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年后再游寧夏,這次與夫人同行。</p><p class="ql-block"> 寧夏回族自治區,我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位于黃河上游。 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寧夏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有“塞上江南”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銀川市</b>,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古稱“興慶府”,別稱“鳳凰城”。銀川地處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銀川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 銀川標志性建筑之一,是一座高鐵普鐵混合車站。銀川站站房造型設計充分吸取了回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共通的部分,采用線條這一簡潔的元素,將回族拱券與漢族繩結的意向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以三大拱為核心形象、融地域文化與現代風格為一體的獨特建筑風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鼓樓</b></p><p class="ql-block"> 銀川鼓樓坐落在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西街和鼓樓南北街十字路交叉處。 鐘鼓樓臺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后經多次修建加固 。</p> <p class="ql-block"> 鼓樓總高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臺基、樓閣、角坊組成。臺基呈正方形,用磚石砌筑。臺基四面辟有寬5米的券頂門洞,中通十字,與解放東西街、鼓樓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額有石刻題字,東曰“迎恩”,南曰“來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極”。東面門洞兩側各辟一券門,南券門額上題為“坤闔”,內為一耳室;北券門額上題為“乾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臺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頂重檐三層樓閣,每層樓閣四面圍以環廊。登臨閣上,扶欄眺望,銀川景色,盡收眼底。樓閣頂脊飾以龍首,中置連珠,呈二龍戲珠之勢,別具情趣。仰觀鐘鼓樓,挑檐飛脊,高聳秀麗,造型生動,頗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鐘鼓樓是一座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古代建筑物,1926年,國共合作時期,寧夏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及國民黨縣黨部的辦公地址,就設在鐘鼓樓上的東北角坊。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9月26日,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及寧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鐘鼓樓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儀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玉皇閣</b></p><p class="ql-block"> 位于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的交匯處。 緊鄰鼓樓與風情街,是銀川老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皇閣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修復于清,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重樓疊閣、飛檐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致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筑。因內鑄玉帝像,故稱之為玉皇閣。</p> <p class="ql-block"> 玉皇閣主閣為重檐二層閣樓,臺基呈長方形,猶如大鵬展翅,凌空欲飛,氣勢宏偉。玉皇閣同鼓樓遙相輝映,別有情韻。登臨閣頂,可憑欄西眺巍巍賀蘭山,東望滾滾黃河。</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b></p><p class="ql-block"> 園區位于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占地面積2000畝,是由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投資,依托農業原生態田園景觀打造的休閑旅游景區,2018年10月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p> <p class="ql-block"> “稻漁空間”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核心,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把農業(漁業)和休閑旅游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業資源及環境資源,結合農牧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吸引周邊市民到園區從事農耕體驗、作物收獲、垂釣、特色餐飲等活動,充分領略“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優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 觀光園主要建設有稻田畫景觀區,觀景塔,科普教育長廊,愛糧節糧教育基地,農民田間學校,玻璃棧道,植物及風車長廊,休閑小木屋、農耕文化展示廳、有機瓜果采摘園,休閑垂釣娛樂餐飲區,稻田養鴨、魚、蟹、蝦等農事活動觀賞和體驗區,有機水稻認養認購區等。“稻漁空間”可以為游客提供各種水果、蔬菜,同時游客還能進行燒烤、垂釣、采果,領略獨具特色的鄉間風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稻田觀景路雕塑</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塑像</b></p> <p class="ql-block"> 大地上的藝術作品——<b style="font-size:20px;">稻田畫</b></p><p class="ql-block"> 稻田畫是在稻田中種植各種不同水稻品種作畫,主要是綠色及紫色葉水稻,按照繪畫圖樣栽插不同葉色品種秧苗,隨著水稻生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形和文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玻璃棧道</b>,是為游客設置的稻田空中參觀走廊,又不影響下邊栽插稻苗和水稻生長。</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景區高瞻閣</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坐著火車游稻田</b></p> <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了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沙湖</b></p><p class="ql-block"> 沙湖景區位于寧夏平羅縣西南,距銀川市56公里,總面積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是一處融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為國家級旅游風景區。</p> <p class="ql-block"> 沙湖原本是銀川平原西大灘的一片碟形洼地,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一師的5804名官兵,來到西大灘這塊土地上,創建了初具規模的國營平羅機械化農場,而沙湖的前身就是前進農場的一個魚湖。1989年開發魚湖建成旅游景區,并命名該湖為 “沙湖”,沙湖旅游區由此誕生。</p> <p class="ql-block"> 南沙北湖,湖潤金沙,沙抱翠湖,湖水如海,柔沙似綢,天水一色。沙湖即突出了江南水鄉之靈秀,又突出了塞上之雄渾,與沙漠風光為一體,以自然景觀為主體,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秀麗景觀,成為集風景旅游、觀光娛樂、體育竟技、療養避暑、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湖題字石</b></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19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來寧夏視察工作,游覽沙湖時親筆題寫“沙湖”二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乘坐游船游沙湖</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吳邦國題字碑</b></p><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13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蒞臨沙湖視察,親筆題寫“水繞沙丘天下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美人魚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日游沙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0年前(2013)游沙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洞溝</b></p><p class="ql-block"> 水洞溝遺址位于銀川靈武市,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的發祥地,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950平方公里。