,是察哈爾汗國的東方哨所。清代,分置左右二翼旗,隸屬昭烏達盟。</p><p class="ql-block">契丹八部</p><p class="ql-block"> 古契丹有八部(約在北魏時期):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目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p><p class="ql-block">大賀氏八部(唐代時期):</p><p class="ql-block">達稽部,峭落州。紇便部,彈汗州。獨活部,無逢州。芬問部,羽陵部。突便部,日連州。芮奚部,徒河州。墜斤部,萬丹州。伏部,州二:匹黎、赤山。遙輦氏八部(唐代時期):</p><p class="ql-block">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納會雞部、集解部、奚慍部。</p> <p class="ql-block">遼代帝系表</p><p class="ql-block"> 契丹源于我國東北民族鮮卑。公元235年鮮卑部落軍事聯盟瓦解,東部鮮卑宇文、慕容、段部興起。東晉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34年),東部鮮卑之一的慕容部擊敗了宇文部,.庫莫奚從宇文殘部中獨立出來,契丹部族就包含在庫莫奚中。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道武帝北伐庫莫奚,此戰直接導致契丹與庫莫奚(即后來的奚族)分離而獨立發展、以后,契丹的事跡不斷見諸晉、南北朝的記述。</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游牧民族,發源于中國東北地區,最初以畜牧業為主,后來逐漸吸收農耕技術,形成了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契丹族在遼代中葉以后建立了?遼朝,遼朝在1125年被?金朝所滅。??</p><p class="ql-block">契丹族滅亡后的去向</p><p class="ql-block">? 一、 融入其他民族?: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后,一部分人可能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遼境內的契丹人,特別是中下層人,逐漸不再以群集方式出現,許多原有部落被拆散,并被迫放棄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與漢、蒙古、女真等民族融合在一起。大體在明代初期,契丹族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他們可能融入了后來的?蒙古族和?滿族等民族。</p><p class="ql-block"> 二、 投靠元朝;流散各地元朝之初,以耶律楚材為代表的一些懷有"復國"傾向的契丹人投靠了當時的元朝,并在征服金、南宋、西夏、吐蕃和大理等戰爭中,流散到全國各地。</p><p class="ql-block">? 三、向西遷徙?:一部分契丹人向西遷徙,建立了?西遼,后來在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p><p class="ql-block"> 四、西遷伊斯蘭化; 金滅遼后,耶律大石帶領部分契丹人,遠走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西遼國,與當地民族雜居融合。并逐漸伊斯蘭化</p><p class="ql-block">? 五、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東遷徙?:另一部分契丹人向東遷徙到黑龍江以北的地區,隱姓埋名定居下來。</span>契丹人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親緣關系,為契丹人后裔契丹族與達斡爾族的關系。通過DNA檢測和歷史研究,發現達斡爾族與契丹族有較近的遺傳關系。達斡爾族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遼寧等地都有分布,被認為是契丹族的后裔之一。</p><p class="ql-block">六、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遠征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后裔。</p><p class="ql-block">七、蒙古人和鄂溫克人有部分契丹人的遺傳基因,是民族融合的結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长白|
荣成市|
额尔古纳市|
涡阳县|
综艺|
石林|
宜兴市|
策勒县|
瑞金市|
湾仔区|
锦州市|
清丰县|
井研县|
武山县|
葵青区|
房产|
西安市|
互助|
宁国市|
吉林市|
庆元县|
山东省|
丹东市|
砚山县|
定日县|
易门县|
镇康县|
潼南县|
彭州市|
宣城市|
阿拉善左旗|
朝阳市|
永清县|
留坝县|
马关县|
湘潭县|
平武县|
读书|
天镇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