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支從江陰走出的英雄部隊 ——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3團

錢一鳴

<div>1949年2月,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 ,渡江戰役正在準備。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解放軍部隊進行了全軍第一次整編,統一了全軍的組織編制和番號,全軍共編成四大野戰軍,17個兵團,57個軍,188個師,另五個一級軍區,開啟了人民軍隊的正規化歷程。<br></div><div><br></div><div>在第三野戰軍戰斗序列里,有一支番號為“步兵第173團”的英雄部隊,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第58師。它發源于江陰,受編于茅山。初戰蘇南東路,轉戰大江南北。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地方武裝發展成長為主力部隊,是一支地道的江陰人民的子弟兵部隊,也是唯一一支從江陰走出的正規野戰部隊。</div><div><br></div>追根溯源,步兵第173團的前身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它是于1938年10月,由江陰地區的三支抗日地方武裝改編成立的,讓我們從這支英雄部隊的歷史沿革來探究它的成長發展歷程。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b></div><br><b>起源江陰</b>。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蘇南地區人民群眾紛紛組織抗日游擊隊,抗擊日軍。在江陰西鄉和東鄉活躍著兩支頗具規模影響的抗日自衛武裝,分別是梅光迪領導的澄西抗日游擊隊和朱松壽領導的澄東抗日游擊隊。1938年2月,中共上海黨組織派何克希、呂平等人與江陰地方抗日武裝聯系,進行爭取改造工作。5月,為加強領導,成立了“中共澄錫虞工作委員會”(簡稱澄錫虞工委),何克希任書記。隨后,澄錫虞工委授予梅光迪部“江南抗日游擊大隊”番號,任命梅光迪為司令。同時派張志強(江陰人)到朱松壽部開展爭取工作。8月,澄錫虞工委授予朱松壽部“蘇浙人民抗日自衛軍”(簡稱江陰民抗)番號,任命朱松壽為司令,張志強為政治部主任。澄錫虞工委還在澄西西石橋一帶舉辦“青訓班”,培訓抗日骨干。學員主要當地的抗日積極分子以及上海動員下來的工人、學生等愛國青年。</h3><h3><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茅山改編</b>。9月,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派第2團參謀長王必成率部東進澄錫虞地區戰略偵察。澄錫虞工委與之取得聯系,并帶梅光迪部、朱松壽部和青訓班三支地方武裝一起行動,參加了多次戰斗,經受了鍛煉考驗。10月,澄錫虞工委奉命率領所屬三支武裝到達茅山地區整編。陳毅接見了各部領導,授予“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簡稱江抗3路)番號,隸屬新四軍第1支隊建制,任命梅光迪為司令,何克希為副司令(實際是政委),呂平為政治部主任。另派紅軍出身的新四軍第2團組織股長徐緒奎任參謀長。下轄三個連。原“蘇浙人民自衛軍”編為第1連,原“江南抗日游擊大隊”編為第2連,原“青訓班”為第3連。同時,在江抗3路成立黨總支委員會,何克希為書記,各連均建立黨支部。從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抽調了三名黨員,擔任連隊指導員。從此,江抗3路成為蘇南東路地區最早接受新四軍改編的地方抗日武裝,正式加入新四軍戰斗序列,走上了新的發展歷程。</span></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共澄錫虞工委書記、江抗3路創始人 何克希</b></h5> <b>初戰告捷</b>。1938年11月,江抗3路隨新四軍第2團3營挺進武進南部活動。征戰途中,在坊前消滅了頑軍張少華部“駐武南辦事處”,生擒辦事處主任朱力子;發動群眾破擊武宜公路,火燒何留墅大橋;在嘉澤附近打擊了常州偽警武裝的收租活動;配合第2團特務連粉碎了日軍對延陵地區的三路合圍大“掃蕩”。<div><br></div><div>1939年1月,陳毅派新四軍第1支隊參謀長胡發堅任江抗3路副司令兼黨總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調第2團政治部主任王赤任政治部副主任,進一步加強了對江抗3路的領導。1月中旬,胡發堅率部從茅山地區出發,挺進武南錫西地區,開展抗日斗爭,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廣泛發動群眾,鼓舞人民抗戰信心。在馬鞍墩爭取了一支抗日游擊隊劉金林部。劉金林系江陰夏港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加入共產黨。1938年初,劉金林帶人在澄武交界打游擊,部隊發展到100余人。