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行山脈,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太行山如巨龍般縱臥在山西、河北與河南三省,自北而南貫穿于中國大地的腹心,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線,總長約400公里,“巍巍太行八百里”流傳千古。人們按地理和行政區域習慣上把太行山大致分為三部分:即河南境內稱為南太行、河北境內稱為北太行、山西境內的稱為西太行。</p><p class="ql-block"> 人常說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在河南,事實也確實如此,南太行山勢巍峨、峽谷縱橫、飛瀑流泉眾多、奇峰秀石無數、險梯古道互相交錯,掛壁天路穿梭其中,自然景觀豐富,人文歷史濃厚,一定程度上,南太行甚至成了太行山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 所謂東太行!其實是指北太行中東麓的一部分,主要位于邯鄲和邢臺境內,與南大行相比,北太行的峰崖峽谷、林木花草毫不遜色,甚至更為原始和自然,但在水源和人文歷史方面卻相差不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源相對缺乏,很難見到瀑布溪流,二是山頂村莊罕見,道路也少,不像南太行之山頂,交通便利、村莊眾多。</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4日,我們鶴徒戶外一行7人前往河北邢臺內丘縣東太行腹地,開啟四天三夜的重裝之旅,未知之路充滿了期待和挑戰!</p> <p class="ql-block"> 車輛停車了內丘縣白鹿角村附近,我們沿著東莊街大路朝九女峰方向前進,一路上到處是一片片的蘋果園林,村民們正在往下取袋子,又紅又大的蘋果讓人垂涎欲滴,讓陽光再照射個十天半月,蘋果就該豐收了! </p><p class="ql-block"> 富崗蘋果!河北省內丘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p><p class="ql-block"> 富崗蘋果因生長于太行山深處富崗山莊(原崗底村,2001年崗底村改名,開始叫“富崗山莊”)而得名。這里層巒疊翠,空氣清新,日照豐富,晝夜溫差大,極利于水的有效積累;土壤為中性偏堿的沙壤土質,含有較豐富的磷、鉀、鈣、鎂等元素。富崗蘋果具有優良的內在品質,多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值。果肉硬度大、纖維少、質地細。2011年03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富崗蘋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8年12月富崗蘋果入選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p> <p class="ql-block"> 大路左側一座宏偉狀觀的古式大城門拔地而起,來告訴我們九女峰景區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張北洼村,臨近九女峰山下,也是一處著名的蘋果基地,右側是上山大路,左側有野道可走。</p> <p class="ql-block"> 沿著上山小路一步步開始拔高,映入眼簾的是滿山遍野的核桃樹,一開始地上偶爾可見幾個掉落的核桃,我們還興奮異常,撿一個砸一個,吃得很帶勁兒,后面核桃逐漸增多,甚至到了遍地皆是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看著滿地的核桃,感覺甚是可惜,真想撿上一大包回家,乃何此行"志"不在此,只能邊走邊吃了!不一會兒,還真到了談核桃色變的地步了……</p> <p class="ql-block"> 隨著海拔的升高,道路也越來越野,厚厚的枯葉散發出泥土的芳香,幽靜雜亂的林木透露出原始的氣息,偶爾的一兩個紅布條也被歲月消磨掉了顏色,估計已經很久沒人從這里走過了!背負三十多斤的重裝上坡時非常耗費體力,好在天氣給力,林中遮風蔽日、濕度適宜,我們邊走邊聊,堅持前行!</p> <p class="ql-block"> 兩個多小時后,海拔由760米上升到了1400米左右,終于到達了山頂大道之上,600多米的連續拔高讓人精疲力竭,氣喘吁吁,當雙腳踏上幸福的水泥大道,精神為之一振,頓感輕松了許多,前方不遠便是九女峰!