水洞溝溝寬50-200米,溝深6-14米,兩岸為棕鈣土。由于沿河有泉水溢出,形成許多小洞,故稱“水洞溝”,水洞溝遺址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這里保持了古樸的雅丹地貌。1988年1月13日,水洞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中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 水洞溝地區又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水洞溝遺址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造型,展館以大型雕塑、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幻影成像、實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再現了三萬年前遠古人類生產、生活和災難驟起被迫遷徙的活動場景。</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明長城</b></p><p class="ql-block"> 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紅山堡遺址</b></p><p class="ql-block"> 紅山堡是因位于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名為“紅山”后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稱“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紅山堡”本屬靈州千戶所轄,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體制設置的。</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山神廟遺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大峽谷</b></p><p class="ql-block">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谷內怪壁峭立,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紅山湖</b></p><p class="ql-block"> 穿過大峽谷里面的蘆花谷,登上壩頂,眼前呈現的是“高峽出平湖”,這片湖面因位于紅山地區,所以名為“紅山湖”。“紅山湖”也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于峽谷中向東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鷹鶴翱翔,水面上時有鴛鴦、野鴨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優美。乘船蕩漾的紅山湖中,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體驗人與水鳥和諧共處,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云,映于水底的別樣情趣。</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水岸長城</b></p><p class="ql-block">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內還保留著一段水岸長城。來到紅山湖畔,在這一片獨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觀里,看到崖對岸的明長城蔚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藏兵洞</b></p><p class="ql-block"> 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藏兵洞連接紅山堡大峽谷與紅山堡城障,這在我國是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p><p class="ql-block">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寧夏長城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水洞溝村</b></p><p class="ql-block"> 水洞溝村是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在古老的水洞溝村里,保留著北方先民們創造的窯洞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室,這種居室建筑產生于生產力極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銷聲匿跡,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景區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先民們的居住形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王陵</b></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在銀川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在此已沉睡90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被稱為”東方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鼎盛時期疆域約83萬平方公里,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居西北兩百年”。</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景區占地面積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 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1座,除7號陵和182號陪葬墓外,其余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賀蘭山巖畫</b></p><p class="ql-block"> 位于寧夏賀蘭縣賀蘭山東麓,沿賀蘭山自北向南,包括衛寧北山在內,在黑石峁、賀蘭口、苦井溝、大麥地等27處都有巖畫遺存,總計約有組合圖畫 5000組以上、單體圖像2.7萬多幅;已被記錄的巖畫單體圖像有19752幅。</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 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交媾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氣的社會生活。</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與中國北方其他地區已被發現的巖畫一樣,一般采用敲鑿、磨刻、劃刻三種方法制作圖像,其中又以敲鑿法為主要方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拜寺口雙塔</b></p><p class="ql-block">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拜寺口內,是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佛塔,已有近1000年歷史,是中國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具有較高的西夏考古、建筑、佛教的歷史文化價值、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1988年,國務院將拜寺口雙塔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拜寺口雙塔東西兩塔對峙,相距約80米,形式結構大體相同,皆為十三層八角密檐式空心磚塔,均由塔身和塔剎兩部分組成,不設基座。兩座佛塔的高度和外表裝飾略有差異,東塔高36米,西塔高34米;東塔秀麗,西塔雄壯。雙塔周邊還分布有塔林、大寺臺子、清末西塔小廟等遺跡遺存。</p> <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謝謝閱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十堰市|
吕梁市|
衡东县|
吴江市|
和林格尔县|
祁门县|
仙桃市|
藁城市|
大兴区|
榆社县|
东宁县|
五河县|
宜城市|
开平市|
澄迈县|
叙永县|
金塔县|
陕西省|
定结县|
通海县|
遂宁市|
双桥区|
阳江市|
神农架林区|
娄底市|
武隆县|
襄城县|
淮北市|
苗栗县|
尼木县|
绵竹市|
滨海县|
斗六市|
潞西市|
广州市|
林西县|
宁陕县|
老河口市|
左权县|
新兴县|