江抗3路派人到劉部做工作,劉欣然接受改編。被編為江抗“獨立支隊”,劉金林任大隊長,派華企哲任教導員。江抗3路作為東進的先行部隊,在武南、錫西一帶的活動,為我軍“向東作戰”創建了前進基地。但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先是王赤副主任在戰斗中犧牲,3月15日,紅軍出身的胡發堅副司令也不幸以身殉職,江抗3路接連損失了二名團級以上干部。<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新四軍1支隊參謀長、江抗3路副司令員 胡發堅</b></h5> <b>東進抗日</b>。1939年5月1日,陳毅命新四軍第6團執行“向東作戰”任務。葉飛團長、吳焜副團長率部從茅山出發,在武進南部戴溪橋與江抗3路匯合。隨后,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總指揮部,梅光迪任總指揮,葉飛、何克希、吳焜任副總指揮,喬信明任參謀長,劉飛任政治部主任。江抗總指揮部下設第2、第3兩路。第6團改稱江抗2路,吳焜兼任司令。江抗3路不變,何克希兼任司令,徐緒奎任參謀長。<br><br><div>5月5日,江抗總指揮部率第2路、3路一千余人從戴溪橋出發,渡過京杭運河,跨過京滬鐵路,6日下午,進駐江陰麻皮橋。7日,江抗在江陰月城穿過錫澄公路,進入蘇南東路地區,于8日到達無錫梅村駐扎,展開敵后游擊戰斗。<br><br></div><div>5月下旬,江抗3路奔襲蘇州葑門外斜塘偽軍,給予該部重創。6月3日,江抗3路協同江抗2路嚴懲擾我后方的國民黨忠救軍10支隊,殲滅其兩個直屬中隊,繳獲機槍20余挺,步槍300余支。6月初,揮戈向澄東挺進,在祝塘一帶遭到國民黨忠救軍5支隊的攔截。在葉飛的部署指揮下,江抗3路協同江抗2路集中兵力,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前進到長壽大壩頭村時,擊退了敵人的反撲,擊斃敵中隊長朱冰人及以下數十人。6月24日晚,江抗3路按總指揮部的命令,攻擊了蘇州黃埭的偽軍據點,殲敵大部,有力地掩護配合江抗2路夜襲滸墅關火車站的戰斗。7、8月間,江抗3路繼續向東挺進,經常熟、昆山、太倉、嘉定,越京滬鐵路、吳淞江,直抵上海近郊青浦,沿途打擊了敵偽勢力,粉碎了日軍的“掃蕩”。主要戰斗活動有:<br></div><div><br></div><div><b>嘉定戰斗</b>。7月21日,在嘉定錢門塘以北,襲擊了偽化投敵、偷襲我外岡游擊隊的國民黨淞滬游擊縱隊鄧敬烈部,殲滅了該部一、二支隊,俘敵600余人,繳獲機槍40余挺,步槍700多支,這是江抗東進抗日中繳獲最多的一次戰斗。<br><br></div><div><b>觀音堂戰斗</b>。8月12日,青浦、黃渡、白鶴等地日軍數百人,分四路合圍“掃蕩”江抗3路在觀音堂的駐地。在徐緒奎參謀長的指揮下,奮起反擊,反復沖殺,斃傷敵數十人,順利突圍轉移。戰斗中,第5支隊支隊長劉金林、教導員華企哲、指導員孟浩等指戰員二十余人英勇犧牲,3連指導員包厚昌負傷。<br><br></div><div><b>望仙橋戰斗</b>。8月20日,占領望仙橋的國民黨蘇魯皖游擊縱隊獨立團鄧毅部,妄圖攻擊嘉定外岡游擊隊呂炳奎部。江抗3路在呂炳奎部的配合下,一舉打垮了盤踞望仙橋的鄧毅部,斃傷其一部,俘200余人,繳獲輕機槍7挺,步槍200余支。<br><br></div><div>8月下旬,江抗部隊由東進開始時的1000余人已發展到5000余人,江抗總指揮部將部隊統一整編為2、3、4、5路(相當于團)。江抗3路擴編為3個支隊,原3路的兩個支隊編為第1支隊,支隊長楊戈;常熟民抗編為第2支隊,支隊長劉史明;嘉定呂炳奎部編為第3支隊,支隊長呂炳奎,部隊實力大大增強。</div><div><br></div><div>9月初,江抗回師澄錫虞地區,在澄東顧山地區遭到了國民黨忠救軍的蓄意攔擊。9月3日凌晨,江抗3路2支隊作為前衛部隊從常熟周行橋出發,經過一夜急行軍,剛抵達顧山東南麓準備宿營,國民黨忠救軍5支隊1000余人就包抄過來,并搶占顧山制高點,企圖趁江抗立足未穩進行偷襲,江抗被迫倉促自衛。2支隊6連首先接火,4連、5連當即增援。吳焜、徐緒奎帶領江抗2路、3路全部投入戰斗,向山頭猛攻,激戰5小時,斃傷敵20多人人,繳獲機槍1挺。忠救軍向山北退卻,江抗乘勝追擊,一直攻到顧山鎮上。江抗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劉飛(京劇《沙家浜》主人公原型)及連排干部10余人負傷。當晚,葉飛派張志強護送劉飛至陽澄湖畔的后方醫院。<br><br></div><div>江抗3路在中共澄錫虞工委、江抗總指揮部領導指揮和江抗2路(新四軍第6團)帶領下,貫徹“向東作戰”方針,執行東進任務,對開創蘇南東路地區抗日斗爭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戰斗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戰斗力,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改善,成長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團</b></h3><div><br></div><div><br></div>1939年10月,江抗西撤至澄西。陳毅也隨部到達江陰西石橋。