</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七人分別為(從左至右):軍號嘹亮、水木年華、麗麗、青草、青青、薰衣草、穿山甲(均系網名),還有個陌生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們身后便是九女峰!九女峰只是九女峰景區中的一個景點,而九女峰景區也只是嶂石巖景區的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嶂石巖景區位于石家莊西南的贊皇縣境內的嶂石巖鎮嶂石巖村,嶂石巖村是太行山中一座小山村,中國三大砂巖地貌之一的嶂石巖地貌就得名于此。以嶂石巖命名的嶂石巖地貌,和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并稱為中國三大旅游砂巖地貌。</p><p class="ql-block"> “嶂石巖地貌”有五大特點:丹崖長墻連續不斷、階梯狀陡崖貫穿全境、“Ω”形嶂谷相連成套、棱角鮮明的塊狀結構、溝谷垂直自始至終,并蘊藏著大量奇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和與之相關的“天人合一”的歷史與地方文化景觀。</p><p class="ql-block"> 嶂石巖景區內分為四大部分。</p><p class="ql-block">1、九女峰景區:內有嶂石巖景區標志景點九女峰、饅頭峰、仙人峰、戶外特別喜歡的一米崖、杜鵑坡、楊樹溝等景點;</p><p class="ql-block">2、圓通寺景區:內有中國落差最高.仰角最大的索道、有海拔1774米的主峰、以及圓通寺遺址、一線天、玉皇廟、大天梯、等知名景點;</p><p class="ql-block">3、紙糊套景區:內有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的世界最大天然回音壁;有中國最長的人工碑林,內有迎澳門回歸全國各書法家撰寫的碑文;另外還有起源于隋朝年間的古建筑淮泉寺、大王臺、魚石畫屏、情人峽、槐河的發源地淮泉等景點;</p><p class="ql-block">4、凍凌背景區:景區內有神龜探海.子母洞.玉瀑落湖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 旁邊有幾位自駕的朋友剛剛聚餐完畢,還有小半鍋的燴菜飄蕩著誘人的飯香,看到我們這群"野驢"的到來,大家非常的熱情,邀請我們品嘗下燴菜,我們也沒太客氣,幫人家"掃蕩了下戰場",甚至還順了點兒水!誰能想到在他鄉的大山之端竟能吃到可口的大鍋菜?感謝河北朋友的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 有了燴菜的助力我們瞬間能量滿滿,向著九女峰左側前行!</p><p class="ql-block"> 九女峰景區逃票野線很多,有體力的話實在沒必要買票(嶂石巖景區票價65元,含四個景區)。</p><p class="ql-block"> 我們背著大包走在通往一米崖的天梯之上,杖尖觸擊臺階的響聲此起彼伏,吸引著游客們驚奇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一米崖,又叫"風墻",位于九女峰北側背面,好似刀劈斧削的一座危崖石壁,既像兒童玩耍時高高摞起的長條型積木塊,又像一堵巨型長墻,垂直聳立,奇險狀觀。崖頂呈平臺狀,寬度不足兩米,故名"一米崖”,游客可在崖頂來往行走,由于兩側無任何保護措施,膽小恐高者至此,心有余悸,望而卻步。</p> <p class="ql-block"> 走過一米崖,我們登上南天梯前往老君頂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 老君頂!海拔1500米,是九女峰景區最高點,站在上面可遠觀一米崖全貌和連綿群山!嶂石巖景觀主要為丹崖、碧嶺、奇峰、幽谷。走進這里,山體猶如神仙用斧頭削山劈嶺一樣,恢弘霸氣,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擎天柱!</p> <p class="ql-block"> 一滴泉,又叫不老泉,是從一段巖壁上滴出的泉水,滴滴灑落,好似珍珠落玉盤,泉水清凜甘涼,終年不竭,飲之沁人心脾!這是九女峰景區唯一的一處水源,因泉水滴落速度較慢,故建有兩個小池子,以便存水。