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p><p class="ql-block">-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p class="ql-block">——《老子·道經·第八章》</p><p class="ql-block">解釋: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合抱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做事情如果到結束時仍如開始時那么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經·第五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解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道經·第二十二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不自我表現,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驕傲,反而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經·第五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里。</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會花言巧語,巧言善辯的人不一定善良。</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正直的人像屈服,靈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遲鈍,指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顯露自己。</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p><p class="ql-block">-14-</p><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經·第二十五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的原則是服從于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p><p class="ql-block">-15-</p><p class="ql-block">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道經·第十二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顏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紛繁嘈雜的音調,容易使人耳朵受到傷害;香馥芬芳、濃郁可口的食物,容易敗壞人的口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容易使人行為不軌。</p><p class="ql-block">-16-</p><p class="ql-block">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經·第五十八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p><p class="ql-block">-17-</p><p class="ql-block">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德經·第四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驅使天下最堅硬的東西。</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德經·第六十七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p><p class="ql-block">-20-</p><p class="ql-block">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經·第二章》</p><p class="ql-block">解釋:當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認為這件事是美好的話,那么它丑惡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當天下人都認為這件事是善事的時候,那么它不善的一面就會展現出來。</p><p class="ql-block">-21-</p><p class="ql-block">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道經·第十九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p><p class="ql-block">-22-</p><p class="ql-block">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老子·道經·第九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p><p class="ql-block">-23-</p><p class="ql-block">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不以為然。下士悟道了道,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24-</p><p class="ql-block">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p><p class="ql-block">解釋: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p><p class="ql-block">-25-</p><p class="ql-block">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上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于順應天道的人。</p><p class="ql-block">-26-</p><p class="ql-block">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智者專精少數方面,知識不算廣博;而研究太多領域的人不可能達到智者的程度。</p><p class="ql-block">-27-</p><p class="ql-block">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經·第九章》</p><p class="ql-block">解釋: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28-</p><p class="ql-block">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解釋: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p><p class="ql-block">-29-</p><p class="ql-block">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德經·第七十四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p><p class="ql-block">-30-</p><p class="ql-block">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p><p class="ql-block">解釋: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任何東西也取代不了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p><p class="ql-block">-31-</p><p class="ql-block">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老子·德經·第四十七章》</p><p class="ql-block">解釋:他經歷的越多,就越發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越少。</p><p class="ql-block">-32-</p><p class="ql-block">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道經·第二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33-</p><p class="ql-block">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道經·第十四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p><p class="ql-block">-34-</p><p class="ql-block">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德經·第六十六章》</p><p class="ql-block">解釋: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p><p class="ql-block">-35-</p><p class="ql-block">致虛極;守靜篤。——《老子·道經·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解釋: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p><p class="ql-block">-36-</p><p class="ql-block">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德經·第七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解釋: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文登市|
茂名市|
大姚县|
淅川县|
迭部县|
贵阳市|
临猗县|
长垣县|
屏东县|
鄂托克前旗|
聂荣县|
林口县|
紫金县|
府谷县|
芜湖市|
荣昌县|
都兰县|
微博|
黄山市|
富源县|
保定市|
怀宁县|
恩施市|
津市市|
高州市|
荔浦县|
灌阳县|
平度市|
邹平县|
涟源市|
托克托县|
新余市|
天台县|
正蓝旗|
和政县|
凤庆县|
沙河市|
乐亭县|
甘泉县|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