在西石橋小學召開的江抗營以上干部會議上,陳毅動員部署江抗部隊發展蘇北的新的戰略任務。隨后,江抗進行了整編。撤銷江抗原有的2、3、4、5路,整編為兩個主力團。江抗1團以2路為主體組成。江抗2團以3路為基礎,并入4路部分。徐緒奎任團長,何克希任政治委員。下轄三個營,1營營長周厚榮,教導員包厚昌;2營營長劉振太;3營營長吳光明。11月,經過整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奉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之命,開赴揚中島,與新四軍挺進縱隊合編為新的挺進縱隊,管文蔚任司令員,葉飛任副司令員。江抗1團、2團分別編為挺進縱隊1團、2團。在揚中期間,部隊在組織、政治、軍事上進行了集中整訓,提高了階級覺悟,純潔了組織,增強了團結,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為部隊完成新的作戰任務打下了基礎。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抗領導人在西石橋整編時合影</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inherit;"> 陳毅(后右一)、葉飛(前左三)、王必成<span class="ql-cursor">?</span>(前左四)、</span>何克希(前左二)、喬信明(前左一)、徐緒奎(后左二)</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返共高潮,國民黨第三戰區處心積慮妄圖進攻江南新四軍,阻撓新四軍“向北發展”。為掩護新四軍挺進縱隊北上,挺進縱隊2團(江抗2團)在揚中提前結束整訓,奉命返回江南,以營為單位,打出原江抗2、3、4、5路番號,在丹陽、武進、江陰一帶分散活動,積極打擊日偽軍,使得敵人坐立不安。1940年1月10日,日軍千余人分十三路向江抗2團駐地合圍進攻。江抗2團與敵激戰一天,粉碎了敵人的合圍。3月初和四月上旬,江抗2團兩次奉命飛兵馳援溧陽地區,粉碎了國民黨第3戰區襲擊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陰謀,保衛了江南指揮部的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5月上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決定江抗2團再次東進,擴大和鞏固蘇南東路抗日游擊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力量,相機增援蘇北。江抗2團從溧陽竹簀橋出發,直插武南地區展開活動,遭到了日、偽軍的分路合擊。半個月中,連續作戰十余次,予敵以重創,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打開了武南的局面,完成了籌集經費的任務。在戰斗中,江抗2團也遭受重大損失。1營長周厚榮、2營長符義山、6連指導員龔鵬佐等百余名指戰員犧牲。3營政委包厚昌等數十人負傷。</span><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6月初,江抗2團繼續東進,全團分兩批越過京滬鐵路,到達澄西。15日,越過錫澄公路進入江陰東部。6月16日凌晨,江抗2團在當地向導引路下,到達長涇劉家橋村,包圍了勾結日偽、殘害人民的國民黨忠救軍澄錫虞政治特派員包漢生的司令部,抓獲二十余名骨干,打擊了該部反共磨擦的囂張氣焰。接著,江抗2團到達錫北的張繆舍,與江抗東路指揮部的2支隊(新江抗)會師,對創建澄錫虞抗日根據地、打開東路地區抗日斗爭新局面有著重要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隨后,江抗2團挺進沙洲橋頭地區(今屬張家港市),承擔開辟沙洲沿江地區的任務。派出團民運股干事孫文敏、2營特派員陳剛、9連指導員蔣敏等十余名干部組成工作組,到沙洲橋頭街和江陰石牌一帶開展民運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6月28日,蘇北國民黨頑軍韓德勤策動十三個團的兵力,圍攻已過長江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的郭村駐地,郭村戰斗爆發。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電令江抗2團渡江北上增援。全團從沙洲出發,經澄西直抵丹北渡江,于7月上旬抵達江都吳家橋待命。至此,江抗2團的二次東進告一段落。從1938年10月江抗3路成立到江抗2團渡江北上,短短的二年時間里,這支部隊轉戰蘇南大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足跡。</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軍第1師第2旅第6團</b></h3><br>1940年7月中旬,遵照中央指示,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為基礎,在泰州成立了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下轄三個縱隊。