這處水源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前面因擔心水源問題,還在一米崖小攤上買了不少水(三元一瓶),現在看來是有點兒浪費了……</p> <p class="ql-block"> 在離一滴泉三百余米的一條土路上,我們開始扎營,景區從下午6點開始清場,嚴禁游客滯留景區,管理人員發現我們后,提醒讓遠離監控區域……</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行程:東臺村→張北洼→核桃林野線→九女峰→一米崖→老君項→一滴泉,共12公里,累計拔高1100余米,耗時7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早上7點多,一陣嘻嘻哈哈的歡笑聲驚醒了沉寂的山頂,原來是一群驢友一大早就來到了九女峰,在埡口處盡情的拍照,他們是從東北方向走的野線進的景區,聽說是租的大巴車輕裝旅游,一天一個地方,這種旅游方式日漸流行,比去擁擠的大城市方便了很多,在一位資深攝影大姐的幫助下,完成了這張剪影照!</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埡口遠望!可清晰的看到遠處的嶂石巖三疊(也是嶂石巖主景區位置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嶂石巖又名仙巖,上億年來因地殼變動和造山運動形成了百里赤壁懸崖,因像一道頂天立地的石頭屏障而得名。遠望,日照紫幃,千皺百折;近看,萬仞壁崖,高聳云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時</span>光匆匆,嶂石巖在滄海桑田中巍然屹立。伴隨著初升的太陽,雄偉壯闊的嶂石巖三疊,被抹上一層奪目的紅,順著山勢綿延向遠方,恰如萬丈紅崚,醉臥于白云之端。</p><p class="ql-block"> 嶂石巖位于太行山中段,這里的山脈呈現出一派峻峭挺拔、層巒疊嶂的獨特山岳景象,“三疊”是指這疊起的三層絕壁。它每層高度約在100米至150米之間,陡崖與陡崖之間是自然形成的平臺,可以通行,又稱為“棧道”。當地村民從上到下習慣稱為頂棧、三棧、二棧、底棧。曾有人這樣說:如果您想象不出“層巒疊嶂”是怎樣的一幅圖景,那就到嶂石巖去領略一下那雄偉壯觀的景象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縷縷陽光終于躍出了大山的阻隔,揮灑在群峰之上,遠處連綿的山巒漸顯丹崖碧嶺、重巒疊嶂的地貌景觀。我們向左下方開始下山,向圓通寺方向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圓通寺景區就在對面的"嶂石巖三疊"之中,需經過九女峰景區大門才能到達,此時游客也逐漸開始多了起來,走在下山的坡道之上,我們一行過于顯眼,偶有一人問道,"你們從哪兒來的?幾個人?"我并沒在意,隨口一答"從不知名的野道而來,六七個人"!對方又說了一句讓我震驚的話語,"哦!那出景區時得補個票啊……</p> <p class="ql-block"> 這是景區大門右側的一處側門,也是軌跡指向的道路,如若是平時或沒遇到剛才那位"領導",估計沒人阻攔,但這次剛一出門就被兩名工作人員攔下,一番解釋之后也還是拒絕通行,如不補票就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我們重裝徒步,根本對景區沒多大興趣,能在大山里行走已經是最大的樂趣,奈何驢友活動的范圍日漸縮小,和景區不經意間的"邂逅"在所難免,大部分情況下出大門是沒人管的,少部分情況是勸返,也有個別極端情況強制補票的。</p> <p class="ql-block"> 如若原路返回,不但需要200米的拔高上坡,而且完全打亂了原計劃行程,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別的野路繞過景區,研究下路網,還真發現有條軌跡可繞出景區,并最終匯合到計劃路線之上,一番尋找,野路就在臺階護攔邊上的一條水溝中,可笑的是還有一"請勿通過"的警告標志,這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p> <p class="ql-block"> 路,稍野了些但還是比較好走,這應該是景區成立之前經常走的一條小路,具體通向何處還是未知。</p> <p class="ql-block"> 經過半小時約200米的拔高后就到達了埡口處,向左是一米崖方向,向右可下山也可到圓通寺景區。</p> <p class="ql-block"> 回望仙人峰和仙人臺!