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 遠 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遠軍城的具體位置,分歧比較大。目前,我所知道的有四種說法:一說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東,一說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預旺鎮,一說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甜水堡鎮古城遺址,一說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西南寧甘省界附近。到底在哪里?誰也說不清楚。現在,我就我能查到的歷史資料匯總如下,方便愛好者閱讀。</p><p class="ql-block"> 清遠軍,原為清遠鎮,北宋初屬靈州溫池縣。淳化五年(994年)八月,北宋朝議修筑唐代的威州城。此城在今同心縣下馬關鎮北紅城水村,有遺址。此處城址系唐咸亨三年(672年),據有青海的吐谷渾被吐蕃擊敗,其王諾曷缽以親信數千帳內徙,朝廷擇靈州鳴沙縣地予以安置,并置安樂州羈縻之,以諾曷缽為刺史,欲其安且樂也。至德(756-757年)后沒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復,更名威州。后再度被吐蕃攻陷毀其城。在朝議中,有大臣建議修復這座古城,以作防御西夏的軍事要塞。朝議不決,遣內侍馮從順征詢陜西轉運使鄭文寶的意見。鄭多次沿靈州道運送軍糧,因而熟知邊情。他認為:古威州雖有良木薪秸之利,但于軍事作用不大。不如在靈州道上另筑新城,以“扼寨門之要”。朝廷予以采納,決定修筑清遠軍城,置軍駐防,級別與下州同,并派鄭文寶辦理筑城事宜。</p><p class="ql-block"> 清遠在積石嶺上,地處七百里旱海之中,去靈州、環州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鄭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夯土筑城,屯兵數千人。又力圖改變生態環境。募民種以伯魚榆槐雜樹,凡送來貓、狗、鴉、鳥者,均高價付酬。但其地鹽堿度高,又缺水,樹皆立枯,鴉鳥逃亡。而城不能守,咸平四年(1001年)被西夏攻占,以其地屬韋州。</p><p class="ql-block"> 《宋史,鄭文寶傳》卷二七七:朝廷議城古威州, 遺內侍馮從順訪于文寶,文寶言:“威州在清遠軍西北八十里,樂山之西……城之便。然環州至伯魚,伯魚抵青岡,青岡拒清遠皆兩舍, 而清遠當群山之口,扼塞門之要,芻車野宿,行旅頓絕……請先建伯魚、青岡、清遠三城……”清遠據積石嶺,在旱海,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又募民以榆槐雜樹及貓、狗、鴉、烏至者、厚給其直。地舄鹵,樹皆立枯。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p><p class="ql-block"> 《宋史·田紹斌傳》卷二八零:淳化中……會鄭文寶議城席雞城寨為清遠軍、紹斌與文寶領其役。城畢,以文寶之請,命為知軍事。</p><p class="ql-block"> 《宋史·太宗紀》卷五:淳化五年八月戊戌,置清遠軍。</p><p class="ql-block"> 《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八下:清遠軍, 在靈州大道上……,東南七十里至環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七十里至定邊鎮,又五十里至靈州;西,甜水堡五里。</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闽侯县|
察隅县|
崇礼县|
正镶白旗|
涞源县|
永宁县|
昌吉市|
无棣县|
英吉沙县|
高密市|
六盘水市|
洪泽县|
周口市|
合作市|
永城市|
安岳县|
九寨沟县|
阳泉市|
扎鲁特旗|
秭归县|
岑溪市|
贵德县|
什邡市|
皋兰县|
赤水市|
沙田区|
祥云县|
和田市|
宕昌县|
南涧|
洛隆县|
中卫市|
临颍县|
上蔡县|
宣武区|
迁西县|
会泽县|
会宁县|
珠海市|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