江抗2團改編為第2縱隊第9團,團長徐緒奎,政委羅維道。<br><br><div>在黃橋戰役中,第9團接連參加了泰興姚家岱、古溪、營溪等戰斗。9月6日,在營溪戰斗中,團長徐緒奎指揮部隊發動猛攻,突破頑軍陣地,和兄弟部隊一起殲敵兩個團。徐緒奎在戰斗即將勝利之際不幸中彈犧牲。同時犧牲的還有3營營長陳劍雄(江陰璜土人)。徐緒奎是經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對江抗3路及江抗2團的壯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犧牲時年僅二十四歲。他是黃橋戰役中我軍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軍第二縱隊第九團團長——徐緒奎烈士</b></h5><div><br></div><div>徐緒奎犧牲后,由李忠明接任團長。9月13日、14日第9團協同兄弟部隊攻克姜堰。10月初,參加了黃橋決戰,取得了最后勝利。12月,參加了曹甸戰役,相繼攻占北宋莊、蔣營等地,對曹甸形成包圍之勢,并首次繳獲山炮一門。<br><br></div><div>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將新四軍整編為七個師。原蘇北指揮部所屬各部編為第1師,第9團編為第1師第2旅第6團,團長張日清,政委羅維道。從此,該團又走上了新的征途。此后部隊一直征戰于蘇中東臺、興化、泰東地區,開辟建立蘇中抗日根據地。第6團3營由營長趙云鶴(江陰人)率領,在興化蘆洲地區英勇伏擊日軍汽艇一艘告捷,全殲敵一小隊26名,生擒日寇2名,受到新四軍1師2旅旅部嘉獎,授予“捉鬼子第一”的獎旗一面。期間,為加強地方武裝建設,主力部隊地方化,部隊調整頻繁,番號多變。1942年9月,第6團1營改為淮寶支隊,開辟淮(陰)寶(應)地區,2、3營劃歸興化獨立團。同年12月,淮寶支隊改為蘇中軍區2分區特務營(營長方銘)。1944年10月,蘇中軍區2分區特務營與東臺獨立團合編為蘇中軍區特務2團,團長余光茂、政委張潮夫。12月,特務2團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第2團,團長吳肅、政委楊榮生。<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軍蘇浙軍區第4縱隊第11支隊</b></h3><br> 1944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第1師主力執行南進任務,發展蘇浙皖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擴大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1師師長粟裕率第一批南下部隊第3旅(陶勇部),渡江南下,在浙江長興地區與新四軍第16旅會合,成立了新四軍蘇浙軍區。1945年4月,第1師副師長葉飛率第二批南下部隊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從靖江地區渡過長江,經丹陽南下,至浙西孝豐白水灣地區。第1師教導旅改稱蘇浙軍區第4縱隊,所屬三個團依次改稱第10、第11、第12支隊。教導旅第2團改稱蘇浙軍區第四縱隊第11支隊,支隊長余光茂,政委張孤梅。<br><br><div>5月 17日,根據蘇浙軍區的部署,第11支隊受領向東作戰的任務,打通與浙東的聯系。從浙西孝豐出發,經余杭過臨安,轉戰蕭山、富陽地區,富陽地區的反動武裝被基本掃除。隨后參加了新登戰役、孝豐戰役,取得了天目山第三次反頑戰役的勝利。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第11支隊奉命轉進湖州地區,攻擊日偽軍據點,掃清敵偽殘敵,展開全面反攻作戰,攻克了吳興香山、德清新市、湖州雙林等重鎮。<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5年5月,第11支隊強渡富春江</b></h5><div><b><br></b></div><div>9月下旬,根據上級指示,蘇浙軍區部隊全部撤離江南,渡江北上。第11支隊于10月中旬離開湖州地區,經宜興、溧陽,在武進孟河、小河一帶渡江北上,到蘇中根據地集結,在漣水地區與兄弟部隊會合。<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軍第1縱隊第1旅第2團</b></h3><br>1945年11月10日,根據上級命令,蘇浙軍區第2、第4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組成新四軍第1縱隊,葉飛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委。11月10日,在漣水城召開了連以上干部參加的縱隊成立大會。第1縱隊下轄三個旅,蘇浙軍區第4縱隊改編為第1縱隊第1旅,第11支隊改稱第1旅第2團。團長余光茂,政委張孤梅。這次整編,標志著這支從江抗3路發展而來的部隊,由分散獨立作戰轉變到高度集中統一,由游擊部隊發展為正規野戰部隊,成為新四軍的一支主力部隊。<br><br><div>整編后的第1旅第2團,根據中央指示,隨縱隊先開赴山東,準備渡渤海執行發展解放東北的任務。由于形勢變化,中央軍委命令縱隊停止進軍東北,拓展山東戰場。