</p> <p class="ql-block"> 這條野路很寬暢也較平整,以前應該是一條村民常走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野路相當曲折幽長,時不時就會穿過一片草甸或者叢林,有時是榛子林,有時是松林,還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樹林,原始氣息相當濃厚!</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見這種小蟲!</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到了一處埡口,四個方向竟然都有路,左右兩側還需攀爬而上,對比下路網,向右攀爬!</p> <p class="ql-block"> 在一片草甸和松林的交界處,赫然矗立著一座小房子,具體有何作用實在令人費解!有人稱其為避難所!暫且這么認為吧!</p> <p class="ql-block"> 東太行的野線和南太行相比明顯要荒蕪的多!人跡罕至,一路上竟沒遇到任何驢友,在這種不熟悉的野線中行進,很容易走錯路線。</p> <p class="ql-block"> 太行巖香菊!</p> <p class="ql-block"> 百轉千回之后,眼前出現了一條大路,一輛勾機轟隆隆的正在作業,原來是在修到景區(不清楚具體哪個景區)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如沿大路前行,能到陰陽山和半個甕方向,但不在軌跡之上,右側有一條小路可進入嶂石巖景區。</p> <p class="ql-block"> 景區內一座小廟!</p> <p class="ql-block"> 至此,終于匯到原計劃中的大軌跡之上,大軌跡是出九女峰大門經圓通寺走景區大路到此,由此向前是登天梯上東峰。</p> <p class="ql-block"> 這一段臺階路相當長,到東峰有500米的拔高,約3千級臺階,正常人需兩個小時左右,以前,該路是連接河北和山西兩省的一條重要通道,稱為"晉冀古道",明清時,山西、陜西地區許多進京趕考的秀才都走這條路,故亦稱"狀元路",距今己有500多年的歷史,古道上被磨平的大青石、大紅石印證了當年晉冀古道上行人如織的繁華場景。</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拔高之路,我們七人拉了很長距離,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負重的艱辛和雙腿的酸痛讓人無暇顧及四周的美景,重裝徒步磨煉的就是意志和耐力,唯有堅持才能觸及山頂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古道最后一段攀爬異常狹窄陡峭,依靠在崖壁上鑿出的石窩和石磴攀爬,恐高膽小者到此止步不前,我們背著大包難度更高,長期的野線攀爬拉練此刻發揮了作用,小心翼翼的一步步安全通過。</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頂,卻發現是一處城樓關口,這是晉冀兩省的分界線,此處有專人把守,所謂的黃庵垴風景區其實和嶂石巖景區融為一體,因為兩省管轄的原因就分成了兩個景區,嶂石巖主峰(東峰)歸山西管轄,位于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鎮南巖村,是晉冀分水嶺,海拔1774米。</p><p class="ql-block"> 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這不是"歡迎",而是"劫財"呀,每人10元的過路費,雖然不多,但總讓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據說從山西下來的游客到下面也會被收費!真是應了那句話,"來而不往非禮也……"</p> <p class="ql-block"> 穿過城樓右行不遠便到了東峰峰頂,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主峰,只是此處得天獨厚、地勢平整,且臨近崖壁,是登高望遠絕佳之地,可清晰看到對面的九女峰景區,崖角處立有一東峰界碑,也成了游客網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晨觀云海日出,暮伴松濤佛光!在東峰上居住還真是別有一番風味。這一家刀削面館為來往的游客提供了方便,這也是最后一處補水之所,后面的道路很難找到水源。