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賞秋自駕游</p> <p class="ql-block">由于黃河入海之處風浪大而禁止出海,去住宿的時候,店家推薦了稻田畫。</p> <p class="ql-block">我登上十層樓頂俯看稻田畫,果然好看。</p> <p class="ql-block">我們退房后第一個來到東營黃河入海口,終于第一船入海,看到了黃河入海的壯觀景象!。</p> <p class="ql-block">油田停止采油,鉆機卻留下了一點兒留戀。</p> <p class="ql-block">為了確保黃河入海口的河道暢通,挖掘機在清理河道。</p> <p class="ql-block">河邊紅柳灘。</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由東營來到青州。</p> <p class="ql-block">偶園初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我國幸存的為數不多的具有“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筑。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流溪潺潺,竹林蕭索,松柏森森,花木蔭翳,曲徑通幽,為北方園林之勝景。</p> <p class="ql-block">“花樹參差鳥燕嬌,閑云浮動欲遮橋。高峰隱約含朝雨,小閣低回聽晚簫。”偶園,是古城內當仁不讓的一顆明珠,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偶園四大奇石之“壽”石,是明代橫渠于馬王的壽辰上出現的。</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偶園古街由南往北走,我們被那矗立著的七座牌坊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晚飯后逛宋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明道年間的北大橋,為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即源于此橋。明代改為七孔聯拱石橋。</p> <p class="ql-block">駝山石窟位于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城東約4千米處,從北周開始開鑿,到唐代中期完成,歷時近二百年時間。這里共有大的石窟5座,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暢細膩。造像題材多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飛天像及較小的供養人像等。石窟開鑿于北周至中唐我國佛教興盛時期,時間跨度約150年,距今1500年左右。這些佛雕造像,雕刻技藝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國其他佛教造像群中少有的精品,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第一</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由于佛事的興盛,青州密教在原來石窟的基礎上,又把進深向內推進了160厘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保存得極為完整。中間阿彌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翹,似在微笑,身著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繪出的方格。兩邊雕有兩尊菩薩,頭上高冠造型奇異,雕有復雜花紋,并有化佛和寶瓶,冠兩旁有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兩條下垂的飄帶,頸部佩有連珠狀的項鏈和極為精致的瓔珞,長裙曳地,寬闊的裙帶下垂至腳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著多為直線線條,刀法流暢,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這兩尊菩薩當初裝飾得極為華麗,千年的日曬風吹,當時彩繪的顏色依稀可見。</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開鑿于北周至隋代(581~583年),有一佛二菩薩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7米,是中國隋代第一大佛。窟頂有雙層飛檐的溝槽,窟前9米處有柱洞遺跡,證明窟前原有較大的建筑。該窟是在傾斜的巖面向內鑿進,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內平面呈橢圓形,窟口微收,無門。該窟為一大像窟,窟內寬5.4米,高6.72米,進深2.85米,正壁高壇上雕一佛二菩薩。.</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遭到嚴重破壞!</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也是最南面一窟,鑿于北齊,是小型石窟,大概與山體巨佛同時開鑿。</p> <p class="ql-block">臨時加了“井磄古村”,現在村民都遷出,改成電影外景地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縣級博物館有排名,估計青州博物館可以排到“第一甲第一名”!因為它真的有一個“第一甲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明代趙秉忠殿試狀元卷?:這是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狀元卷,是大陸現存的唯一一份狀元卷,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 ?</p> <p class="ql-block">就是不知道怎么盜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佛教造像?如果說敦煌壁畫是中國古典繪畫的巔峰,那青州博物館的龍興寺佛教造像,就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四百余尊起自北魏時期,綿延千年到北宋為止的佛教造像,姿態不同,神態各異,但卻有神秘而直抵人心之感。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會被它的笑容打動。包括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余尊,以東魏、北齊時期的造像為主,雕刻精美,貼金彩繪保存完好,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現。</p> <p class="ql-block">青州的香山漢墓陪葬坑,則告訴你漢代車馬俑的不同。整齊排列的上千漢代陶俑車馬,創造了國內漢墓之最,頗有漢代兵馬俑的氣魄。相比陜西和山東山西發現的漢墓,這里以馬俑為主,而且彩繪保留完整,對研究漢代色彩工藝有很大作用。山東這里的先秦文物,主要還是展現的是從“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這覆蓋近七千年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四門塔是一座建造于隋朝時期的單層四方佛塔,因為東西南北各有一個門,所以得名四門塔。與后世愈發繁復的佛塔相比,四門塔最大的特點就是造型簡約工整,輪廓有力而諧調。</p> <p class="ql-block">門塔前有一棵“九頂松”,實際上這是一棵柏樹,栽種于漢代,距今應該有14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屋子里面有四方形的塔心柱,四面都雕刻著四尊佛像。日本的常盤大定在《中國佛教史跡》里稱贊說,這四尊佛像的面容跟常見的完全不一樣,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那種超脫和隨性,特別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小穼塔在四門塔六十多米的半山腰上,塔底部為一整石長方形基座,南面刻有比丘福林于紹圣五年(公元1098年)為父母造塔三級的題記。</p> <p class="ql-block">濟南靈巖寺是東晉時期由高僧朗公創建的古剎,具有豐富的佛教底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靈巖寺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玉泉寺并稱為“天下四大名剎”,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靈巖寺不僅因其宗教歷史悠久而聞名,還因為其建筑群和自然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塔身為青磚砌就,各層皆施腰檐,下三層為雙檐,二至四層檐下置平座。塔檐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p> <p class="ql-block">墓塔林,是一座積淀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墓塔,造型各異,結構細膩,布局合理;雕刻,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精美絕倫。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種藝術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壓下咀巴大張,面部扭曲,四肢與腰背曲彎,全身肌肉突起,給人以力的夸張和負重的艱辛;有的雕騎士身跨雄獅,手執曲棍擊打馬球的場景;有的雕嬉戲玩耍的幼獅,憨態可鞠;還有的雕衣帶飄逸、長綢舞動的娛樂場景等,一幅幅浮雕,無一不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利津县|
安化县|
富民县|
太保市|
洛川县|
札达县|
邵阳县|
朝阳市|
阜平县|
富顺县|
温州市|
宿迁市|
筠连县|
西盟|
建宁县|
小金县|
基隆市|
扬州市|
荣成市|
墨脱县|
安新县|
出国|
扎赉特旗|
平度市|
清水河县|
四子王旗|
香港|
炉霍县|
嘉善县|
黄山市|
周口市|
双流县|
铁力市|
东乌珠穆沁旗|
蕉岭县|
黄梅县|
蒲城县|
临澧县|
石棉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