<br><br></div><div>12月18日,第2團抵達費縣地區,進行了10天的攻堅戰和攻城訓練,對部隊作了戰斗動員。1946年1月8日,發起了兗州戰斗,打響了該團在山東地區的第一仗。部隊肅清了西關外圍之敵,正要發起最后攻城總攻時,當日24時,國共停戰協定生效,奉命停止進攻,監視、包圍兗州之敵。<br><br></div><div>1946年6月7日,我軍發起了收復泰安的戰斗。第2團奉命攻取東關。該團奮勇突擊,用炸藥、地雷連續炸開四道圍墻,突破敵前沿,一舉占領東關。10日晚,全殲泰安守敵,戰斗勝利結束。<br><br></div><div>隨后,部隊轉戰魯南地區,開展反擊作戰。12月15日,參加了宿北戰役。1947年1月初,根據上級命令,第2團在臨沂以西地區,擔負阻擊敵第一快速縱隊的任務。敵在該團堅強阻擊下,增援無望,遂向西逃竄。第2團及時出擊,全殲了敵第一快速縱隊。1月12日,接到攻殲棗莊以西三公里的齊村之敵任務。經過一天兩夜戰斗,全殲齊村守敵,生俘敵旅長、副旅長及以下官兵2500余人。戰后。該團5連被縱隊授予“齊村戰斗大功連”稱號,1連被授予“齊村戰斗小功連”稱號。<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部向齊村之敵發起進攻</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2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山東、華中野戰軍統一編為華東野戰軍,此時,第2團的番號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2團,團長方銘,政委張孤梅。此后,第2團接連參加了幾個重大戰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萊蕪戰役</b>。2月 20日,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包圍了萊蕪地區的4萬敵軍。第2團奉命配合友鄰部隊向萊蕪外圍突擊,解決了萊蕪西南、西北之敵,攻占了萊蕪城北的400高地。敵軍組織突圍,400高地首當其沖。守衛高地的2團8連,與敵激戰八個小時,打退敵人七次沖鋒,陣地依然屹立未動。戰后,8連被縱隊授予“400高地大功連”稱號。萊蕪戰役我軍共殲敵6萬人,其中俘虜了4萬多人,取得了重大勝利。</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團8連扼守在400高地前沿陣地上</b></h5> <p class="ql-block"><b>孟良崮戰役</b>。1947年3月,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率60個旅、45萬人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我軍貫徹積極防御方針,求殲敵人有生力量。在五月中旬發起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圍殲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74師。1師2團擔任穿插、攻堅和阻援任務,為取得戰役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最后階段阻援時,敵增援部隊向我陣地連續沖擊,整群成團往上涌。敵增援部隊與敵74師雖只有一山之隔,在2團及友鄰部隊頑強阻擊下,敵人始終無法靠攏。最后敵整編第74師被我全殲,中將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山東戰場的局面一舉扭轉。之后,第2團隨縱隊轉戰魯西南、豫東地區,攻占解放了費縣、藤縣、杞縣、西華、碭山、許昌、開封等縣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淮海戰役</b>。1948年11月6日,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淮海戰役打響,國民黨軍第63軍被我第一縱隊包圍于運河邊重鎮——窯灣鎮。第2團為第一梯隊,奉命從鎮東肅清外圍之敵,然后向鎮中核心陣地攻擊。2連勇猛迅速,連續爆破,僅以30分鐘就突破東門,為全師打開了進攻道路。五連不顧傷亡重大,連續奮戰,攻入敵指揮所,俘敵200余人。戰后,2連被縱隊授予“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榮譽稱號,5連被授予“窯灣戰斗第二大功連”稱號。一個團在一仗打出兩個大功連,在全軍也不多見。</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第二大功連錦旗</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3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6日,根據中央軍委關于全國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的決定,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2團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3團,隸屬于第20軍第58師。