</p><p class="ql-block"> 由于守門老頭說后面水源多的是,甚至兩三公里之后就能到他們村里,導致我們一直堅信后面水源不成問題,完美錯過了這最后一次補給機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到這個三叉路口,我仿佛明白了老頭的意思,他指的是下山途中有水源,而我們要走的軌跡是主峰方向……</p> <p class="ql-block"> 黃庵垴頂,其實是一塊球場大小的圓形高地,中間有塊石碑靜靜矗立,上面標識主峰海拔1797.5米,這才是真正的是制高點。</p> <p class="ql-block"> 黃庵垴四周千峰積攢,萬壑縱橫;當中草盛坡緩,開闊平坦;白云疑為玩伴,藍天似可比鄰。這里是天然的“避暑奇島”,年平均氣溫為攝氏9度,即使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只有攝氏22度,真可謂山外暑連天,垴內自清涼。</p> <p class="ql-block"> 過了黃庵垴主峰就開始下山,小路蜿蜒曲折,一會兒踏過草叢,一會兒穿越樹林,一會兒平移,一會兒下坡,我們一邊前行一邊尋找著水源,這次只背了些必要的飲水,晚上做飯的用水還沒有著落……</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寨門孤零零立于路邊,不知何時所建?又因何而建?</p> <p class="ql-block"> 寨門背后的大山貌似有上去之路,此寨門也可能是上山關口……</p> <p class="ql-block"> 過了古寨門就走上了風車天路!所謂的風車天路其實就是為了架設風車而修建的道路,淇縣風車天路經過鋪路整修,紅透半邊天,引來無數自駕游客,曾因過度擁擠而導致幾次不得不暫時關閉。</p> <p class="ql-block"> 平整寬闊的土路兩旁開滿了金黃色的巖香菊,金光奪目,香氣撲鼻,好一番秋日美景,有詩云:</p><p class="ql-block">太行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p><p class="ql-block">直待素秋霜色里,自甘深處作孤芳。</p> <p class="ql-block"> 今日由于撥高太多,大家體力嚴重透支,實在走不動了,期待中的水源也始終不見出現,看下軌跡,離目標營地還有一公里多,既使到達也未必有水,我們決定就近安營扎帳,正好在一埡口半坡拐角處有一絕佳平地,就成了今日之營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不多,不能"大張旗鼓"的燒水煮飯了!必須得保證晚上和明天上午的飲水才行!我們只能盡可能節約用水,勉強填飽了肚子。躺在溫暖舒適的睡袋中,一天的疲憊感瞬間傳遍全身,真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上,頭頂不遠處的大風車開始舞動,低沉的轟鳴聲漂蕩在寂靜的曠野中,為大自然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滿天的星辰,跟著旋律眨著激動的眼晴,在浩瀚的銀河中閃閃發光,我們很快便進入了夢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行程:九女峰景區→避難所→圓通寺景區→天梯→晉冀古道→省界關口→東峰→黃庵垴→古寨門→風車天路,全程約17公里,累計拔高1200米,耗時10小時。</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7點半,收拾行囊、開始出發。</p> <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山野清新,四周山巒起伏、綠草如菌,高大的風車劈開蒼穹直沖云霄,平整的大土路蜿蜒遠方,這是原始野生版的"風車天路",更加值得一顧。</p> <p class="ql-block"> 臨近崖壁一側時不時會有濕土或水滴的存在,但基本都上不了臺面,而這處泉水容量之"大"實屬罕見!可謂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是真正的"細水長流"!我們興奮萬分,把身上能盛水的容器全部拿出直到全部灌滿為止……</p> <p class="ql-block"> 氣吞山河壯,水助英雄膽!有了水,我等七人精神大振,揮起雙杖,闊步前行,不知不覺間前方一處城墻映入眼簾!那就是著名的鶴度嶺明長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 鶴度嶺,明長城馬嶺關所轄二十四關隘之一。據史料記載:“鶴度嶺口,在順德府內丘縣西百七七里,山頂最高,唯鶴可度,故名。