團長李彬,政委夏期發。部隊在正規化、現代化的道路邁開了新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渡江戰役</b>。完成統編后,第173團沿運河南下,抵達揚州宜陵地區進行渡江準備。4月22日,在揚中島萬福橋登陸。23日,渡過夾江后,經埤城解放丹陽。繼續向南挺進,經長興、吳興、震澤,揮戈東進,解放了平湖、金山衛等地,一路追殲逃敵,順利完成掃蕩殘敵的任務,進占上海近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解放上海</b>。5月21日,第173團奉命圍殲浦東之敵,戰至19時,攻占南渡。24日,順利完成攻打浦東的任務,該團與友鄰部隊殲敵3000人。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第173團仍留浦東,擔負楊思、洋涇地區的警備任務。7月底,奉命解除警備任務,移駐江蘇太倉,進行解放臺灣的戰斗準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b>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企圖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我國政府于10月18日組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1950年11月7日,第173團在師的編成內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行列,入朝參戰。該團奉命在東線長津湖地區參加了第二次戰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津湖地區,位于朝鮮東北部的狼林山脈,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高山峻嶺,林木茂密,道路狹小,村鎮稀少,氣候寒冷,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攝氏度。戰役定于11月26日24時發起,第58師包圍了位于下碣隅里的美軍陸戰一師的部隊。28日3時,向敵發起攻擊。長津江以西的第173團,先占領紅門里及其東北124.9高地,而后向東北攻擊京下里擊飛機場之敵。戰斗異常激烈,傷亡很大。29日,部隊主動撤出戰斗,鞏固已得陣地,防敵反撲。30日,奉命再次攻擊京下里和飛機場,給敵人以重創。12月2日,該團奉命進擊古土水、黃草嶺地區,阻敵南逃北援。全團并組11個排,堅守1478.5高地,節節阻擊。陣地失手后,又迅速組織反擊奪回,予敵以重大殺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戰役,是第173團出國后參加的第一仗。部隊在天氣極度嚴寒、糧彈不足、缺乏御寒物資的情況下,以勇猛頑強、血戰到底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在下碣隅里、古土水、黃草嶺等地連續作戰15天,給美陸戰第1師以殲滅性打擊。在戰斗中,第173團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全團有40%的人凍傷減員,使戰斗行動受到嚴重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發起。第173團經過休整補充,全裝滿員,戰斗力大大增強,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經歷兩個階段,戰斗持續一個月。較好的完成了穿插、阻擊、圍殲、清剿等任務,沉重地打擊了美韓敵軍。隨后,第173團又參加了著名的華川阻擊戰,連續奮戰13個晝夜,為掩護后續部隊北撤、組織部隊反擊,贏得了寶貴時間,作出了杰出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后,全團評出功臣單位25個,功臣個人876名。其中:第2營四個連都立戰功,全營榮立集體二等功,為志愿軍第20軍唯一一個,被譽為“光輝的第二營”。5連榮立集體一等功;6連排長卜廣德榮獲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2連排長馬天明、5連副排長褚慶然、9連副排長唐云榮獲志愿軍“二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五連指導員白鶴連被授予志愿軍“二級工作模范”榮譽稱號。1營機炮連八班被志愿軍總部授予“王學才班”榮譽稱號,班長王學才被授予“二級炮兵英雄”榮譽稱號。</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 卜廣德</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73團從1950年11月7日入朝作戰,到1952年10月14日凱旋回國,歷時兩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歸國后,第173團先是駐扎在蘇州,隨后移防至浙江余姚。此后,又先后駐扎江蘇宜興、浙江杭州。1975年9月,又調防至河南許昌駐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對越自衛還擊戰</b>。1979年2月19日,奉中央軍委命令,第58師歸陸軍第50軍指揮,開赴廣西邊境,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第173團在師的編成內出國作戰。這是自抗美援朝回國以來,時隔26年再次參加戰斗,經受了戰爭的錘煉和考驗。全團指戰員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部隊從駐地許昌出發開赴廣西前線。3月8日出境跨過水口關,9日首戰班礦,12日攻占重慶,前后連續作戰九晝夜,以較小的代價,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戰斗任務,于3月16日勝利撤回祖國。全團涌現出5個功臣連、5個功臣排、22個功臣班和152名功臣個人,其中有1名二級戰斗英雄、2名一等功臣,為第173團的光輝歷史增添了新的榮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簡整編 血脈相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根據濟南軍區的命令,第58師開始實施調整精簡,由摩托化步兵第58師精簡改編為摩托化步兵第58旅,實施師改旅、撤銷團的番號。步兵第173團縮編為第58旅第2營,保留了原2連、5連、8連等功臣連隊的紅色血脈,紅色基因得以傳承延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1949年2月全軍統編,步兵173團的番號正式啟用,到1998年9月實行師改旅、撤銷團級番號止,步兵第173團的番號存續了49年。從1938年10月江抗3路誕生算起,則正好走過了六十年的光輝戰斗歷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師改旅后,部隊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00年10月,摩托化步兵第58旅改編為全軍第一支機械化步兵旅——機步第58旅。2017年4月,全軍體制改革,第58旅轉隸陸軍第83集團軍,改編為陸軍合成第58旅,2營隨建制改編為合成第2營。盡管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國以后經歷了十一次裁軍整編,但這支由江抗3路發展起來的英雄部隊,一直保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序列中,新四軍江抗老部隊的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不完全統計,從步兵第173團先后走出了22位將軍(9位開國將軍),其中有1位上將、1位中將、14位少將、6位副軍職以上未授銜將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173團中的江陰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73團是由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是從江陰地區走出來的一支江陰子弟兵部隊。在江抗3路創立初期,主要以江陰當地的進步青年、抗日積極分子為骨干組成。當時,以梅光迪為首的江南抗日游擊隊有100余人槍,以朱松壽為首的蘇浙人民抗日自衛軍(江陰民抗)有120余人,以及中共澄錫虞工委的領導下的青訓班有二、三十人。這三支江陰地方抗日武裝編為三個連。江抗3路、江抗2團在東路地區征戰期間,又有不少江陰熱血青年紛紛參軍,加入這支部隊。他們南征北戰,馳騁戰場,英勇殺敵,血灑疆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少部分人經歷殘酷的戰爭環境考驗,經歷過九死一生的無數磨難,成了戰爭的幸存者,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級指揮員。<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徐 超</b>,江陰璜土人。1938年2月參加了澄錫虞工委舉辦的青訓班。10月,隨部改編為江抗3路,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連長。在顧山戰斗中,擔任江抗3路1連連長的徐超,帶領部隊猛打猛沖,打垮了敵人的進攻。經過戰火的考驗,徐超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率部轉戰大江南北。1944年3月,在安徽廣德杭村東鄉戰斗中,徐超率部繳獲日軍九二步兵炮一門,受到旅部嘉獎。該炮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內。在戰爭年代,徐超四次負傷身中五彈。建國后,徐超曾任第70師參謀長。1952年5月調入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學習,1956年以優異成績留校。被授予上校軍銜,1962年晉升為大校。