</p><p class="ql-block"> 鶴度嶺歷代作為軍事要塞,是通往山西的重要關口,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沿太行峻嶺,依山造勢,修筑長城,其北起懷來縣,南至沙河市,內丘境內總長12.5千米,分設隘口兩處,一鶴度嶺(蒿都嶺)口,二錦繡堂口(鶴度嶺北)。這是一次大興土木之舉,尤其對鶴度嶺口進行了大幅修整,今存遺址即當時所建,北側崖石上刻有“鶴度仙蹤”和“萬年天險”八個大字,實為表達堅固之意。明萬歷間內丘知縣郝學詩為其賦詩:</p><p class="ql-block">“宋莊兩□夢崴巍,險絕接天無鳥飛,</p><p class="ql-block">素羽乘風從此過,千年鶴鳥□□關。”</p><p class="ql-block">雖為一首殘詩,但卻能清晰看出所表達出的險固境地。</p><p class="ql-block"> 鶴度嶺口充當防御山西之敵東出太行之險關,到了清代,鶴度嶺口仍作為軍事要塞設置,照樣肩負著交通要充的重責,直至清末廢棄。今存遺址。</p> <p class="ql-block"> 過了鶴度嶺一公里后,便進入了一個河溝之中,一路慢慢拔高,</p> <p class="ql-block"> 再次見到一把傘南星果實!以前在大通溝首次見過。</p> <p class="ql-block"> 這一段溝谷之路并不簡單,走起來真得很累,我們走了近一小時,拔高三百余米才到達山頂埡口。</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段密林中的下坡穿行。</p> <p class="ql-block">咬牙堅持前行!</p> <p class="ql-block">終于到達山頂,拔高之路基本結束!但這并不是不老青山最高處,下一個山頭才是主峰,我們打卡留影后繼續前行。</p> <p class="ql-block"> 路竟然越來越寬!難不成以前有車馬經過?</p> <p class="ql-block"> 終于到達了不老青山頂!</p> <p class="ql-block"> 不老青山,又名白虎山,十字圪梁,主峰海拔1822米,被譽為邢臺第一峰!被贊之曰:"云開世外三千界,巖依太行第一峰"。不老青山景區內的景色宜人,異峰奇秀、懸崖疊峰、氣勢險峻,山頂大片郁郁蔥蔥的林海,枝繁葉茂,水磨溝的泉水長流不息。景區內的景點有:天橋、原始森林、滴水洞、線軸崖、馬嶺關、明長城、放馬場、射箭樓、雞冠嶺、水磨溝、百步天梯、寶石泉、頂天柱、影壁石等,還有黃龍洞、涼風洞。太行山古代五大雄關之一的馬嶺關即在景區內的馬嶺上,山上有明長城、古寨門、古棧道等多處遺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青山何不老,為遠塵俗間,穿行滴水洞,翻越馬嶺關,林幽神農住,梯長遙通天,頂平草臥松,寨古生云煙,奇花名不識,異草人莫辨,眼高飛鳥盡,胸闊攬群山,客來不思歸,樂做凡中仙!</span></p> <p class="ql-block"> 從不老青下山之路比較險竣,其實有好幾條路可以下山,但我們為了節省時間,就選擇了軌跡上最近的一條。</p> <p class="ql-block"> 草長石亂,路痕難覓,一不小心就走錯了,下山的速度絲毫不比上山時快。</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走進了河道之內,沿著河谷亂石也可前行,但明顯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地方還要攀爬。</p> <p class="ql-block"> 隨著軌跡的一點點偏差,我們終于意識到路可能不對!經過一番探尋,在右側山頂終于找到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 路好走了很多!速度也加快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經過一段下坡之路后終于看見了一座房子,孤零零一座獨院,已無人居住,大家習慣上地此院稱為羊圈處,也許主人以前真的在此養過羊,不然也解釋不通為何住到如此偏僻之地,此處臨近河溝,估計水源問題不大,但海拔仍有1300多米,下山之路依然坎坷。