歷任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戰役法教授會副主任,空軍學院戰役法教研室主任、空軍學院訓練部部長、副院長(副兵團級)、顧問等職。1986年離休,201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趙云鶴</b>,江陰人,1938年2月就參加了抗日游擊隊,次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江抗3路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江陰境內的幾次戰斗。1941年5月,已是新四軍1師2旅6團3營營長的趙云鶴,率部在興化縣梓辛河伏擊日軍巡邏艇,共擊斃日軍26名,俘虜2名,我方僅犧牲1人。為此,3營被旅部授予“捉鬼子第一”的獎旗一面。此后,趙云鶴歷任團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團長,南京警備區科長,副師長、師政委,沈陽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政委、顧問等職(正軍職)。1981年7月離休,1997年1月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陳 伊</b>,又名沙金,江陰德積護漕港(現屬張家港金港鎮)人。1938年年底加入了江抗3路,歷任交通員、隨營學校學員、文化教員。入伍不到半年就擔任連指導員。后歷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江西省軍區副政委。1987年按正軍職待遇離休。2015年8月15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方如玉</b>,江陰北漍人。1935年考入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1938年10月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8月,經組織批準,到無錫梅村參加了江南抗日義勇軍。同年12月,轉到江抗2團,任學兵隊隊長。后調至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3隊任隊長。建國后,調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任冶金指揮部參謀長(副軍職),具體分管寶鋼工程基建工作,為發展我國的冶金工業做出了貢獻。1983年11月回部隊離休,2008年12月16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陳 涇</b>,江陰德積永興村(現屬張家港金港鎮)人。1940年5月在家鄉參加了江抗2團,歷任政工隊員、文化教員、干事、指導員、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政委。1969年任第24軍副政委兼中共承德地委第一書記。1983年離休(享受正軍職待遇),2018年10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173團統編番號二十三年后的1972年12月,又一批來自江抗3路發源地的176名江陰有志青年,應征入伍加入了步兵第173團,成為這支英雄部隊新的傳人。江陰兵“性格秉直、待人真誠、素質突出、作風硬朗”的鮮明特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為部隊建設續寫了新的篇章,在部隊發展史上留下了江陰兵的深刻印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陸軍第二十集團軍軍史》載明:“<b>步兵第一七三團,原為二十軍五十八師第一七三團,其前身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b>這是一支江陰人民的子弟兵部隊,這是一支屢建功勛的部隊,這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光流逝,薪火相傳。這支英雄的新四軍傳承部隊,一代代傳人延續著紅色血脈。經過多次精簡整編,該部現為中部戰區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第2營,所在部隊也就是名聞遐邇的“楊根思部隊”,仍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在強軍的征途上繼續永往直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响水县| 五原县| 合水县| 山东省| 罗城| 海门市| 营口市| 肇源县| 大同市| 嵩明县| 金川县| 昌江| 宝应县| 铜鼓县| 荣成市| 海南省| 文昌市| 葵青区| 磴口县| 禄丰县| 潜江市| 镇远县| 昭通市| 延庆县| 安远县| 乐平市| 桂林市| 大名县| 镇巴县| 江门市| 普兰店市| 时尚| 双桥区| 乐平市| 顺平县| 亚东县| 松滋市| 长治县| 临夏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