</p><p class="ql-block"> 此羊圈處之后的道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我和麗姐在隊伍的最后,臨近溝邊聽隊友說要過到對岸,別順河溝走,由于好奇心作祟,我到院子里探查了一番,耽誤了幾分鐘時間,等我倆過到對岸以后,隊友們已走遠,想著自己手中有軌跡,追上他們也不是問題……</p> <p class="ql-block"> 問題就出現在了軌跡之上(我用的藍色軌跡,牛哥用的黃綠色軌跡),原來對岸竟然有兩條路,我和牛哥的軌跡恰好是一人一條,到此開始分開,一個沿河溝下山(線路2),一個前往天生橋→不老青山景區下山(線路1),我倆都以為是一樣的軌跡,也沒有細細比對,況且我也沒有路網,只知道這么一條路,麗姐還提醒我說他們是往左走了,我向左走了百余米,發現與軌跡偏差較大,就又折了回來,和麗姐朝前面這條比較明顯的大路前行,以為隊友們應該就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 路一開始很好走,但翻過一個山包后就很難找到路了!我才意識到肯定和隊友走的不是一條路,因為牛哥有路網,肯定會選擇最近的線路。看下手機正好有信號,我就給各個隊友試著聯系一下,遺憾的是一個沒聯系上,估計都沒有信號,如果原路返回,沒有軌跡也不敢亂走,還不如就按這條軌跡前行,下了山再聯系吧!</p> <p class="ql-block"> 直到到了這個塌方處,我才明白這條路為何已無人再走了,大雨造成的塌方完全毀壞了原來的道路,成了一片六七十度的斜坡,下面是萬丈深淵,看似能過,實則危險萬分,稍有失足便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猶豫了!時間已17:10分,返回也是因難重重,前行又是危險重重,問問麗姐的想法(其實不應該問,在她眼里沒有啥不行的,哈哈),麗姐顯得胸有成竹,"過吧!我感覺能過呀!""過就過",我也下了決心,我解開了連在我倆身上的背包繩(我倆是一根繩上的"螞蚱"),這個地方不可能連個繩子一起過吧。</p><p class="ql-block"> 就算輕裝上陣也是非常危險,何況我們背負著重裝,此處已不是難易的問題,而是容不得有任何的失誤,我小心翼翼的踏了上去,一手扶著上面,一手用杖尖插在腳下方穩住身體,一點一點挪動身體,所幸土坡還是比較堅硬,終于走了過去!我卸下大包,回身想保護麗姐通過,一看,麗姐已走了過來,這架勢把我嚇壞了!趕緊提醒慢點,隨手給她拍下了這張照片,并迎了上去加以指點保護,也許這種場合下所謂的保護其實都沒多大的意義,關鍵還要靠自己!</p><p class="ql-block"> 感謝山神護佑,我倆終于順利通過了這個生死攸關的萬險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又走了百米有余,正在我對著軌跡找路時,麗姐說"這不是天生橋嗎?"我定晴一看,好家伙!真的是天生橋,此時我才恍然大悟,一直以為天生橋在左邊那條軌跡上(牛哥的軌跡就是左邊天生橋,右邊河谷),我所用軌跡并未保存天生橋的圖片是造成這起意外的重要原因!前面大家一致同意不走天生橋,都選擇順河溝下山,鬼使神差之中我倆竟還是走到了"天生橋"……</p> <p class="ql-block"> 這架"天生橋"和鵝屋那架相比就是濃縮版,大概只有七八米長,五六米高,一段陡峭的臺階從橋下穿行而過,抬頭望,在草木的掩映下,恰如飛龍騰臥,又似長虹越跨,巧奪天工之作,令人驚奇!</p> <p class="ql-block"> 從下面的臺階處遠觀天生橋,又像城樓、似雄關,這才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 <p class="ql-block"> 從天生橋下來的臺階路順溝谷而下,又陡又窄又長,有好幾處也塌方過,非常難走,天色很快暗了下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溝中苦苦掙扎。山里靜的可怕,我倆的水也快光光了,前路茫茫,心里難免有些慌亂!</p><p class="ql-block"> 緊張的心情加上退無可退的處境,反而使本來疲憊的身軀增添了巨大的能量,麗姐說就是走到9點也沒問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點10分,天已完全黑了下來,我們打開頭燈繼續前行,路也好走了很多,一顆提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此時山下的大路隱約可見,不老青景區范圍很大,環境很野,據說還有金錢豹等猛獸出沒,如有合適的場地還是盡快扎營為好!判斷一下路程,估計走到景區門口也末必有水源,沒水的話在哪兒扎營都一樣!</p> <p class="ql-block"> 臨近大路時,麗姐突然指著遠處的兩個燈光說是像幾頂帳篷,并大聲呼喊"老牛!老牛"!我心里一喜,但又很快冷靜了下來,感覺不大可能是隊友們在此扎營,就那處塌方斜坡處,牛哥不可能帶著幾個隊友冒險而過!難不成有其他驢友在此扎營?</p><p class="ql-block"> 直到走至燈前,才看清楚原來是一處大院門口的兩個門燈,這是邢臺市信都區宋家莊鎮大北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院內空無一人,門口安裝有監控。門口的水泥路上當做營地再合適不過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麗姐兩個人的水加起來也不過三瓶,用一瓶簡單做了點晚餐,晚上留大半瓶開水,早餐留一瓶,連續兩個晚上都缺水,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東太行水源的稀有,此時,隊友們也聯系上了,他們果然是走的河谷方向,為了找我倆還耽誤了不少時間,最終不得不在溝內扎營,我們互報平安!各自安好!說好明日大北溝村集合!</p><p class="ql-block"> 第三日行程:風車天路→鶴度嶺明長城遺址→不老青山峰頂(十字圪梁)→羊圈處→塌方斜坡→天生橋→大北溝村經濟合作社,全程20公里,累計拔高1000余米,耗時10小時。</p> <p class="ql-block"> 凌晨時分,一陣小雨不期而至,因地勢稍有坡度且平整,再大的雨也造不成任何困難,七點時雨停了,我們用最后一點水做了點早餐(后面就實實在在的彈盡糧絕了),剛收拾營帳時雨又下了起來,就又鉆進帳內等了一會兒,等雨再次停下時,收拾營帳,披上雨衣朝景區門口前行!</p> <p class="ql-block"> 合作社院內左側墻上一排整齊的大水缸甚是好看,缸里還種了不少花草!</p> <p class="ql-block"> 蒼天真會作弄人!剛走不到五十米,就看到了一處水源!我趕緊上去灌了一瓶!萬一后面找不到水呢……</p> <p class="ql-block"> 更氣人的是又走了二三十米,路邊全是廢棄的門面房!要在這扎營多好……</p> <p class="ql-block"> 不老青山風景區大門!與想像中天差地別!原來是處連大門都懶得有的免費景區!我們還遇到一個工作人員,也是我們從昨天分開到現在遇到的唯一一個人,他說今日本來邢臺市長要來參觀調查的,但下雨就取消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市長真來了!見到兩個背大包的野驢會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雖然和隊友們走得是兩條路,但相距很近,很快就在省道上相遇了,考慮到離停車處還有20多公里,且此處又有公交車,我們決定乘公交前行!</p><p class="ql-block"> 公交剛前行幾里,牛哥發現拐杖忘拿了(牛哥重裝時,每次必丟東西,我都習慣了),就自己下車回去找杖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公交到宋家莊鎮后,我們下了車,此地離停車處還有11公里,等了半天,牛哥才姍姍來遲,聽說拐杖被一傻帽給扔了!還好給唬出了位置,經于找了回來!</p><p class="ql-block"> 牛哥自己去開車,我們原地等待!一小時后,終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這次東太行重裝之行!全程共53公里,歷時四天三夜,最高海拔1798米,累計拔高2742米, 我們用雙腳在東太行大山之中畫出了一個大大的"C"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巍峨險峻,風景秀美的東太行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四天三夜的徒步之旅給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感謝風雨與共,并肩而行的六名隊友!感謝山神、天神的一路護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克山县|
通州市|
沂水县|
昌图县|
绥芬河市|
大关县|
志丹县|
永平县|
池州市|
荆州市|
沁阳市|
通化市|
泗洪县|
武平县|
嘉兴市|
临海市|
姜堰市|
东乌珠穆沁旗|
高清|
贡觉县|
台东市|
墨江|
留坝县|
喀喇沁旗|
永康市|
元谋县|
繁峙县|
天水市|
米林县|
惠来县|
乌拉特中旗|
太仆寺旗|
新郑市|
和龙市|
肃北|
乐山市|
湘潭县|
南乐县|
同仁县|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